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藏身之地-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人,没有爱情我就无法生活,否则我将冻僵,变成石头。”
我喜欢这种奇特而贴切的比喻,当然还有那悲哀的调子。那来自生活某个不确定方位的忧郁的音调总是打动我。忧郁的声调,隐含了一种美丽的哭泣。
《爱无藏身之地》发行之后,图书市场反响较好,随之而来,一些朋友也找我倾诉自己的经历,这就是说,每个人活着,都拥有一堆自己的故事。日子久了,我发现有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比如一个职业女性,当她诉说自己的故事如何曲折,她说的故事其实只是个外壳,一个爱情的代名词,假如打开这个包装,里面大都藏有一块块瑰丽的芳草地。是的,那里有一缕缕的珍藏,和对珍藏的守望。
初冬的那天下午,雪天清寂,倚着北窗,听一个职业女性的叙说,话语里东一处西一处闪烁一个男人的身影,开始是模糊的,渐渐他就从云雾里走了过来。一些标志性背景也随之出现:车站,窗口下的一棵梧桐树,细雨兼黄昏。不知不觉,我像看电视剧那样,体悟着那一幕幕的活动场景、细节和带心理暗示的对话。没过多久,我的耳边,响起第二个男人的名字,这就是故事人的初恋了——含泪水的奔跑,秋波,误会及风中断魂。
“初恋的那个人往往与你没有婚缘。”她感慨道。这句话原本众所周知的,但她还试图经自己的嘴点化一番新意来。再往下,第三个男人也破镜而出了,故事当然发生在婚后,孩子都上学了,所在单位的小头目或同事,孤独的叹息,从试探到求爱,出差回来的礼物。当她婉拒的同时,那个致命的“有一次”终于降临,从而结束了某种迂回和徘徊。款款而依依,于是,叙述里又掺了人生的无奈和哀怨的声音……
还是那句老话,爱情,人类古老而永恒的主题。
还是那句老话,世上惟有情难诉。
也就是那天下午的谈话结束之际,我接到高苏打来的长途电话,告诉我,明年初的春季订货会上,准备大动作推出新一辑“紫丁香文丛”,我的《爱无藏身之地》被列入“改造”计划。考虑到市场因素,丛书基本上统一数字,每本大约18万字。这就意味着,我的原来的25万字要压改掉7万字左右。
我的喜悦指数在节节上升。
对一个作者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好事,除此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我竟然有机会修改这部出版过的长篇小说了!这一信息的来到,冲掉了今夏《爱无藏身之地》盗版书的肆虐带给我的那种难言的沮丧。
《爱无藏身之地》的意义,与其说讲了一个婚外恋的凄艳故事,不如说探索了一种结构方式。换而言之,这类老套的题材只是该小说的载体,我的意图和兴趣是用三维角度对人生“错位”这个命题做分析和描述。一个情节或一个场景,通过作者、男主角、女主角三个视角回放和复述,相互错位,相互补充,将读者的阅读变成一种对生活的窥探。(读者变成了第四维)。
这种写法,虽然在物理空间有重复之嫌,可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反而在心理空间有了多种层次。将读者由通常的单向阅读变成多向的立体阅读,这是我在这本小说要做到的。表面上场景的再现重复,在转换另一个人却会有种新发现,有点昭然若揭之感和愉悦感。愉悦感和释然来自读者变成了窥探者,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产生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他在阅读中有种期待,也有种参与,作者和读者,读者和人物也就发生了互动关系。我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我认为读者阅读小说还有种循环和还原的情态。从生活到作品,再从作品返还到生活。最好的作品是读者从中找到了自己。小说应该在现实的道路上开出一条通向心灵的幽径。读者深入其中,重返一次自己的感情生活。
这里的结构己不单是组织形态,它还成为一种语言,扮演了叙述的角色,并且有双重语言的强度。这样,读者视线的变化促使心理变化,于是原来责备的变成了理解,原来理解的又会变成反诘,原来反诘的又变成了淡然,各种各样的情绪互相交替,在双向的价值观冲突。
这是写第一版书时的“创作理念”。
为什么又会有修改的念头呢?这缘于另一种声音。
《爱无藏身之地》在今年元月初发行,当月再版后也很快接近“零库存”,发展形势甚好。因为小说的结尾留下了悬念,成了没有结局的结局,这原本是我的艺术化处理,不料关注这部小说的读者们对这种遗憾“不高兴了”,华夏出版社及时“响应呼声”,顺应读者搞了个重奖续尾的活动,于2月20日在北京开了新闻发布会,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书的影响,也扩大了读者群。
提意见和建议的读者也增多了,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是:三个视角结构方式让传统读者有点“乱”有点“迷”,影响了对故事和人物的直接阅读和欣赏。我的一些朋友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有的还说,把作者的那个视线去掉,保留男女两个对应关系,同样可以表现“错位”这个命题。同时,这些朋友还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言之有理,然而,一本书已经像孩子生了出来,注册了,有了户口,走进图书市场,又怎能回炉重造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只好以玩笑答之:“待有修改的那一天吧。”我知道永远都不会有那一天的。
然而,生活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愿望的达成,往往会在你最不经意之际翩然而至。华夏出版社新年度新一辑“紫丁香文丛”的出版计划对《爱无藏身之地》的厚爱和对字数篇幅的要求,客观上成全了我的修改梦想!
我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突击进行着“手术”。值得一提的是,我不在稿纸上也不是在电脑里,而是在《爱无藏身之地》这本书中进行的,这种感觉是奇特的。我将那些“法定”的铅字一行行地划掉,整段地圈走,在它们旁边重新写上新的文字。
《爱无藏身之地》的内容表现的是“情变”。
现在,这部小说的本身也发生了“情变”(情节变化)。
这种“孩子”出生之后,又经过大手术,瘦体,塑身,整形,美容,重新亮相市场,在当今的出版界恐怕又是个首例,正像初春为它搞续尾活动成为首例那样。
前言现代都市人情感迷惘的反光镜
——读杜立新长篇小说《爱无藏身之地》
白烨
初读杜立新的长篇小说《爱无藏身之地》会感到作者在文字表述的某些地方上有些饶舌;但读着读着,便会被故事本身的张力所此动,遂进入到作者所设定的亚当与金玫的欲说还休的婚外恋情境。这个情境呈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相互吸引,继之是炽热爱恋,尔后是猜忌蕃衍,最后是日渐疏远。你不你不承认,这是一个真实到惊人程度的婚外恋故事,它以强烈的纪实性品格,几乎是同步反映着现代人正在身陷其中的情感迷惘。
原属一个公司相互不生也不熟的亚当与金玫,因一桩减肥产品的广告业务彼此接近又亲近起来。在广告业务上遇到难处的金玫,有求于精明能干又有诸多社会关系的亚当;而早就觊觎着白领丽人金玫的美色的亚当,巴不得有这样一个天赐良缘的契机;而这种相互游动和相互靠近,又恰遇亚当对疲惫乏味的婚姻现状心生厌腻,金玫也刚刚走出不成功的婚姻。内因、外因都一应齐备,两人便山你试我探,渐到你贪我爱;基于爱的情和出于情的欲,都在激烈的碰撞中激荡和进发,遂在生活上和情感上谁也离不开谁。事情的发生自然而然,而且也基于互赏与互爱。但当这种关系确定下来并渐次深入之后,新的问题又萌生和凸显出来:亚当只想把金玫当作情人,而金玫不甘心只作亚当的情人;亚当不高兴看到金玫和别的男人来往密切,金玫不愿意只“吊死”在亚当“一棵树”上。由此,那份偷情寻欢的甜蜜便滋生出越来越多的苦涩,不在一起会思念,到了一起又吵架,两人由倾心相恋不可遏止地就发展到了相互猜忌和相互怨艾。原想走出疲惫和失败婚姻的亚当和金玫,又走进了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婚外恋的泥淖。品尝着这由甜变涩的爱之苦果,真是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那儿出了毛病?
小说很注重生活事象的细切展现,更注重人物心理的深入揭示。热恋时的亚当与金玫,你锦心秀口,我声应气求;两人真是悠然心会,灵肉相谐。离心时的亚当与金玫,你疑神疑鬼,我心烦意乱;两人竟短争长,日坐愁城。正因作者在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层面上做足了文章,作品无论是写男女主人公的爱的聚首,还是写男女主人公的爱的分手,都有立体性的内在依据和潜层次的心理深度,表现出了现代都市知识男女在爱恋追求上的复合性与复杂性。
饶有意味的是,作者由稀松平常的生活细节入手,不知不觉就写出了事情与其愿望渐行渐远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使得作品充满了意蕴深长的大大小小的悖论现象。比如“既外向又内向,很情绪化”的亚当,在开始交往时以其多情与痴情引动对象,而当关系相对稳定之后,内向会表现为超乎寻常的多疑,外向会表现为揣揣不安的焦躁。金玫与别的男人在一起他有疑心,金玫与他在一起时接了别人的电话他也有疑心;结果精明反被精明误,敏感反被敏感累,那份本在寻求愉悦的情爱关系日渐变成一种不堪负荷的人生重累。还有那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手机,既可用它随时相互联络,也可用它彼此牵制;有它既便利了沟通,有它也有益于监控。正是手机,给亚当、金玫增进了情感,也平添了烦恼;正是手机和手机的话费单,让亚当妻子发现了问题,找到了破绽,从而使亚当的婚外恋情全部暴露。人在自己创造的事物中获其利,也在自己创造的事物中获其弊;生活就是充满了种种辩证关系的现实存在。
亚当与金玫的炽热恋情在持续燃烧了一年多之后,渐渐由热变冷,最终不了了之。但从两人的心态来看,他们还在惦记着对方,仍在等待着什么,并未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只有那种无所适从又由显变隐的情感迷惘,才是他们结结实实的人生收获。在这里。我们从作者那看似轻松的叙事文笔中,不难读到其内蕴的深重,及至是某些含而不露的悲剧意味。
当下社会尤其是当下的都市,在讲求利益、释发欲望的时风的吹拂下,人们从一种相对封闭的形态走向了相对开放的形态,婚姻、爱情这些人生的主题势必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律与自控就显得特别重要。《爱无藏身之地》里亚当和金玫的故事,从失控的角度讲述了自控的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现代都市人情感迷惘的艺术反光镜。
近日来,我在河南浚县的大山采风,为已经完成二稿的文化旅游长篇小说补充素材。正值雪天,那尊中国最久,北方最大的石佛在纷飞的雪花中,显得温柔而深静;那段长达八百米的明代城墙也似乎隐入了历史的风雪迷雾之中。神游在这个活的历史博物馆里,我再次体悟到现实的遥远,生命的不可捉摸,那种在创作《爱无藏身之地》时的切肤感受也似乎找不到了。这就是变,这就是化吧……
惊闻著名评论家林为进老师病逝,想到他对《藏》的关注和厚望,不禁默然,默念“好人一世平安”,有点苍白……向高苏建议能不能把林老师那篇评论收到书中,聊表思念。高苏说他已经这样安排了。
感谢读者和出版社、“紫丁香文丛”对《爱无藏身之地》的关注,但愿这一“终结本”能带给人们更大的喜悦。
2003年12月3日于豫北大山
前言《爱无藏身之地》六人谈
这是一部从语言到形式都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的作品,用一种新的结构方法来叙述婚外恋的故事,而且写出了新意,这就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成就。
——何镇邦(鲁讯文学院研究员)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小说的叙事结构,这不是平面展开故事,一览无余的“前叙事”视角讲叙的故事,小说通过不同的视角重临一个场景,在“复述”中我们发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心理距离。
——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究所研究员)
男人与情人、妻子与丈夫,不同的身份立场,相近的情感体验:猜疑、痛苦、愤怒、不忠、伪装以及由此造成的尴尬处境,在阅读中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这部作品的贡献在于它彰显了小说的叙述功能,它也因此才值得重视。
——牛玉秋(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杜立新准确地意识到他所讲述的故事在当下的生活现实、道德现实条件下所面临的特殊处境,并且,由于有了这种意识,写作上有一种自觉的探索精神,表现了一种文学上的清醒。
——李洁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这部小说高于一般的通俗爱情小说,既在于它的叙述形式,也在于它不仅表现了爱与被爱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生欲望,而且表现了爱与被爱都得有那么一点代价和牺牲。
——林为进(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杜立新像个私人侦探,从不同角度进入故事内部,进入当事人的内心,那个小型的摄影机就安装在都市男女的床头,情色尽览之间悲凉之雾浮焉。写法也非常现代,现代到了“后现代”的地步。
——李洱(河南省文学院研究员)
第一部分帝城之冤(1)
某种人命中注定就是戏剧性人物,大多数人身上不会发生的事,总会在这种人身上发生。我以为自己就是这种人。多年来,太多的事实一再证明,好像我去干什么,过程之中总会纷沓衍生些戏剧性因素,它们一环扣一环地推动事情的进展,直到画上一个句号。经历多了,我就有种宿命,每逢外出办事,就似乎处在一种隐隐约约的期待之中,暗中虚着眼睛瞄那戏剧性的东西从哪个方向蝴蝶一样翩然而至。我的期待很少落空。
有时我迷信地想,是不是有一个看不见的神秘之处,存了个蓝本,早将一波三折的剧情编排好了,而我呢,只是个混沌无知的演员,在生活这个露天剧场被动地出演?那次我和金玫去帝城的事情,就是部彻头彻尾甚至剪辑好的连续剧。好多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想,像她那样清艳娇美的女人,恐怕也被我身上层出不穷的戏剧性搞晕了,她旋入了我的戏剧性生活,无意识地充当了角色,这个角色又反作用于我,结果使我们两人都像“鬼打墙”似的转不出来,随着剧情惯性往前滚动。
我们到帝城的那天早上,天空乌蒙蒙的,那阴郁的色调如果放在人脸上,一定像在缅怀什么。我拉着金玫蛇行在一层层高举接站牌的人堆里。马路边的公交汽车已装满了乘客,后来的人继续咕咚咚进行物理意义上的压缩,相互补着缝着。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