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短篇小说(第二十三辑) >

第47章

短篇小说(第二十三辑)-第47章

小说: 短篇小说(第二十三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后下诏:新建的小庙比原来缩小多少倍,那么新铸的蜡烛就要比原来放大多少倍。

    庙里的和尚,也变成了两个。

    就这样,大大的蜡烛树了起来。当地的官员也不是呆子,见皇帝题了辞,还下
了诏书,马上轰轰烈烈搞了个点蜡烛仪式。还请来了上上下下的官员,自己先风光
一下。又写了个奏折送了上去。说是让蜡烛把菩萨灵光照亮明代江山,保佑世代千
秋,再则昭示天下,凡事万万不可过于贪心。朱元璋见把自己的一件尴尬事办得如
此漂亮,觉得这个地方官会办事,就顺手寻了个美差让他升了去。

    这一来更了不得了,后来的官员一个比一个还要起劲。蜡烛庙的名声越来越响。
那两个和尚的位置也不能不由得其他和尚们朝思暮想了。那些源源不断的香火钱,
和尚得多少,官员得多少,谁也弄不清,朱元璋哪知道这些?他知道的只是蜡烛上
的火苗很旺,很亮。至于为了谋得这儿地方官的位置乃至和尚的位置,演出了多少
好戏连台,只有天晓得了。

    小小湟里镇,大大蜡烛庙。小小蜡烛庙,大大红蜡烛!

    现在你去湟里,蜡烛庙无处可寻,蜡烛庙到处可见。早先的蜡烛庙在文革中不
知让谁几锄头砸没了,这十几年下来,竟会找不出原先的位置。都晓得了它的珍贵,
就抢着说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嘴巴上争不出名堂,就动手。于是,一座又一座的古
迹冒了出来。关于蜡烛庙的来历,他们有几个人明白,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天晓得。

    大大的蜡烛,却再也没人造出,自然也没人见到了。

                                  石桥

    湟里镇的东南方向是大运河的一个小分岔。河上有一座石头拱桥,就像我们在
江南水乡题材的国画中常见到的那种。河不宽,桥也不大。这座不大起眼的桥也是
有些来历。

    朱元璋逃往蜡烛庙的时候,是大将常遇春拚死掩护,带一支人马和元兵奋力厮
杀。到后来,估计朱元璋已经逃远,常遇春就带人撤退。竟也会跑到了皇里。不过,
他多了一个心眼,没有顺大路跑,摆脱了元兵。但是,一条不大的河挡住了去路。
向去。肯定是不行,他急中生智,命令士兵把手中的矛枪扎起来;居然在河面上用
枪架了一座浮桥。就此逃出险境。

    朱元璋做了皇帝,找蜡烛庙的时候,常遇春自然是跟来了。朱元璋让建了个庙,
他就也依葫芦画瓢,出了点银子,在这里造了一座石桥,名字一目了然:枪架桥。
伤心的是,他的命和老和尚一样薄,做不得皇帝的救命恩人,也让克死了。

    日本人来小镇的时候,已是攻下南京后的半年之后。半年里,小镇人的生活是
平静中的不平静。有消息不时传来,东洋人在南京杀了多少多少中国人,流的血把
江水都染红了。后来又听说到了常州,飞机丢炸弹的时候,把苏南第一天宁寺边上
文笔塔顶上的铜葫芦摘了下来。东边牛来西边马来,等到日本人一个中队驻扎进来
时,小镇上的人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平静,就像看见远来的一队商人似的。

    东洋人的中队驻扎在街的东头,其实是个中队部,人不多,兵力还要分到四周
的几个乡里。据说他们本不想来,因为百里左右的茅山来了一个叫陈毅的,带着一
帮叫新四军的,专和东洋人作对。镇上不少人就有点对没有见过的新四军不满意了,
说他们惹事招非。

    这帮矮东洋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镇上人发现好像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可怕。有
时,在街上闲逛的东洋兵还会从军衣兜里掏出一把红红绿绿的水果糖,给镇上的小
孩吃。没有多久,已经有人对日本人在南京是否杀过那么多人表示怀疑了。

    怀疑是短暂的,很快就让恐惧和羞辱驱赶得烟消云散。

    事情就发生在枪架桥上。东洋人在桥上设了一个岗,进镇出镇的人从他的枪边
过,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大概是暮春初夏的一个中午,这时行人不多,知了叫得整
个镇子迷迷糊糊。上岗的是一个大胡子东洋兵。他正在太阳下边歇着无聊,忽然看
见两个人影从远处过来,就来了精神。

    是一男一女,男的推着一辆木制的独轮小车,女的坐在车的右侧,左侧放着大
大小小好几个包袱。两人都是二十岁左右,一看就是回丈母娘家的新夫妻。两人看
上去家境还好,不大像是在地里干活的。那女的容貌姣好,身上穿着一件淡红色的
丝绸旗袍。

    最初的起因恐怕就是这件害人的旗袍了。她本来就长得比较丰满,旗袍把身上
的线条充分地暴露出来了。加上那两条雪白的大腿本来就在外面晃动,那个东洋兵
的眼睛直了。刺刀一横就要搜查。边说边把他那毛绒绒手捏住了女人的乳房。男人
能不管?要过来阻拦,让东洋兵一脚踢出好几步远。等他哼哼着爬起身来,女人已
经被按倒在地上,衣服给剥得差不多了。东洋兵要朝她的身上骑,他男人想拉又不
敢,急得没办法。只好在一边连连哀求。

    也真怪,东洋兵听到他的哀求,竟会停止了自己的动作,爬了起来。不过,他
并不放过他们,脸上露出了一种古怪的笑容,他用刺刀指着男人,打了一个手势,
要他照着做。

    丈夫吓得连连摇头:“不下不……”

    东洋兵笑容顿失,恶狠狠地把眼一瞪,把刺刀尖压到了女人白皙肥硕的乳房上,
马上,刀尖下出现了细小的红色血珠,女人脸上都脱了色。他男人没法,只好含着
眼泪脱下了衣服……

    这件事在镇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这才醒悟到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
以前不相信的,也又重新变成了话题。商会的几个头面人物商量来商量去,终于想
到了杨先生。

    杨先生是从东洋留学回来的。一直在上海的一家东洋银行里做事。“八一三”
事变后,他就带着家小回到了镇上,住在镇北一个青砖青瓦的院子里,和父母兄弟
一道守着乡下的田产和镇上的几家小店。一般来说,他还不大愿意和外人来往。现
在是没有办法,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只好请他出山了。

    杨先生其实也听说了,虽说东洋人是个什么货色,他比镇上哪个还要明白,但
事情出在自己的老家,心里还是很愤怒。既然镇上人这样给他面子,也就义不容辞
了。他大步走进了东洋人的中队部,用流利的东洋话说我知道你们刚刚宣布了军纪。
要中队长处罚那个哨兵,并向镇民保证以后不犯。

    中队长呆在那里半天没有反应过来。还以为哪里来了一个同乡呢。听出是个中
国人时,就不大在意了。多少看在东洋留过学的面子上,对杨先生还算是客气的,
说:“不错,来的时候,我们是宣布了军纪,不准强奸女人。这个士兵没有强奸吧?”

    杨先生对这种强盗逻辑义愤填膺,但一时还想不出合适的话来反驳。只好说:
“那我只好去找你们的长官了。”

    中队长愣了愣,也火了:“你有本事你去找,你出去看看吧。也就是我们驻苏
南的皇军管得严一些。知足吧。”

    第一个回合就这样不了了之了。镇子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老板愁得不行,想来想
去,还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再盯住杨先生,求求他拿出高招。还有的问杨先生认
不认得东洋人的大头头。还有的巴不得茅山里的新四军能赶紧过来,把这帮东洋人
一枪一个毙了,毙不了,把他们吓老实一点也行。

    杨先生只有苦笑。不好事辜负那些可怜巴巴的眼睛,又去找那个中队长了。

    再去中队部他也不愿意,总觉得气短。就想找个合适的地方,能平起平坐地说
他几句。

    就想到了澡堂。

    湟里镇上的澡堂是上了档次的。生意人有一句话:要想身体好,日里肉捂水,
夜里水捂肉。说的是:白天要喝茶,晚上要泡澡。这在中医上是有道理的。常喝水
能排掉体内的毒气,红茶可以开胃去油脂,绿茶可以养育健脾强肾;洗澡就更不用
说了,热腾腾的水一泡,浑身血液经脉都活了,出一身汗,把毛孔里的污垢带了出
来。这些还都不是主要的。最舒服是让一个伙计搓澡,干净不干净倒在其次,连搓
带捏,全身都按摩到了,可这个比按摩又要舒服不知多少,因为热水一泡,毛孔是
开着的。

    这个中队长有两个嗜好,一是上午到镇西茶馆里端一只宜兴紫砂壶:泡上茅山
特级炒青或者无锡太湖碧萝春。而后,拉两三个茶客听他用那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吹
牛。晚上,就泡在澡堂里。一般,他去得较早,图的是池里的水干净。别的浴客摸
着了这个规律,就躲过这个时辰。等他出了浴,躺在雅间里的躺床上,别人也就无
所谓了。

    杨先生光着身子走进浴池时,那个中队长也光着身子。从外表上看,除了平方
面积立方体积不同,两人是最平等不过了。中队长正仰面躺在池边上,让一伙计搓
到精彩处,嘴里发出哼哼的快活声。杨先生见了,不由想起刚刚听来的一个笑话。
说是这个中队长本在常州城里待着,做着一桩相当快活的差事。他一到江南,就尝
到了搓澡的甜头,没几天就上了瘾。有一回,南京城里来了一位上司,还带着他从
东洋来的太太。晚上吃过“全鱼席”,就请上司去澡堂搓搓澡快活快活,领略一下
中国的民间风情。太太不干了,她是更大的大官的女儿,对丈夫管得凶,知道他们
在中国的德行,肯定出去“花姑娘的干活”。丈夫喊冤,只好让她跟了去。去了,
她也要让给搓一搓。好在东洋人洗澡男女之间不避讳,丈夫也只好同意了。他先出
去,好半天不见老婆出来,就进来,不由大吃一惊:那伙计正光着身子趴在他老婆
身上。他一把拉过那个伙计:“八嘎,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竟敢和我的太太……”
不想,太太爬起来,对丈夫说:“你的滚出去,我的,让他给我里面挂搓干净的有。”
丈夫吃了个大亏,把人撒到了引头的身上,刚好要派兵到乡下来,就把他发配了。
杨先生觉得这个传说的演义性太强。怎么早不传晚不传,偏偏出了枪架桥上那件事
才传出来呢?更大的可能是有人恨他们,编出来臭臭他们的。应该说,能编出这种
笑话的人,不是一般的脑筋,怎么就不费点心思想点实惠的办法来对付东洋人呢。

    不过,看到中队长那个样子,再想起这个笑话,杨先生还是忍不住笑了一下。

    听到笑声,中队长睁眼,以为是笑自己失态,有些恼火,却又无法发作。就用
东洋话说:“杨先生,你也来搓一搓。”’

    杨先生二话没说,也叫了一个伙计,自己在池边上躺下来,和中队长刚好头顶
着头。在雾蒙蒙的水蒸气中,交谈这样开始了。

    虽说杨先生不是个一般人,他也知道东洋人现在对江南一带的部队军纪上有要
求,尤其是强奸问题。问题是这种要求有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对中队长说
话。也要把握分寸。

    于是,他又改了改口气说:“现在陈毅的新四军在茅山,离这里也就是百十里
路,你们要是再这个样子,这镇上的人……”他装出一副替对方着想的样子,不管
怎么说,目的总是要让镇上女人们安稳。

    中队长想了一想,皱着眉头叹了一口气。说:“你也得替我想想,这部队这几
年野惯了,说收心就能收的吗?你知道我在老家横滨是干什么的你知道吗?是中学
里的品德教员。”

    杨先生心想怪不得你这张嘴在茶馆里总是不息。那张嘴继续说:“要是不来打
这个仗,在部队里待了这么多年,恐怕比你还要看不下去。这么多男的,又都是过
了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不让他们想女人,行吗?想多了,也难保不出事。你说呢?”

    杨先生知道这是强盗逻辑,但强盗也有强盗的道理。于是他只好耐住性子问:
“那,依你说,到底打算怎么办呢?”

    中队长说:“大地方,部队多的地方有慰安妇,像我们这里是肯定不会再派来
了。你看这样行不行,能不能从镇上找几个专门干那种事的女人,为皇军服务。”

    杨先生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这叫什么事?从镇上给他找军妓,还要让自己
来拉皮条。马上说:“这怎么行?不好办”

    中队长也马上把脸一拉,说:“那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杨先生见事情一下子搞僵了,也有些心虚。知道这些东洋人,笑起来有时有个
人样;凶起来,就完全是个畜牲。就耍了一个滑头:“要不这样,我回去和他们商
量商量。”

    第二个回合就此打住。两个搓澡的伙计听这两个真假东洋人叽里呱啦的,也不
知说的什么东西。

                                  抗日

    听了杨先生的回话,商会的要人们又气又急。可是,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谁家没有女人?事情解决不了,自己家里的女人怎么能得到保障?

    除非你不在这里住下去。可不在这里又能去哪里呢。这里还不打仗,东洋人相
对来说,比其他地方的还要稍为收敛些。

    又有人提出来,要不就花点钱去茅山清新四军来。马上遭到众多商人的反对,
都说这更要引火烧身了。

    为了保护自己,看样子也只能用这个法子了。

    问题是哪里去弄那样的女人呢?小镇上是没有妓院的。前些年,倒是有人想来
开一家,但镇上的商人大多不愿意。说东边李世民文天祥,西边朱元津蜡烛庙,中
间弄出这么一个污七八糟的东西,天上祥云地下风水都让给破了,还谈什么图发财
保平安?现在,这东西倒有了用处了,还要靠它来保平安。

    镇上干那种事情的女人也不是没有,大家也都知道大概是哪几个人,但说到底
是暗地里干的,面子上还是良家妇女。你要是给她提这种事,不挨耳光才怪呢!这
种事又不像其他事情一样搞平均,一家一户挨着分摊。

    愁死了这帮精明人。

    忽然,有一家丝绸店的老板说:“这事要怪牵猪佬,应该让他家出人。”

    会长忙问是什么理由。

    “你们也都有眼睛的,他成日在桥下边做甲猪生意,正好在桥上哨兵的眼皮底
下。东洋兵老是看这些事,能不动歪脑筋?”

    “对对对。”在座的人都大松一口气,齐说。

    也真让常遇春在九泉之下哭,枪架桥已经有了一个不大好听的名字,叫猪行桥。
这么叫,就因为桥下有个猪行。开猪行的就叫牵猪佬。牵猪佬做三种事:贩小猪、
劁猪、配种。配种不光在猪行里,他还牵着甲猪到乡下上门服务。所以,他给人的
最明显的印象就是牵一只发情的甲猪到处游荡,也由此得名。这个名虽然不好听,
但还是比较实惠的。丝绸店老板说的话还是有一定理由,你老是在那里给猪配种,
东洋人能不跟着那甲猪学?

    杨先生感慨万千,真说要怪牵猪佬,也是不像话。怎么别人都不跟甲猪学,单
单就东洋人学呢?算了,也不管那么多了,看你们能把牵猪佬家的女人弄出来。

    “那谁去找牵猪佬家说去?”杨先生故意问。

    一下子把大家问住了。说实话,劁猪佬家女人倒是有几个,一个老婆两个女儿。
老婆已是朝五十岁奔的人了,女儿都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