爱爱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我的老婆是重生的 >

第145章

我的老婆是重生的-第145章

小说: 我的老婆是重生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完全黑下来后,就回到屋里继续说,于妈妈给儿子打着扇子,于爸爸又点了一锅汗烟袋。于大伟拿出从北京给父亲买的卷烟,于爸爸抽了一根,咂摸几下嘴,还是觉得自己的汗烟袋够劲。 
  于大伟仔细听着父母说着半年多时间里家里的点滴。他进村的时候有人眼尖瞅见,中间就有几次村里人来串门。 
  于大伟很喜欢和他们聊天,乡下人生性纯朴,有什么想法都在脸上,不跟你玩心机,他也没有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而生出所谓的优越感。 
  念着于大伟刚刚到家,路上走了很久休息不好,村人略坐一会儿,也就告辞离开了。于妈妈烧热水给儿子烫脚,铺床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大伟,你记得小芳不?林小芳?” 
  “记得,她怎么啦?”于大伟对这个小姑娘印象挺深刻的。 
  乡下的女孩子容易受到忽视,很少有机会受到比较多的教育。这个小姑娘年纪不大,硬是一点点打听到他家里,于爸爸告诉她,资助名额只有五十个,已经用完了,没了,而且于大伟只是受人之托做事,帮不上她的忙。她仍是苦苦哀求,一边抢着干活,硬是求着于爸爸帮她寄出了一封求助信。 
  “小芳可真是个懂事的好姑娘。” 
  于爸爸用鞋底磕磕烟袋锅,重新装了一锅烟丝,“春天农忙的时候,她就来家里帮忙。我和你妈怎么拦都不行,她一有时间就来。说是功课已经赶上来了,老师夸她学习好。她有时候打听你的事,听你妈说一些你在北京的见闻,也问我们,有没有听你讲是什么人资助她读书的。你妈嘴快,你有一回不是在信里说,你兼职的公司是你同学开的,你同学也是他们的资助人?你妈就跟小芳讲了。小芳就说,她要给那位大哥哥写信,等你回来,想请你帮她寄出去。”     
第二百四十八章 愿望   
  于大伟见过林小芳,只有一次。 
  去年寒假期间,他忙于挑选另外五十个助学名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奔波。 
  林小芳忙于学习,她有时间常过来,是转过年春天以后的事了。那时候也来过几次,不巧都与于大伟错过了,他们两人还是在过年的时候,林小芳来于家拜年,才正式认识了。 
  林小芳辍学一年还多,重新回到学校,她又是个好强的,憋着一股劲,总想做到最好。她没有退路,这个读书机会,是她用最大的努力和诚意争取来的,她必须用优异的成绩告诉别人,她林小芳不会辜负这个机会,不会浪费这份好心资助。 
  整个寒假都在学习。冬天夜长日短,乡下通了电灯,可是经常停电,而且父母心疼电费,轻易也不允许点灯。蜡烛是要花钱买的,家里有两个学生,虽说日常一应用度有人资助,可日子仍过的紧巴巴,勤俭了一辈子的父母,习惯了算计着过日子。 
  她是女孩,要帮着做家务。家里喂了鸡也养了猪,还有一头年老有些瘦弱用来耕地的驴,十三四岁的姑娘,在乡下这地方,正经顶半个壮劳力,是不能闲着手脚不做活的。白天可以用来看书的时间有限,偶尔月光明亮的晚上,屋外又有白雪的反光,在院子里挑一个合适的地方,虽说冷了点,却也可以对付着看会书。 
  复习从前的功课,预习新学期要学的知识,一笔一划规规整整的写寒假作业…… 
  日子再怎么艰难,林小芳都是笑着不以为苦。可以不再重复早早辍学回家,然后嫁人生子,把一生就这样埋葬的人生,可以憧憬着充满希望的明天。一想到这些,她心里热乎乎的。 
  不管天有多冷,因为积雪道路泥泞有多难行,她都会抽时间去于大伟家,帮着于妈妈做些活计。 
  这个总是笑着、声音清亮、手脚麻俐地小姑娘。很得于爸爸和于妈妈的喜欢。 
  老俩口只有一个儿子,又总不在身边,实是打心里把她当了女儿一样看待。 
  于妈妈偶尔跟于爸爸嘀咕:“要是小芳再大点,给咱家大伟做媳妇也使得。小姑娘长的恁俊,人还勤快,性格也好,是个过日子的人。” 
  “小芳才多大?她跟咱家大伟差了八九岁,不般配。大伟是大学生。凡事有自己的主意,这种事得孩子说了算,我们俩就别跟着瞎操心了。” 
  于爸爸虽说不赞同,可惜之意仍然溢于言表,“要说小芳,还真是个好姑娘,咱要是能有这样地媳妇。可真是咱的福气……我说孩子他妈,你可别嘴快的在她面前乱说,人家小姑娘正好好学习,将来和咱大伟一样考出去,到时候什么样的好小伙找不着?这找对象,一大般最好,再不济差个两三岁到家了,他们俩可实在差太多了。” 
  “小芳哪里小了?她这年纪,在咱乡下地方,要搁不上学的姑娘家。也差不多到了相人家的时候。” 
  据儿子讲,大城市结婚都晚。可那是大城市,他们乡下地方小也偏僻,女娃念书少,些许认几个字,早早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长到十四五岁,就忙着相人家,处几年就嫁过去。 
  “咱家大伟要不是因为上学,指不定咱早抱上孙子了。” 
  于妈妈很喜欢小孩子。她只得于大伟一个儿子,膝下未免觉得孤单了些。儿子同龄的小伙伴,都已经成家做了孩子的爹和妈。哎,都说这人有出息了,子息就不旺。他们于家只有这一条根。儿子将来一定要当城里人地,城里人讲究一对夫妻只要一个孩子。万一是个女娃,那,他们于家不是就断了香火? 
  于爸爸也有这个忧虑,但,仍然安慰老伴道:“儿子将来在城里生活,他日子肯定过的很好,不能用咱们乡下这套去思量。” 
  今年的暑假,于大伟计划在家里呆一个星期,然后就启程去落实手里另外五十个助学名额。早点动身,除了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多了解一些更详细的情况,也能早点为一些家庭和孩子带去希望和喜悦。办完正事,再回来与父母聚上一聚。 
  听说儿子只能在家里待不多的几天,于妈妈说什么也不肯让他下地干活,“现在日头可毒了,一晌午人就晒黑了,你在学校待了大半年,脸色好容易白了一些,爸妈就喜欢你身上这股子文化人的味道。” 
  于爸爸也道:“地里的活用不着你,我和你妈干的动。你一走就是大半年,在外面又要学习又要工作挣钱,也挺辛苦的,既然回来了,就好好休息一下。” 
  于大伟最后只得听从了父母的意见。 
  他索性趁着这时间,走访了附近一些受资助的孩子,尤其是曾经写信求助的人家。 
  一天下午回来,刚推开院门,就看到在自家院子里喂鸡的林小芳。 
  都说女大十八变,可仅仅隔了半年多,于大伟惊奇的发现,这个小姑娘有了许多变化。 
  那丝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学业地进步,完全消失不见。 
  俏生生站在阳光下,一身浆洗的十分干净的粗布衫下,正在发育的玲珑身段隐约可见。风里来雨里去,她的肤色是历经磨练后的健康的小麦色,眼底一汪浅笑,没有一点乡下女孩的羞涩,反而透着一股落落大方的亲切。 
  于大伟忍不住把她与董洁做比较。 
  两个小姑娘同龄,可是却如此不同。 
  一个如温室中的花朵,身体孱弱,像清雅地水莲花,也像淡然独自幽香的兰花,需要人经心呵护照料。一个如生在山间树旁的野花,也许香味不被人知。也没有令世人惊才绝艳的表相,却自顾自妖娆美丽着,透着热烈的勃勃生机。 
  她们都是美丽也聪明地小姑娘,小小年纪,凭着不同常人地毅力。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活出自己地个性和风采。只是比起董洁,林小芳更多了一份倔强和挣扎还有乐观。 
  “大伟哥哥,还记得我吗?我是林小芳。” 
  她笑着打招呼,手下不停,把伺料倒到鸡槽里,又舀了凉水,倒在鸡饮水用的有些残破地陶碗里。 
  午后太阳大。要在家里歇午,不急着下地干活。 
  于妈妈从屋里拐出来,招呼儿子吃饭,一边对他讲:“小芳上午就来了,帮着我们下地干活,今天的午饭也是她做的,手擀面。她擀的面条又细又筋道。比我做的好吃多了。” 
  “真的?我肚子正饿着呢,可要好好尝尝。” 
  于妈妈让儿子在厢房门口的阴凉处坐下,摆上小桌子,进屋给他端面条去了。 
  于大伟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你家里不忙吗?走那么远地路过来,回家也得下地干活吧?怪累的,还得学习,老麻烦你来我们家干活,真是……你能念书,是靠你自己的努力。我也没帮什么忙,你不必总惦记这事。” 
  “于大哥,我知道出钱帮我们念书的人不是你,可没有你,我们也没有这个机会,尤其是我。再说,我们家有两个孩子受到资助,我爸妈很感激你,于妈妈和于爸爸人好,你不在家。家里也没个孩子,我们家还有我弟呢,他也能帮着下地干活,我有时间过来瞅瞅,也费不了什么事。” 
  林小芳洗过手。也拿着一个小板凳坐到一边。“暑假后,我就要上初中。以后就是中学生了。” 
  她表现的毫不拘谨,笑的一脸灿烂,“我考上了镇上的初中,听于妈妈说,大伟哥哥地初中也是在那里念的,从来没有考过第二名。真希望我也能像大伟哥哥那么聪明,可是真的很难,附近好几个小学的学生都要在那里读书呢。” 
  不过,她眼里可没有一丝怯意,笑容里充满信心道:“我会努力的,以后还要考进县城里的重点高中,将来,我也要报考北京的大学。” 
  她好奇的向于大伟打听北京的种种。 
  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对首都有一种发自内心地憧憬,单是一个天安门就可以问出许多问题。 
  两个人说的久了,那股陌生感渐渐褪去,林小芳开始问起大山的情况,“听于妈妈说,出钱资助我们读书的是你的同学?他和你一般大吗?他爸妈怎么肯答应他每月拿出这么多钱供我们念书用……” 
  说真的,她想不明白,非常非常好奇。 
  于大伟避重就轻,只说大山小时候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吃过没有钱读书的苦,后来自己做了点生意,有钱了就想帮助一下有过同样遭遇的孩子。 
  “他也有一个妹妹,正好与你同岁,我想,你们要是有机会见面,一定会成为好朋友。” 
  林小芳眼睛一亮,“那,我可以给她写信吗?”     
第二百四十九章 信   
  “哥,有你的信。” 
  公司大了,需要处理的工作也多。 
  大山每天上午去公司办公,如果没有特别要紧的事,下午一般留在家里。他有两名助理,负责把每天需要他亲自处理的文件送到家里来。 
  天气好的时候,丁老爷子和陈老爷子会在白天出去访友。老朋友久未见面,杯来酒往,常有醉后留宿的时候。 
  丁睿陪在老人家身边,经爷爷介绍,一一认识这些老关系。 
  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和关系的国家,地方上如此,部队上也一样。倒不是存了日后做什么方便的心眼,只是老辈人的交情经过战火洗礼,自然是极深厚的,而丁睿的父母没有在部队上发展,反而留在地方上从政,因为工作的关系,少有闲暇往来。这些交情不能淡,趁着身体还硬朗,丁老爷子想让丁睿多与自己从前的战友见见面,他在军队发展,日后也好多些交往。 
  大山很赞成丁睿多与老爷子的朋友走动。他生性爽朗,极易与人结交,穿上军装,浑身透着英姿飒爽的俐落,正是最讨老人家喜欢的晚辈。有句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丁睿日后想出息,现在多认识些有能量的人不是坏事。 
  昨天三个人没有回来,说是老爷子的战友留宿,并且约好了今天的节目。 
  近来董洁身体已然大好。一个人窝在家里。颇能自得其乐。 
  上午大山离开不久,便有邮差上门,送来了一封信。 
  “哥,有你地信。” 
  收信人写地是哥哥的名字,虽然两兄妹之间不存在秘密一说,董洁仍然没有拆开来看。待大山中午回家。便拿给他。“是于大哥写来的?” 
  大山接过来,看了看寄信人的地址,“嗯,是他。” 
  “这么厚,”董洁凑过来看,“他写了多少张啊?” 
  大山从里面取出两个独立叠好的信瓤。 
  一个是三四张信纸,规规矩矩竖着折了两次。横过来再折一次;另一个却巧手折成小房子形状。 
  董洁拿着纸叠的小房子。翻来覆去瞧了又瞧,觉得很有趣。 
  印象中,九十年代初期,很是流行了一阵子交笔友。打电话还不是很方便地时代,人们没有手机可用,大街上也没有后来随处可见的IC卡电话,写信是最通用的交流方式。很多杂志,比如《故事会》、《辽宁青年》等,一些人会在每页的最下边写上简单的个人交友心得。并附上地址和邮编,希望能与异地的人做写信往来的朋友。 
  董洁也交过笔友。盼望收信和忙于写信地心情,现在想来,已经很遥远,可那种温暖地感觉。仍然清晰的留在记忆里。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学会了数种叠信的方式,把信纸叠成小房子、钱包、松树、小动物等等。女孩子的心思。常常从这些细微的小地方得以体现。 
  “这是女孩子折的。” 
  她断定,于大伟才不会突然有了这份细腻的心情。 
  “应该是吧,”大山笑笑,小房子叠的挺复杂,也很精致,看得出是用了心思的。信纸很软,如果不够小心,折开地时候还会撕坏信纸。 
  他扬扬自己手里的信瓤,“这个是于大伟的信。” 
  于大伟喜欢用钢笔写字,而且落笔有力,常给人一种力透纸背的感觉。这份信瓤背面的痕迹,已经反应出了他地这种风格。 
  大山先打开这一份。 
  在信里,于大伟向他详细说了一些自己家访后地所见所闻。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徐笑地哥哥徐海。 
  徐家只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徐海今年十五岁。去年暑假,征得大山的同意,于大伟把这兄弟三人都划到了助学名单上。 
  如今时隔一年,徐海主动提出,自己不再继续念书,想把自己这份受资助的机会,让给村里另一个孩子。徐海说;他自己从前因为家贫,没有上过学,自打得了重新读书的机会,他非常珍惜。虽然靠着自学,过去也多少认得一些字,可是自己年龄大了,基础太浅,跟比自己小的多的孩子在一起读书,成绩并不能名列前茅。这一年来,他在学校里学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虽然也想继续读下去,但,相对于别的受资助的孩子,个个都抱着考大学的目标,他并不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 
  村里另一个学习不错的孩子,是他的同学,祖父突然生了一场病,花光了家里不多的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没有能力再继续供他念书。这个孩子很伤心,徐海想来想去,决定把自己读书的机会让给他。 
  “对不起,我的这个要求,很无礼吧?辜负了您的一番好心,请原谅! 
  我是这么想的,与其让我这个没有多大升学希望的人占了一个名额,不如把它让给更有希望的孩子。您会不会怪我没有出息?弟弟妹妹还小,他们学习成绩不错,我不上学,回家种地,我是哥哥,我想尽我的努力,让他们的生活能过的更好一些。 
  请相信,我以后还是会继续学习,农闲的时候,我会跟弟弟妹妹学习更多的文化……” 
  第二页是徐海的亲笔信。他的字有些歪歪扭扭,不是很流畅,但方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