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当家+番外 作者:络缨1231(晋江vip2014-04-03完结,女强)-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王秋月只坚持了半天,灌了才一挂肠子就说什么也干不下去了。那满手的油腻让王秋月几乎想吐出来,勉强做到了中午大家都纷纷回家吃饱,她便跑了。下午就再也没有过来,仲秋知道后也只是嗯了一声表示知道就再也没有说什么。
只是让方氏和探春把王秋月灌的香肠另外煮,还要加小心。因为看着王秋月灌的肠子有粗有细真的很不均匀,可仲秋也不想倒出来重新做。
仲秋撇了撇嘴,把王秋月灌的肠子交给方氏,果然,煮出来的几乎有一大半都坏掉了。
没办法,仲秋只得自认倒霉。当天晚上,拿着坏掉的香肠,到了上房,她得把王秋月的事和老爷子说说,别到时候高氏的嘴一歪歪理都让她得了去:“爷,这是我老姑做的,你尝尝看,也挺好吃的。”
一挂肠子说起来灌好了能灌近二十斤呢,仲秋可没看好王秋月的手艺,自然不会给她一满挂。
这灌出来的香肠也就不到十根,差不多五斤的样子。仲秋留下了几根不算是太坏的,剩下坏得太大的五根都装在盆子里拿了过来。
老爷子一看那坏掉的肠子就知道咋回事了,脸上还是笑着道:“仲秋啊,你老姑就是闲的,这坏了的咋办啊?不是赔钱了吗?”
仲秋笑笑道:“没事,不过是白做几天。爷,要不是坏掉了,咱们还吃不着呢。这东西可金贵呢,咱们镇上一斤卖一百文呢。”
“啥?这么贵!”高氏一边吃惊一边看着那盆子里坏掉的香肠,有些心虚。这一看就好几斤,那可是好几百文呢。本来还想着冲仲秋讨要王秋月灌肠钱呢,现在看到小女儿做坏了这么多,这要是仲秋让她们赔的话,她可是舍不得那钱,这嘴却是无法张开了。
老爷子脸色微微沉了沉,没有说什么:“仲秋啊,你老姑明天要在家帮你奶做饭,怕是不能去干活了,你看……”老爷子一看那盆坏的香肠想了想还是道,“要不咱们出点钱,赔人家吧。”
仲秋笑了:“爷,没事,送货的时候,货主会扣的。也不会按照卖价扣的,你放心。”仲秋把手里的盆子放下,“奶,把盆子给我倒出来吧,我还得回去帮我娘做饭呢。”
高氏抿了抿嘴,去灶间拿了一个盆,把仲秋家的盆倒出来。直到仲秋离开,也都啥话没说。
仲秋一走,老爷子就发话了:“秋月,你明天跟你娘在家里做饭,你二嫂每天带着孩子们干活也挺累的,这段时间的就由你来学着做。”
王秋月张了张嘴,想反驳,可是看了一眼高氏。高氏却是瞪了她一眼,王秋月便把话咽回到肚子里,弱弱地应了一声。
王秋月做工的一个小插曲就这样过去了。
仲秋知道老爷子把王秋月扣在家里做饭的事后,乐得偷偷地和半夏子滨说:就她老姑那样儿的,找茬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
半夏和子滨看着小妹那得意又兴奋的表情,都不知道说啥好。一齐转身,各自忙自己的去了。她们觉得,自己的思维好像和小妹在一个线上。
王秋月打工的插曲过去之后,仲秋就把买房的事放到了第一位。
仲秋家决定借钱买房场,能借到的都借到了。很是大张齐鼓了一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仲秋家要借钱盖房子。是因为高氏看大儿子赚钱眼热,总是骂骂吵吵的,这就是暗地里要赶大儿子家出去。所以,对仲秋一家是非常的同情。
手里有两钱的,再和王兴文和方氏好的,都多少的掏了些。子滨在家里写借条,并写明了借钱之后利钱,当然,这些人既然能借钱给他们家,肯定不会要利钱的。
仲秋心里有数,多少都没有嫌弃。只是留个底子,以后还钱的时候,还是要过个情的。
方老爹自然知道这小外孙女是个机灵鬼儿,很是愿意一起做戏。亲自来仲秋家,把银子拿来,和王兴文加上老爷子一起到村长那里把房场的事定了下来。
交了五十两的定金,然后就是带着人把仲秋家要买的前面的地量出来。
里长伯(就是村长)看着王兴文闷声不吭的样子,对高氏的脾气也是太熟悉。也想着让王兴文一家早点离开,就带着人把地量出来,定了价。
房场算是村子里的,意思意思给了十两银子就算是卖给王兴文家了。
至于房场前后左右加在一起的那十二亩半土地,还有房场前靠近小河边的那块七八亩的滩地仲秋也一起要了。
里长到县里和当主薄的儿子一说,县令听说大王庄的人要买没人要的河滩地,很是爽快地给出了一亩地给了七两银子,和荒地一个价格。
村长也不想白跑,直接请人明天就去量地,县令也答应了。直接让管县里管土地的另一位县吏明天挑人去量。
只要经了官的事,一切都好办。
仲秋自然也知道,土地上了官衙,盖了红章就成了红契,虽然以的交税会多些,可是,有保障。即便是你的地契丢了被偷了,只要到县里一查,就能查出来补办。
至于房基前后的地则上村子里的,只要写在屋契上就成。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她可不敢小瞧古人的算计。
整个算房场买下一共仲秋家花了241两银子,加是屋契和地契,仲秋为了防万一都请村长在县里弄成红契,在官府里上了档。屋契花了二两四,地契花了五两银子。
一共二百多两银子就这样花了出去,剩下就是等着春春耕了。春耕仲秋家还得买种子和农具,而仲秋想着她们家现在就王兴文和方氏两个劳动力,田虽然不算多,可是水稻是她今年的目标啊。如果全都靠人力的话,那还不得累死?
这不管是驴也好,还是牛也罢,总是要弄一头来借借劲的。
仲秋这边打算着如何春耕的事,那边武公子却带着弟弟子仲回去了京都,至于人家还回不回来,仲秋没问。反正这边的生意没有就成,她这种小村姑和那种京都的公子哥是没有任何交集的。
这边的生意,武公子临走的时候都交给了一个叫吴掌柜的,仲秋直接和他交涉就好。
仲秋自然没有反对,每天除了送货之外,她就让王兴文带着她和子汐打听水稻种子的事。
这边没有人种水稻,可是白米和精米及糙米却是有的卖的。
仲秋对种田其实也是半扇子,说懂也不太懂,说不懂还懂点。她的那些种田知识说起来都是从网上的小说里学来的。
不过,既然是小说里写的,都是请教过度娘的。可信度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没有专门卖稻种的,因为北方这边还没有人种过。
不过,仲秋记得糙米是可以当成种子的。为了不弄错,仲秋特意买了一斤回来,准备自己先试着育育苗,看看能不能真的当成种子用。若是能的话,她就可以多买了。
王兴文对仲秋想在家里的滩地上种水稻还是有些疑惑的:“仲秋啊,这水稻咱们这儿可没有人种过的,咱们都是种玉米和豆子。”
仲秋忙着挑糙米,对王兴文的话应付道:“爹,你没种过咋知道种不了。万一种了呢?那咱们家不是就有大米吃了。”
王兴文见仲秋根本就不理他,已经掏钱买米,也只能叹气。谁让钱都是他闺女赚的呢,他这个当爹的现在就是想反对也没有产场不是。
虽然心疼小闺女赚钱辛苦(其实仲秋一点都不苦,就是动动嘴,动手的活刀真没有咋干过),但看着她拿钱不当回事,还是为小闺女心疼的同时也深感自己这个当爹的没用啊。
仲秋买一斤糙米,又让王兴文挑玉米种。
老爷子虽然说过,要是种玉米就从家里拿种。但仲秋不想受高氏的唠叨,直接在镇上买就好。
本来她也想着要在村子里买的,可是想想在村子里买的话,那不宜于是在打老爷子的脸,所以,仲秋直接就在镇上买了。
家里分的地要种什么,都由王兴文的说了算。至于家里前后和河滩的那块地种什么,仲秋已经和王兴文说好了,她说了算。
王兴文无法反驳小闺女的话,只得答应。
爷三个把种子什么都买好了,最后就是去牲畜市场看牲畜。
对于仲秋要往家里买牲畜,王兴文也是乐意的。方氏已经三十多的人了,身子一直就没有休息过。他也是心疼,现在自己有地了,肯定更会辛苦,他不想让方氏再太累。所以,小闺女一说要给家里添牲口,他连犹豫都没有就同意了。
不过,王兴文不会挑牲口,这事还得请教方老爹。
仲秋已经可以预料到,她们家买牲口肯定不会自己家一家使用,但是,老爷子家用的话,也得有个说道。这事得提前考虑到了,不然的话,这牲口最后姓什么都不知道呢。
有了打算,仲秋把买的东西让王兴文背着,带着子汐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往家里走。
再有二十来天,她们加工香肠的事就要告一段落了。春耕开始。
作者有话要说:第二更送上。明天一更噢。
第66章 琐事无常
仲秋家的房子定下来了,还买了前后的地。这个作为农村的人都理解,谁家屋前屋后的不留些地种种菜啥的。
不过,仲秋家把河滩上的那些荒地买下来,就让村子里的议论了好久。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仲秋家孩子多,劳力少,而且,分家时高氏太不公平,只给了那么点地,而且,好田玉米一亩地才收400多斤,而且,种玉米特别吃肥,今年种了,春玉米,马上就得种黄豆或者绿豆肥田,不然的话,来年再种,产量会低得多。
才能王家没有良田分给仲秋家,只得中等田6亩,下等亩2亩,还有4亩种了两年的荒田。
这马上就要种地了,仲秋家的事情还真是让村子里闲着的人很是议论了一番。所以,对仲秋家借钱买下河边的滩地,大家多数都是报着同情的。不管咋样,总得吃饱吧。没地吃啥?农村的人都是以地为宝的。
老爷子本想着王兴文买地他再出个二十两银子,谁想话刚一出口,就惹来高氏哭天抢地的大骂。最后闹到高氏不管不顾地坐在上房门口骂王兴文一家子要害死她们,老爷子发不得火,只得熄了这个心思。
仲秋本来也没想过再粘上房一毛钱的便宜,自然对于老爷子的这一行为看不在眼里。
心是好心,可是,你也得有那本事不是。平白地惹了一场风波不说,还让一家子本来就不安生的心又跟着忐忑了好几天。
老爷子出钱没出成,好像有了心病一样。王兴文跑前跑的的,老爷子一直都没怎么出面。只有在最后村长带着人去量地的时候,才跟着一起看看。
村子里的人对老爷子家的事都感兴趣,主要是村子里一到冬天实在是没啥营生干,因为村长的儿子在县里是个主薄,小小的一个管事的,在村子里说话就仗义的多。所以,一般的村子里,到了冬天的时候,闲汉们都东家西家的聚在一起赌。而大王庄就没人敢,要是赌让村长知道,轻的罚钱,重的开村会,把人赶出村。所以,大王庄的风气还是很好的。
仲秋即然想快一点脱离苦海,自然也要把高氏的脾性让大家知道。免得以后她家有钱了,高氏再闹什么她们家不孝顺啥的,村里人心里也好有个谱。于是,便大张起豉地把河边的滩地买了下来,对于村子里的人议论的事,她早就算计上了。
她现在除了每天跟着王兴文送货,收钱之外,她就拉着子滨和子汐在镇里的书局里逛来逛去,就是在找农务田书。
镇不算太大,只有两家书局,里面多半是卖《百家姓》和《千字文》以及《三字经》的多,另外还有学生们常用的《大学》《论语》什么的。
仲秋考虑到种完田之后就要送子滨来镇上念书,所以,今天逛书局直接就把初学的书买回去。
从书铺上拿过《百家姓》和《千字文》以及《三字经》三本书放到了老板的面前:“老板,这三本书多少钱?”
书很新,还带着墨香。仲秋拿的很仔细,这古代的书可都是人手工抄写的多,像这种书局里的书,虽然也有印刷出来的,但是,古代刻版的时候,若是刻坏了一个字,整个都坏掉,所以,特别的不容易。
再者因为不容易,所以,一般买不起书的都会到书局来拿书抄写,你可以抄一本给书局的掌柜的,然后自己留下一本。算是双赢。
不过,印的还是比抄写的要贵些,所以,仲秋拿的这三本都是抄写的。
“《百家姓》五十八文,《千字文》七十文,《三字经》七十文。”老板看着仲秋三个孩子,即不热情,也不怠慢。
“我要了,老板。”仲秋点了点头,“大叔,你这里有没有种田的书啊?就是教人如何种地的书?”
老板听仲秋说都买了,脸上还是多少带了笑意。书是贵重的牲口,不是每一个到书肆来的人都能买得起书的。
仲秋三个小孩子一买就是三本,老板自然是乐呵呵的:“种田的书,你去那边的角落里看看,前几天收了些书。是周家书仆送来的,什么书都有,我都放在那儿了,还没来得及整理呢。”
仲秋扫了一眼角落里堆的书,没有马上去翻而是问道:“大叔,是种田的书就成,你打算卖多少钱?”
老板看着仲秋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笑了:“小姑娘,一本算你三十文咋样?”
“大叔,三十文买种田的书?谁会买呀,农村里种田的,哪一个不是生下来就跟着种的,还用看书?再说了,种田的人,哪有几个是识字的。大叔,你是不是看我是小孩子呀。我就好奇,才背着家里的大人来买书看看的,这可是我省下的压岁钱。”
老板让仲秋的一大套话给弄得哭笑不得,道:“反正那一堆书是我二两银子收来的,你若是都要的话,就再加五十文给我,就算是我的跑腿费了。你看咋样?”
仲秋点了点头:“大叔,那我先看看成不?要是都不是我能要的,我就只买种田书,你看行不?到时候你可不能宰我。”
“不会不会,你去挑吧。”老板叹了口气,又坐回柜台后看书去了。
仲秋拉着子滨,一起在那堆书堆前蹲了下来。
这堆书还真不少,不过,都是旧书。有的书里面还填写了注解,不过仲秋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倒是子滨对这些书很是喜欢,只是看了一眼仲秋,想想这些书要二两银子,又放下了。
仲秋一路翻找,还真让她找了两本农书,一本叫《农田广记》一本叫《北田要术》。
其他的除了一些四书五经类的,还有游记和风土小说。仲秋想了想,到这里也好几个月了,她还真没有摸过一本书,看看地上堆的,大概都有百八十本的,虽然大多数都没用。但是也可以当小说看嘛。
仲秋起身,走到老板面前,笑着道:“大叔,那些书我都要了,你帮我找个袋子装起来好不?”
卖书的老板看了一眼仲秋,还真是有些意外这三个孩子能把书全买了。自然是答应。
“大叔,要是以后你还在种田类的农书,你能不能给我留着,我每个月都会来镇上的。”仲秋看着老板把书装好,仲秋掏了钱付了,这才提出自己的要求。
“行,不过那种书一般人是不会买的,除非像这样不要了要拿来卖的。要是有的话,我就给你留着。”大叔也好说话,毕竟一个小镇上能买得起这么多书的还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