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筹资模式,推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筹资办法,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5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
社会保险基金能否稳定地保值、增值,决定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成效。国内外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必须走保险与金融相结合的路子,按照安全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间接和多向的投资方式,投向那些风险较少、效益较好、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项目。大部分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政府担保的投资项目、银行保值储蓄存款等方面,小部分用于其他投资,以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同时,应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使用的集中管理和监督检查。
6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保障干部队伍
加强对社会保障干部的业务培训、法制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以适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
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大纲要求
1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广泛性。
2掌握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3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形式和所取得的实践成就。
□要点速记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邓小平理论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理论是改革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既有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基本矛盾。过去形成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或者带有旧社会的某些痕迹,或者脱离实际,单一僵化。前者如终身制、家长制,后者如过高过纯的生产关系及权力过于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等等,已经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解决基本矛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经验证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首先,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根本变革;其次,改革不仅限于经济体制,同时要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第三,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改革是中国深刻而广泛的革命性变革,其实质和目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出来,而不是否定或取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主要内容。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取得了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的进行。1984年以后,我们开始对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
邓小平说过:“中国正在深化改革,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是着眼于下一世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的前进。”
三、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开放也是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又一鲜明特点。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世界各国的社会再生产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能自我孤立,闭关自守。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制度,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是邓小平通过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作出的战略决策,它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形式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同时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从本国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党派团体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
3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实践成就
1980年,邓小平首倡,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经验后,又相继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开辟经济开放区,直到1992年后,开放内地,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沿边地带的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同世界各国广泛建立起贸易合作关系,逐步发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决策和由此带来的新局面,邓小平评价说:“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然,入世对我国经济利弊并存。我国政府、行业、企业要利用入世带来的有利因素,同时又把不利因素减至最低限度,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大纲要求
1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掌握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要点速记
一、四项基本原则
1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条件;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相互贯通,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
3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的忠实代表,它已经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已经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思想原则、作风都决定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今天,在中国,离开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和可能组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会出现四分五裂、一事无成的局面。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作出了关于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等各项决定,就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作了重要部署。
1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
一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加强“三方面建设”
(1)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统一全党思想,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及具体把握世界形势变化,驾驭国内国际斗争大局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拒腐防变。
(2)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保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建设;处理好地方、部门党组织同中央的关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决策顺利贯彻执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具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增强领导班子的内部团结;发挥地方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人大、政府、政协等组织在党委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和章程开展工作,形成合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党的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党在基层的坚强的战斗堡垒,等等。
(3)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密不可分。过去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在执政条件下,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全党同志特别是高中级干部,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党的建设,关键要坚持从严治党。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也是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才能保证党的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3发挥“三大优势”
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要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第三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纲要求
全面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基本方针和重要作用。
□要点速记
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其基本的任务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精神支柱,以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动员和团结人民;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要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坚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防止和纠正过去那种“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