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之美-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走起来不顺,上高速路前堵车,车上人就打呵欠,指路和两边的村庄,说这里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差不多。此说为谬。不说别的,单说这里的公路,皆又平又光,不论大道小道,均畅通,中国公路要达到此等水平,至少要毫不停顿地建设5年以上。
去年我开车走遍中国,不说省级以下的公路,就是国道,也没有一条不间断畅通到头的,最好的一条是312国道,也有兰州至张掖一段80多公里烟尘滚滚。东北许多地方,国道还是抗战时期的土路。中国很多地方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代表畅通,畅通意味着速度,有速度,世界就小了,世界一小,人的心理节奏就快起来,这也是与世界主流社会接轨的方式之一。目前中国已有数据,中国的高速路年底将达到1.6万公里,将仅次于美国,代替德国的1.1万公里而成为世界第二。现在德国有4000多万辆机动车,中国有1000多万辆机动车,中国的机动车若是也能超过德国,那就很不一样了。活着的中国人也不要一天到晚叹气,只要干,就会变,不怕不变,就怕不干。中国现在要来点豪气,来点儿英雄主义,来点儿好好干精神。咱们个人呢,先把自己各方面整明白,不必一天到晚忧愁愁的,苦唧唧的,牢骚骚的,沮丧丧的,要好好搞!
上高速路,车亦多,在服务区休息,见树下草地上蘑菇多多,采一个闻一闻,有股泥土与草的清香味儿,这立刻使的我想起家乡的西山和后山:夏天雷雨过后,阳光迸射,白亮亮的蘑菇就在山上的绿草间出现了,家乡称蘑菇为“雷菌”,意为雷的菌子,是个动感而诗意的名字。现在,咱在法国看到雷的菌子,于是用牙签为腿,制成了一个很艺术感的“小鼎”,放在前座上,一路都是蘑菇香。
车行,渐渐就有人睡起来,车上醒者无几,除了车轮声和异国的音乐,就只有安静。车在路上,感到车就是在路上而不是在法国的路上。我想,这个法国,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呢?从表面上看,它有一些亲切感:用公里制,车左舵右行,与中国无区别,法国的法郎与人民币的比价也差不多。当然这只是浅浅的一点点。更深的地方,是法国对我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作为中国13亿者之一,我是微不足道,但从我可以看到的,是这个法国对一个遥远东方的一个个体生命的影响。我曾广泛地接触过法国文学中的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罗曼·罗兰等等。雨果的元浑的激情在东方是少见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辉煌巨著,我在大学时读过两遍,他的人生激情、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奋斗精神几乎笼罩了我大学整整四年。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流年》是我书架上的珍品。杰出的诗人艾吕雅能“打开石头”和让一根草讲话。但更胜于此的,是法国的哲学家们。在我的传统教育所拒绝的某个方面,法国的卢梭、柏格森和萨特为我打开了广阔的天地。卢梭的《忏悔录》曾冲击整个世界,也是最使我震撼的书之一;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也全读过,可以说,我的平等处世思想,一部分来源于母亲的教育和中国的儒学,还有一部分就来源于卢梭。卢梭认为不平等只是历史的产物,是违背“自然状态”的结果。我1982年夏天读卢梭时,因感触至深,曾自书一联挂在屋中:“达观做人不谄不渎,笃志操觚亦弛亦张。”此联至今仍是我的人生准则之一。
如果从抽象的角度说,我的人生“行动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法国的柏格森,这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活到92岁的哲学家讲的是“生命哲学”,听起来有点玄乎乎的,实则很明确,他认为真正的存在,不是事物,而是行动,是不断变化的内在的经验,是生命的冲动。读这个人,是很来劲的,心中有一股力量,直想干点啥,哪怕在山上胡乱挖个大洞也行。后世伟人爱因斯坦说人的人格不是由听说形成的,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我想,这也是与柏格森是一致的。
还有,就是对我有“指导性”直接影响的,是法国佬萨特,这家伙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写小说,人家给了他诺贝尔文学奖,他不要,他以为诺贝尔文学奖算个什么玩艺儿,不像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情结,华人高行健2002年冷不丁搞到了一个,大家哇哇地一阵叫,10月12日那晚,有简宁、丁晓禾等六七个人来电话告诉我这件事情,我也打了一批电话告诉别人,真是“大家告诉大家”。此种事萨特若知,必然牙笑掉几颗。萨特这人访问过中国,那一年正是我出生的一年,这注定我要受他的影响。他强调“人”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他把“人的存在”归结为孤立的个人的存在,近而来个“一招鲜”,把个人的存在又归结为纯粹主观意识的活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荒诞的,人在这样的处境下只能是孤立的,但也是自由的。因为只有孤独,人才能享受自由。此种自由又决定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此点就是影响我的关键点:人是悲剧,人生就是一个走向瓦解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要用不停的行动和奋斗来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使人生的过程发亮。
傍晚至里昂,这是法国第二大城市,众人下车,连忙照像,实则无啥可照,一切景物皆一般般,一眼看去,很平淡的样子。这也许是与巴黎比较的原因,看了巴黎,再看别的城市,立刻就“没看头”了,巴黎用它自身的存在伤害了其他城市的存在。到市中心的贝拉克广场小走了一走,此处因是“里昂工人罢工”的聚集地而著名,走在这个广场上,不由得想起法国人的革命性。法国实在是个革命性极强的国家,这个西方的民主国家,其民主完全是用暴力的方式取得的,一伙人的利益与另一伙人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拿起刀枪就干,这样搞虽要流血,但搞起来快,行之有效,合乎人性中战斗性的一面。法国的这种方式,后来在俄国和中国等许多国家都搞了。说到西方三种主要的民主方式,有人说:“英国方式使人羡慕,美国方式使人向往,而法国方式令人效法。”(似出《西方民主史》一书)法国对世界的影响,在这方面也是突出的。
到一中餐馆吃饭,是个小小的地方,它的一边是性用品商店,另一边是个啥莫名其妙的去处,店主是个广东佬,尖嘴猴腮,声腔柔细,有太监遗风,并留着一撮电影上日本侵略中国时的那种小胡子,人看了,只有一个欲望,就是劈脸给他一拳,或一脚踢他一两丈远。他与很多小型的中餐馆一样,为节省费用而不雇用职员,从买菜做菜端菜等一切活儿全是自己干。这会儿他一边端菜,一边说些鸟语,似乎对到来的各位恩公很不满意,端上来的菜,全是乱糟糟的一锅烩。众人骂声动地,说这小嘴猴是啥玩艺儿呀?很多的难听话,有的幽默而又有智慧,让人听了,只是好笑。
第二部分 法国、意大利以及梵蒂冈的惊人魅力第10节 意大利的古今魅力
旅行之苦;苦莫苦于“觉”太少,今日犹感如此。昨夜回来,已是凌晨1时,现在这会儿,是4时,那个困,真是别提了,人躺在床上,不想起,如若谁打咱三拳而让咱睡觉,那咱愿邀他打咱三拳。
可是,咱对自己一声叫:“起!”噌地一声,咱起来了,一串哈欠从口中出,一些儿眼水从眼睛里出,但一些豪气从精神里出。我蹑手蹑脚,溜进卫生间,不干别的,写字。这天地寂寂的早晨,咱耳朵尖尖的,但凡老竺有响动,我立即就问:要上厕所吗?老竺说,你有第六感觉呀?怎么知道我起来了?我说啥叫革命的战友的友情?你我同踏欧洲,半生修得同路游,没有这点心灵感应还行?老竺说,得,这才叫人活着,活出点儿味道来了,不错不错,就这么搞!
早餐后出法国境,入意大利。找地方换钱,以美元或法郎换意大利里拉,差不多是一人民币换2500里拉,此种比例,立即使众人皆成为百万富翁,不少人把这些“大钞”在青天白日下在手上刷得啪啪响,那种豪气,果然有点财大气粗的味道了。
意大利国土面积三十来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800万。这是一个金光闪烁的文明古国,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476年的千年间,经历了罗马共和与罗马帝国时期,公元962年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从11世纪起,时而王国,时而分裂,时而被人占领。1870年完成统一,之后是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直到1946年才成立共和国。意大利的罗马盛世和文艺复兴,两次给当时的欧洲注入了发展的动力,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力。谈到意大利,人人都有无穷的感慨。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也是最多的。
意大利使我深感震撼的东西有两样,一是人文主义给现代世界的精神力量,二是黑手党。人文主义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最集中的思想内容,以人为中心,以人性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中心,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今生的现实幸福,人是现实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种思想使人的个体生命获得活力,它不但是我等自主命运的内心原则,也是我们要求现实的普遍原则。意大利的黑手党,我读过意大利米盖莱·潘达莱奥内的《意大利黑手党内幕》一书,内心深感震动,后来广泛地阅读了很多有关黑手党的资料,并组织编写了《黑手党演义》一书出版。意大利黑手党,这个起源于意大利西西岛社会下层、以暴力反抗统治者的秘密集团,现在是国际上毒品、走私、暗杀的代名词。几乎全世界都在围剿它,但社会的不公正和欲望的勃然给它提供了存在的空间,使它就像田里的野草一样总是锄不尽。意大利的土地,是红与黑并存的土地。
原计划访问的地方还有米兰和佛罗伦萨,都是妙不可言的去处。意大利的政治首都是罗马,但经济首都是米兰,文化首都是佛罗伦萨。米兰在罗马时代是帝国的非凡之城,它的好几次大的繁荣在客观上形成了富裕的市民,这种富裕形成一种特殊的走向,最终诞生了文艺复兴文化;米兰的建筑、艺术和“米兰时尚”是它绝对的魅力,甚至可以说,世界流行色最尖端的代表都是以米兰为前沿阵地的。而佛洛伦萨则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宝库,整个城市如一座壮丽的大美术馆,你要看什么,不怕别的,只怕爹娘少给了一双眼睛。可惜此次去不成了。也罢,短短的人生,你不可能看遍世间所有的东西。别说这个地球,即使在中国,也没人能“看完”,去年我一人一车那一番狂奔,结果只是大粗笔画了几道线而已;当年徐霞客因“问奇于名山大川”而名垂千古,实际上,他终其一生走过的路,在地图上画出来,也只是几条小曲线。休遗憾,休遗憾!
车向东行,左为山,右为海,前为城,山是阿尔卑斯山,海为地中海,城为热亚那城。这座诞生了哥伦布的热亚那城依山傍海,八面风光,让人一看就是想躺下睡觉的好地方。哥伦布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但哥伦布要发现的并不是美洲,他要去的是印度,而且他至死都以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说来真是奇怪。当时一个地理学家告诉他说,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印度和中国,他于1492年8月3日率3艘船和90人在大西洋上向西航行,直驱马可·波罗游记所写的地方,到达了古巴一带,之后又3次航行美洲,把欧洲文明之光直射到美洲。人世间伟大的马可·波罗游记,也是在热那亚产生的。
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1254年出生,17岁跟随父亲和叔叔走了4年,到达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17年,之后从中国的泉州回国,走了3年回到威尼斯;未久,与热那亚作战,兵败被俘。在狱中,马可波罗实在寂寞无聊,于是回忆起伟大的东方之旅,并由一个同监的人记录下来,“世界第一奇书”《马可·波罗游记》由此诞生。此书令人荡气回肠,我读过几遍,是我“遨游天下”的参照物之一,它与《徐霞客游记》一起,可为旅行文字中的双壁:此二书靠近生命本身的原生味,是一切后来游记文字中很难见到的。后来我也买到一本叫《光明之城》的书,标明是意大利的雅各·德安科纳著,说是在马可·波罗之前他就向东走了,目标是中国的泉州,我读了,觉得全是胡扯,此书完全是《马可·波罗游记》的一个影子。
马可·波罗是伟大的,但在漫长的时间里,西方人都把马可·波罗游记看成是杜撰的神话,他们不相信世界上有中国这么个高山仰止的国家。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它给人类带来的激情和想象力,它是一股海风般的力量,这力量推动和诱惑了一大批想往远方的人,这些人中就一个热亚那人——哥伦布。到今天,哥伦布仍是热亚那的骄傲,而威尼斯也为马可·波罗骄傲。一个人,一个上到高山顶的人,这种成就,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到达了,都是对你出生土地的报答。一个奋斗的人,就是一个有高尚情怀的人。
另一个绝不能忽略的事实是,马可·波罗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是极为仰视的,那种感觉,就如同今日许多人提起美国一样的,他随便走到一个中国的城市,都说这是一个“壮丽的大城”,说是东方黄金遍地,香料盈野,飞禽走兽,随手可得。西方人目光向东,这个方向是马可·波罗指出来的。
车向东行,渐入平原地区,此处田野村舍,一如中国中原,只是公路极好。高速路上不时有横跨的大电子屏幕,随时可预告前边的路况。意大利的路与法国不同,多是大公司修的,收费频率较高。但不管是意大利还是法国,还是欧洲其他国家,高速路均四通八达,路路相连。中国有话说: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某某地不知道身体不好。现在在欧洲,真有一句话:不到欧洲,不知道自己路不好。
傍晚,到威尼斯近郊,住“东方大酒店”316室,是个号称三星的破店,真是破,若在中国,差不多是0.3星。店中的床,也作鸟怪,宽大的,可坐卧五七个肥汉;窄小的,似只能放一个牙刷。电梯之劣,前所未见,仅可容两人,两人中如有胖子,那夹出一声胖子的尖叫是肯定的!
第二部分 法国、意大利以及梵蒂冈的惊人魅力第11节 精品水城威尼斯
世上美妙的地方都有一杆自恋的旗帜,同时也是自我颂扬的中心,水城威尼斯也一样。只是,威尼斯的被爱恋和被颂扬远超于它自己,有道是:去过威尼斯的人还想再去几次,没去过的人则希望有生之年能去一次。
威尼斯在威尼斯岛上,不在陆地上,过5公里长的跨海大桥,就到了,一停车,几个意大利人就上来了,问啥话,听不懂。其中一个壮汉叼着雪茄,样子一如印象中的意大利黑手党模样,那神态,令人立刻想约他喝上一杯。一天的鸽子,一天的海鸥。海鸥鸣叫,尖利清亮,一声一阵,一飘一扬。
威尼斯,好地方,马可·波罗的故乡,天下闻名,世人向往。威尼斯的形成,是匈奴力量的驱使。匈奴是中国战国时期游牧于燕赵以北的古代民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不仅长期进逼着汉民族,也侵袭着意大利民族:公元425年,一拨当地人为不被匈奴灭掉,逃到了亚德里亚海的泄湖上活命,是从这儿往东10公里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