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燕赵文化志 >

第34章

燕赵文化志-第34章

小说: 燕赵文化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漪园建成后,经嘉庆、道光两帝,到咸丰皇帝时遭到严重破坏,中历百年。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入北京后大肆焚掠,“三山五园”变成了一片焦土。清漪园残存的只有铜亭、石舫、多宝琉璃佛塔等难以焚毁的几处建筑。劫后的悲凉情景有诗描述曰:“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绮桥下鱼空泣。”

  2。光绪时期重建改名颐和园

  逃往热河避难的咸丰皇帝于1861年病死,年仅6岁的同治帝即位,其生母就是咸丰帝的妃子叶赫那拉氏,以后冠以徽号,尊称“慈禧太后”。同治及其后继者光绪两帝在位47年间,皆由她垂帘听政,把清朝大权独揽在手,干尽了误国误民的坏事。她生活腐化,穷奢极欲,为了个人颐养游乐,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皇帝名义下令修复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含有归政后“颐养太和”之意,实际是欺世盗名。巨额的建筑经费主要靠为强兵而设的海军军费,梁启超说,慈禧“只知有一园(颐和园),而不知有国”(《戊戌政变记》)。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清政府割地又赔款,民族危亡加剧,引起了变法图强的政治运动,海军衙门随之撤销,颐和园的建筑才被迫停止。

  颐和园不仅是慈禧太后居住行乐之所,年年二月来园,十月回宫,游山逛水,看戏听曲,而且军国政要之事几乎都由她在这里决策。1900年8月,英、德、俄、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往西安仓皇逃命,而颐和园却遭到了肆意抢掠和践踏。1901年慈禧回到了北京,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残破不堪的颐和园。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于同年同月病死,颐和园的修建也就停止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一场革命也结束了颐和园作为独家帝王园林的历史。

  (二)园林主要景区景点

  1。东宫门区

  东宫门是颐和园正门,进门后有一片富丽堂皇的宫殿,这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区域。

  (1)仁寿殿 东宫门漆朱红色,上嵌以金黄色的门钉,檐下有光绪皇帝手书的“颐和园”大匾额。进入宫门通过仁寿门就是仁寿殿庭院,殿前有铜龙、铜凤、铜麒麟、太湖石和延年井,既有皇城大殿的肃穆气氛,又不显呆板。仁寿殿是光绪和慈禧坐朝听政的大殿,仿清漪园的勤政殿,七楹,名“仁寿”是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殿内有光绪皇帝御用的宝座、龙案,以及屏风、鼎炉、鹤灯、掌扇等帝王仪仗之物。紫檀木制作的屏风上雕有龙纹,还有226个写法各异的“寿”字。

  (2)玉澜堂和乐寿堂 由仁寿殿南侧西行到达玉澜堂,正殿坐北朝南,是光绪皇帝的住所。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曾在此囚禁过光绪,殿内有宝座、御案、香几等陈设。

  玉澜堂后有宜芸馆,馆西北是乐寿堂,为慈禧的寝室,晚年多在这里度过。乐寿堂内的陈设豪华,除宝座、御案、掌扇外,有名贵的瓷器、漆器,剔透玲珑的玉雕、牙雕,珠光宝气,多姿多彩。乐寿堂在园中的位置也最优,正门外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距仁寿殿不远,西可接长廊,问政、游乐皆便。堂前有石屏,色青而润,原石出在房山,“长三丈、广七尺”,乾隆皇帝令人运至清漪园,置于乐寿堂前,并御题“青芝岫”三字,象征皇基永固。

  (3)戏楼和长廊 仁寿殿北是德和园,专为慈禧看戏而设,由大戏楼、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联属组成,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戏楼。戏台高21米,宽17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活动地板,即所谓“天井”、“地井”,角色可从天而降,也可破地而出,表演生动。

  慈禧太后喜好京剧,如痴如醉,清末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杨小楼等都屡屡在此登台献艺。逢年过节好戏连台,园内锣鼓喧天,异常热闹。颐乐殿是慈禧看戏处,陈设同乐寿堂一般豪华,正中宝座叫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由玉石镶嵌的四季花鸟大插瓶也显得格外精巧,象征四季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鲜艳夺目。

  长廊位于乐寿堂西,通过“邀月门”即可到达。全长728米,共合273间,横枋上有风景、历史故事、神话、戏曲绘画546幅,复加其他陪衬的花卉、虫鸟写意画共计8000多幅,长廊就是画廊,也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美如七彩长虹,状如蜿蜒溪水,顺廊可直通石舫,在颐和园景观中起到了沟通山水、连缀景点的纽带作用。

  2。万寿山阳坡制高点风景区

  万寿山阳坡有一组上下一字排开的阁楼殿宇,它们从临湖的“云辉玉宇”牌楼依次向上是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到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全园的中轴线,其中以佛香阁为主景。这组体态高大凌空的阁楼殿堂勾勒出整座园林的天际线。

  (1)排云殿 殿前排云门门阔五间,两侧有铜狮一对和排衙石12块。进门入排云殿,原址是清漪园的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帝为母祝寿所建,慈禧也将排云殿作为接受皇帝、群臣祝贺生日的地方。晋郭璞游仙诗中有“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殿名“排云”出于此,取其吉祥之意。

  (2)佛香阁 清漪园旧有佛香阁,原意筑9层,到8层时停建,后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期重建。位于大报恩延寿寺后,三层、四重檐、八面形的佛香阁建在一座高达60米的台基上,阁高又达41米,气势雄伟。在阁西有铜亭一座,这是清漪园旧有建筑,原名宝云阁,“范铜为宇”,独具特色。

  (3)智慧海 颐和园最高处建筑物是智慧海,其特点在于无一根木料,全用彩色琉璃砖瓦构筑,故又称无梁殿,这是一个匠心独具的伟大创造。殿外壁在乾隆时期原雕有上千尊佛像,后毁于英法联军。殿前还耸立琉璃牌坊一座,额上刻有佛家偈语。

  3。后山后湖风景区

  自智慧海而下进入清静幽辟的后山区,与山前景观不同。主要建筑在清漪园时是位于后山中央的“须弥灵境”,一组藏式喇嘛庙,以及四大部洲,即南赡部洲、东圣部身洲、西牛贺洲、北拘卢洲。按佛教神话,“须弥山”是宇宙世界的中心,位于大海中央,神仙所居,海中布列的四大洲是一般人类所居之处。这组宗教建筑在咸丰十年(1860年)时被毁,光绪年间又重修。后山东部的多宝琉璃塔也是比较突出的建筑,由五色琉璃合成,八面七层,黄碧彩翠,不施寸木,黄金为顶,玉石为台,千佛瑞相,一一具足,乾隆皇帝曾作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

  后山有苏州街又称买卖街,设在后湖俗称苏州河两岸,仿江南水乡风光。岸边“略仿市廛景物”,店铺鳞次栉比,有茶楼绸布、古玩、糕点、金银首饰诸店数十家。

  位于后湖的东端有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原名“惠山园”,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建无锡寄畅园,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重建。园内一潭碧水,环湖一组低平线条柔缓的建筑,有用游廊连缀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榭,竹影拂栏,廊壁漏窗,一派浓郁的江南景色。进入园内一院清静,仿佛踏进另一个园林世界。园名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的含意。

  4。昆明湖风景区

  昆明湖水面达二百公顷之广,湖中有堤、岛、桥、亭,湖水碧波荡漾,景色如画。

  (1)西堤 在昆明湖西面有一道南北向长堤,仿杭州苏堤而建,堤上架有造型各异的6座桥,依次为柳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界湖桥。其中以玉带桥最著名,通体洁白,半弧形桥身与水中倒影相连恰似玉带,远看又如一颗水上明珠。长堤上绿柳成行,像珠帘丝垂的走廊。

  靠近西堤北端的湖面上有一座汉白玉雕造的石舫,清漪园旧物,也是观赏湖光山色的地方,乾隆御制石舫记曰:“余之石舫,盖筑之昆明湖中,不依汀傍岸,虽无九成之规,而有一帆之慨。弥近烟云之赏,回远风浪之马敬……。”(于敏中:《日下旧闻考·清漪园》)重修颐和园时于船台上加盖西洋式阁楼两层,慈禧称之为“清晏舫”,表江山太平之意。

  (2)东堤 与昆明湖西堤遥遥相对的是石砌东堤。乾隆时期,畅春园西接昆明湖,可泛舟相通。后因昆明湖向东扩展,畅春园西堤即“兰芝堤”就变成了昆明湖东堤,乾隆有诗曰:“西堤此日是东堤”即指此,诗句刻在东堤昆仑石上。昆明湖东水面有龙王岛,十七孔白石虹桥把岛与东堤连接起来,长150米,宽8米,两侧石栏上雕有石狮数百,姿态各异,仿卢沟桥而建。

  十七孔桥东端有廓如亭,亭北有铜牛,清漪园旧有之物,传说可镇水患。乾隆帝的《金牛铭》铸在牛背上,其文略曰:“夏禹治水,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蛟龙远避,……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水。”(于敏中:《日下旧闻考·清漪园》)铜牛静卧在石座上,远眺湖面,昂首竖耳,体态矫健。

  颐和园是北京三山五园中唯一幸存的一处完整园林,从总体布局到各景区景点,都代表了清代皇家园林的艺术成就。

  (三)颐和园的艺术特色

  颐和园的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造园手法,突出体现了京都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这里的每一处景观都会引起人们的历史联想,记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1。园林整体布局是山水相间而又以水体为基调,以水取胜。充分利用自然川、泉,丰富园林的水景观,并使水景与众多的建筑相融合、相映衬,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个传统。颐和园面积4350亩,其中水面积占3/4,造园者以水面为主设计整体布局,颐和园前身取名“清漪园”就是取其清波满园的意思。(罗哲文:《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考察颐和园内的主要建筑和风景点,如佛香阁、乐寿堂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水。同时,许多建筑如知春亭、玉带桥、西堤、东湖岛等,又无不借助湖光波影创造出优美的景观。

  在广阔的昆明湖北岸,耸立着翠屏般的万寿山,高达60米。颐和园虽然以水体为主,但湖山结合,浑然一体,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山临水,水映山,山水相融合,广阔无际。

  2。以传统的造园手法,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将诗、画与园林建筑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如在画中”的境界,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园林文化的特色。

  对比鲜明。在颐和园中,既有金碧辉煌的前山,又有风景幽静的后山;既有宫殿密集的东宫门区,又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区;既有湖面平远的昆明湖景区,又有突兀高远的万寿山景区。颐和园内处处有开阖转换,给人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借景映衬。将园外景物借入园中,使有限的园林景观融入到广阔的空间中去,这种意境的感受全靠造园的艺术技巧。从高高的佛香阁远望湖区,园外层层远山和玉泉山宝塔都可纳入视野,使人产生园林景观已融入宇宙的意趣。

  集景模写。中国造园艺术讲究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既有了自然的湖山之胜,还需要人工造景来相互映衬。乾隆皇帝曾数次南巡,爱慕江南的风光景色,因此兴建清漪园时,将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南的名胜建筑仿造在园内,如后湖的苏州街,虽人工所造,但宛如江南水乡。其他如西堤仿苏堤、十七孔桥仿卢沟桥等等无不是集景模写的佳作。

  穿插串联。让分散的园林景观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离不开穿插串联的造园手法。颐和园沿前山湖岸的长廊,蜿蜒迤逦,从邀月门到石舫岸边的石丈亭,全长728米,将前山的多处景观连接在一起,并衔接了山水之隔,使分散的数百处建筑没有杂乱无章之感。而且长廊本身也像一条环绕昆明湖北岸的七彩锦带,又自成一个景观。长廊之外,是广阔的湖面,山湖相映,上下天光,一派诗情画意。

  颐和园的造园手法决不止于此,它如向背、开阖、争避、隐显等手法皆得体现,大至风景区,小至山石花木等景点,其安排设计都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中轴对称,殿宇辉煌,充满帝王之气。北京自金元以至明清作为帝王之都已有近800年的历史,西郊诸园几乎与帝都有同样长的历史,它们的规划设计、建筑、色彩、气度都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

  历来京都、皇城的整个规划都以对称、整齐为基本原则,宫宇、坛庙及主要官署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及其两侧,线两边划分若干棋盘区。颐和园的园林建筑在前山区充分体现出中轴线的规划态势。前山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这座建筑群,高阁凌空,殿宇辉煌,自山顶智慧海而下是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以达湖岸,构成一条鲜明的中轴线。在两翼,安排了一些起到烘托作用的建筑,佛香阁东侧下方有《万寿山昆明湖碑》和一组宗教殿宇,佛香阁西侧下方有一组建筑,即五方阁。从更大范围上看,前山的东西两面随山势上下还有许多景点建筑,东边有养云轩等,西边有画中游等。颐和园中轴线不只一条,在其他小建筑群内也各有对称的布局。建造具有轴线的殿宇和厅院是帝王权力在皇家苑囿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居于中轴线的排云殿建在宗教性建筑——佛香阁之下,也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君权神授”的思想。

  清代皇家园林全都有帝王处理政务的宫殿,清漪园中有勤政殿,颐和园有仁寿殿,相当于皇城中的金銮宝殿,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地方,尤其慈禧太后的颐和园更是如此,因而进东宫门是一片富丽庄严、金碧交辉的宫殿式建筑群,殿阁斗拱累累,雕梁画栋。殿内设计也是照宫中帝王规格气派。庭院景物虽有山石花木点缀,但仍呈现出凝重、肃穆、森严的气氛。

  颐和园这座精美的皇家园林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优美传统,作为京都皇家园林,它又代表了全国园林文化的最高成就。

  二、圆明园

  位于北京西郊海淀东北的圆明园是清朝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营建时间长达150年之久,被誉为“万园之园”,是中国造园史上不朽的杰作。

  (一)建园始末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最初是赐给胤禛(即清世宗雍正皇帝)的花园。建园时,因高就势,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造亭柳,得天然之趣。由于水丰地肥,园内“槛花堤树,不灌溉而滋荣;巢鸟池鱼,乐飞潜而自集”,康熙赐以园额曰:“圆明”。雍正的《圆明园记》说明了圆明二字的寓意:“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即恪守圆通中庸、英明远见之意。

  经过雍正、乾隆两朝大事营建,全园景观都已完成。到嘉庆时代,清朝国势已明显呈现衰落,圆明园的豪华掩盖不住国家虚弱的本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大肆抢劫园中珍宝,10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