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1020-一路寻欢 >

第5章

1020-一路寻欢-第5章

小说: 1020-一路寻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采药炼丹,其研药的石臼和炼丹的炉灶尚在八卦堡附近。“山寒灶冷雪满山,葛洪归去有余丹。如今此地多芳草,处处花开玉干兰。”一首载入县志的诗无意间透露了“灶山”之名的来历。    
    如今的灶山顶上,荒草萋萋(听说里面有不少名贵的中草药呢),废弃的兵营、碉堡和无人看守的灶山广播电视转播站孤悬山头。看来晚上露营即使遇雨,还是有藏身之处的。我和许旭先到最高的山头探路,寻找水源,远远望见漳浦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着实让我们兴奋不已,明天早上应可以看到壮丽的海上日出了。    
    在山峦之间找了一块平地,将三辆吉普车一列排开,挡风,一片草地分成帐篷区和烧烤区。我们分头去砍枯树枝,用来生火。附近小山坡上有一座土地神庙,我进去一瞧香油灯还亮着,想来这是有人供奉的神,赶紧给神像点了一炷香,算是跟主人打了个招呼。    
    搭帐篷时,才发现放在程斌车上的帐篷和沙滩布,已被排气管的热度烙了一个巴掌大的洞,好在这个洞在帐篷底部,无伤大雅。这次野外烧烤,是历次活动中准备最充分的。程斌带来了他精心设计制作的铁板烤架,有长长的四条腿,像新疆卖烤羊肉串的那种。他先声夺人,拨弄着铁板烧咸和鱿鱼,只见他在半熟的咸和鱿鱼上洒盐和胡椒,于是香辣味与烟雾齐飞,看那架势和气氛就明白这玩意儿好吃!    
    另一位大厨杨厉使用的是他自己设计加工的能三面挡风的灶具,他是慢工出细活,用瑞士冠军刀切胡萝卜、白萝卜等,熬着一锅骨头汤。接着他又燃起炭火,烧烤他昨天腌制好的猪排、羊肉和牛肉。当山野中弥漫着烤肉香味时,夜空已是星光璀璨,将一弯眉月映衬得十分孤独。环顾周围,到处都是阴影:废弃的兵营和碉堡,人去楼空的转播站,斜撑着木柱的神庙,配上一列山峰奇异的剪影,让我们恍若置身于恐怖片中。只有眼前这一堆篝火让我们温暖,让我们明白人间的可贵。此时,大伙儿品着杨平烧好的安溪茶,岂止是唇齿留香!     
    或许是因为被山路颠簸得七荤八素的,累了,没到21点就打起了哈欠。可是手中的美酒,火中的土豆,都是难以割舍的;还有头顶上比城里要亮得多的星辰,从山坳里吹来的清爽的野风,也成了需要细细品味的“另类美食”。23点,我们已经没有精神再享受口福和眼福了,入帐而眠吧!凌晨被呼啸的风声叫醒,仿佛有人在帐外疾走,可怖得很,仿佛自己成了好莱坞电影《神鬼传奇》中的角色。    
    次日清晨6点钟走出帐篷,发现天边有一抹红霞格外诱人,来不及端平相机,飘忽的云烟已遮住视线,哪里还有海岸线?看日出显然没门。没过多久,捕螳螂的,采山柑的乡民都上山来了,才明白这山头并不寂寞。我们也跟着他们到处走走,让我印象至深的是碉堡坑道边长满了黄灿灿的野花,那是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绽放的。    
    吃了面包、牛奶,开车到东平村,直奔迷魂阵般的八卦堡。八卦堡建于清代中叶,是林氏族亲的一个分支群居的古居民群宅。它的设计布局独具匠心,奇特怪异,全堡砖木结构,由四排民房环拱而成,酷似“八卦图”。内堡由14间大小匀称的厢房围绕,中心是一块圆形平地,掘有水井。东北面有一条两米多宽的小路,可供进出。次内堡是由25间匀称的厢宅环拱而就,并在东南边留有通道。外面两圈的厢房宅屋依势环抱,排列有条不紊,菱边凸出。整个八卦堡每层房圈相距约三米,自然构成三条圆街小巷。据乡民说,建八卦堡是为防野兽的,就在该堡建成后不久的一天夜里,一只凶猛的华南虎蹿入堡中最内圈的院子里,因无法突围而被乡民所杀。    
    乡民除了津津乐道他们祖先的打虎历史,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去看丹山寺,寺内四壁有画,一幅皮定均纪念亭的画勾起许旭尘封的记忆,他说当年皮司令员飞机失事地点就在这附近。一问果然是,开车到距村口300米的山坡上,有皮定均墓,墓旁有字“有求必应”。当城里人崇拜影视明星时,乡民依然崇拜他们心目中的神。    
    下了灶山,往前亭镇的江口湾而去,美味当然少不了,遗憾的是火山奇观——林进屿却是可望不可即了。此时,风起萧萧,让我们要站稳都有点儿难。渔港里已经停满了归航的船。在壮阔的海滩上,我们摇摇晃晃地举着许旭的20倍单筒望远镜,遥望了一下林进屿和南碇岛,就回家了。    
    拿到冲洗出来的六鳌和灶山图片,眼前不禁一亮,那是多么鲜丽的色泽和壮美的景观啊!于是将它们贴到野战排网站上,每回上网仿佛又看到了六鳌美景,品味到了灶山美食。    
    旅行提示:    
    从厦门出发,向漳浦县佛昙镇进发。出佛昙镇不久,到达一个叫山尾的岔路口后,拐向六鳌半岛,再开14公里又遇三岔路口,由此左转是通往海边的土沙路,直达崂岈山海滨。六鳌天然海蚀花岗岩风景区就在这儿。    
    八卦堡位于漳浦县深土镇东平村境内,至今没有任何旅游开发,保持着原生态的神秘与美丽。旅行者只能包车前往,或者徒步旅行。    
    


石头记鳌园顽石如纸

    石头是冷漠无情的,可是,只要有一双巧手,石头的坚硬可以变成雕刻艺术的姿态万千,变成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鳌园是中国东南海滨的一座小岛,面积不足9000平方米,原来上面有一座妈祖宫,曾是当地渔民的精神寄托,可是纷飞的战火让这样一块小小的净土都不能幸免。1950年,面对一片潮涨潮落中的废墟,陈嘉庚先生不知有过多少感慨!好在当时中国人不再蹲着,而是站起来了;好在陈嘉庚先生既有钱又有眼光,他的艺术构思很快就付诸实践了。然而,要将一座荒岛变成中国露天石雕博物馆,毕竟不是易事。石雕这玩意儿不是砖瓦垒砌,不是水泥浇注,要让顽石变成诗变成画,非精雕细琢不可。鳌园一建就是10年,这也是陈嘉庚生命的最后10年(77岁到87岁)。作为鳌园建设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他只要身体许可,每天必定拄着拐杖到工地巡视,发现不满意的地方,立即命工匠修整或重刻。如今我们对富翁往往有偏见,可是陈嘉庚先生的艺术品位却不容我们小视。集美学村的建筑风格全部是他的创意,这种风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欧式的墙体上戴起一顶闽南特色的翘角帽子,有人称之为嘉庚建筑风格。    
    鳌园的工匠大多是惠安的石雕艺人,大伙儿都说闽南话,与陈嘉庚在语言上沟通不存在任何障碍,陈嘉庚的设计意图他们大多能心领神会。惠安工匠似乎天生就善于雕琢,他们手下的石雕作品无一不是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朴实生动,透射出闽南的生活气息和传统的民族风格。    
    在鳌园的青石雕中,以浮雕最为精妙,圆雕次之。浮雕最精彩的部分集中在游廊两厢壁上,以及陈嘉庚墓前一座重檐歇山式石亭上方。游廊两厢墙上镂刻着40幅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青石浮雕,工匠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相应地运用凿、镂、刻、锯、锉、磨等不同技法,因材施艺,各显其态,并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如怒打督邮的张飞,鏖战中嘶鸣的战马,井冈山上飘扬的红旗,泸定桥下奔腾的河水,无不形神兼备。同时,他们还在廊柱、边框上镂刻山川草木、鸟兽鱼龙,使整个游廊从视觉上浑然一体。其余的浮雕作品分布在集美解放纪念碑座四周,作品内容大多取材于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日常生活等,由于浮雕内容注重了教育性,其艺术性反而逊色了点。    
    陈嘉庚墓盖由13块磨得发亮的六角形青斗石拼镶而成龟寿形,墓围的屏壁上有15块青石浮雕,介绍他前半生的经历。关于这个墓园,有一种民间说法:原来鳌园规划中并没有将他个人的墓园列入,可是陈嘉庚终经不起风水先生的极力推荐(或许是割舍不下心爱的石雕),为自己留下了一块空间。    
    在鳌园中央(也就是妈祖宫的废墟),建起了一个高达28米的集美解放纪念碑,碑上题字为毛泽东主席手书。据说这是毛泽东破例为一个镇的解放题字,这当然是看陈嘉庚的面子。碑座四周镌刻国家领导人和名人学者的对联、题词,共有40多幅,或飘逸洒脱、龙飞凤舞,或谦和质朴、端庄严谨,是解放后全国少有的新碑林。或许可以这么说,只有像陈嘉庚这样德高望重的人,才能让这些名流挥毫泼墨。    
    集美解放纪念碑有两层台基,下层八级,上层三级,象征着八年抗战及三年解放战争。台基上还有两层碑座,每层碑座的周围都有青石围栏,围栏上均有惟妙惟肖的青石圆雕,如狮子、大象、鹦鹉等,竟有数十只之多。由于浮雕太惹眼了,这些圆雕常为游客所忽视,可是只要你稍加留意,便会永铭记忆。圆雕有别于浮雕的精细,它是以整体造型和粗犷风格取胜。最让我忍俊不禁的是一只鸟的发型,就像一个剪着平头的人,平添了几分憨态,它镶着宝石的眼睛痴痴地望向远方,害单相思似的!碑座上方的石狮造型极为别致,一只威猛的雄狮搂着一只憨嬉的幼狮,似临危护幼,舐犊之情跃然眼前,非能工巧匠不可能有如此传神之作!    
    集美解放纪念碑的南面有一道影壁,朝向陈嘉庚陵墓的一侧中央竖刻“博物观”三字,两旁是陈嘉庚自撰的短联:“真大观勿嫌小岛,有旧植乃展新型。”从鳌园出来,我们不能不与陈嘉庚先生有同样的感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鳌园的石刻艺术集福建石雕之大成,其数量之多,刻工之细,品种之齐全,内容之丰富为我国所罕见,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瑰宝。郭沫若曾说“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未见的人真的要来补补这堂石雕艺术的课。    
    旅行提示:    
    集美风景旅游区既是厦门风景的前奏,又是岛内外各风景旅游区的连结点,从这儿往海沧可游览慈济东宫;去同安可游览梵天寺、大嶝三岛等景区。    
    在集美,除了观赏鳌园石刻,还可以欣赏中西合璧的集美学村,以及陈嘉庚先生故居——归来堂。    
    厦门到集美的交通极为方便,公交车和小巴士随时都有,将集美与南普陀、鼓浪屿等主要景点连接起来。    
    


石头记一座山的阳刚与阴柔

    阳刚    
    世上没有哪座山像丹霞山这样让人欲说还休,多羞人呐,一说到它就要说男女生殖器。    
    本来一方风水出现一处奇迹般的景观,就已经值得让人奔波千里了。丹霞山居然有两处——阳元山和阴元石,构成了阳刚与阴柔的交响,上苍未免过于垂青这一片土地了吧。    
    在自然美景中,连最不爱动脑筋的中国游客都会浮想联翩,这座山峰像狮子,那块石头像王八地穿凿附会一通。他们很快乐,当地人更快乐,大家都乐此不疲。位于广东韶关丹霞山景区内的阳元山,丝毫不给人们发挥想像力的机会,因为它简直就是成年男人性器官的雕塑,从形状到色泽,无可挑剔。天哪!三十万年前就有天才艺术家抑或神仙热衷于人体艺术?    
    地质专家比较不解风情,他们说阳元山只是一根天然石柱,它之所以显得气度非凡或神力无边,那是因为它高达28米,直径7米。任何一种拟人或拟物的东西,只要达到这样的高度、这样的体积,都是令人惊叹的。    
    生活在广东北部山区的男人可不管这一套科学的说法,他们只要觉得自己肾虚,必定快马加鞭跑到这儿,无比吃力地攀岩而上,如追星般的一摸。当然,贪心点的,或者肾功能严重缺乏的可一摸再摸。如此辛苦的祈求,即使不感天动地,也强身健体啊。在这一点上,当地女人与男人有共识。一旦结婚数月不怀胎,就心存侥幸地到这儿用温暖的玉体去贴近冰冷的山石,祈望像神话传说中的某贵妇一样无精受孕。    
    阳元山前有一水潭,来这儿祈求子嗣的男女总会顺便带一桶水回家,像喝矿泉水似的,这是所有祈祷仪式后惟一可以与身体机能实质接触的东西。如果你是无神论者,一定会觉得这样做很可笑,认为这是无聊的也是无效的。    
    阳元山附近有一个村庄,叫阳元山村,农民私底下还沿袭以前叫法,称之为马村,农民的直率和可爱常通过取名得以充分体现。他们说这阳元山太大了,像马的生殖器,而不是人的。呵呵,马的那玩意儿比人的大不了多少呀。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阳元山村人口普查的结果,百分之七十六育龄妇女都生男孩,这样的数据着实会让无神论者有眼镜的大跌眼镜,没眼镜的跌掉下巴。惟一合理科学的解释是他们长期喝阳元山的水,这水里含什么矿物质能让所有的性别染色体都成为X和Y的组合,没有人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就是神奇呀。有精明的商业人士准备将这儿的水做成瓶装水,出售给世界各地重男轻女的人们,欲救饱受堕胎之苦的妇女于水深火热之中。    
    据说世界著名的某安全套厂家看中了阳元山的商业价值,准备生产一个硕大无比的安全套,隆重地在电视直播镜头前套到阳元山上,主题是“只要性爱,不要艾滋”,旨在提醒寻欢作乐者在激情澎湃时别忘了戴安全套。这样新颖大胆的新闻炒作可以迅速地让阳元山的知名度跃居中国名山排行榜前列,并给韶关人民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然而,当地官员斟酌再三,还是不予批准。他们说:“咱们这儿民风淳朴,除了计划生育有点控制不住之外,艾滋病那是城里人才会得的!”    
    现代绝妙的广告创意或行为艺术,碰上保守的观念,我们生活中就会少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阴柔    
    比起阳元山来,阴元石的传奇就要纪实多了。这块奇岩的发现者至今还拿着丹霞山管委会的奖金在悠闲地泡茶呢,他的三个农民儿子也在景区上班,过着每月领薪水的快乐日子。    
    说白了,这阴元石天生酷似女性生殖器,无论造型、比例、颜色都相当配称,像得邪门了,以致广东省某领导到这儿参观时质疑景区管理人员:“这该不是你们磨出来的吧?”    
    阴元石高10。3米,宽4。8米,相当于将女性生殖器放大了100倍,狠狠地刺激了所有来到这里的男人们。    
    想当年(大约是1996年),一个姓谢的老猎人追剑猪(刺猬),翻野藤,蓦然发现这块石头时,不知惊呆了多久,又抚摸了多久。他不愧是一个猎人,在激动之时总能保持冷静。如果换成我,肯定会像范进中举似的奔走相告,让全村人都来分享这样的奇观。老猎人已经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临了。他找到丹霞山景区管理者,描绘了一番这块可以与阳元山配对的神奇之石,并要求获得“发现奖”,从每张旅游门票中提成一分钱。如果按一年300万元游客估算,就是三万元呐。乖乖,他的子子孙孙从此都可以游手好闲了。无论景区管理者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花点小钱意思意思的意愿就是不能实现,因为老猎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景区管理者想,奇景就在自家山上,派人找呗。从来没有一个政治任务具有这样的浪漫色彩,寻觅“女阴石”,至少让披荆斩棘的累累伤痕变得可以忍受。215平方公里的丹霞山区要找一块被藤蔓覆盖着的岩石谈何容易。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