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三国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阎忠说王,皇甫郦言霸,这是东汉末出现较早的王霸之论,此时的皇甫嵩也是深具实力做这些事情的人,但他是儒将,恪守汉家君臣之节,不愿乱中取利。
自黄巾起义暴发,天下遂大乱。拥兵反叛,聚众揭竿者,不可胜数,小者成千,大者上万,或杀贪官污吏,或占山割地为王,或流为盗贼寇匪。黑山张牛角等十余辈并起,所在寇抄。益州马相自号黄巾起兵,自称天子。幽州张举、张纯反叛,张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布告天下,当代汉室。大浪滔天,泥沙俱下,起落浮沉,眨眼瞬间。
初,灵帝何皇后生长子刘辩,王美人生次子刘协。群臣请立太子,灵帝以刘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而有意刘协,然皇后有宠,且何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灵帝疾笃,托付刘协于宦者上军校尉蹇硕。及灵帝崩,蹇硕在内,欲先诛何进而立刘协,何进觉,称疾不入。蹇硕谋不行,刘辩乃即位。尊何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参录尚书事。刘协封勃海王,寻徙陈留王。
何进与中军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交结,欲除宦官。袁氏兄弟是汝南汝阳人,自其高祖袁安至叔父袁隗,四世五人为三公,势倾天下。袁绍字本初,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宦官皆恶之。袁术字公路,以侠气闻。何进厚待袁氏兄弟,并博征智谋之士何颙、荀攸、王允、刘表、蒯越、华歆等二十余人,以为心腹,共议大计。何进收蹇硕而诛之,袁绍遂建议尽诛宦官。何进欲说服太后,太后不从。何进不能立断,故事久不决。
袁绍又进策,召四方猛将引兵向京师,以胁太后。何进然之。何进主簿陈琳认为,何进总握兵权,除阉竖,易如反掌。征外兵来,强者为雄,京城必乱。何进不从。典军校尉曹操闻而笑之,料其事必宜露,事必宜败。
何进敕令前将军董卓逼上林苑,府掾王匡及东郡太守桥瑁进成皋,并州刺史丁原向孟津,皆声言以诛宦官。
何进计谋积日,已走风声。何进入宫迫太后,张让、赵忠等设伏杀之。何进遂做了窦武第二,但袁绍没有步陈蕃后尘。张让、赵忠一伙阉竖实际上威势已去,不比当年曹节、王甫等气焰嚣张。袁氏兄弟与何进部曲见何进死,随即围攻皇宫,屠宰群宦,张让等劫少帝走小平津。董卓至,会公卿迎少帝,少帝欲董卓退兵,董卓不从,护少帝还宫。
注一:《三国志·魏书·张杨传》注引《灵帝纪》及《后汉书·何进传》记西园八校尉: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冯芳为助军校尉,夏牟、淳于琼为左右校尉。灵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第3章 缺标题
董卓入洛阳,收编何进部曲。他见丁原爱将吕布甚勇,遂诱吕布杀死丁原,并其众,以吕布为骑都尉。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善骑便射,膂力过人,号为飞将。骑都尉鲍信见董卓揽握京都兵权,谓袁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擒也。”(《三国志·董卓传》)袁绍有所畏惧,未敢行动。
董卓呼袁绍,议欲废少帝,立陈留王。袁绍见董卓欲行篡逆,与之言语不和,愤然而去。董卓初来乍到,知袁绍势要之家,故未敢加害。袁绍不敢久留,亡奔冀州。董卓见袁绍逃走,遂悬赏捉之。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欲解袁绍之危,乃说董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若收徒聚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三国志·袁绍传》)董卓觉得有理,乃拜袁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又拜袁术后将军。袁术亦惧,南奔鲁阳。
董卓集会群臣,自比伊尹、霍光,废少帝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为帝,即献帝。董卓继而杀死何太后,自为太尉,进封郿侯,不久又为相国。周毖、伍琼劝董卓矫桓灵之政,征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董卓纳之,追理陈蕃、窦武及党人案件,悉数平反;闻蔡邕、荀爽等人有高名,皆强征入朝;表韩馥、刘岱、孔伷、张邈、张咨等出宰州郡。然董卓性情残忍,一旦独揽大权,则所愿无极。杀人放火,收刮钱财,奸淫劫掠,无恶不做。京都随即大乱。
董卓表曹操骁骑校尉,欲与计事。曹操知其不能长久,遂不就拜,变易姓名,间行东奔,逃归乡里。
东郡太守桥瑁伪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企望义兵,解国患难。关东州郡风起云涌。
第4章 关东州郡起兵
《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袁绍传》曰:曹操至陈留,散家财,并得陈留孝廉卫兹资助,中平六年(189)十二月,起兵于己吾县,众有五千人。初平元年(190)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曹操行奋武将军。
关于曹操起兵的情况,查看一下其它书传,可以知道得详细一些。《三国志·张邈传》曰:张邈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与曹操、袁绍为友。拜骑都尉,迁陈留太守。董卓之乱,张邈与曹操首举义兵。《三国志·卫臻传》注引《先贤行状》曰:卫兹不为激诡之行,不徇流俗之名;明虑渊深,规略宏远。董卓作乱,曹操到陈留,始与卫兹相见,遂同盟,计兴武事。卫兹曰:“乱生久矣,非兵无以整之。兵之兴者,自今始矣。”《后汉书·曹腾传》曰:曹操起兵,曹嵩不肯相随,乃与少子曹德疾避乱琅邪。据此,我们可以判断,曹操到陈留,与张邈、卫兹同盟,首举义兵。曹操不得曹嵩支持,只能散部分家财,另加张邈、卫兹之助,得据陈留己吾县,有众五千人。袁绍等州郡俱起,众各数万,其中有张邈。张邈的数万兵应是其与曹操、卫兹结盟共有的兵力。曹操据一县,兵五千,张邈拥一郡,其兵应该多于此数,卫兹兵也不会少于此数。张邈应为三人同盟的盟主。张邈的兵若不是结盟共有的而是自有的,那说明他的实力更强了。《三国志·高柔传》曰:高柔,陈留圉县人也。曹操据兖州,高柔谓邑中曰:“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虽据兖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先得志于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欲与诸君避之。”众人皆以张邈与曹操善,不以为然。说明张邈最初在陈留起兵时是首领,曹操居其下。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张邈是陈留太守,握有陈留郡的实权,曹操的资历虽不在牧守下,但他是弃官东归的,两手空空,没有据点,寻求依附是很自然的事情。义兵首领皆是具有州郡的人物,袁绍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并封侯。袁术亡鲁阳,带着将军的衔,后得孙坚,占有南阳郡。袁绍做了盟主,才以曹操行奋武将军,不过是一个空号。在诸义兵首领中,曹操可能还排不上去,排上的话,也是列后的。张邈、曹操、卫兹最先起兵,而后又列入诸义兵中,说明他们以小盟又加入到以袁绍为盟主的大盟中了。袁绍等起兵后,张邈与弟张超会刘岱、孔伷、桥瑁等于酸枣,又结同盟。张邈这番活动是欲自强。在袁绍的大盟下,张邈似乎已是第二号人物了。他见袁绍有矜色,责之。袁绍不欲张邈强,让曹操杀之。曹操要从中渔利,故未从。后曹操见张邈等不能成事,遂离开酸枣,投河内袁绍。曹操在自己的谋划和袁绍的支持下,先占东郡,后领兖州,这才有了地盘,而张邈却无甚发展,反受制于人,故他要伺机谋求自立。这些都是后话。
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复起白波谷,众十余万,时破河东。董卓击之不克,又闻东方起兵,甚惧,乃鸩杀弘农王,欲迁都长安。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及河南尹朱俊等都反对迁都。董卓恨之,罢黄琬、杨彪,然贪朱俊名重,乃表迁太仆,为副相国。朱俊固辞不受。周毖、伍琼亦反对迁都。董卓怒曰:“卓初入朝,二君劝用善士,故卓相从,而诸君到官,举兵相图,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遂收斩二人(《后汉书·董卓传》)。
袁绍、王匡屯河内,袁术屯鲁阳,孔伷屯颍川,韩馥屯邺县,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屯酸枣。王匡遣兵屯河阳,将图董卓。董卓遣疑兵从平阴渡,而潜遣锐卒从平县渡,绕击其后,大破之。董卓随即迁天子并尽徙洛阳百姓于长安,死者遍野。他自率兵留屯洛阳,烧杀抢掠。
时皇甫嵩领兵三万屯扶风,与京兆尹盖勋相谋,欲讨董卓。董卓惧,乃征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盖勋为议郎。皇甫嵩长史梁衍曰:“汉室微弱,董卓专权。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擒也!”(《后汉书·皇甫嵩传》)皇甫嵩若兵出扶风,半日即抵长安,但他未从,而就征。盖勋众弱不能独立,亦就征。皇甫嵩一到长安,便被收监。其子皇甫坚寿素与董卓相善,遂投奔董卓,向之求情。董卓乃下令释之,改任议郎,寻迁御史中丞。盖勋失意,不久病卒。董卓死后,皇甫嵩迁车骑将军、太尉等职,李傕、郭汜乱政时病故。有人诘其智勇不终,范晔则称其赴履危乱,不贪功名,终以善终,难能可贵。
闻山东起事,长沙太守孙坚举兵北上。荆州刺史王睿素遇孙坚无礼,孙坚过而杀之。南阳太守张咨闻孙坚至,不与军资,孙坚怒而斩之。孙坚至鲁阳,投为袁术麾下。袁术得据南阳,使孙坚屯鲁阳。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孙武之后。黄巾起,为朱俊佐军司马;凉州乱,为张温参军事,以董卓不逊,欲张温斩之,张温未从。军还,出为长沙太守,封乌程侯。
诸军畏董卓兵强,莫敢先进。曹操乃引兵西进,欲据成皋。张邈遣卫兹分兵随之。曹操到荥阳汴水,遇董卓部将徐荣,与战不利。曹操中箭,卫兹阵亡,死伤惨重。曹操到酸枣,为诸将画策: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大谷,全制其险;袁术率南阳之军经丹水、析县入武关,以震三辅:三军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张邈等不能用。曹操的计策是可行的,只是他尚缺乏号召的实力和威信。
以张邈为首的酸枣诸军是表现最差的,说袁绍也胆怯可能不准确。袁绍作为盟主,进屯河内,应该说是一马当先了。王匡进逼董卓,按理是承袁绍旨。《三国志·文帝纪》注引《典论》帝《自叙》曰: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董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兖师应为曹操,豫师为孔伷,河内之军该指袁绍、王匡。同盟不过是个松散的组织,成员各有心腹事,袁绍难做到令行禁止,就别说曹操了。王匡、曹操相继失败也势必要影响义军的斗志。曹操离开酸枣,到扬州一带招募兵马,后进屯河内,与袁绍会合。酸枣诸军食尽而散。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汉景帝子鲁恭王之后;姿貌甚伟,知名海内,受党锢迫害;党禁解,事大将军何进。《三国志·刘表传》曰:灵帝崩,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后汉书·刘表传》曰:孙坚杀王睿,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前者略,不知刘表是怎样任的;后者详,说明是朝廷任的,而朝廷为董卓把持,朝廷之任,实际就是董卓之任。但我对后者有些怀疑,刘表可能不是董卓任的,而是袁绍任的。刘表若是董卓遣来,袁术、孙坚会坚决拒之,不会有什么犹豫。孙坚杀王睿,袁术近水楼台,他不自取荆州,等董卓来安排,不大合逻辑。义军有盟,袁绍为盟主,袁绍有所谓的表封表拜的权力,袁术若自行其是,必然要冒犯袁绍,所以他在等袁绍的安排,即望袁绍能让他遂心。但袁绍却遣刘表入荆州,这让袁术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拒之背盟,听之则无利。袁氏兄弟的矛盾应该是由此而生。
《三国志·臧洪传》曰:刘岱、孔伷、张邈、桥瑁、张超等在酸枣设坛结盟,共推臧洪操盘歃血盟誓。裴松之批语曰:于时此盟止有刘岱等五人而已。《魏氏春秋》横内刘表等数人,皆非事实。刘表保据江汉,身未尝出境,何由得与臧洪同坛而盟乎?裴松之认为《魏氏春秋》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其一是会盟止有五人,刘表等必不在内; 其二是刘表在荆州,未尝出过境。我认为《魏氏春秋》的说法可能符合事实,其一是《臧洪传》说得很清楚,会盟不止五人,故刘表可能在其内,曹操随张邈,亦有可能在其内;其二是会盟是由张邈、张超兄弟发起的,紧随袁绍的大盟之后,酸枣诸军基本就是会盟的成员,孙坚约在此时杀的王睿,故刘表很可能还未赴荆州。《三国志·刘表传》及注引《汉晋春秋》曰:曹操挟献帝都许,刘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刘表与袁绍断,刘表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何独怪乎?”刘表不想背盟主袁绍,说明他参加了义军。他若是初平元年(190)正月参加义军,也就完全有可能与张邈等结盟。当然这是一种推测,刘表像孙坚后为义军成员也是可能的。刘表曾受党锢迫害,袁绍则营救过受党锢迫害的人,后二人皆事大将军何进(刘表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袁绍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据此,我认为袁绍任刘表是说得通的。
《后汉书·袁术传》曰:刘表到荆州,上袁术为南阳太守,袁术又表孙坚为豫州刺史。我在这里提及的是时间次序,至于刘表上袁术为太守,我仅顺便一说,袁术为后将军,不大会接受。因灵帝末,刺史提在郡守上,拥一州军政大权,部分刺史改为牧(注一)。袁术要做得是牧伯,他后来便自为扬州牧、徐州伯。《三国志·许靖传》曰:关东州郡起兵,御史中丞许靖出奔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卒,依扬州刺史陈温。由以上两条可知:刘表到荆州,孔伷死,袁术以孙坚为豫州刺史。袁术不得袁绍以其据荆州,故趁孔伷死,自占豫州,以免再落后。后袁绍遣周昂为豫州刺史,与袁术争。二袁矛盾激化,兵戎相见,义军同盟开始向割据演变。
袁绍、韩馥等以献帝受制于董卓为由,谋立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曹操和袁术皆反对。
孙坚率荆豫兵,与董卓军数战。初平二年(191)二月,董卓终不敌,弃城西走,屯黾池。孙坚进洛阳,清理废墟,分兵出函谷关,乘胜追击。袁绍遣周昂袭豫州,孙坚遂停止西进,回屯鲁阳。
第5章 董卓败亡
初平二年(191)四月,董卓见孙坚不追,乃使董越、牛辅等将分守黾池、安邑诸县,以御山东,而自从容回长安,自为太师,号尚父,位在诸侯王上。董卓僭拟天子车服,封拜宗族,使列朝廷。筑郿县坞,储满财宝粮谷,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三国志·董卓传》)尝于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