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血咒迷城 作者:弄堂有风(逐浪网2013.02.28vip完结) >

第20章

血咒迷城 作者:弄堂有风(逐浪网2013.02.28vip完结)-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质地上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这些东西都是经过几十年炼制、施了法咒在上面。只有在特定的场合,辅以咒语、法术引导,才会显现其中隐藏的威力。就拿这个‘法印’来说吧。”半仙拿起一个麻将大小的铜质印台,“在斋醮法坛上炼制二十年,里面隐有朱砂驱魔法咒,可以封印灵怪。”

  听半仙这么一说,我用心地看了一遍小箱子里的一干物件。

  铜法印,印钮是避邪神兽,周身若陷若现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洞玄经》云“法印照处,魅邪灭亡。”令旗,旗为三角形,旗面为黄色,镶以齿状红边,旗子上书敕召万神四字。法鞭,木柄上雕有蛇头状花纹,涂有朱漆,上有八卦图案,蛇口处还有人头露出。鞭挞妖魔,辟除邪怪。三清铜铃,铃内有舌,摇动发声。柄的上端为山字形,象征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上清灵宝*》:“振动法铃,神鬼咸钦。”七星剑,桃木雕制,镶有青铜制的北斗七星图样,靠近剑柄处有龙、虎或符的图案,是斩妖诛魔的强力法器。师刀,更像黄铜短剑,前端圆形,剑锋很钝,柄上串有铜钱,形状颇为怪异,上面刻着太上老君的圣号……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和鬼子摇了摇头,把一应物件放回箱子里,听由半仙收好。

  休整了两天,车队向乾陵出发。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车出乾县不久,远远的便望见三座北高南低的山峰。一马平川梁山,山势险峰,峰峦峥嵘。半仙说,那就是乾陵。

  今天天气不错,艳阳高照,大伙也都收拾好了心情,先前在无量道观的不快,已烟消云散。

  “山就是陵,陵就是山。真想得出来。就是现代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想修这样一个陵,也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古时候,连推土机、挖掘机都没有,咋能整成这么大的工程,真难想象。”鬼子说。

  “呵呵呵,营建乾陵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也是修了23年才修完。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我说。

  “胜哥,你说这乾陵真就没被盗过?!即使修在山里,把山挖开不就完了吗?”鬼子说。

  “哟,感觉你好像是黄巢穿越过来的!”我笑着说。

  “啥意思?咋还有黄巢那厮扯上了!”鬼子莫名其妙地说。

  “有记载,当年黄巢盗乾陵,指挥40多万农民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差不多挖掉了半座梁山,但最后仅仅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大沟,什么也没有挖到。后来人们都把这条沟叫做‘黄巢沟’。一会你还能看见那条‘黄巢沟’。黄巢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蠢的盗墓贼。”

  鬼子摸了摸脑袋,半天没言语。

  车队到了陵园,早有景点负责人先自我介绍姓王,是这里博物馆的馆长,说是受人之托,接待考察。并安排了几名导游,讲明了浏览路线和浏览时间,竟连门票都免了。

  同行人相互打听,谁的亲戚朋友这么热情好客,都摇头说不知道。便询问的朝半仙望去。

  我干脆直接解释说,“这还不明白嘛!‘带头大哥’名气太大,这一路又这么招摇。人家怕我们把乾陵给盗了。这不,把路线和时间都给定好了。大伙遵守时间,在导游监督下游览完了,赶紧下山。不然,人家少了什么东西,我们就是最大的嫌疑犯!”

  一句话,说的大伙恍然大悟。王馆长和导游也面色尴尬。

  “大胜,别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们今天本来就是旅游的。”半仙打着圆场。

  大伙也心知肚明,早就没有了来时的兴奋劲儿。

  跟随导游,我们从朱雀门进入,沿台阶往上攀,我数了数,一层阶梯六十五个台阶,大约有几百级台阶,一行人无精打采地,队伍拉得老长。李华和王爽两个人走到一半时,站在台阶上边小声嘀咕着什么,边打着手机。看样子,是有什么重要的事儿。他们俩人的身份特殊,一行人谁也没顾得上。只是结伴往上走。

  前面已能见到陵墓,墓前有一条宽阔司的马道,两侧排列着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石马,戴冠持剑的石人将军,想必就是守护陵寝的护卫。再往前,就是两块巨大的石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

  跟随导游的讲解,我们看完述圣碑后,来到无字石碑前。

  “无字碑通高7。53米,重约98。8吨。碑侧线刻有龙纹,碑头刻有8条璃互相缠绕……”导游讲解着。

  忽然天气骤变,狂风卷着沙尘土迎面吹来,原本晴朗的天空也不知何时阴云密布。

  “不会吧?!”半仙向我低声耳语,“传说,有盗墓的人靠近乾陵,会天生异象!”

  关于乾陵盗墓的传说,我也略知一二。宋人程大昌著的《考古编》中曾记载:“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民国时,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刚刚用炸药炸开墓道,霎时天昏地暗,雷雨大作,飞沙走石……士兵们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

  没想到,这种匪夷所思的开生异象竟出现在我们身上,真是怨呐,我们还没动手呐。

  极为反常的天象,愈发猛烈。狂风越刮越大,山上的人都站立不稳。天上的云团翻卷着,竟凝成一个大大眼睛,真视着陵山上的众人……

  山上的游客十分诧异,就有迷信的人跪倒在地拜着,胆子大些的人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纷纷退后,更多的人腿软筋麻地站立不稳瘫在地上……

  “鬼子!你怎么了?!”我大声向鬼子喊叫着。

  原本站在无字石碑前,拍好姿式要拍照要鬼子,突然间,脸色惨白,双手捂住脖子,面色扭曲着,一步步向后退去。

  此时,山上人心惶惶,乱糟糟一团。我和半仙急忙推开身边疯了般的人群,向鬼子奔去。

  鬼子双手捂着脖子,一步步向后退去,一直退到石阶的边缘。

  “小心啊!”我和半仙大声的呼喊,仍没有止住鬼子后退的步子。直到从高高的台阶上,向后仰天倒下去……

  “鬼子!”我大声喊着。和半仙冲下台阶。

  说也奇怪,鬼子掉下台阶后,便风云散了。只几分钟光景,乾陵又恢复了先前艳阳高照的场景。刚才的一切,仿佛只是幻境一般。

  幸运的是,鬼子从台阶上跌落,凌空竟砸在落在后面打电话的李华和王爽两个人身上。三个人从上面又翻滚了十几级台阶才止住。不幸的是,每一次着地,鬼子那二百多斤的身体都狠狠砸在两个人身上。

  等我和半仙以及身旁的十几人围过来时,三个人躺在地上动弹不得。李华和王爽胳膊、小腿都有几处骨折。鬼子身上竟无大碍,只是皮肉有些擦伤。但仍然面色惊恐,一只手捂着脖子,一只手比划着,嘴里竟然说不出话来。

  我看他的意思,赶拿从包里掏出纸笔递过去。我知道,他一定是想告诉我什么。

  鬼子接过笔,沙沙地在本上勾画着……

  本以为鬼子会写什么,却是画了一幅素描。我接过画,见上面画着一个面目狰狞、状如恐怖的女人,一只手向外伸着。

  鬼子这丫打小时学过素描,有一些功底。一边指着画中的女鬼,一边指着自己的脖子。

  “咦!这是武则天的画像。别说,和博物馆里的几乎一样!”景点负责人惊诧地说。

  再看鬼子的脖子,有一道深深的勒痕,肉色已深紫。

  “你是说,这……这武则天的鬼魂从无字石碑里抓的你……”我小心地问道。

  鬼子口不能言,艰难地点了点头。

  同行的十几人惊恐万状地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身边几个小导游顿时捂着胸口跌坐在地上。

  我扶着鬼子,帮他解开他上衣扣,想理顺一下呼吸。忽然,感觉手好像碰到了什么东西。抖落几下,索性帮他脱下上衣。发现前些日子鬼子带的那块“玉麒麟”已破成了碎片。半仙给的避邪“五雷令”竟也从中间裂为两半!

  “玉是上天的灵魄!看来,是什么都玉惊吓着!惊玉!书里记载几百年前慈禧碰到过一回。这事可难得一见。不过,玉碎了,人平安就好!”王馆长看来也是行家,一边说着,一边把地上的碎玉,一块块收拢,摆在一起拼凑着。

  救护车来了。

  半仙张罗着,先把伤重的李华和王爽抬进车里。

  我搀扶起鬼子,打算也把他扶进救护车。怎么说,滚了这些个台阶,最好还是到医院详细检查检查。

  “慢着!先不要走!”王馆长大声喊道。

  “还有什么事吗?”我问道。

  王馆长走近我和鬼子,说,“这块玉饰品,历史上有记载,是武则天生前最喜爱的玉饰。后来,南巡时莫名其妙地遗失了。为此,先后杀死株连的有上百人。你们是从哪得来的?!”

  ☆、第七章 第三节 江口沉银

  漏屋偏逢连阴雨。看来,是碰到行家、高手了。

  不过,这千百年前的东西,又不是我们从乾陵里盗出来的。也没必要怕他来追究。

  我冷笑着说,“呵呵呵,王馆长,这东西,是我在一千年前,从唐朝偷来的!你是要起诉我,还是要报警,要不要打110啊!”说着,我把手机递给他。

  “哎呀,别动气!两位别误会!”王馆长自知失言,忙解释说,“我也是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描述,来推断这块玉饰。这……这个和文献里描述的一模一样。历史上,因一件饰品杀了这么多人,极为罕见。我读史料中就留了心。这玉上,附了太多了怨念,戴之不详啊!”

  ……

  回到宾馆,鬼子已经缓了过来。说起事情经过,仍有一种心胆俱裂的感觉。

  事情的前前后后推导起来,从在滚雷岭时,那个古墓里,玉饰放在棺材外面而没有戴在死者身上;到道观的灵异事件;乾陵历史记载只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才会出现的天生异象;鬼子看到武则天的鬼魂向他索要玉饰;玉饰无故粉碎;被半仙称为“圣器”的“五雷令”裂成两半……

  原因都是在这块玉上,看来,道观的老道士并非妄言,此玉的确是不详之物,最忌惮王者之气。乾陵合葬,王者之气最盛。即使半仙的“五雷令”也不能完全压镇住。不过,若是没有“五雷令”,结局也真不好说,看来,还是鬼子的造化。好在玉碎了,劫数自然也就消业了。

  近来事有反常。同行的一些人便不再想提心吊胆地往前走,说是思乡心切、家有要事云云。要回家看看。半仙便顺水推舟地建议他们返程时顺便把李华、王爽这两个小祖宗护送回京城。尽管两人千万个不愿意,可谁又愿意带着断胳膊断腿的人跋山涉水。

  在咸阳休整了三天,其间“码头”来宾馆接了货,等鬼子复原以后,我们继续上路。此时,原来浩浩荡荡的车队,仅剩下五辆车,我、半仙、鬼子和潘家园的七个人。用鬼子的话说,都是江东子弟。

  随行的潘家园七人以阮仕、阮途、阮高三兄弟为首,都是摆地摊、倒腾小本买卖的。本小利薄,比不上半仙、鬼子有房产、有资历的行当“老鬼”(注1)。前些年攒下些钱,又借了些高利贷,收了一批货,半仙看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实在不容易,就发了善心告诉他们收到的都是赝品。阮氏兄弟及时补救才避免了血本无归。也知道了这行当里的水有多深,从此便唯半仙马首是瞻。我曾建议半仙把阮氏兄弟收在麾下。半仙认为太过凶险,不忍让他们来淌这道浑水,就暂时做罢。

  按照拟好的路线,先到西安,从西汉高速,一行人,先找了家连锁酒店安顿好车辆、行囊等一应物件。

  彭山古称武阳,建制于秦,至今巳有2300多年的历史,彭山县因彭祖山而得名,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多岁,估计不是成仙就是成精了。

  中午,在镇上寻了个干净的小馆,老板娘很热情,推荐了一桌子本地特色美食。砂锅狗肉、鲜花饼、甜皮鸭、糖画、葱卷等等,彭山甜皮鸭又称“贡鸭”,据说是清朝御膳工艺。鬼子和阮氏兄弟吃得满嘴流油,说是和京城全聚德有鸭子有的一拼,临走时又要了两只鸭子打了包。

  酒足饭饱,一行人便驾车直奔传说中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地点,锦江江口。

  “半仙,你不是说张献忠这厮的宝藏早已被满清运走了吗?”鬼子在车上不解地问道。

  “当年,大西王张献忠掌控了整个四川的财富。战败前,曾想将财富隐匿起来。兵败如山倒啊!一部分财宝意外沉在了江底。至于大大数财宝还是被当时满清找到并运往关外。你想想,整整1000船金银财宝,都沉在江底,怕是锦江早已断流了!”

  我翻看着半仙收罗到的《彭山县志》等诸多的相关资料。

  公元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后称帝,建立大西政权。杀楚王(朱华奎),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次年,带兵入川。粮草不足杀伤兵;开心时杀百姓;不开心时也杀百姓;掠取各州郡富商大贾处的钱财,拿到钱后还会被杀。性情之暴虐,空前绝后。成都至今还有一块本西大王自书的《七杀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整个天府之国财富尽归张献忠一人。据史书记载,明朝皇帝崇祯也和他的财富相比。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按明末一两白银折合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人民币计算,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

  公元1646年,张献忠意外身死后,50多万的军队瞬间溃散。满清占领四川。300多年来,寻找大西王财宝的热潮一直持续高涨,人们都深信财宝就藏在锦江江底。

  《明史》记载,张献忠在被迫撤离成都前,干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他让部下在锦江筑堤,抽干江水,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出数丈深的大坑,将劫掠来的财宝全数倾倒其中,再重新决堤放水,将大《彭山县志》记载,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冬,捕鱼人在锦江打捞起一把刀鞘,消息传到总督孙士毅耳中,立刻派人赶赴江口,经数日,打捞起万两白银及大量珠宝玉器。

  1990年8月,有彭山县渔民网得大小银锭各一枚,大的3斤,小的1两。

  1998年7月,有彭山县村民在河中淘沙,却淘出一个银鼎……

  1939年,在锦江挖出一个大石牛和一个大石鼓。动用了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的金属探测仪,费尽心力,却只挖出3大箩筐铜钱。

  2005年4月,彭山县的引水工程在江口施工时,挖出一个内有七锭银元的圆木,银锭上刻着“崇祯十八年□日”、“黄冈县银四拾两正”等字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确为崇祯时期所征税银。与当年张献忠转战之地吻合。

  …………

  “半仙,你收集的这些资料,都说明了一个事,在锦江的江口下面,确实有大量的财宝。《明史》、《蜀鉴》、《荒书》、《彭山县志》这些资料,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从不同角度确认有‘江口沉银’这回事。”我说着,把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