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在陈绝粮之事又见《荀子·宥(yòu)坐》: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lígēng)不糁(sǎn),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zhé)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贤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zhǐ)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贤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勾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荀子师承儒家,据说是冉雍的学生,所以荀子的学问比较重视现实的政治生活。他持人性恶的观点,主张隆礼、重法对人实施管理和教育,启蒙了后来的法家思想。从他对孔子在陈绝粮的记载看,子路认为积善就应该得好报,而孔子又似乎很看重利弊,认为自己绝粮和能力无关,一个人要想成功,还要等待机会。这种观点与《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善人“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所表达的注重礼义、个人道德品德修养的观点相去甚远。荀子有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观点的嫌疑。
又见《庄子·让王》中记载: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束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跃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丘首。
《庄子》一书飘逸奔放,多以寓言说理,有很强的浪漫主义风格,这也体现在他对孔子在陈绝粮的事件的记载上。孔子绝粮但唱歌不停,于是子路、子贡很有意见。孔子将他们召进来,说:“岁寒而知松柏之茂,平常能死心塌地修道,临难才能不失其德,我孔丘能碰上今天的大难,是我的幸运啊。”于是弟子们都懂得了得道者穷、通不改其乐的道理,也和孔子一起唱歌跳舞起来。
《史记》、《荀子》、《庄子》三段记载,《荀子》偏利,《庄子》偏述道之乐,分别将孔子在陈绝粮一事用于自己观点的陈述,显然是不太可信的。孔子是一个主张“中庸”的人,在弟子们都饿得直不起身子的时候,未必会象庄子那样谈道如何快乐。而弟子们因对道的理解豁然开朗,和老师一起唱歌跳舞,似乎也夸张了一些。那是浪漫主义的庄子,不是孔子。相反,如果说孔子在那样艰难的时刻,是个跟弟子们说“挺住,我们的时机还没来”的势利之徒,我也是决然不能相信的,以功利为追求的孔子,能有什么魅力令三千弟子追随?又有什么资格“与命、与仁”?显然那是实用主义的荀子,也不是孔子。
比较起来,《史记》、《论语》的叙述较为可信。孔子本人就是修史的专家,他一贯赞同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与他的性格、道德修养相符。未通达者,往往陷于二元相对的矛盾中不能解脱,如同荀子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演变成“性恶论”,而陷入与“性善”的矛盾一样。再如世人所说“要爱情,还是要面包”,为什么将爱情和面包对立起来?或者你会要身体还是要精神?二者本是一体,“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道与万物同源,与众生同根,有所对立,皆是虚妄。世俗的学者,执其一端为实有,便生矛盾烦恼,入重重妄结不得脱身。所以孔子身上没有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矛盾,通道者既追求理想、道乐,也不会忍心弟子们挨饿。孔子说:君子固穷。虽不愿意大家挨饿,但是人应该对道德、理想有所坚守,生死其耐天命何?
古人常说上天授命,其实“授命”往往是与“受难”联系在一起的:文王被囚羑(yǒu)里、周公遭遇流言、孔子在陈绝粮、耶稣受难成圣、释迦牟尼佛亦有三个月的马麦之报,古今多少能人志士都曾经历过次命悬一线、九死一生?正是在这样困难与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才彰显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显现出真正的信仰所迸发出的磅礴力量。对待生活之难应如此,对待小人之难也应如此。有一段格言说: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力;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困境便是帮你提升能力、智慧、品德的机会。人若能常存感恩、诚正之心,懂得在顺逆境遇中处之泰然,作圣作贤又何在话下!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后福是有条件的——保持高洁的品行、增长自己的才能!在一般人看来,还有什么比“在陈绝粮”更令人觉得孔子“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呢?而孔子人性、仁德的光芒也因此显得更加光辉灿烂了。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又能记得住的那种人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悟透一个根本的东西然后才豁然贯通的。”
《里仁第四》篇孔子与曾子谈“吾道一以贯之”,和这里是一样的意思。唯有悟透形而上的“道”,才能对形而下的事物豁然洞彻。本章是在陈绝粮时说的,孔子一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孔子借机告诉子贡,若非道通而一以贯之,识志之学无可以立。但也告诉我们另外一面,通道者不等于事事顺意,而是能于一切顺、逆境如如不动,不生妄想烦恼,能泰然处之。所以“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庄子说“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通道者和我们平常人一样吃饭穿衣、冬炉夏扇,只是他内心对自己所遇的因果清清爽爽、知而不迷而已。
禅宗有个野狐禅的公案: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实系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某甲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能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请问!”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从“不落因果”到“不昧因果”,一字之差而意思大相径庭:不论是否悟道,随感而应的天命规律仍是一样,于富贵穷通无异。但悟道者能于穷通之时,保持清明之心。现在一般修道人的心态都很有问题,动不动就问“有什么好处”,抱着功利的心态去索求,这本身就是便对心性的一种污染,又怎能见道呢?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说:“由啊,理解‘德’的人太少了!”
这是孔子的感叹,为什么人都只讲究利益,而不去修德呢?人世间的穷通,有其因缘,不是可以求来的。既然如此,何不于穷通处追求仁、德,获得真正的快乐?
人以名利为乐,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看世间人人钟情名利,个个不择手段去追求,可真正拥有名利的有几人?可见名利非是求来,实是修来。因此孔子才感慨理解德、愿意修德的人太少了。
『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不刻意作为,而能令天下大治的,也就是舜吧!他怎样做到的呢?只是保持自己恭敬的言行,就使天下垂拱而治了。”
“无为而治”也是老子的主张。可见儒、道本是相通的,真理光光互融。后人以门派之见,刻意区分你我,又怎能“一以贯之”呢?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说领导者不作为、整天睡觉不管事,而是不为求取自己的功名利益,能遵循自然的法则,以仁、德的言行去感化别人,是心性上的“无为”。
本章的内容意不在为政,而在指出心地清净无为的重要性,对前边的阐述作一个小结论:卫灵公问军事的事,孔子说自己没学过。在陈、蔡之间,孔子又面临绝粮之厄,是孔子不通达吗?不是。孔子所通达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世间的名利之学。道为清净体,是治国至德,而不是用以求私欲的小道,可世人理解它的太少了。
这一篇的写法与其他各篇有所不同,没有在开篇直接指出中心思想,而是以孔子的名利“不达”衬托仁道之“达”,从而层层解析而展开叙述的。
事人的学问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怎样才能行事通达。孔子说:“说话忠信,行事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都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算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时如同看到‘忠信、笃敬’立在面前,坐车时如同看到‘忠信、笃敬’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行事通达。”子张就把这句话写在衣服的腰间大带上。
蛮貊是古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贬称,蛮在南方,貊在北方。州里,在过去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州即二千五百家。州里是指近处,本乡本土。
子张将“忠信笃敬”写在衣服的腰间大带上,表明他学而谨行的性格。心性之学如果没有生活中的实行,容易流为“口头禅”,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唯我独尊”,是为魔道。
本章仍借一个“通”字转笔,进而叙述如何修身、如何通道、如何显用,层层演绎,步步为营,将我们往上一着:“究竟什么才算是真正的‘通’?”
『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隐居起来韬光养晦。”
史鱼是卫国大夫,名䲡(qiū),字子鱼,他秉性耿直,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至死仍以尸谏。历史上象史鱼那样的直臣不乏其人。我们熟知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笔如刀削,行楷运笔遒劲,世人有“颜筋柳骨”之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颜真卿字如其人,一生刚正不阿,是位顶天立地的“硬骨头”。他从小攻读儒典,出仕后官至殿中侍御史,因得罪宰相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时安禄山密谋造反,派人打探颜真卿的态度。真卿识破其阴谋,佯装不知,暗中派人奏报朝廷,并修守战备,招兵买马,以防不虞。“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起兵20万,切断了安禄山后退之路。战争中,颜真卿家族有30多名亲人牺牲,包括他的哥哥颜杲(gǎo)卿和他的侄子。期间,颜真卿数度升职,但又因得罪宰相元载而屡次被贬。之后颜真卿再因直言上谏得罪新宰相卢杞。适有李希烈反叛,卢杞便怂恿唐肃宗派颜真卿前去劝降,朝中公卿闻言失色,真卿却毅然前往。颜真卿见到李希烈后,严正宣旨。李希烈软硬兼施,希望他投降或替自己开脱罪名,真卿俱不从,希烈遂派人将其吊死,时年77岁。颜真卿死后,三军恸哭,皇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太平时不忘忧国,战乱中杀身成仁,集中体现了儒家名士的真风骨、真精神。
同样是“忠信笃敬”,本章却列举了两种具体做法:一是象史鱼那样,不管政治形势怎样,都保持忠直的个性。一是象蘧伯玉那样,政治形势好就出来做事,形势不好就韬光养晦。这两种似乎孔子都赞同,就看我们怎样选择了。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也有人将这句理解为“可与他交谈却没有交谈,会失去朋友。不能与他交谈却与他交谈了,是言语冒失”,“失人”的失为“失去”,可“失言”的失又解释为“冒失”,很不妥。我认为这是个对仗句式:“失人”意思是失之在人,“失言”意思是失之在言。
孔子说:“能劝谏他却没有劝谏他,过失在你的为人。不能劝谏却劝谏了,过失在你的言语。智者既不会为人有过失,也不会言语有过失。”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既为人正直,以正道规劝朋友的过错,又懂得说话劝谏的技巧,这就是高明的“事人”的智慧,是类似于蘧伯玉的灵活的与人相处的方式。
『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因贪生怕死而违背仁的,只有舍生忘死来成就仁的。”
象史鱼那样,修养到了,道心坚定,能杀身成仁、弃身命如弃履更是了不起。好比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成千上万的人为国捐躯,其中包括八十几位将军,如张自忠等,都能杀身成仁,大大提高了国人必胜的信念。这是孔子赞赏那些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人。
『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如何成就仁。孔子说:“工匠要顺利完成工作,就必须先磨利工具。生活在一个国家,去侍奉那些贤能的大夫,结交那些仁德的朋友,才能成就仁。”
你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