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又戏闹了一会,便一一回房歇息。我对李一侠和曹友闻说道:“李兄、允叔,你们先留一会,我还有几件事要你们去办。”
待其它人走远,我望着静静的看着我的李一侠和曹友闻,敛容说道:“我有件事要拜托二位去办,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重要,而且不易得到众人的理解,故此方才我没有在众人面前说起,而只有二位去办,我才可以放心。无过兄多谋善断,机变无双,且识大体,是当世之陈平;允叔是个实诚君子,本做不得这种事情,但是这数人当中,也只有允叔能够无条件的相信我石某所为全不为私……”
二人见我如此郑重其实,便知有大事相托,曹友闻又听我夸他,微红着脸,说道:“石相以国士相待,学生敢不以国士相报?只不知究竟是何事?”
便是李一侠,也用疑虑的目光看着我,不知道究竟有什么样的事情,值得我如此郑重。
我转过身去,用手指轻轻击打着那上好的檀木书桌,一边思索着利害得失,好一会才回过身来,说道:“我想托二位替我往闽浙一行。”
李一侠有点吃惊的望着我,这时候让他离开京城,实在不是明智之举。现在京城局势表面平静,实则潜涛暗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惊涛骇浪,司马梦求离开,又要把李一侠请走,我身边少了智谋之士,对我而言,是相当不利的。
我知道他所虑为何,也不待他发问,便说道:“我也知道此时让李兄离开,实非明智之举。但是仁者谋事,虑不及身。这件事也只有无过兄才能办好……只好赌上一赌了。”
李一侠见我这样说,便问道:“子明公,究竟是何事?这般重要。”
我看着二人疑惑的眼光,反问道:“无过兄、允叔,可知国朝最好获利最大的是什么?”
曹友闻老老实实的答道:“盐、铁、茶。”
“不错,其次呢?”
曹友闻略略思索,答道:“当是陶瓷与丝绸。”
我笑道:“允叔所言不差。方今天下之利,盐、铁、茶最巨,然此三者,朝廷管制甚严,故此之前钢铁之事,我请朝廷主持,非是我毫无私心,实是因为此事只能如此。而陶瓷与丝绸,虽然亦有官家的作坊,管制却不是那么严格……”
李一侠用不可思议的眼神望着我,问道:“难道子明公想让我和允叔去闽浙做陶瓷和丝绸买卖?”
在这个时候,我竟然想让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李一侠去做生意,而我根本又不缺钱,难怪连李一侠也要觉得不可思议了。曹友闻更是睁大眼睛望着我,觉得匪夷所思,难道我这个“石相公”竟是个大财迷?
我笑道:“也不全是。倘若仅仅是去做买卖,用不着你二人。”
曹友闻明显长舒一口气,连忙问道:“那是要我们去做什么?”
我有点好笑的望着这个曹允叔,笑道:“你们这次去闽浙,要去找几个既精明又可靠的商人,帮我在闽越沿海开设丝绸行和陶器行,也可以酌情成立一个成规模的丝绸作坊,至于陶器就不必要了,只管买卖就好。我们不仅仅要能够获利,而且要给大宋所有的商人一个示范:怎么样才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只要有利之所在,就不怕他们不学样。”
曹友闻越听越奇怪了,只见他张大嘴巴问道:“石相,为什么我们要让别的商人学样?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把握吸引他们学我们的样?”
我笑道:“这个世界岂有一定的事情?能不能让别的商人学我们的样,要看你们的本事。至于为什么嘛?这个问题一时半会也解释不清。某不过觉得,能够给人们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吸引人们通过类似的道路去获得成功,是比较正确的方法。”
“……而且,你们此去,最重要的原因还不是这些。无过兄和允叔应当知道,如今对契丹与夏、大理等国的互市,皆由朝廷主持,虽然亦有些利益可得,但究其实还只是朝廷为了安抚夷狄,免得他们因为不能得到中国的物什而生不良之心,引起无谓的兵戈。而这一次我让二位去闽越,却是希望你们能够控制一些商船,并和一些往海外经营的商人协作,想办法把丝绸和陶瓷大规模的销往南洋诸国等海外岛夷……”
李一侠听到此处,不禁色动:“和海外岛夷通商,本朝并不稀罕,子明公奈何如此重视?”
我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此中原由,实不足道也。我只希望有办法探得一个安全可靠且能成规模的往海外销售我中国那些淫巧之物的办法,而从那些岛国中,买回我中华需要的粮食、作物、黄金白银等物。至于赢利的多少与风险的大小,我也说不清楚。这些都得要你们探索,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控制一些有经验的商人来经营,这样自然比较稳妥。我也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很有必要去做,但是如果我不去做,必不能甘心……”
李一侠听我如此说,知道我必有考量,但想了又想,终于忍不住相问:“子明公,既便一定要做,何必急于一时?”
我苦笑道:“无过兄,允叔,此时虽是用人之季,但是终究还是能够让你们脱开身的时候,再过得几个月,只怕就不会有时间了。到时一拖就是几年,人事蹉跎,几年的光阴浪废终是可惜。”
李一侠跟我许久,对大宋朝廷自然深有感触,不自禁微微点头,问道:“那么,子明公,我们几时出发?”
“不忙,镇卿和少游那边你还要交待清楚,府中较大一点事务,都有赖于你,你也得安排适当的人交接了方好走。允叔也要回家打点好一切。五天之后再启程吧,今年有闰七月,故最迟八月底,你们两人中要有一人能返回汴京,另一个人在除夕之前,也应返京。所以在那边的时间不多,要办妥这些事情,非得你二人不可。”
想了一想,我补充道:“这件事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不过我会先找个机会告诉皇上,须知海路通契丹,被人诬上一个罪名,不是好玩的。况且就刻意与岛夷通商谋利,在御史眼里,只怕就是一条罪状。”
二人齐声答应着。李一侠隐隐能猜到我的心思,我去与海外贸易谋利,终究瞒不过御史,倘若我先在皇帝面前说了,到时候便是有御史说,我也不用怕,而且以后若有什么事情,再有御史来说,皇帝信我的时候自然比信御史的时候多,因为他觉得我凡事都不会瞒他,而御史就喜欢小题大作。反之,若是我不说,将来由别人嘴里传到皇帝耳中,就算不被怪罪,也绝非什么好事儿。这点子权谋,李一侠自然明白,而曹允叔则免不了会觉得我也是个实诚君子,忠君体国。
三人又细细说了些收购丝行、陶瓷店的细节,讲了些江南闽越的趣闻,我又说起一些东南亚的奇闻佚事,听得二人又是好奇又是感慨,直到三更时分,李、曹二人才告辞而去。
过得两日,枢密院的差使便到,司马梦求孤身一人,便赴洛阳主持西京精忠学院的筹备工作;秦观也开始隔三差五到印书馆去转悠,只不过这位仁兄和那些编辑们谈得来得多,顶多偶尔看看校对们的工作,要他去看铸字、排版、印刷这样的工作,他是兴趣索然。
相形之下,吴安国的态度就要好得多,虽然对这种贾人的事情天生缺少兴趣,但是他却肯为了一个更高尚的理由而做好这些事情。他每天来往于玻璃生产的作坊与东京城里繁华的市场中,了解生产的全过程,学习人家销售的经验……那种做事的态度,让我自愧不如。
时间过得比想象中的更快,当太阳又升起、落下几次之后,李一侠和曹友闻悄悄离开了京城,此时汴京城外的石府,相比以往也要寂静许多,现在除了偶尔有白水潭学院的学生来拜访之外,便只有吴从龙经常过来,因为种谔尚在路途当中,他反而是闲着无事。
这种状况又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
第二十七节 王雱之邀(一)
这是六月以来难得清凉的一天,昨晚刚刚和年轻的皇帝谈论经文义理,讲叙古今得失,君臣相知甚欢,因此早上起来,坐在花园的凉亭上享受徐来的微风,心情也是格外的舒畅。
我无所顾忌的伸着懒腰,又打量着这件我特意吩咐裁逢订制的新衣服——因为嫌宋代的服装穿起来不够精神,我按着记忆中古装武侠剧里那种很帅气的衣服替自己定制了一些新的衣服,穿在身上感觉要好了许多……不过还是有不满意之处,因为我不喜欢圆领的衣服,但是我总不能穿件现代的衣服出门吧?这已经是相对来说最好的选择了。
叫“茑儿”的小丫头小心的帮我梳理着那长长的头发,她不会知道坐在他面前这个少年得志的主人为什么要穿上这样奇怪的衣服,不过在她的十几岁的心中,就已知道压抑自己的好奇心,不去随便问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情。
在茑儿帮我挽起头发,用一根丝带束好的时候,石福脚色勿勿而不失恭谨的走了进去,在凉亭外几十米的地方站住,轻声喊道:“老爷,王丞相家公子差人送来一封请柬。”
我非常意外的怔了一下,但马上就恢复了平静,温声说道:“哦,知道了。”
马上有人把请柬递了过来,我冲茑儿摆摆手,告诉她可以了,才接过这封请柬,细看之下,却是王雱邀我下午去他府上赴一个诗酒聚会。
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以我的身份地位而论,王雱一般是不会随便邀请我的。我无法知道他邀我赴会意欲何为,便想找个借口拒绝。正当我张口欲言的时候,忽然脑海中闪过一个影子,我生生把要说出口给收了回来,淡淡的说道:“你去回复来人,说我稍后就去赴约。”
石福答应一声走了,我冲茑儿笑道:“来,帮我打扮得清爽一点。王家公子,可是汴京城出名的美男子兼才子。”
_________
当石安把马车停在王府的大门之外后,便有人把我的名帖递了进去。不一会,王雱笑嘻嘻的迎了出来,看到我的服饰,他似乎微微一怔,旋即视若无睹,和我说了几句客套话,便挽着我的手把我请了进去。
一路穿庭过院,我方知这次诗酒聚会竟是在王府的花园里举行,我去的时候,那里已经或站或坐,有了二三十余人在场,年纪都不太大,其中有些是认识的,象是翰林院的官员、太学的学生之类,多是京师名流;但也有十来个是不认识的……
我知道今日是王安石掌印,他在政事堂回不了府,故此在场的,倒是我官阶最高,远远看见王雱陪我走近,便不断有人向我行礼。王雱又一一把那些陌生的人向我介绍,我又免不了要寒喧一番,免得有人说我富贵骄人。
在这无聊的招呼中,特别醒目的则是有六七个人围在一起,看着一个二十五六岁的男子挥毫书贴,那个男子穿着一件绿色窄袖袍,长发俊逸的披在肩上,脸微瘦,剑眉,整个人看起来是个有阳刚之气的美男子,只是那看似清彻的目光中透着一丝阴狠与偏狭,让整个人多了那么一种阴鸷之气。
我一边暗暗思索着历史上这个时代二十多岁的人中究竟是谁会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一边缓缓踱了过去,站在旁边看他写的字,却是贾谊的《过秦论》一篇,文章是耳熟能详,更出色的却是此人的书法,雄健的笔锋,开拓的大局观,每一个字中都透着一种果断与豪迈,便我这样的外行,也知道是这书法非比寻常。
当时书法写得好的,无非是“苏黄米蔡”四家,这苏黄政见不合,自然不太可能,米芾却是出了名的“米芾”,和这个字不像……我心里格登一下,此人难道是蔡京?虽然按理说,蔡京现在虽然已经中了进士做了小官,但是他这时候应当还没能做到起居郎呀……而且传说中王安石对蔡京“用而斥之”,可见是不太喜欢这家伙的,虽然这家伙最后以“新党”自居,但是王安石却是觉得他这个人实在不怎么地道的,难道这仅仅是传闻?
正当我在猜疑之际,这些围观的人却发现我了,连忙向我行礼不迭,却听这个写书法的年轻人也向我施礼道:“学生兴化蔡京,拜见石相。”
我当时脑子就有点乱,这可是我第一次见到历史上出了名的权奸!虽然公平的说,蔡京此时亦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最多心里有一点野心的年轻人,但在我眼里,却免不了要认为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
我再一次细细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要把他给提前搞个借口给干掉,免得他将来祸国殃民……可怜这小子正恭恭敬敬朝我施礼,哪里知道我这厢却在打这种主意呀。
我按规矩还了礼,亲切的问道:“蔡兄现在官居何职?这字写得煞是好。”
蔡京受宠若惊的回道:“不敢,学生现任钱塘尉,此次是回京叙职。”
我微微点了点头,又说道:“若是蔡兄有空,还请到敝府,正好向蔡兄求几个字。”
蔡京恭敬的答应下来。王雱见我对一个小小的钱塘尉如此看重,显是认为他的字写得不错,也不介意,实际上此时王雱对于蔡京是没什么了解可言的,这蔡京能够被请进来,多半还是儒生习气呼朋唤友的结果。此时他见我和众人寒暄完了,便请众人回位坐了,宣布诗酒会开始。
这种诗酒会,不过是一种书生间消遣时间,促进交流的古代沙龙。王安石诗词俱佳,但是对于以诗赋取士,却是深恶痛绝,王雱和乃父,正是心意相通的,所以他主持的诗酒会,却未免有一番与别处不同的地方。如这一次,便是要众人以诗词怀古,或者阐述经义,这诗词必须要言之有物,倘是众人不认可,便免不了要罚酒一盅。这和那悲春伤秋、寻章摘句,气象已是不同。
不过对于我来说,虽然我也承认这是一种文化气氛,却未免也没什么太多的兴趣。说心里话,我这方面和王安石反而比较相像,我觉得大家要是探讨经义,研究哲学方法,或者直接的一起讨论古今得失,我的兴趣可能要大得多,这吟诗填词,一来才情所限,二来以为自古不能以艺术治国,所以兴趣也小很多。勉强打起精神,听这些人在那里品评古人,也没什么见识出众之作,心里是不住的摇头。
这数十人一轮,说快不快,说慢也不慢,很快就到了蔡京。我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只见他沉吟半晌,也不理会旁边那些好奇之徒故意催他的话,朗声说道:“在下度得一词,说的却是三国旧事:蜀地曾无才俊?中原依旧他乡。诸葛聪明刘备智,吴下书生是陆郎,何须较短长。斫石将军死难,成都笑罢秋防。虎父犬儿何足道,谯周奇谋为稻粱。可怜北地王。”
他读得抑扬顿挫,慷慨悲壮,让人不禁耸然动色,虽然这词称不上佳作,却也让人一阵唏嘘,便是连目中无人惯了的王雱也点头赞许。
我知这词前半阙是说刘备不当与东吴争斗,结果使得曹魏得利,汉室不能光复,此事诸葛未能阻止,自然也有责任;下半阙却说姜维死难,蜀汉便不设防,结果国亡君俘,他颇指责刘禅无乃父之雄,谯周无决死之心,称赞那一家在宗庙自刎不肯投降的北地王。
观这词之大意,蔡京此时,却也是个慷慨男儿,只是我却知道那靖康之耻,蔡京正是祸首,而靖康之辱,较蜀汉之亡国更加不堪,便是之前,也免不了有太学生讥刺蔡京主持的朝政是“不议防秋治《春秋》”,这一个人,前后变化能有如此这剧,真真让人嗟叹。
不管我在那里感叹,这些书生却自有他们的话题,有人便说蔡京不当把诸葛放在刘备前面,这是君轻臣重;有人又说这吴蜀争战,诸葛没什么过错,蔡京冤枉好人,要罚酒;又有一等人便由此说到司马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