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集 >

第2章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集-第2章

小说: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51)⑧和中长篇科幻《童年的终结》改编,两人自1964年开始合作,1968年影片杀青。该片一经公映便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谁也看不起”一下提升到“谁也看不懂”,其中某些眩丽多彩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⑨

《2001:太空奥德赛》公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科幻影片的经典之作,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这部影片创造了当时的票房记录,也为克拉克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该片于1968年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克拉克和库布里克)等4项提名,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在电影公映的同时《2001:太空奥德赛》的小说版本问世,署名“A·C·克拉克”,据说是因为在某些地方库布里克与克拉克意见不一,因此库布里克最终没有署名。⑩《2001:太空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如下:

300万年以前,地球上还处于一片茫茫黑暗之中。人类远古的祖先在干旱、荒凉和死亡的边缘上苦苦地挣扎。就在今天非洲大陆的某个角落里,一个由“望月人”领导的猿人部落在与自然和同类的竞争中顽强地生存着。

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夜晚,“望月人”感到了某种焦躁和不安,他的大脑虽不发达,但他的确感到了某种事情即将来临。

夜空中繁星闪烁。就在这繁星的背景上,有一个明亮的东西飞来了,一块深黑色的长方体被安放到地球上。长方体的表面光滑异常,轮廓清晰分明,它的长、宽、高之比是1∶4∶9,这正是自然数前3个数的平方。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将猿人们召集到自己的身旁。“望月人”被迷惑了,他和他的同伴听从了这个来自外星的长方体的召唤,将自己幼稚的思想和行为坦露无遗。这还不够,来自外星的长方体还训练起蒙昧的地球祖先,教他们如何改进自己的投掷,以便更好地打击野兽,并灌输给他们成为地球主宰的梦想……

300万年匆匆而过,人类孤独地成长了起来,历史悄悄地接近着21世纪。这时候,人类已经跃出地球,尝试性地踏上其他星球的土地。而在这300万年里,黑色的长方体再也没有出现过。

然而,就在距离地球38万千米之遥的月球上,外星人留下的“眼睛”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人类的活动。一天,人类的探险者们竟意外地在月球那荒凉的土层之下发现了一块黑色的长方体!当这个黑色物体被拂去尘土并暴露于月球表面时,面对初升太阳的灼热光芒,它的内部突然爆发出了一阵刺耳的电子声响!

在沉睡了300万年之后,外星人的了望哨终于再一次启动了!

于是,为了搞清外星人为什么把一个太阳能装置埋在月球土层的下面,一艘被称为“发现号”的宇宙飞船向着黑石发射电子信息的地方——土星前进。“发现号”是一艘由“哈尔9000”型电脑控制的大型探测飞船,但由于上面的人类成员本不知道自己的使命,而“哈尔9000”又被授权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它的内部逻辑电路因此出现了故障。于是,它开始对值勤的宇航员下了手。宇航员普尔当场身亡,随后“哈尔9000”又杀害了正在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另一名宇航员鲍曼则在极端紧急的情况下与“哈尔9000”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并成功地拆除了电脑的智能装置。人与电脑的战斗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以人的胜利宣告结束。

此时,“发现号”正逐步接近着它的目的地。在土星的卫星“季皮特斯”上,鲍曼又一次亲眼看到了巨大的黑色长方体。正当鲍曼乘坐太空罐试图近距离仔细观察时,太空罐突然向长方体坠落下去!

在一瞬之间,空间自身翻转了过来,太空之门被打开了!鲍曼通过它,飞向一条充满了星星的通道!

在经过一个巨大的宇宙交通中转站之后,鲍曼终于到达了黑色长方体制造者的家乡。这是一个太阳似的火红星球,就在这巨大“太阳”的中心,鲍曼在一间仿制成地球旅馆的房间中最后一次沉沉地睡去……

是夜,当鲍曼在一场迷离的梦境中回顾了自己和人类的整个历史之后,终于获得了新生。

这是一名宇宙的婴儿。现在他已经具有了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他将为我们的地球和宇宙作出无法估量的贡献。

1982年和1987年,《2010年:奥德赛之二》⑾和《2061年:奥德赛之三》分别问世,也都被拍成电影。1997年,克拉克出版了“奥德赛”系列的终结篇——《3001:最终奥德赛》。

五、创作特点

克拉克在科幻领域驰骋数十年,形成了一套自己极为鲜明的创作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准确的科技描写

由于克拉克在技术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创作科幻作品的时候对于科技方面的内容叙述十分准确,对作品中科技细节的描写更是精确无比,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觉,毫无虚假之感,这与他的学术背景不无关系。1996年11月中旬克拉克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及这一点:“保持科学的精确性对科幻作品的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出色的科学预见

克拉克很讲究在科幻作品中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当然他敢于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屡屡成功。早在1959年,克拉克就大胆地预测说人类将在10年以后的1969年6月前后首次登上月球,结果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果然于1969年7月20日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正因为预言的准确性,克拉克甚至敢于在每部作品再版时的后记中说明,当初哪些预测正确了,而哪些预测则过于保守。

三、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和东方式的神秘情调

就克拉克作品的文学方面而言,克拉克受英国科幻大师威尔斯(H。G。Wells,1866—1946)的影响很深,在文字上非常注重文学性,作品往往以一种优美的笔调娓娓道来。同时克拉克的语言风格十分简约,颇具海明威风格。

而所谓“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则多为西方评论家所论,因为它实际上是西方读者眼中的东方神秘主义,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往往并不十分明显。

四、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这是克拉克最为独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同时代其他科幻作家并非不具备,而是没有克拉克思考得更为深刻,在这一点上克拉克继承了英国经典科幻作家奥拉夫·斯塔普雷顿(OlafStapledon,1886—1950)哲学科幻的传统。正是因为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才使得克拉克的作品深具哲理性——作家酷爱“近未来”作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所要探讨的主要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

当然,克拉克的作品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散文体的语言风格、对科学细节的过分追求和在哲理上的深入探讨,有时难免伤害到作品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使作品的可读性受到一定影响,给科学素养不够的读者带来某些的限制。

六、其他

克拉克在数十年的科幻创作和科技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定律”的形式加以总结,这就是所谓的“克拉克基本定律”。这三条定律首先在《未来的轮廓》(1962)一书中提出。⑿

定律一:

一个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

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第一条定律在肯定了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正确的同时,也指出他有可能因为经验的限制而误判;第二条定律则指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说明想要开拓新领域必须大胆假设;第三条定律则揭示出新科技的新奇性和难以被人理解的特点。

这三条定律虽带有一定的诙谐成份,但其中包含着很强的真理成份,成为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难以忘坏的规范和准则。

也许我们可以用作家自己作品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大自然的奥妙,始终比我们所能梦想的还要多姿多采,还要复杂,还要新奇!”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岩博士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博士研究生杨玲玲小姐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表感谢。

注释

①唯一能与克拉克比肩的只有美国科幻和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据说1972年克拉克和阿西莫夫两人曾在纽约的一辆出租车里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对外克拉克称阿西莫夫为最佳科普作家,而阿西莫夫则称克拉克为最佳科幻作家。

②含与人合著。

③雨果奖:严格的名称是“科幻小说成就奖”(ScienceFictionAchievementAward),为纪念著名科幻编辑、美国第一本科幻杂志的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HugoGernsback)自1960年起使用现名。此奖设长篇小说奖、中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最佳杂志奖等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一度通过投票选出获奖者,并在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orldScienceFictionSociety,简称WSFS)年会上颁发。雨果奖属于读者奖。

④星云奖:由美国科幻和幻想作家协会(ScienceFictionandFantasyWritersofAmerica)评选和颁发。此奖设长篇小说奖、中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等,自1965年起每年一度评选和颁发。星云奖属于专家奖。

⑤ExtraTerrestrialRelays;WirelessWorld,October1945,pages305—308。

⑥据说至今世界各大卫星通信公司每年都要向克拉克支付数美元或数美分的象征性红利,因为他的设想功勋卓著,但当时并未为这一技术理论申请专利。后来克拉克在一篇题为《通讯卫星简史——我是如何在太空中失去10亿美元的》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回顾。许多人都为此感到惋惜,感慨说否则克拉克将会因此而成为一位富翁——但事实上克拉克已经成为一位富翁,他凭创作科幻作品达到了这一目的。在克拉克享有盛名之后,他的长篇作品往往是只交出一份一页纸的提纲,就能获得高达8位数的预支稿酬!

⑦奥德赛(Odyssey):古希腊两大史诗之一,相传为荷马所作。共24卷,约12000行。叙述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流十年,经历种种艰险,终于回到祖国的故事。⑧《了望哨》创作于1948年,1951年发表于《十故事杂志》(10StoryFantasy),该杂志仅出版了四期。⑨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库布里克突发奇想,担心在这部花费了1050万美元且制作时间漫长的影片发行之前人类便已发现了外星智慧生物,因而使剧情显得过于陈旧过时。为此他向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申请保险,以防可能造成的损失。然而一贯承接各类特殊保险业务的劳埃德公司却婉言拒绝了这项业务。后来有人评论说,其实当时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根本没有开展对外星文明的探索,而且在短短几年之间意外遭遇外星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劳埃德公司错过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⑩事实上如果不考虑科学理念的问题,小说与电影在许多地方的出入并不是很大。电影有一点与小说不同的地方倒是值得一提:在影片当中“土星”均为“木星”所代替,因为在当时的电影技术条件下,实在无法构造出一个土星巨大光环的场景。后来克拉克为了与影视作品保持一致,在后续作品中也将“土星”改成了“木星”。

⑾在创作《2010:奥德赛之二》时,身在斯里兰卡的克拉克与远在洛杉矶的PeterHyams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合作,1985年这些通信结集出版,即《奥德赛档案——2010的进展》。

⑿Clarke’sLaws

Ⅰ.Whenadistinguishedbutelderlyscientiststatesthatsomethingispossibleheisalmostcertainlyright。Whenhestatesthatsomethingisimpossible,heisveryprobablywrong。

Ⅱ.Theonlywayofdiscoveringthelimitsofthepossibleistoventurealittlewaypastthemintotheimpossible。

Ⅲ.Anysufficientlyadvancedtechnologyisindistinguishablefrommagic。

克拉克部分作品年表

(排序以初版时间为准)

科幻作品

1951《太空序曲》PreludetoSpace

1951《火星之沙》TheSandsofMars

1952《太空群岛》IslandsintheSky

1953《不让夜幕降临》AgainsttheFallofNight

1953《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End

1953《地球探险》ExpeditiontoEarth

1955《地光》Earthlight

1956《追求明天》ReachforTomorrow

1956《城市与星星》TheCityandtheStars

1957《白公鹿故事集》TalesfromtheWhiteHart

1957《深海牧场》TheDeepRange

1958《天空的另一面》TheOtherSideoftheSky

1959《横渡星海》AcrosstheSeaofStars

1961《月尘降落》AFallofMoondust

1961《来自海洋,来自星空》FromtheOcean,FromtheStars

1962《十个世界的故事》TalesofTenWorlds

1963《海豚岛》DolphinIsland

1965《火星序曲》PreludetoMars

1965《克拉克作品精选集》AnArthurC。ClarkeOmnibus

1968《2001:太空奥德赛》2001:ASpaceOdyssey

1968《克拉克作品精选集之二》AnArthurC。ClarkeSecondOmnibus

1968《〈康迈尔之狮〉和〈不让夜幕降临〉》TheLionofmare&AgainsttheFallofNight

1967《神的九十亿个名字》TheNineBillionNamesofGod

1972《太阳风》TheWindfromtheSun

1972《关于时间与星星》OfTimeandStars

1973《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withRama

1973《克拉克佳作选》TheBestofArthurC。Clarke

1975《地球帝国》Imperia1Earth

1978《科幻名著四篇》FourGreatSFNovels

1979《天堂的喷泉》TheFountainsofParadise

1982《2010:奥德赛之二》2010:OdysseyTwo(Phantasia,1982)

1983《岗哨》TheSentinel

1986《遥远地球之歌》TheSongsofDistantEarth

1988《2061:奥德赛之三》2061:OdysseyThree

1988《摇篮》(与GentryLee合著)Cradle

1988《与美杜莎相会》AMeetingWithMedusa

1989《拉玛第二》(与GentryLee合著)RamaII

1990《来自大堤的幽灵》TheGhostfromtheGrandBanks

1990《夜幕降临之外》(与GregoryBenford合著)BeyondtheFallofNight

1990《行星地球的故事》TalesFromPlanetEarth

1991《拉玛花园》(与GentryLee合著)TheGardenofRama

1991《比一个宇宙更多》MoreThanOneUniverse

1993《拉玛揭秘》(与GentryLee合著)RamaRevealed

1993《上帝之锤》TheHammerofGod

1996《里氏10级》(与MikeMcQuay合著)Richter10

1997《3001:最终奥德赛》3001:TheFinalOdyssey

1999《扳机》(与MichaelP。Kube…McDowell合著)TheTrigger

2000《来自其他日子的光线》(与StephenBaxter合著)TheLightofOtherDays

非科幻作品

1963《滑行道》GlidePath

主编作品

1966《时间探测器》TimeProbe

1969《三代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