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志-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元术中“立天元一为某某”正是“设x为某某”的意思,其方法和现今代数列方程方法相同,只是排列符号不同。天元术的出现,解决了一元高次方程列方程的问题。李冶因其在天元术方面的贡献,被誉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第二节 地理学
一、《水经注》
《水经注》是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州市)郦道元所著的地理名著。全书约30余万言,共14卷。名义上是注释三国时桑钦所撰地理学专著《水经》,实际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造。《水经注》文字比《水经》增加了20多倍,内容非常丰富翔实。
郦道元,字善长。他的出生年月,史无明文,卒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年约60岁左右。他一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少年时他便随父遍游山东,出任山西、河南等地的地方官后,遍游河南、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游览名胜古迹,“导图访赜”,“访渎搜渠”,勘察水流地势,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他参阅前人著作437种,写出世界名著《水经注》。
《水经注》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地理巨著。它集北魏以前中国舆地图籍之大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学术成果。郦道元生活在南北朝分裂的时代,但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而又饱含爱国之情,把整个中国不分华夷地作为一个总体对象记述,十分可贵。
《水经注》记述了全国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以北方诸水记述最为详细、生动。除记述国内主要河流外,《水经注》还记述了朝鲜的泊贝水(大同江)、印度的新头河(印度河)等外国河流。这样大范围的河流记述,在当时堪称规模空前。除河流之外,《水经注》对古代的城邑、著名的建筑和水利工程的历史变迁作了详细记载。书中记述了中国古代城邑从勘测设计直到建筑竣工的完整资料,尤以平城、洛阳和邺城等大都会的资料为详。《水经注》对历史地名、自然地理也多有记述。书中记载了水名、山名、湖泊名、城邑名等各类地名2万多个,著录温泉41处。书中还对自然地理学中的伏流现象作了符合科学规律的研究。
《水经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例新颖。在地理考察和研究中,郦道元深切感到《山海经》、《汉书·地理志》等著作因体裁所限,失之简略,且不能畅达其意。《水经》只记水道,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郦道元以水系为纲,作《水经注》,详细记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物产、地理沿革等,尤其对河流分布、渠堰灌溉和城市位置的沿革记述最为详细,而且具有清楚的方向、道里等方位和数量概念。《水经注》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这种综合性描述,既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许多历史事件增加了具体空间的真实感,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现今的城市规划、运河选线、寻找地下水源以及研究气候波动、海岸变迁、港口选择等仍具有现实意义。
《水经注》以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水经注》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山水游记。《水经注》问世以后,人们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以至后来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郦学”。著名学者如全祖望、戴震、杨守敬、王国维等在“郦学”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贾耽的地理学成就
唐代地理学家贾耽(729—805年),字敦诗,河北沧州南皮人。一生嗜读地理著作,重视实地考察,注意搜集资料。他在出任鸿月卢卿期间,见到域外使者和出使外域的人,总是热心地向他们询问和搜集各地风俗人情、山川河流、城镇物产和地势关隘等情况。经过30年的学习调查,“是以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旧唐书·贾耽传》)。贾耽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爱国热情,先后绘制了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图和《海内华夷图》,从中国到朝鲜、东京(今越南河内市)、中亚、印度、巴格达的交通图,并撰成《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40卷、《皇华四达记》10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6卷、《吐蕃黄河录》4卷。这些著作大多已失传,《海内华夷图》在1137年被缩成《华夷图》和《禹迹图》刻于石上,现存于西安碑林。
《海内华夷图》是贾耽奉唐德宗命令所制的一幅有很大影响的全国性地图,于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此图注重外域,因此名为华夷图,对边疆地理的研究颇有贡献。全图宽3丈,高3丈3尺,绘在网格上,一寸相当50公里(即1∶1800000)。图的画法师承裴秀“六体”。图中以黑色书写古时地名,以红色书写当时地名,使“今古殊文,执习简易”,这是制图史上的一项创新,为后世历史沿革地图所沿用。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王朝,国势日趋衰落,当时的陇右(今河西走廊一带)曾被吐蕃侵占,贾耽竭力维护国土的完整,绘制了关中、陇中、山南九州图,“伏以洮、湟旧墟,连接监牧;甘、凉右地,控带朔陲。岐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御冲要,莫不匠意就实,依稀像真”(《旧唐书·贾耽传》)。在《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中,贾耽纠正了以往史书中的许多错误,如前地理书以黔州属酉阳,他则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国为安息,他则改入康居等,表明贾耽治学严谨,不愧为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三、《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是唐朝赵州(今河北赞皇)人李吉甫所著的地理名著。此书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47镇,40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有目录两卷,共42卷。图后代佚失。
李吉甫(758—814年),宪宗朝大臣,官至宰相。他学识渊博,鉴于以往地理学著作中所存在的缺陷,“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自序》),从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管理的需要出发,撰成《元和郡县图志》。此书记述了当时全国10道所属州县的沿革、通道、山川、户口、贡赋和古迹等,成为“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自序》)的有很大现实意义的地理学著作。
《元和郡县图志》是现存最早的魏晋以来所著述的全国性地理书。它所创图、志配合的体例,是周隋以来志记图经的发展,它与《括地志》的有志无图不同,与《郡国道县四夷述》、《贞元十道录》等为地图附录而成书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别。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书·地理志》的传统地理学体系,对后世全国性地志的编纂有很大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体制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第三节 医药学
燕赵医药学发展较早。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发现植物种子30余枚,经鉴定均为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在台西14号墓中发现一件装在漆盒中的石镰,此石镰是当时的医疗器具砭镰。
燕赵医药学贡献突出。战国时期出现了被称为神医的扁鹊。金元时期,出现“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河间刘完素与真定李杲因其独到的理论与妙手医术,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王清任对中国现代解剖学有创始之功。
燕赵医学家们的医学思想颇有革新精神。扁鹊反对巫术,王清任冲破礼教解剖尸体,在医学思想上颇有贡献。
一、扁鹊的医学成就
战国时渤海(今河北任丘市)人扁鹊(姓秦名越人)的医药学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为医或在齐,或在赵”,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由于他医术高明,技艺专精,被后人尊称为“神医”。扁鹊在医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初步建立医学体系。此体系包括:医学分科专门化;诊断方法上使用“四诊法”;治疗上采用综合治疗法。
医学分科专门化。扁鹊在行医实践中,根据各地人民的实际需要,创立了小儿科、五官科、妇科。扁鹊行医到邯郸,邯郸风俗重视妇女,且有许多名妓娼优,扁鹊便专门研究妇科疾病,使自己成为一名“带下医”(妇科医生),创立妇科。到洛阳时,扁鹊针对周人爱老人,而老人多五官科疾病,便为“耳目痹医”,创立五官科。行医至秦,扁鹊看到秦人偏爱小孩儿,便为“小儿医”,创立小儿科。医学分科专门化,为医学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四诊法。在诊断方法上,扁鹊创立了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法。据《史记》记载,扁鹊初次见到齐桓侯,便用望色法诊断出齐桓侯有病,“不治将深”,后扁鹊几次用此法诊断桓侯病情,并提出忠告,桓侯不听,最后如扁鹊所言病亡。至于脉诊法,《盐铁论》说:“扁鹊抚息而知疾病所由生。”《史记·扁鹊列传》载,赵简子“五日不知人”,扁鹊切脉后说:“血脉治也,而何怪。”三天后赵简子病愈。《史记》评价:“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四诊法创立后,成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沿用至今。
综合治疗法。在治疗上,扁鹊研究并熟练地掌握了当时已经得到普及与发展的砭石、针灸、按摩、汤液、熨贴、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在具体治疗时,往往采用多种方法兼用的综合治疗法。扁鹊在虢国行医时,遇虢太子得假死之症,他先后使用了针灸、熨贴、汤液等多种疗法,使准备下葬的太子起死回生。综合疗法的使用,收到极佳效果,“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在医学思想上,扁鹊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在和当时盛行的巫医的斗争中,提出“信巫不信医”为病之六不治之一。在巫与医的斗争中,扁鹊使医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进取精神。
据史书记载,扁鹊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多部著作,对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代表当时全国医学的最高水平。
二、河间学派
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市)人刘完素(约1120—1200年)以其独到的医学理论和高明的医术,创立了河间学派。
刘完素自幼耽嗜医学,25岁时开始研究《内经》,他把《内经》理论和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相结合,对火热病证详加阐述,提出了“火热论”的学术主张。
火热论是探讨人体病因的理论,火热是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原因。刘完素采用比物立象的验证方法,发挥《内经》运气学中亢则害、承乃则、制则生化的理论,把《内经》病机19条中有关火热病证的范围,由10多种扩大到50多种;并提出“六气都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理论。他认为“风可化火”,“热甚生风”,“热能生湿”,“湿可化热”,燥病的形成,也是风热所致,是“风能胜温,热能耗液”的结果。寒病除了“中寒”之外,也可热化。刘完素“六气都从火化”的论点,阐明了火热之邪在各种疾病中的主要地位和对人体的危害。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刘完素将惊、躁、扰、狂、越、妄、谵、郁等证,都列为火热之变。针对情志过甚则热的情况,联系水火、心肾之间的关系,提出“润万物者莫泽乎水”的治则,在治疗上注重“养肾水,胜心火”,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根据火热致病的特点,刘完素突破《伤寒论》温药解表,先表后里,下不厌迟的成规,在治疗上善用寒凉之剂,提出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清热养阴等法;他还自制了不少新药方,开创了温病论治的先河。对各种外感火热病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表证、表里同病、里病三种类型,对各种病证,辨证施治。故后世有“外感法仲景,热病法完素”之说。刘完素对热性病的治疗,善用寒凉药,强调“须知寒凉之味”,后人因此称之谓“寒凉派”。刘完素虽以善用寒凉药物著称,但他在临症时则注重辨证论治,寒热温凉攻补之法随证而施。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病气热则除其热,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辨证施治,使刘完素突破了寒凉药物的限制,走向医学更高境界。
刘完素生平著有《内经运气要旨论》(已佚)、《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心要》、《保童秘要》等著作。他对火热病证的论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穆大黄、马宗素、荆山浮屠直接师承刘完素,浮屠传罗知悌,罗知悌再传朱震亨。张从正、葛雍等人的学术思想也是继承刘完素而来。他们不断丰富刘完素的理论,由金元到明代,从北方到南方,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河间学派”。
三、易水学派
(一)张元素“脏腑辨证说”与易水学派的创立
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著名医学家张元素(1151—1234年),因科举不第,弃仕途而学医,精究《内经》,学习张仲景的药法,撷取王叔和、孙思邈、钱乙和《中藏经》之说,经过多年实践,创立了独具特点的理论原则和治疗方法,开创了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
据《金史》记载,张元素与刘完素交往甚密,因此他的学术思想受到河间学派的一定影响。张元素反对当时医界过份泥守古方之风,强调疾病应因时因地因人而治。他在《素问》、《灵枢》、《素问玄机原病式》和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汇集成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和以“归经”、“引经”为基础的药性药理理论。
张元素学术思想的中心是他创立的“脏腑辨证说”。此说比较系统地论述脏腑的生理和病理,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辨证,以及脏腑病的演变和预告。在脏腑之中,张元素对脾胃颇为重视,认为“脾者土也,……消磨五谷,寄在胸中,养于四旁”;“胃者脾之腑也,……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毕壮也”。张元素用“补气”、“补血”法治疗脾土虚弱,对后人论治有很大启发。
在药理药法上,张元素深研“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李时珍:《本草纲目》),倡导药物归经学与“引经极使”说。认为药物只有归经,制方必须“引经极使”,才能发挥药力。他所拟定的制方五原则:风、湿、暑、燥、寒,具有朴素的辩证因素。
张元素根据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及药物五气六味、归经补泻的性能,具体制定“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把每一脏腑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药,都规定出来,为后世脏腑辨证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药式给后世处方用药带来不少便利,因而受到李时珍的重视,被采录入《本草纲目》。
张元素的代表作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他的学说后传于李杲、王好古,李杲传罗天益。李杲等人在张元素理论的启发下,着重阐述脾胃的生理病理,形成温补派。温补派始于张元素,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