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449-为了世界更美好 >

第17章

5449-为了世界更美好-第17章

小说: 5449-为了世界更美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认真听了江泽民主席关于“法轮功”的介绍,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稳定很重要。    
    会谈中,江泽民主席提出了发展中英关系的3项原则: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局,经贸合作要互利互补,增进交流和加深了解。核心是坚持对话,不搞对抗,维护和促进合作局面。    
    有了江泽民主席前面的坦诚交谈做铺垫,布莱尔对“把握大局”这种东方式思维有了新的理解。


第8章 1999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促进中英经贸合作,是江泽民主席访问的重要内容。    
    10月20日中午,江泽民主席出席了英中贸易协会为他访英举行的盛大欢迎午宴,并发表讲话。    
    英中贸易协会的前身是英中贸易48家集团。这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和禁运的西方国家的贸易集团。1953年,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时,一批英国经贸界有识之士毅然冲破阻挠,应中国贸促会邀请访华,与新中国发展贸易并建立友好关系,此举被誉为“破冰者之旅”。几十年来,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阴云密布,他们始终与中国风雨同舟。今天,英中贸协联系着4800余家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公司,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地设有办事处。    
    江泽民主席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特别向英国工商界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蕴藏的巨大机遇,鼓励英国企业继续发扬破冰者的开拓精神,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探索在新形势下扩大双方经贸合作的途径和新领域。    
    当晚,江泽民主席出席了伦敦金融城市长莱文勋爵在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和晚宴。    
    伦敦金融城位于大伦敦市的中心地区,占地仅一平方英里左右,与纽约和东京并称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以金融城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业是英国支柱产业之一。金融城拥有自己的管理机构、警察和法庭,英国皇家军队不得全副武装进入金融城。连女王出席金融城的重大庆典,也需市长将一把“市民宝剑”献给女王后方可进城。    
    江泽民主席在晚宴上发表讲话。他说,中国正在推进金融改革,健全金融监管机制,保证金融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中国将按照平等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扩大在金融领域同其他国家的合作。相信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英在经贸、金融领域的合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访问期间,中英双方签署了4个重大经贸合作协议,合同金额35亿美元。这在英国工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们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有了更新的认识。    
    剑桥励学子    
    10月22日上午,江泽民主席来到久负盛名的剑桥大学,在剑桥大学音乐厅向600多名剑桥师生发表了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    
    他回顾了人类百年沧桑,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揭示了正义总会战胜邪恶,光明总会战胜黑暗,进步总会战胜落后,人类定能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向着美好未来开拓前进的必然规律。    
    关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他说,中国既不能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硬搬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而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终于找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针对“中国威胁论”,江泽民主席在演讲中全面介绍了新中国50年来走过的道路,指出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发展和强盛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相反,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永远不称霸。    
    他勉励中英两国青年,顺应时代的要求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刻苦学习,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江主席的演讲激起了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当听说有200多名中国学生在剑桥大学学习或工作时,江泽民主席风趣地说:“很多人都向往到剑桥学习,我本人就很希望有这样的机会。我虽然已经73岁了,但年龄不是主要问题。活到老,学到老。今后我将分享中国学生在剑桥大学学到的成果。”


第9章 2000年探寻巴以和平之旅

    2000年4月12日—18日    
    2000年4月12日至18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巴以。    
    江主席用“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思想概括新形势下中国对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和态度。他指出,当2000多年前《圣经·旧约》在这片沃土上形成之时,中国的先贤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并曾出现过许多“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佳话。“和为贵”作为经历了漫长岁月考验的东方哲学思想,可以为中东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借鉴。解决中东问题,需要和谈而不是武力,需要合作而不是对抗,需要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排斥。    
    江主席的访问直接促成了中国中东问题特使机制的诞生。


第9章 2000年中东问题的“12345”

    2000年4月12日至18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巴以地区。    
    中东问题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中东问题涉及不同民族、宗教、教派和国家的矛盾和冲突,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持续时间较长、成因复杂、很难解决的热点问题。这可以用“1、2、3、4、5”5个数字来概括。    
    1块土地——巴勒斯坦(27万平方公里),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并且拒不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    
    2个民族——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据记载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都曾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生活,是中东问题的当事双方。    
    3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都是一神教,彼此关系密切,都起源于中东地区,创始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后人,都以耶路撒冷为圣地。宗教是中东的一大特色,中东问题集中体现了宗教问题与国际关系盘根错节的关系。    
    4次中东战争,是中东问题激化的表现形式。战争造成以强阿弱的态势和大量阿拉伯领土被以色列占领。但战争没有也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5线和谈,是指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5个方向的谈判。其中埃以、约以2线谈判已经完成,巴以、叙以和黎以3线谈判仍处于时进时退的僵持状态。    
    巴勒斯坦曾被称为“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但半个多世纪里却战火不断,痛苦地流着“血和泪”。巴以双方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始终未能找寻到开启和平大门的钥匙。    
    世纪之交,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1999年5月,被称为“拉宾继承人”的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决心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实现“勇敢者的和平”。美国总统克林顿急于在任期结束前解决巴以争端,也加大了促和力度。在这种大背景下,巴以双方于1999年9月正式启动了巴勒斯坦永久地位谈判。双方都有意借重第三方特别是大国,包括中国,来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    
    1999年4月,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统魏茨曼相继访华。在江泽民主席会见魏茨曼时,魏茨曼当场向江泽民主席发出了访问以色列的邀请。


第9章 2000年形影不离的魏茨曼总统

    犹太民族以特别的方式迎接中国国家元首的首次来访。    
    魏茨曼总统直接过问接待礼宾安排,派他的办公室主任同中国驻以色列大使王昌义一道,讨论接待计划。总统府地方狭小,同时举行多场活动有一定困难,魏茨曼总统同意在总统府后花园搭建帐篷,供两国元首举行签字仪式和共同会见记者用。    
    江泽民主席访以期间,魏茨曼总统夫妇亲自赴机场迎送,在总统府为江泽民主席举行欢迎仪式、会见、欢迎宴会,同江泽民主席一道出席签字仪式、举行记者招待会,还陪同江泽民主席参观以色列农业研究中心,同江泽民主席一道在总统森林公园种植中以友谊树,前后共同出席9次活动,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巴拉克总理除出席总统的欢迎宴会、同江泽民主席会谈外,还单独为江泽民主席举行欢迎宴会。这些都超出了以色列接待其他国家元首的规格。    
    以方的特殊安排,也可以说是犹太民族对中国特殊情感的一种流露。1937~1939年间,纳粹德国发动反犹灭犹运动后,中国上海等地成为欧洲犹太难民的避难地之一。到1941年底,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已超过3万人,形成了远东最大的犹太社团,中国成为收容欧洲犹太难民并使之安居乐业的少数国家之一。犹太民族对这段历史始终心存感激,并深深地埋在心底。这次访问,魏茨曼总统在欢迎江泽民主席的宴会上再次回忆起这段历史,对中国人民对犹太民族的尊重和容纳表示谢意。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但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打开外交局面,中国制定了站在阿拉伯国家一边、不与以色列建交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埃及同以色列建交,阿以关系开始解冻,中国酝酿调整对以政策。1991年3月,双方同意将互设的民间常驻机构升格为不公开的半官方机构。马德里和会召开后,阿以问题全面进入政治解决轨道,中以建交的时机和条件趋于成熟。1992年1月,以色列外长利维应邀访华,中以签署建交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再会阿拉法特总统    
    在巴勒斯坦,江泽民主席见到老朋友阿拉法特。这已是他们第八次会见了。    
    阿拉法特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深受巴勒斯坦人民尊敬和拥戴,在国际社会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有一句名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我左手握枪,右手拿橄榄枝,巴勒斯坦人民追求和平,但请不要逼我用枪。”这正是阿拉法特毕生致力于战争与和谈的形象概括。在巴以严重对立的斗争年代,他历经险境却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据说,针对阿拉法特的未遂暗杀行动多达50多起。其中,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1983年阿拉法特和4000名巴解战士撤离黎巴嫩途中。当时,以色列军队事先在阿拉法特必经水域安置大量定时水雷。阿拉法特似乎对此有预感,推迟了撤离时间。水雷在预定时间爆炸,全体巴解战士安然无恙。    
    阿拉法特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先后14次访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主席等三代领导人都曾会见过他。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中国政府立即予以承认。同年11月20日,两国建交。第二年,阿拉法特就以巴勒斯坦国总统的身份访华,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中对阿拉法特说,我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你们争取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斗争将近4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间相当。应该说,我们是40年如一日的友谊。再过40年,我们就是80年如一日的友谊。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为迎接江泽民主席,阿拉法特总统提前结束参加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77国集团首脑会议的活动,并谢绝了美方要他从古巴直接去美国访问的邀请,及时赶回巴勒斯坦。他破例偕夫人苏哈在总统府为江泽民主席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并亲自向江泽民主席授予伯利恒2000勋章。访巴结束时,阿拉法特主持隆重欢送仪式。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主席库赖也为江泽民主席举行了欢迎大会,阿拉法特出席并致欢迎辞,巴勒斯坦政要及各界知名人士400余人出席。    
    2001年8月,阿拉法特第十四次访华,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访华。江泽民主席第九次会见了他,称他是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的一面旗帜。2004年11月10日,阿拉法特病逝于法国巴黎。


第9章 2000年参观耶路撒冷的周折

    访问行程中最敏感的地点是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意即“和平之城”,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城。    
    约公元前1000年,犹太民族的领袖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大卫王之子所罗门在此建造了圣殿,后数次被毁,仅剩下一段长约52米,高19米的残墙。每逢安息日,犹太教徒云集墙下,忏悔祈祷,凭吊历史,哭诉苦难。由此得名“哭墙”。    
    基督教徒笃信救世主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受难和升天,所以把这里看做是最神圣的地方。而在穆斯林心中,耶路撒冷因是先知穆罕默德神秘夜行的目的地而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穆斯林以这里的萨赫莱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为骄傲。    
    历史上的耶路撒冷屡遭磨难,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和重负。时至今日,它又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义。    
    作为首位访问巴以的中国国家元首,江泽民主席的一举一动都很敏感。巴以双方都有意通过参观耶路撒冷活动的礼宾安排来体现自身主权,但这让中国客人左右为难。    
    为避免卷入纠纷和麻烦,江泽民主席不偏不倚,决定遍览三大宗教圣地。    
    巴以在江泽民主席参观耶路撒冷老城的阿克萨清真寺的路线上争执不下。以方坚持中国代表团参观时应从距哭墙较近、朝向哭墙广场的马格里布门进入圣殿山,由以方全程负责江泽民主席的安全工作,并反对巴方陪同人员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巴方则坚持中国代表团应从距阿拉伯聚居区较近的狮子门(伊斯巴特门)进入老城,由巴方负责江泽民主席一行在阿克萨清真寺内的安全工作,以色列安全人员、陪同及中国驻以色列大使均不入寺。经过反复协商,双方为保证江泽民主席访问顺利,均做出妥协。江泽民主席由马格里布门进入清真寺广场,以色列安全人员着便衣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大院,现场秩序由双方警察共同维持,双方陪同人员均不入寺。在江泽民主席参观清真寺时,巴解东耶路撒冷事务负责人侯赛尼突然从另一条通道赶到现场迎候江泽民主席。当时,中方陪同人员担心以方像事先扬言的那样,会采取强制措施将他赶走,影响参观气氛。但以方表现出克制,整个参观过程十分顺利。    
    江泽民主席还意味深长地选择在巴勒斯坦自治区城市伯利恒过夜。伯利恒是耶稣的诞生地,被称为“圣城中的圣城”。在耶稣降生的原址上建造起来的“圣诞教堂”,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是巴勒斯坦现存最古老的大教堂。江泽民主席在访问以色列的过程中选择在伯利恒下榻,表明中国在巴以争端中,从道义和情感上支持巴勒斯坦。    
    中东问题的中国思路    
    江泽民主席对巴以的访问,是一次探寻中东和平之旅。    
    巴勒斯坦人民为争取民族权利进行了长期斗争。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特别是1991年中东和会后,政治谈判成为解决巴以问题的原则和方向。因此,劝和促谈,倡导“和为贵”,是这次访问的重要政治内容。    
    在魏茨曼总统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重要讲话,用“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思想概括新形势下中国对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和态度。他对中国和犹太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