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实用养生大全-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生物钟说
科学证明,一切生命现象随着昼夜的交替、四时的变更呈现出周期性特点。动物的繁殖、换羽、迁徙;人的体温升降、心率快慢、血压高低、血糖含量、激素分泌、尿中离子排泄,基础代谢率、生长激素和睡眠觉醒周期以及经络电位等均有规律可循。人体内还存在有年周期以及其它不同周期的变化。如肝的解毒功能和胆汁分泌,一般是夏天降低,冬天升高。
60年代初,美国的海尔弗利克教授用组织培养动物细胞来研究老化机制。在控制很严的实验条件下,培养基里生长的正常动物或人类的细胞只分裂到一定的世代,就停止分裂而死亡。正常人约由五十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共分裂50次。科学家认为,细胞里可能藏着一个小小的“寿命钟”,控制着细胞的分裂次数。各种动物细胞内的“钟”是不同的,甚至每种动物个体的“钟”也有所不同,有的走得长一点,有的走得短一点。老人的“钟”走到40次,快停止了,而胎儿的“钟”才刚刚开始启动。如果把细胞在液氮中冷冻起来,冻到摄氏零下近二百度时,细胞内的“钟”就会暂停走动;解冻后,又会依所剩次数继续走下去。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只要让细胞长期处于冰冻状态,就能把生命永远保存下去。
(6)废物说人体组织器官,如皮肤、肠道粘膜的细胞及血细胞等,在生命终止前都能更新换旧。但另一类组织如肌肉、肾、心脏、脑等则不然,如与其年轻时相比较,可以发现老年组织排列得不那么整齐,还可以发现老年组织细胞中含有黄棕色颗粒,
即老年色素。有人认为这种物质在细胞内不断蓄积,可引起细胞代谢的改变,导致细胞萎缩或死亡,促使器官老化。
(7)自由基说有些科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会衰老,是由于人体受到疾病以及“自由基”的破坏。所谓“自由基”,是带一个多余电子的极不稳定的分子,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这些分子的绝大多数是破坏细胞膜和DNA的氧化物,人靠体内的酶来清除这些破坏性分子。
疾病以及这些分子对人体的破坏程度,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增高,促使人体逐渐衰老。
(8)溶酶体膜损伤说细胞内有一种结构叫溶酶体。它基本上是一个囊泡,含有十二种以上消化酶,能分解消化细胞内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类。近代研究发现,生物体在老化过程中,溶酶体的膜容易发生损伤,导致溶酶体破裂分解,释放各种高浓度的酶类,使得细胞自身的某些内含物被溶酶体消化分解,从而导致细胞死亡。有人发现缺氧可以导致溶酶体破裂,过量的维生素A可以引起溶酶体酶释放,从而促使细胞死亡。
(9)交联说这是有关分子水平的衰老学说,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它是依据分子水平的生化反应的理论来说明人体组织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变化。这种结缔组织交联,对血管和骨组织来说,须保持适当的程度,方能达到生存的目的。如交联处于停止状态,则血管内可出现动脉瘤,容易发生骨折性病变。
老年人外貌上的特点是:皮肤皱缩,腰背弯曲,关节变
形,动作欠灵活等。当机体逐渐衰老时,皮肤、脊柱和关节间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的交联度增加,硬度增强,难以溶解,从而妨碍了细胞的功能,导致衰老。
(10)体细胞突变说体细胞突变学说是主张老化无可控制的一种代表性学说。
柯蒂斯等人力持这一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体细胞的DNA的突然变异所促成的。金子仁氏认为体细胞突变是指细胞由于受到紫外线照射或缺损部位再生,突然变成别的细胞,从而趋于老化。突变物质积累多了,就会使蛋白合成中的传递信息过程发生误差。
科学实验证明,体细胞发生突变是引起衰老的原因,这种变异主要是由于细胞中出现异常染色体。从对人类末梢血的白细胞染色体的分析结果调查表明,老年人的异常染色体发生率明显比少年增高。由此可见,染色体异常也是衰老的一个原因。
总之,人为什么会衰老,说法很多,各有侧重,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衰老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机体的内因,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很难区分哪些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衰老变化。所以还需要通过艰苦的不断的研究,衰老之谜才会被揭开。
(五)影响寿夭的因素
能享尽天年者曰寿,不及天年早衰而死者为夭。影响寿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禀赋的作用
(1)寿命与遗传禀,领受,承受也;赋,授以,给予也。禀赋系指父母授与子女的先天资质及体质。祖国医学认为人的寿夭与禀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禀赋高则体格强健,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强,寿命一般比较长。反之,禀赋低则形体羸弱,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差,寿命一般较短。禀赋的高低取决于父母的元气以及父精母血的盛衰。人之始生源于父母之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
人“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基者墙之始也,筑墙必先固真楯,引申之,凡事物之本根皆曰基。楯音义同盾,古代用来蔽兵刃的战具。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是讲人之始生赖母体以成身形,赖父精以为捍卫,父母之元气充足,精血旺盛,则子女的禀赋高;反之,父母元气不足,精血亏乏,则子女的禀赋低,正如《东医宝鉴》所记述的,人之寿乏各有天命存焉。所谓天命者,天地父母之元气也。父为天,母为地,父精母血盛衰不同,故人之寿夭亦异。其有生之初受气之两盛者,当得上中之寿;受气之偏盛者,当得中下之寿,受气之两衰者,能保养仅得下寿,不然多夭折。
中医文献肯定存在天年、寿命与遗传。寿命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因有的生存过程。
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自然寿命,其寿命长短因类而异,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中医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在母腹中即已决定。
如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
无更夭“;徐灵胎也说:“当其寿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
中医文献在肯定存在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如张景岳对《灵枢》所云“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是:“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也”。人之所以能胜天,关键在于养生有道。
最近有的科学家提出设想:人的寿命好似一个平面三角形的面积,而影响人寿的因素,就是“寿命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把一个人的寿命比作是三角形的话,它的底边就是父母遗传因子(先天所赋予的),另外两条边则是后天环境的因子。三角形的三条边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如果一个人有父母赋予的长寿遗传因素,其“寿命三角形”的底边就长;如果后天衣、食、住、行、精神、气候、地势等环境因素也都对他有利,则两条邻边也长,他的“寿命三角形”面积就大,这就意味着他会长寿。反之,“寿命三角形”面积越小,寿命也就越短。
“寿命三角形”
的底边很重要,人类中存在着长寿家族和短寿家族,其遗传因素是很明显的。比如,在我国广西巴马县的53位长寿老人中,有31人的亲属是长寿者。同样,在短寿家族中,遗传因子也很明显。
如有一种魏纳尔综合症,其症状为头发灰白(或脱落)、白内障、硬皮,呈早衰壮。此症具有遗传性,能带来短寿,一般发病后二三年人就会死亡。
当然,遗传因子并不是寿命长短的唯一因素。
三角形的两边——后天环境,调养等因素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就是说,先
天禀赋因素对人的寿龄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养生有道,也可弥补先天禀赋的不足。因此,在研究长寿过程中,先天因素、后天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
(2)寿征禀赋的高低可以通过人体的形态,面部特征以及气质反映出来,这些反映是谓寿征。寿征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面部寿征面部寿征主要反映在基墙,其次是使道及三部三里。
基是指面部的骨骼,墙是指蕃蔽,“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灵枢?五色篇》。使道是指鼻孔和人中沟。三部三里,亦谓三停,即额角,明堂,地角等三个部位。
《灵枢?天年》篇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反之,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灵枢?寿夭刚柔》篇中亦曰:墙基卑,高不及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这就是说面部(尤其是额角、地角)、骨骼端方,蕃蔽部肌肉丰满,明堂正直,鼻孔及人中沟深长,是禀赋强的表现,这种人大多身体轻健,营卫之气调和,能够耐老抗衰,反之,面部骨骼枯弱,骨衰肉虚,面色少华,三停不饱满,人中沟短而浅,是禀赋不足的表现,这种人大多气血失和,卫外不固,易于感受邪气,多有夭亡。
②形体寿征形体寿征主要表现在形与气的相称以及皮肉骨脉各部的
均匀协调上。
《灵枢?寿夭刚柔》篇提示:形与气表里相称,形气充实,皮肤和缓,气脉从容,骨骼方正突出的人寿命较长;相反,形体充实而皮肤紧张拘急,或形体充实而脉象迫促,或形体充实而颧骨低小的人,一般来讲禀赋多不足,寿命期限也较短。
③气质寿征祖国医学强调人的气质差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气质差异将人区分为阴分、阳分以及木火土金水等不同的类型,气质不同的人寿命长短不同,例如“火形之人……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
祖国医学有关禀赋的认识,可以从现代医学遗传学说中得到印证。遗传学说认为寿命具有种属的特殊性,每个种属有其一定的寿命期限,而这种期限正是被遗传使用目前尚未揭晓的方式调控着。遗传基因不仅使我们继承祖先的某些特性,而且它们每一个遗传基因的里面还有时间表的遗传信息,每一个基因的作用如同一个生命活动的时钟,它在一生中决定这些遗传特性何时出现与消失。
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及寿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气和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条件及营养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着医疗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从而使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例如,1935年~1950年欧洲人的平均寿命
每十年上升五岁。与此同时,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每十年上升八岁,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来,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大约增长了近一倍(解放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35岁,1980年是69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实际寿命将会越来越接近天年。
3.非生物环境对寿夭的影响
非生物环境是指环境之中天然的或人为的物理因素及化学因素;例如气候环境、气象因素(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太阳辐射)、地理因素(海拔高度,土壤与水质成份)、各种环境污染、电离辐射以及负离子等。对于上述因素的短期效应目前已有不少研究,然而对于它们的长期效应了解的还比较少,因此目前还不能肯定单一的非生物环境因素本身会增加或减少寿命。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气候环境及地理因素对人的寿命有着一定的影响,祖国医学对此更是有着明确的记载。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于寿夭何如?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这是说炎热的气候环境会缩短人的寿命,而寒冷的气候环境则可延长人的寿命。
论中还写道:“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这是说明地势的高下影响着人的寿夭,地势高则阴气所治,地势低则阳气所治,阴气所治的地方万物晚成晚衰,故人的寿命较长;相反,阳气所治的地方万物早
成早衰,故人的寿命较短。
以上认识可以从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与马晒人的对照之中得到验证,因纽特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以狩猎为生,长年奔波在冰川雪地,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食物中含有多种饱和脂肪酸。但是因纽特人的血脂却不高,血中胆固醇的含量也比较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一些疾病,在他们中很少发现,他们的寿命一般比较高,年过五十还具有青春期的面容和活力。而生活在炎热非洲的马晒族人,虽然其生活方式(游牧生活)及饮食结构(以奶、肉、血为主要食物)与因纽特人很相似,但马晒人的平均寿命却很短,属于当今世界上寿命较低的民族之一。
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具体数字也证实了上述认识。地处高寒山区的新疆、西藏、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它地区。
此外,大量的统计资料还表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环境亦有利于人类长寿。南美秘鲁国北部有一个号称“世界长寿中心”的村庄维尔卡旺巴圣谷,据档案记载,从1907年至今,全村活到14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40名。目前该村年过90岁的老人约有百人。维尔卡旺巴位于安第斯山山谷,其气候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左右,花香鸟语,环境恬淡宁静。
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合浦,800多年来一直不乏长寿记录,这与合浦良好的环境条件亦有很大关系,当地年平均气温为22.5℃。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8.45℃,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4.26℃。
4.后天调摄对寿夭的影响
人类的寿夭既决定于先天遗传,又得力于后天保养。如果先天不足,而后天着意保养,那么就可以用后天弥补先天的不足而增寿,反之,后天不断斫丧,纵使先天充足亦难长寿。这就是第禀得其全面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面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夭的道理。祖国医学认为,在后天调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精神因素、饮食状况以及起居习惯等对寿夭的影响。
人体的健康状况及其寿命的长短,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心理状况稳定(也就是《内经》中所说的“精神内守”),不易被外界干扰的人多可长寿;相反,感情容易波动,常为七情困扰的人易于夭亡。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