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华西列夫斯基 >

第40章

华西列夫斯基-第40章

小说: 华西列夫斯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滨海地区的突击,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突破敌人的筑垒地域,都必须穿越高山和
森林地带,否则就不可能前出到吉林至新京(长春)一线,也不可能彻底分割并在
行进中消灭敌军。预计,这个方向的进攻将可吃掉关东军第1方面军部队。自然,消
灭关东军独立第4集团军的任务是留给北部正面突击方向上的远东方面军的。
    随后,他们才论了坦克集团军在什么地方使用和怎样使用的问题。
    他们认为,更多的坦克部队应该交给后贝加尔方面军使用。因为在该方面所处
的满蒙边境突击方向上,没有既宽又深的黑龙江,没有原始森林,也没有为数众多
的筑垒地域。坦克集团军是能使部队具有突击力、高速度和实施大纵深进攻的主要
战斗手段。诚然,在这个方向上的纵深有大兴安岭山脉的天然阻隔,坦克兵要越过
这样高的大山的确也是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但他们坚持认为,英勇的苏联坦克兵
是能够克服这一切的。而出奇不意地大量使用坦克于敌人认为根本不可能的地带,
才是解决突击任务、消灭敌人的关键。因此,他们坚决主张将坦克集团军用在通过
大兴安岭的主要方向上,而且还一定要用于方面军战役布势的第一梯队。
    后来华西列夫斯基曾说;我们所以坚持这样做,是因为敌人根本想不到会在这
里遭到强大的坦克集团的攻击。此外,根据情报,关东军第3方面军在大兴安岭地区
还未构筑好阵地,只有少数部队占据为数不多的野战工事。我们认为,有经验的坦
克兵是完全可以克服山地障碍的。只要我军先占领了山间通道,则敌军根本无力与
我坦克部队对抗。
    最后,他们还对达成战役突然性与进攻的迅猛性问题作了讨论。
    由于日本人早就坚信与苏联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要使作战行动达成
突然性显非易事。但是,华西列夫斯基提醒大家考虑这样的问题:在苏德战争爆发
之前,我们不是也预料到会爆发战争并作了准备,可德国人的突击仍使我们甚感突
然。经他这样一说,大家顿时明白了。就是说,即使在当前这种情况下,苏军仍不
应过早地放弃进攻的突然性。
    要达成在远东与日本作战的突然性,首先必须对苏军的准备程度严格保守秘密。
因此,专门制定了变更部队部署和集中作战物资等方面的保密制度。此外,他们明
显地感到,有一点是完全可以用来麻痹敌人的。这就是当时日本并不知道盟国方面
已经事先向远东地区投放了相当一部分援助苏军的作战物资,它只知道苏军所有的
兵力、兵器和大量作战物资必须通过运输能力较弱的西伯利亚铁路来进行。如果按
这条唯一的铁路运输线来计算,它肯定会把战争开始的时间判断为秋天甚至秋后。
    关于此点,他们当时还料定,敌人将认为在天气不良的条件下苏军将不会进攻。
而与盟国商定的对日出兵时间——“对德战争结束两三个月后”——从形式军事逻
辑的观点看正是非常不适当的远东雨季。按照这一逻辑,日本军部将会认为苏军只
能在晚些时候,即天气变得很好、很干燥时开始进攻。后来的事件表明,华西列夫
斯基和总参谋部的这些推测是正确的。日军果然计划在9月下旬完成部署,然后准备
迎击苏联的突击进攻。
    至于进攻的迅猛性,这似乎是任何进攻型战役行动所具有的一般特点,但总参
谋部特别从日军作战史的角度对此给予了格外的考虑。如,他们提出了不用事先炮
火和航空兵准备就实施突击,或者把行动安排在夜间,等等。因为,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日本在进行防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敌人,一般总是在强大的炮火和航空兵
准备与支援下进行非常谨慎的按部就班的进攻。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习惯于敌人的
胆怯的按部就班的行动和较缓慢的进攻速度,而根本不习惯快速的坦克集群的大规
模冲击。而且,据资料,在整个二次大战中,日本还没遇到过像苏军这次这样大规
模的迅猛的坦克冲击战役。
    到6月初,总参谋部已经把旨在消灭关东军的这次远东作战的初步计划拟定好了。
随后,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详细地听了总参谋部的汇报和计算结果。斯大林没有
提出任何反对意见,他完全接受了。他知道,华西列夫斯基对这一计划的每一细节
都了如指掌,有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他还是直接参加者或意见提供者。
    由于华西列夫斯基曾多次向斯大林提出,应把后贝加尔方面军的突击方向当成
战役的关键和重点,总参谋部当然也支持这一观点,所以还在6月上旬,斯大林就要
总参谋部通知马利诺夫斯基和扎哈罗夫,请他们务必先于其他各方面军首长到达莫
斯科,(他们是来参加计划中将于6月24日举行的莫斯科胜利大阅兵仪式的)。接到
通知后,俩人立即带着方面军作战处处长帕夫罗夫斯基来了。他们当然清楚,所以
要他们提前来莫斯科,肯定不全是为了参加阅兵仪式,而是为了讨论他们所辖部队
的作战问题。
    一见面,华西列夫斯基就对他们说:“你们倒是精明啊!连作战处长也同时带
来了。”活泼的扎哈罗夫立即抢过话头说道:“不这样,我们怎么能在您手下工作
呢!”
    6月18日,按照斯大林的指示,马利诺夫斯基二人如期提出了他们方面军的具体
战役计划。计划认为,在他们的进攻方向上,将要遇到至少18—25个日军师团的阻
击。但他们自信地认为,要消灭这些敌军还是不成问题的。向有稳健之名的马利诺
夫斯基元帅还认为,预计在1个半至2个月内即可消灭日本关东军主力。他还另附了
一条意见,即认为在顺利的条件下还可能更早地消灭日本关东军。
    他们提出的该方面作战计划中,也认为应该在索伦一四平方向上对敌展开进攻。
计划把整个行动分成两个阶段即两个战役来进行:第一个战役是占领中部满洲;第
2个战役是前出至中国东北与华北交界处,然后向南满推进,从敌人手中解放包括旅
顺口在内的整个辽东半岛。
    此后,华西列夫斯基又征求了麦列茨科夫元帅和普尔卡耶夫大将的意见。至6月
27日,即苏联莫斯科胜利大阅兵仪式举行的第二天,最高统帅部就已经对整个对日
作战的远东战役计划审批完毕。28日,大本营为此签发了给参战各方面军的训令。
    训令要求同时在三个作战方向上对日军实施毁灭性的打击,即:以后贝加尔方
面军主力从蒙古和满洲交界的塔木斯克突出部实施突击;以远东第2方面军的主力从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西南地域实施突击;以远东第1方面军的主要兵力从滨海地区
实施突击。这些突击的目的是为了分割关东军,将其孤立于中满和南满并分别歼灭。
在这三路突击进攻中,后贝加尔方面军的突击应起主要作用,其目标是占领新京
(长春)、奉天(沈阳)和旅顺,以决定战争的结局;远东第1方面军应从滨海地区
沿捷径向吉林挺进,以与后贝加尔方面军的突击相会合;远东第2方面军向黑龙江沿
岸地区的突击是辅助性的,其任务是钳制住敌人并将其消灭在那里。
    简单地说,此次对日作战行动主要由三个战役共同组成,即:(1)兴安岭一奉
天战役,由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蒙古人民军一部共同实施;(2)哈尔滨一吉林战役,
由远东第1方面军负责实施;(3)松花江战役,由远东第2方面军负责实施。
    至此,全部远东战役作战计划告竣。
    7月初,斯大林最后一次约见华西列夫斯基。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斯大林
一点也轻松不起来,每临大战之前,他几乎都是这个样子。华西列夫斯基把按作战
计划标示好的作战地图摆到了桌上,请最高统帅做最后的校阅。看过之后,斯大林
对他说道:“真的没有什么问题了吗?”
    “斯大林同志,我想是没什么问题了;如果说有的话,那也是到前线后所遇到
的新问题。那时,我会遵照您的指示及时请示您的。”
    “请您必须经常与我保持联系。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管我在做什么都要叫到
我。”这是斯大林经常对去前线的大本营代表或高级军事统帅说的口头语。意思是
说,如果他正在睡觉或看电影,一定要把他叫醒或找来。
    “我一定与您保持经常的联系。”这也是华西列夫斯基每次离开斯大林时必说
的话。
    “祝您成功!我等着您的好消息。”
    “谢谢。”
    7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飞到赤塔。这里是马利诺夫斯基的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
部所在地。他的远东军总指挥部先期驻地就在距此西南方向25公里远的地方。后来,
他的指挥部转移到了麦列茨科夫的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部那里。
    华西列夫斯基将大本营6月28日的训令当面交给了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并请工作
人员把另两份送到麦列茨科夫元帅和普尔卡耶夫大将那里去。到这里的第一天,他
就不得不与方面军司令及军事委员会委员一起研究许多刻不容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问题。
    铁路运输所必需的煤不够用了,地方储备的份额马上就要用尽,为使极端重要
的运输工作不致中断,他不得不向最高统帅请准使用不准动用的国家储备份额。
    弹药的积累速度令人感到严重不安。必须命令加快将弹药运出工厂和送往部队
的速度。向前线运送作战飞机的速度也不够快。
    部队非常缺乏盛水的容器。而无盛水容器,进攻就有停止在满洲的沙漠和山地
地域的危险。
    通信人员严重短缺。
    卫生机构的充实工作进行得迟缓。
    装甲及坦克装备的修理工作也远不如意。
    除了上述这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状况特别让他担心。负责装载运输这个集
团军的部队和装备的铁路列车,一天比一天越来越多地未能遵守规定的运行时间表。
这个集团没有运输工具,原有的汽车都留在了原来的驻地。仅编制部队就缺汽车22
74辆,加上配属给集团的两个摩托化步兵师,所缺汽车几乎近3000辆。
    在随后的几天中,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在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主要突击
地段做了一系列实地勘察。他还视察了作战部队,并与各集团军和军的首长以及师
长们做了讨论和座谈。结果,他们一道对原先定下的决心做了不少的重大修改,其
中主要是缩短了原训令中规定的各部队完成任务的期限。如,担任先锋突击的近卫
坦克第6集团军有可能不按原先规定,即不在战役的第10天,而在战役第5天前就能
强行通过大兴安岭地区。这样一来,各诸种合成集团军前出到满洲平原的期限也随
之大大地缩短了。具体情形如下:
    第36集团军攻占海拉尔地域筑垒区的期限由原来的战役第12天提前定到了第10
天。而后,它应改向齐齐哈尔进攻。
    第53集团军的部署稍稍偏右些,紧跟在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后方,其任务是不
停顿跟随先锋集团扩大突击口。
    整个方面军右翼的部队,特别是在越过大兴安岭后必须占领大板山地区的第17
集团军,也把原定的期限缩短了5天时间。
    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预计也可以大大缩短前出至张家口和多伦的期限,他们应
该在该两地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会合。
    所有这些新的变更,当然都须经由最高统帅部的批准。当华西列夫斯基将情况
及时地报告给斯大林时,后者立即命令总参作战部首长对这些重新加以计算。计算
结果表明,他的建议是基本可行的,总参谋部只是担心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能否在山
地行进中保持那样高的速度。但最后斯大林还是按上报要求批复了华西列夫斯基。
后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在实际作战中不仅达到,而且还超过了这一规定速度。
    进入7月中旬前后,华西列夫斯基又先后到远东第1和第2方面军那里视察了部队,
检查了这两个方面军突击地段上的实际部署情形。经过对地形、敌情及苏军物质保
证措施的分析研究,也在原训令规定的战役期限目标方面做了不小的修改,尤其在
作战物资保障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每到一处,华西列夫斯基就向各集团军及军师
级首长强调,在这场战争中我们面对的是新的、有强大战斗力的危险敌人,我们必
须在相当特殊而复杂的远东战场上消灭敌军。因此,必须把一切问题都充分地估计
到,考虑好,决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这项任务是光荣的,但也是艰巨的,其间每
个指挥人员的责任都是重大的,不能在任何环节上有所疏忽,否则必将影响整个战
局。
    7月下半月,华西列夫斯基对各种作战物资,包括装备、燃料、飞机等的运输工
作花去了很多精力,许多问题都需要他亲自去过问,去协调和督促。同时,他还向
各方面军司令部发出命令,要求它们务必利用这段时间在各自的进攻地段上进行一
次接近于所应完成任务的专题性诸兵种合成实战演习。命令还要求,演习必须在各
方面军司令员和集团军首长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目的是使指挥人员和全体战斗人员
都尽可能准确地熟悉未来作战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这是华西列夫斯基自白俄罗
斯战役以来惯常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战前训练万法,他认为这对即将进行的战斗
大有种益。
    7月16日,前去柏林参加三国首脑会晤的斯大林突然从波茨坦打来电话,询问华
西列夫斯基对远东作战准备得怎么样了。他还问道,这一工作能否提前10天完成,
如果可以提前,务必抢时间完成。华西列夫斯基报告说,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各
作战部队的集结和全部必需的作战物资的调运,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他请求
还是维持原战役计划所规定的时限为好。对此,斯大林只说了声:“那好吧!”随
即就放下了电话。
    事后,华西列夫斯基感到很奇怪。他想,最高统帅一定有了什么新的考虑,不
然为什么突然提出期限提前的问题呢?也许,是和波茨坦会议的什么情况有关吧?
什么情况呢?他没好问,斯大林也没说……
    原来,在波茨坦会议前后,苏、美、英三大国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了。随着法
西斯德国的战败及无条件投降,在处理未来德国前途问题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新
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企图改变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担心由于苏联
的强大而影响到自己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和利益。早先,这个问题也不是不存在,
其中主要是丘吉尔。他曾多次向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吹风说,斯大林的苏联将要“赤
化”欧洲,这应该是所有西方国家共同感到忧虑并及早加以防止的问题。但罗斯福
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在反法西斯作战中团结对敌,而不应该在强敌未败之前盟
国内部先起磨擦。他主张对解散了共产国际组织的斯大林和苏联政府表示更多的诚
意,因为在对德国和日本的作战中苏军仍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可罗斯福逝世后,
由原副总统位置递补上来的杜鲁门的思想与主张正好与丘吉尔非常相近。因此,在
波茨坦会议之前,俩人即统一好了口径和对策,这就是共同来对付斯大林并遏止苏
联。
    在会议期间,关于战后德国的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