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道德经讲义-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是谓玄德。】
“是谓玄德”,“德”有多层含义,亦有高下深浅之别。德之深义,乃是一种道性物质,是人立命之本,远非世间人们所理解的做人规范。德是道之基,是万事万物的总纲。做人有做人的基本道德,修真有更高的道德标准。修真先要完善做人的道德,先尽人道,后尽天道。做人的道德尚不具备,岂能进道门修真?故愿诚心修道者潜修善德,日积月累,仁义礼智信五德具足,则德者自得矣。
“玄德”者,真善上德也。德有四种:真德、玄德、隐德、显德。真德即上德,是道性完美的自然体现,无后天主观意识的痕迹,是与道自然结合的真常之德。玄德是一种最符合道性的表现形态,非肉身所能完成。它是依赖性体在微观世界的运作才能完成,而作用于显态世界所产生的真善之德,是德性与玄体的完美结合。玄德都是大善德,是在不被人所知,却能为众生、为社会、为国家民族所做的大善行,故称之为“玄德”。玄德都是具备一定功德量级以后,在自然调控的情况下,在无心、无欲、无为的状态下才能完成,这和以主观识心去积善行德,有着本质的差异。
圣人道同于天,其德化万物,幽深莫测,人不可见;其广被而不可穷,人不可名。故其德玄玄,与天无二,是谓“玄德”。天有好生之德,众生如能心存好生之德则身生,多行暴逆则自亡,修道之理尽在其中。合道则成,失道则败,丝毫不差。修真者在培育成自己的高级性体后,常常在功态中或非功态中,自觉或非自觉地为他人或为社会做大善事、大好事,例如治病、解难、救灾、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这些不能被人所知晓的,却又能实现和完成的善行,就称之为“玄德。”
天地养育众生,阳光、空气、雨露,更是人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能源。天地施予人类的恩德无量。粮食蔬菜供给世人五脏六腑以“原料”。这些植物生长成熟果满时,牺牲自己微小的生命,供给人类食用。它们集众微命,而成就人类(或动物)的大命(圣命),这就是天地万物大公无私的无我精神,是天地“玄德”的一种表现。
【本章说解】
太上从第一章开始,直到第九章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为止,主要阐述道的体和用,“同功而异位”的内涵。本章则是引申为修真内养的生命超越之道,以及“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其中内容有三,一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修身入静、清地平基的第一步功夫。二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是炼气凝神、神气合一,培育元神,凝炼玉丹的第二阶段要点。三是“涤除玄览,”、“天门开阖”,大丹结成,圣神成就,脱壳出体的高层境界。四是性体“明白四达,无为而为”,广为天下积善德的神用阶段,即称为“玄德”。纵观各个不同阶段,都是以修心炼性为旨,以观心得道贯彻始终。
此章经旨,首句言“抱一”,即抱元守一之道。人能抱元守一,则魂魄自在,载而不离;“不离”,则体内之真炁必然专一;真炁专一,则先天之炁必致于柔和;真炁柔和充盈,则体内必如婴儿一样柔软。德性浑全,至淳至善,无欲无为,则与道合一矣。
人之有身,即如身之有国;身之有气,犹如国之有民。此国之中,君臣、父子、夫妻、阴阳、子女等,无所不具。故有“治身如治国”之说。人若能身安气顺,身中之国土自宁。若能无欲无为,身中之万民自静。经中所讲的“抱一”、“专气”,正是身安气顺之旨。
“涤除玄览”之句,即清静国土之义。“无为”之句,即不以私欲乱民之义。“无知”即含光厚德,与万民浑同不异之义。经中的密旨,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倘若少有利欲之私,少有妄动妄为之病,则身不能修,家不能齐,国不能治。金丹是从“不炼之炼”中而炼,道向无为之无处而为。三茅真君云:“灵台湛湛似水壶,只许元神里面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虚清?”如此行之,则身中之国土自然清静。这就是本章指心明道的总旨。
圣人无为之道,既可以治己身,又可以推及以治人,无论治己与化人,皆是一个“无心”。若是以有心去治世化人,则爱民者反而害民。阳动阴静,一开一阖,治乱兴废,皆从中出入。世人多有患得患失之心,凡事先为自己邀福,即是积善德也不纯净。德有多个层次,其质量也有差异。修真证道就是一个不断修心累德,直趋道德之乡的过程。正如青龙山人宗师所示:“无心是道,空心仙鎏,明心神基,浊心凡俦。春秋易度,道德永留,惜时如金,静里觅求。”修真炼己,积功累德,就应当苦行其当行之事,熟行其当行之事,禁绝其不当为之事,精进励志而求必成。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禁止旧习而不染俗习,达到对境无心,对境忘情,识神无垢无尘,元神活跃,方合乎道性标准。
太上圣祖是道家学说的开山鼻祖,他所宏扬的道德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用之治国而国富,用之化民而民自朴;用之治身而身存,用于修道而道果可得。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国的擎天柱。忆远古尧舜等先圣,都是内圣外王的大成者,是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进退之间,互相揖让而禅位,杯酒言欢,坦然自若,绝无机诈之心。
时代愈后,人心不古,到汤武革命,便用征伐手段,这等于在棋盘之间的对奕,权谋策略,煞费心机,已与自然之道大相径庭。正像宋代大儒邵康节所写的两句微言大义的名句:“唐虞揖(yī)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由此两句可知太上的人生标准的玄言妙义了。
玄中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本章多用譬喻,以申述道在有无动静之间的说明。首先提出担当重任的车毂(gǔ),它能转动不休的核心关键所在,就是车毂的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归到中心点上,而返还无用之用的大用,发挥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要之妙。
“三十辐,共一毂”,古代所造大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撑点仅有一个小圆孔。由中心圆孔再向外扩延,有三十根支柱作为辐凑,外周再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负重载物,旋转不停地沿道而行。
“辐”者,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辐条。古时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取法于每月三十天之数。“毂”,音谷,车轮中心的圆空窍,周围与车辐连接,中有虚空圆孔,用以插接车轴,以利车轮的转动。造车者以车轮连接辐条,以辐条而辏其毂。正因为有车毂的虚空之窍,所以才有车轮的转动。车轮的功用,反映了一个“以无驭有”、“以无为用”的道理。
世人皆知车之用,而不知车用之妙,妙就妙在车毂虚空之中心。车轮虚中之窍虽小,其理却大;无心之心,其心虽无,其道则深。由此而知,车之轮看起来是用其有,实际上是用其无,这就是车毂的无中有有,有中用无的虚中之理,它显示了世间万物显与隐、有与无、虚与实相辅相成的道理。车轮的用虚之理,不仅合于天地太虚,引伸到人身,其理亦同。
人的肉身躯壳即如车轮,人心就是车轮中那个虚中一孔。心是御车之人,性是车中妙无妙有之用,周行而不殆,往来而不息,这便是元炁在体内运行之妙。现代人出行经常乘车,但未必真解车轮运用虚中之理。车以载物,利人为用,利益天下,造福人类。车是以毂之中空为用。正因为有其虚,才能用其实,虚实结合,才能运化无穷。
车轮之理还在于用中。虽说三十根车辐共同组成车轮,每一根都很重要,但也都不重要。因为它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功能,才完成了车轮转动的整体效用。但支撑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集中在中心那个小小的圆孔中。这个小孔看起来并不起眼,它的着力点既不偏向任何一根辐柱,也不偏随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居中不动,虚而为用。因此才有车轮的活用不休,永无止境之妙。车毂的窍孔圆而虚,居于中心,通过辐条的支撑作用,车轮才能平稳运行。倘若稍有偏差,失去平衡;或车毂磨损,或车轴不圆,或车辐松紧失调,都会影响车轮的正常运转。
透过车毂这种物理的自然法则,引申到人身这辆旅行之车,便可了解修真成就的要点,在于“载魂魄抱一,能无离乎”的修养,其要在于心中无物,运于有无之间的妙用。如果用在施于大政,“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便须知此车毂的核心点,虚怀若谷,合众辅才能完成大业的全功。
人身这乘车更为繁杂。七情六欲的腐蚀,常使车毂充满着阴滓(zǐ)之物,耗磨受损,偏执不圆,车轮运转颠扑不稳。在人生道路上运行的短短数十年,更应当明白车毂之理,经常虚其心,用其中,时时保养修理,才能使生命之车,平和安稳地行进在光明大道上,不枉来人世间一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音shānzhí。埏,和泥也。埴,即细黏土。“埏埴以为器”,就是用水将细土和成泥,而加工制作成陶冶器皿,如盆缸罐等类盛物用的器具。“埏”又可作为“挻”,即用手将泥捏成或抟成泥丕器物。《说文通训定声》曰:“凡柔和之物,引之可使长,抟(tuán)之可使短,可折可合,可方可圆,谓之‘挻’ 。”凡是器皿之类的用具物器,皆有壁有底,周边为实,中间空虚,惟有此中的虚空,才可以盛物装东西,此乃器之用空也。细观世间的器物形状,都是外实而内虚,外有而内无。其制作工艺,虽都出自匠人之手,但其理之妙实,却无不合乎于道理;其妙皆在于“以空为用,以无为中”。这便是“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三句经文的旨义。
懂得了造物的这种能空能无,才能具有装载物品的容物价值。无论是后天修养性命之道的“专气致柔如婴儿”,还是出而用世的“天门开阖常无雌”,都必须虚怀若谷,执两用中,才能与天地的精神往来,得大道大机之大用。由此可知,陶冶造器之道,就是乾坤造物之道。乾坤就是太极大炉,炉中阴阳的顺生逆返,五行的生克运化,都是天地的埏埴造器之法。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便是大自然的冶炼造物功能。
大自然造物,以无为心,以空为用。空间太虚看似无体又无物,但却能造化天下万物的千奇百态,犹如鬼斧神工,妙化无穷。这便是器物虚空造化之妙处。天地有象,即如大器之形;四时万物,即如大器之用。人若能体悟陶冶之功,而用于身心,施陶冶之能,而塑造性命,何患大道不成、道器不就?若能使性命在天地这个大鼎里冶炼成为道器,这个形身便是天下之神器。假若道器不就,便是天下之败器。故君子谓之神器,小人谓之败器,正是取喻于此。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牖”,音yǒu,指窗户。“户”,单扇之门。“凿”者,开也。“无”,即虚空也。古以单开门曰“户”,双开门称作“门”。房屋开凿门户的本意,在于利人出入往来之用。建房开设窗户,在于通风透气,以连接天地内外,采集日月之明。有门有窗才能谓之房室,室中门户虚空,人才得以出入。窗户虚空,空气才能得以流通。房屋中空虚,人才能得以居住,起居坐卧,抵御寒暑,遮挡风雨,房屋才能发挥其用。
古代先祖有巢氏以木造室,取代了巢穴之居。后世又以砖瓦土屋,替代了以木造屋。当今社会物质文明进步,古之木房土屋,已化为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金石之屋虽刚硬,却不如土木之屋富有生气。竹篱化为铁栏,虽可以挡住外力,但却自困中央。因为深居高楼铁屋,减少了接近自然阳光的机会,故今之洋屋,不如昔之土石之屋。
人类的居住条件日益优越,人们只知追求居室宽大排场,住宅富丽豪华,享受人间天堂。其不知“房屋是量人的斗,娇妻是渡客的船”。人身都有自己的生物气场,假若屋大身弱,或房多人少,自身的阳性场性能量不足,必然占不住房屋空间,导致阴阳失衡,反而招致被房舍所反夺,甚至被外在阴性之物所借用,招引不必要的麻烦。故俗有“宁要家宽,不要屋宽”之说,讲得不无道理。
世人只知房屋有墙有顶可以安身,可以用来遮风挡雨,却不悟房室虚中之理,不知虚空之道。试想:假若没有房屋之虚空,焉能容身置物乎?若无房屋门户之虚空,岂能出入乎?若无窗户之虚空,岂能摄取日月之光,呼吸新鲜空气乎?故太上喻以极为常见的门窗虚空之理,其意在于教诫世人懂得:凡天下造物之理,皆是虚实相依,有无相成,而重在虚空之妙用。修心炼命的功夫,必须要张开灵明,静居其中,视听不隔,清静无为。若是施之用世,便是“明白四达”,为而无为的应世之道。
太极之两仪,就是天地之门户,妙合万物于天地这个大房舍之中,并行并育。太极阴阳鱼的双眼,便是天下万物出入的门窗。人身与天体万物一样,也有门有窗。人的口鼻,就是人身的门户;人的耳目,即是人身之窗牖。性命的主人公,即是虚中本性妙体;肉身躯壳,就是真主人居住的房屋。此屋坚固耐用,则性命合一,真主人常存。倘若屋漏瓦破,年久失修,不能遮风挡雨,抵御风寒,则主人必弃屋而去。性命分离,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人们应该想想,当父母未生前你在那里?今后将向那里去?如何正确对待今生这几间暂住数十年的“凡屋”,是否想到过在另一个空间,还有一座水火风不浸,历劫不坏的“金屋”?赶快修成金刚不坏身,住进这四季如春的天堂吧!
世人皆有“藏在安乐窝里安全”之心,故平时往往“认屋为主”,而忘记了真我自己。当觉悟归道后,才会显出“生命实相”,才肯远离一切假相。正如佛所说:“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人若遇到火灾,第一意识就是逃命,只有此刻才会觉悟到“世事无常,生死事大”。由此可启示修道人不要依赖外力,必须自求长生之路,否则一旦环境变化,在何处安身立命呢?人间最高贵豪华的房屋也是假幻,不必抱着不放。天覆地载才是大屋,上能广施甘露风雨,下能生长百物五谷,不怕烈火与洪水,这才是真正的金屋啊!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故有之以为利”,“有”,是指文中所列举的车、器、室,都是常见的实有之物。“利”,即利用这些有形的器物为人服务。乘车可以代步,器中可以盛物,室中可以借为安身。“无”即虚空,“无之以为用”,是说车、器、室这三者,皆是中间空虚无有。“用”,就是利用物的虚无中空之妙。
细想这三者,世间万物,形状各有不同,其有无也各有差异,但其“虚无”却都是相同的。假若只有其利而无其用,则虚中之理不可见;有其用而无其利,则妙用之用则不彰。必须是有无皆具,利用两得。车、器、室等一切器物,都是有无相依,利用相承,利益天下万世而无穷。
太上圣祖以此三者喻道,总结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