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草地龙虎 作者:陈宇 >

第30章

草地龙虎 作者:陈宇-第30章

小说: 草地龙虎 作者:陈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曹指导员,我们两个现在就去,肯定是一个艰巨的战斗。”梁连长把连里的事情向刘云彪副连长说了一下,拔腿就走。

  梁兴初和曹德连跑步来到军团指挥部。果然,毛泽东和林彪等军团领导正在一起,有说有笑,围着一张大地图在比划着什么。

  “报告参谋长,我们来了。”梁兴初和曹德连先向军团参谋长左权请示任务。

  “来得这么快。”左权向一边走了几步,开始布置任务。

  “什么任务?”梁兴初迫不急待地问。

  “你们连立即出发,进到哈达铺,具体任务是侦察敌情,筹集粮食和物资。”左参谋长指示道。

  “就这些?”梁兴初感到所接受的任务原来还是些例行的常规侦察任务,并不是什么特殊重大任务,有些出乎意料。

  “毛主席还要给你们亲自布置任务。”左权说,随即问林彪、聂荣臻:“你们还有什么指示?”

  聂荣臻政委正在看地图,他转过身来,说道:“甘肃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回族居多,因此我们不能在这里搞打土豪斗争。你们是先遣部队,要很好地带头执行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做好北上抗日的宣传工作。”

  林彪正想说些什么,毛泽东走了过来,他把右手食指向空中扬了扬,幽默地说道:“我只补充一点,就这么一点点。指导员你注意,给我找点精神粮食来!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近期和比较近期的,各种都给搞几份来。这是一个特殊任务哟!注意,最好能把近期的报纸找一些来。”他十分强调地连续说了几遍“近期的报纸”。

  “保证完成任务!”梁兴初和曹德连回答,他们到这时才明白毛泽东的“重大任务”原来是要精神食粮,要近期的报纸。

  梁兴初和曹德连接受任务后,回到连队立即召开骨干会,传达任务,研究分工。最后决定,由连长梁兴初负责筹集粮食等物资;指导员曹德连负责收集国民党的各种报纸、杂志和宣传红军政策;副连长刘云彪负责侦察和警戒。在研究完成任务的方法时,大家一致同意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哈达铺,以便能顺利搞到报纸,执行好这一任务。

  午饭后,侦察兵都换上了国民党中央军的服装,大摇大摆地出现在通往哈达铺的大道上。侦察连出发地距哈达铺有15公里,他们下午4时多出发,天刚黑时就顺利到达哈达铺镇边。

  城门口,几个把门的乡丁点头哈腰:“欢迎,欢迎。欢迎国军光临。”

  梁兴初带着中校军衔,曹德连带着少校军衔,率领侦察连耀武扬威地进入哈达铺。

  哈达铺的国民党党部书记、镇长和保安队长等人听说后,都赶紧出来迎接,他们果真把红军侦察兵当成了国民党的中央军,连忙张罗吃饭和住宿。

  国民党军驻岷州鲁大昌师的一个少校副官,刚从甘肃省城兰州回甘南探亲,路过哈达铺,带着几个马驮子,也赶来看热闹。

  在镇公所,梁兴初刚一坐下,也就假戏真做,对镇长等人吩咐道:“我只是打前站的,我们的长官和大部队还在后面。

  你们赶快派人去筹备粮草等物资。”

  “请问大军有多少人马?我们好去准备。”镇长在灯光下伸长脖子问,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明天有1个军,有1万多人吧,你们要准备1天的吃的,另外再准备点粮食用于携带,这些都是急着用的,一定要保证数量,准时完成。”梁兴初翘着二郎腿布置军粮筹备。

  “保证完成,保证完成。”镇长掐着指头算计,大概需要10多万斤粮食。这个数目对哈达铺这个小镇来说不是个小数字,但镇长还是硬着头皮应了下来。

  刘云彪布置好警戒就讯问保安大队长有关军情。

  在梁连长布置筹粮任务同时,指导员曹德连带1个排赶到了邮局,开始为毛泽东寻找“精神食粮”。

  哈达铺是岷县南部繁华的一个集镇,虽然只有一条小街,但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最出名的是这里所产的中药材当归,以“岷当”之名享誉全国,畅销邻近各省,甚至连天津口岸的客商也来到这里,长年经营药材。作为“岷当”主产地和集散地的哈达铺,因此客商云集,人口也比较密集。尤其是各地客商的到来,为这座小镇带来了外地的文明和新闻,镇上还特设了邮政代办。这在当时交通闭塞的甘肃农村来说,邮局并不是多见的。

  邮局有一个单独的大院,但邮所仅仅有1间房子,不多的邮件放在两个木箱子中。侦察兵们一进入邮局,便把有字的东西都收集起来,抱到了曹指导员的面前。

  “家信一律挑出,这个对我们没有用处。主席不要这样的食粮,他要的是报纸和杂志。”曹指导员在灯光下边翻拣邮件,边把没有用的东西让战士们又抱了回去。

  邮差在一边解释:“老总手下留情,这些都是那些做生意的老板向外发的信。昨天到的信和报纸都送给他们了。”

  “你们这里还有报纸吗?”

  “有几张过去的报纸。”邮差说着,到柜台底下摸出一卷纸来。

  曹指导员翻看着那几张发黄的报纸,他一看出版日期和内容,就感到很不满意。春耕的消息在这时无疑是迟到了两个季节。

  侦察兵们不满意地走出邮局。曹指导员仍把那几张过时和文不对题的报纸带了出来,塞进背囊中。

  “走,到那边去看看。”曹指导员说,他惦记着邮差所说新到的报纸在旅馆客商的手中。从蛛丝马迹发现线索,顺藤摸瓜,总能找出点名堂,这是侦察兵的基本功和经验。

  旅馆就在邮局的旁边,外地来的商人和过路的客人大多住宿在这里,大多数客人吃晚饭后蹲在房间内正在油灯下或搓麻将,或打纸牌赌博;也有的把娼妓带进旅馆,淫笑声从门缝中钻出,引得隔壁房间中喝酒的汉子们一边猜拳行酒令,一边夹杂进一些污言秽语。

  侦察兵们荷枪实弹跨进了嘈嘈嚷嚷的旅馆。

  “检查,统统打开门,我们要检查。”侦察兵们敲开了一间间房门。

  “咚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把旅馆中所有的人都惊了起来。

  “弟兄们,是自己人。我带的这些东西绝对没有半点赤匪和违禁的东西。这是我的证件。”那个半个小时前在城门口看热闹的国民党军官也住宿在这里,他打开房门,自我介绍说是鲁大昌部的少校副官。他带有几匹骆驼驮子和马匹都拴在院子里,几个马驮子则放在房间里。

  “打开!我们要例行检查。”曹指导员命令说。

  “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我回家带给家眷的一些衣物和布匹。”这个少校副官见曹德连与自己的军衔一样,又坐回到床沿上。他的身后被窝中,两个长发女人紧紧把一床被子抓在身上,浑身都在打哆嗦。

  “把马驮子打开!我们要检查。”曹德连向身后的战士们说道,枪口指向了那个少校副官。

  几个马驮子打开了,除了那个少校副官所说的衣物和布匹绸缎外,还有许多此地鲜见的玻璃杯子、酒具等玻璃制品裹在布匹中,许多印刷精美的美人图和年画也装了两个驮子,外面用报纸包裹得严严实实。这些东西在这里肯定能卖大价钱。原来这个少校副官在借回家之机也捎带着做点生意。

  曹指导员把包东西和裹年画的报纸统统收集到了一起,连少校副官床头上正在看的报纸和书籍也一并交给一个侦察兵,其它的东西又装回到驮子中。

  “好了,你的检查通过了。这些废报纸我们要带回去检查一下,明天上午你可到镇公所来取。”曹指导员说。“那些破报纸我不要了。可那本《孙子兵法》你们要还我,我是借的别人的。”

  “别罗嗦了,什么老子、孙子的。老子才不看你孙子的兵法。”一个侦察兵不懂得《孙子兵法》是本什么样的书,信口开河说道。

  曹指导员顺水推舟对那位少校副官说道:“那好吧,麻烦你跟我们走一趟,等一会我们检查完后,你就把这些书带回来。”

  少校副官对这伙“国军”没有动驮子里的贵重东西而对几张破报纸感兴趣,觉得非常不可理解。他把两个牵骆驼的随从喊过来看守驮子,照看那两个女人,然后不加怀疑地跟着曹指导员进了镇公所。

  侦察兵们从其它房间客商那里也搜集到了几张报纸。

  曹指导员带领侦察兵们有获而归。他们从旅馆中查获的这七八张报纸有3张是近期报纸,有天津《大公报》,还有《山西日报》等,这些报纸多是8月初印行的,已经过去1个半月了,报纸上面所登载的新闻在内地早已成了旧闻。但在这偏僻的甘南小镇来说,报纸上所报道的消息都还是最新新闻。

  几个识字的侦察兵和曹指导员翻拣抚平着报纸。

  一条登载着吴焕先、徐海东率领红军连克两当、秦安、德隆等县城的消息首先映入大家的眼帘。

  “看呢,这里,还有陕北‘刘志丹匪区略图’,说是6座县城失陷。”侦察兵们真是高兴地一个个蹦了起来。这条消息报道的是陕甘红军在7月下旬打破国民党军第2次“围剿”,共歼国民党正规军4个营又4个连2200余人,民团、地主武骑3000余人,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县城,使陕甘与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连长,快来看呀!陕甘有刘志丹红军,还打了大胜仗!”

  曹指导员招呼刚布置完筹集粮食任务回来的梁兴初。

  中央红军长征走了1万多公里,还从没有看到过苏区,大家一听说陕甘宁有那么大的地方,那个高兴劲头就别提有多么兴奋了。

  “哪里?快给我看看!”梁兴初迫不急待地接过报纸。

  “消息登在这里。看这标题赫然是‘赤匪军’。我就爱看这‘赤匪军’3个字。翻过来看,快翻过来看,还有他们说的‘匪区略图’,这么大的一块地方,比我们原来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还大,这图应该称作陕北革命根据地略图才对。”一个侦察兵喋喋不休地说,若在平时,梁连长早就瞪眼睛了,可在这时即使多余重复的话,听来都是激动人心的佳音。

  曹指导员在这条消息上画了重重的红杠杠,以引人醒目。

  为了能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早点看到这一好消息和供军团首长及时了解敌情,梁连长和曹指导员商量决定,将收集到的报纸和鲁部少校副官,乘夜秘密送走。

  是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岷山,这座千里大雪山在当地又称为大刺山。这天晚上,毛泽东到达岷山脚下的鹿原里,就部队的行动部署和严整纪律问题,致电彭德怀等人,要求“部队严整纪律,没收限于地主及反动派,违者严处。”

  并电告彭德怀:哈达铺已被红1军团前卫部队占领。

  9月19日拂晓,从哈达铺返回的红1军团侦察兵将俘虏和报纸首先送到了军团部林彪和聂荣臻身边。那个少校副官到这时才知道自己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已经成了红军的俘虏。

  报纸送到林彪的手中,他眼睛直盯着报纸上的红杠杠,愣了。

  “哈哈,我的妈呀,革命成功了!”平时很少有笑声的林彪这时开怀大笑。

  “阎锡山部不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聂荣臻手持一张《山西日报》,一边读着,一边把通信员喊来,高兴地说:“快,快把这张报纸送给毛主席。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俘虏和报纸很快就送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面前。

  “把这个少校副官还给林彪处理。一定要优待和宽大,他为我们‘送’来了这么多精神食粮,立了大功。”毛泽东对这个活人不感兴趣,而是对那些报纸视若珍宝。他在看了侦察兵带回来的报纸后,高兴至极,大喊道:“大家快来看啊,陕北有‘匪军’呢!”

  “匪军军长刘志丹辖3个师,……枪有万余。”

  “现在陕北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7、8月份的天津《大公报》上,连续几天登载“陕乱”,称:“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万,编为赤卫队者二十余万,赤军者二万”。这些消息对毛泽东来说,无疑是等于从反面全方位地得知了陕北苏区和刘志丹、徐海东红军的消息。

  “国民党报纸上的匪军?徐海东、刘志丹两部红军!这消息振奋人心呀!”林彪高兴地手舞足蹈,他在这时顾不得审讯俘虏,也来到毛泽东身边共享福音。

  毛泽东、张闻天和林彪、聂荣臻等人议论开了,笑容满面地连声说:“好了!好了!我们快到苏区了。”

  “我们的侦察兵这次出击收获最大,把刘志丹的根据地给‘抓’来了,哈哈!”毛泽东笑声朗朗,并说道:“好,就这样,从哈达铺起,梁兴初的侦察连作为先头部队。每到一个城镇,他们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完成我所部署的特殊任务:给中央找点精神粮食来!”

  “一定完成任务。”梁兴初和曹德连见毛泽东这么高兴,也在一边乐的抿着嘴直笑。

  红1军团侦察连即从哈达铺到陕北根据地期间,多次把搜索到的报纸、杂志和书籍送到毛泽东的手中,对毛泽东初到陕北指挥作战和确定战略方针起了重大作用。

  万物世界总是互相联系的。云游哈达铺的客商们那曾想到,“岷当”带给他们了巨大的财富;而“岷当”带给中国革命的更是一条万金难求的信息。就在这甘南小镇,一种中药材给小镇带来了繁华和昌盛,而携带这中药材外走的客商给大山带来的不仅是金钱,他们还带来了现代文明,仅如刊登着各地新闻的报纸。而就是这从出版发行到邮寄到哈达铺时已过去1个半月的“旧闻”报纸,带给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中央红军的却是张张“捷报”。

  当地人有《岷归谣》恰合其事:

  看,看,看,看啊看,献百条哈达铺上见;

  给,给,给,给啊给,有千亩圣地待主回;

  走,走,走,走啊走,盼万里云仙到村口;

  乐,乐,乐,乐啊乐,喜岷山当归逢佳客。

  9月19日下午,毛泽东率领红军大队开进哈达铺。

  走出茫茫草地、皑皑雪山的红军指战员们,一进入甘南地区,猛然间听到狗叫鸡鸣,看到庄稼村舍和路上跑着的驮货物的小毛驴,无不热泪盈眶。哈达铺的居民绝大部分是汉族和回族,所讲的汉话虽然不太好懂,但这对3个多月来在藏区受到语言障碍的红军来说,现在听到汉语,那真是如同回到家乡一样亲切。

  哈达铺的货物比较丰富,引起了指战员们的“抢购”之风,不管买到什么东西都如获至宝。有人买了许多各种颜色的布,问他做什么,他却只是乐呵呵的笑,那神情是在说能买到东西就够高兴了,还管它有什么用,做什么?结果这些花布在这位红军战士欣赏了半天后,献给全连做了擦枪布;司号员的军号上飘起了一束几乎拖着地的红绸子。吸烟的人更是高兴得合不上嘴,“单刀”、“双刀”、“白飞机”、“哈德门”

  等品种的香烟装满了衣袋,互相递来递去地品尝。

  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友善态度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爱戴,群众纷纷邀请红军到自己家中作客。

  哈达铺的妇女对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