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手中的刀剑是为抵御外辱而设,不是为了流自家兄弟的血!”窗口外,那个传说中的奸贼大声说道。他的话再次被百姓的呐喊声淹没,吴宇林听不清楚接下来文天祥说的是什么,但他已经没有勇气像先前一样杜撰。手中的笔不停颤抖着,直到文天祥在大都督府侍卫和破虏军将士的簌拥下,慢慢远去,慢慢退出城外,再也没能写下一个字。
大队的警备军闻讯赶来,在保国夫人陈碧娘的指挥下,弥补了破虏军退走后的街道。长街上,愤怒的人们各自散去。一部分人拿着武器,自发去城外保护文丞相。另一部分人从激动中缓和过来后,回家去保护自己的日子。
陆秀夫、邓光荐、卓可等人茫然的站在长街上,无法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特别是卓可,在刺杀行动发生前的一刹那,他曾想提醒文天祥,小心街道两边埋伏着刺客。虽然曾经在陈宜中的行动计划上署了名,但是他内心深处完全不赞同陈宜中的行为。按照卓可的理解,大伙与文天祥之间虽然有权力争斗,却远远还没到非要你死我活的地步。但陈宜中却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成败在此一举,要么文天祥身手异处,要么大伙身败名裂,根本没有第三种可能。
所以,当刺客们逐一被击毙后,吏部侍郎卓可明白,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自己和陈宜中再怎么折腾,手中毕竟没有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破虏军在城中恰到好处的出现,说明文天祥对一切做好了准备。按照陈宜中事先说过的逻辑,败者即死,行朝所有人和幼帝赵昺今天都难逃一场清洗。
但是,文天祥却带着破虏军和侍卫们撤出了城外。把城内治安交给了许夫人,把解决事情的主动权交给了陆秀夫和邓光荐以及行朝所有大臣。
“还等着什么,进宫面圣吧,大伙没听见文大人刚才那句话么?”楞了半晌,邓光荐长叹一声,幽幽说道。
“哪句?”吏部尚书赵时俊艰难地问。论派系,他属于大都督一派,如果刚才刺客得手,纵然有着皇亲国戚的身份,他亦难免在几日后被清算。如今大都督府轻易控制了局势,杀死了所有刺客,展示了实力后离开。这种行为却让赵时俊感到自己的位置愈发尴尬,行刺事件一结束,本来态度模糊的他势必在皇族和新政之间要做一个选择,无论选择哪一方,今后都要面临良心的煎熬。
“破虏军的刀口不会冲着自己人,万岁是不是自己人,得万岁自己决定!”邓光荐长叹着说道,策马向前,孤独的身影一下子被日光拉得老长,老长。
阳光将破虏军将士的铠甲照得烨烨生辉。走在将士们中间,曾寰、刘子俊、杜规等人耷拉着脑袋,提不起半分精神。他们身后,王石、张万安等将领议论着刚才的惊心动魄一幕,不断为自己人的胜利发出一波波欢呼。而这些平素熟悉的欢呼却好像不再属于刘子俊等,热闹属于别人的,与他们几个无关。
“宪章、子俊、子矩,你们几个怎么了,哪道本都督平安脱险,你们不高兴么?”细心的文天祥很快觉察了出了几个主要幕僚的情绪不高,低声问道。
事情已经解决大半,但他亦高兴不起来。在邓光荐等人面前他需要掩饰自己的郁闷,在自己的心腹面前,所有的掩饰都是徒劳。
文天祥知道此刻曾寰几个心里恐怕懊悔远远少于抱怨,如果换了自己在他们的位置,自己心里也会对主帅极度不满。放着唾手可得的黄袍不去拣,放着沸腾的民心不去用,反而在关键时刻连退数步,还用“诡计”约束着属下一起退却。如果大伙不是从死人堆里一块爬出来的交情,文天祥估计刘子俊等人早己不告而别。
果然,他的话音刚落,曾寰就抬起头,朗声说道:“属下举止莽撞,险些坏了大都督的一世英名。细想起来羞愧万分,所以愿交出参谋长一职……”
“是啊,打了这么多年仗,我家中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样子。丞相身边贤才众多,某无德无能,不敢再尸位素餐,请丞相允我回乡祭祖!”不待曾寰说完,刘子俊上前补充道。今天发生的事情极大打击了他的自信,让他感到前途渺茫,同时也对文天祥感到十分的不信任。
“如果丞相早就不满意我等的企图,何不及时制止。我等纵使心里不愿,亦不会违抗丞相之令。想我等追随丞相这么多年,难道丞相还信不过我等忠心么?”杜规垂着厚厚的肉眼皮,蔫蔫地抱怨道。他本想送恩人一个大礼,谁料到大礼没出手之前,就被人家堵在了门外。这事情如果传出去,将来在同僚面前,自己的脸还往哪里搁?
文天祥哑然,一时间,他不知道怎样回答几个幕僚的话。如果他还是原来那个忠贞不二的文天祥,就不会有这次泉州之行。无论多么不情愿,他亦会将军权和治政之权交给赵昺,然后带着一直兵马北征,以全军覆没的命运保全自己的忠义之名。如果文忠的灵魂完全占据了他的身体,他会在消灭刺客之后毅然宣布起义,血洗整个行朝,用血和火建立一个全新的秩序。因为在文忠的信条里,对于敌人就要像冬天一样冷酷无情。
然而,此刻的他既不是文天祥,亦不是文忠。既做不到文天祥那样忠义也做不到文忠那样绝决。并且他还从文忠的记忆里知道了历史上那一个个轮回是如何开始。也无法用众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向刘子俊等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方才,冥冥中有一只手,推着他做了。做过后,却又不得不面对所有无奈。
刘子俊等人必须要受到惩处,否则,大都督府就无法防企其他人再冒类似的险,也无法阻挡别有用心者窥探皇位。但为了一次不成功的冒险去严惩自己的臂膀,文天祥无论如何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你们,你们其实没犯什么错!”文天祥喃喃自语,突然间,他明白了伯颜这条计策的精妙之处。这条计策既然开始施展,已经无所谓成败。站在敌手的角度看,无论大都督府怎么应对,都已经结结实实地输了一招。
负面影响恐怕不光在大都督麻内部,此事传开后,山东和江西,两个战场的士气都要因此而波动。破虏军虽然已经很强大,却远没强大到可在任何条件下硬挑几十万蒙古铁骑的地步。想到这些,文天祥的笑容变得有些苦,从脸上一直苦到了心里。
“最苦莫过于帝王家!”紫禁城,幼帝赵昺想到小时候哥哥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时他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儿,不懂其中滋味。此刻,却深深感觉到了其中蕴涵的无奈与悲哀。
从一大早,陈宜中就入了宫。然后君臣两个,就相对而坐,默默等待着外边事情的发展结果。陈宜中派出了刺客这件事,赵昺不是不知道。但他却装做全然不知情,并且,还悄悄地在里边添了一把属于自己的小火。
比起杭州的宫殿,泉州的行宫规模并不大。至少,没大到听不见外边百姓欢呼声的地步。当那些欢呼声海水般一浪浪卷来,赵昺看到陈宜中脸上和自己一样愤怒。在愤怒之外,还有一种情绪赵昺也深有体会,那就是畏惧。
欢呼声变成了哭喊,哭喊声又变成了怒吼,怒喝声渐渐平息,又变成了欢呼,然后慢慢散去,余音绕粱。
赵昺舔了舔嘴唇,他预料到自己可能败了。如果陈宜中的“除奸”计划成功,此刻外边应该是一片混乱才对。这时,倾向自己的几个警备军将领才能出场收拾残局,否则,以他们的胆量,他们绝对不敢挑战破虏军。
陈宜中也知道自己彻底败了,可能是有人提前走漏了风声,也可能是文贼太狡猾。但胜败都是命,自己已经为皇家尽了最后的力,死而无撼。
“皇上!”陈宜中抬起浑浊的老眼,恋恋不舍地看了看赵昺,低声喊道。
“陈卿!”赵昺低低地回答了一句,到了此时他才霍然发现,陈宜中今天入宫时穿的是丞相袍服,而在两年前,他已经不再拥有丞相的职位。
“臣尽力了!”陈宜中脸上的皱纹更深,深得几乎一直刻进了骨头里。他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张写满了名字的纸,交给赵昺,然后跪在地上磕了个头,慢慢转过身去。
“朕知道!朕不会忘记你!”赵昺接过字纸,团做一团,轻轻地放到了口中。
“青史会记住我的忠义之名!”陈宜中苦笑了一声,默默地走到了御书房门口。虽然已经行将就木,他依然可以用这个残躯挡住那些乱臣贼子。
“如果陆秀夫……,如果邓光荐……”门外的日光有些热,陈宜中闭上眼睛,心里觉得好生疼痛。
当他再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一个带血的剑尖从胸口冒了出来。
“皇上?”陈宜中惊讶地回头,看见赵昺面无表情的脸。他想问一句为什么,忽然间全部想明白了般,微笑着倒了下去。
“皇上!”负责打探外界消息的赵朔匆匆跑进来,刚好看见赵昺手中滴血的剑尖。
“他挑拨朕与文相关系,又勾结蒙古人刺杀大都督,事发后,还试图劫持朕。幸亏朕当年跟苗春大人学过些武艺,幸亏你等赶来的及时。文丞相呢?他平安么?”赵昺掏出一只肆帕来擦了擦手,平静地问道。
“平,平安!”赵朔的回答声有些抖,陈宜中胸口的血还在冒,带着热气染红了脚下的台阶,染红了从书房到御花园之间的整条甬道。
“割了此奸贼的头,跟朕到宫门口去边接文相!”赵昺的命令里透着皇家的尊严,仿佛来自九天之外,不带一丝人间情感。
赵朔带着几个侍卫答应一声,跟在赵昺身后。一串血色脚印在甬道上慢慢展开,直通向紧闭着的重重宫门。
第八卷 宿命 第一章 轮回(五)
祥兴四年秋七月,陈宜中欲效玉津园故事(注1)。进谗言大都督有反迹。帝惑,招大都督还朝。宜中暗遣死士于道,事败,入宫欲劫帝北走。帝昺察其谋,杀之以谢天下,遣卫士尽捕其余党。
未几,户部尚书杜规、监察院正卿刘子俊等二十一人联名上书,责帝无罪擅杀大臣。帝师邓光荐以虏贼李治亭供词示之,广信侯赵朔、新昌侯赵恒皆证帝当日所处之险,群臣哑然无话。
八月,帝下旨拜大都督为护国公,赐九锡,剑履上殿。大都督敬谢不受。帝下诏罪己,重申约法,诏曰:“大宋文武百官皆有维护约法之责,违之者即为国贼,天下共讨之!”
文天祥乃入城,与百官立誓护法。受护国公之职,合大都督府与行朝于一处。自此,六部尽迁于福州。帝昺再无早朝之累,遂潜心向学,未几,竟大有所成。
一场剑拔弩张的权力争斗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有人暗自庆幸国家躲过了一场劫难,也有人为这样的结果感到不满。因为经历这样一场风波后,大都督府的权力一下子上升到了顶峰,朝野之间,再也没有力量可以与之抗衡。
“宋瑞若为舜禹之事,从今而后,天下己无人能阻之!”礼部侍郎张敬之捧起一杯酒,慨然道。天气依然很热,但他的话里却可听到深深秋凉。
陈宜中被杀,傻子也能看出来他被赵昺当成了替罪羊。作为同谋,张敬之并不为陈宜中的命运感到惋惜,毕竟他是这场政变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失败后必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张敬之惋惜的是大宋朝的国运,在事变之前,行朝在赵昺的带领下还有三分左右大都督府的能力,如今,行朝已经完全成了一个摆设。
正向的抗争却收获了反向的结果。大奸似忠的文天祥利用天下百姓的同情心和赵昺内心的负罪感掠走了行朝最后的权力。上次权力分割时留给行朝的礼部、吏部和刑部都搬到福州,归属于大都督府之下。连未参与纷争的钦天监也并到了科学院中,留给赵昺的,只是一个硕大的皇宫,还有皇宫里百余名太监、宫女。
“当年曹操、王莽,也不过如此,真不知道陆大人和邓大人如何想的。以他二人能力、声望,完全可以让文贼之阴谋无法得逞!”新昌侯赵恒玩弄着酒杯,低声议论。这是众人最后一次聚会,马上卓可、张敬之等人就要奉命北迁,留在泉州的宗族们再不可能像原来一样与大臣们频繁往来。
“陈大人遣刺客在先,郑虎臣又变节投敌。情、理、法三项都被宋瑞占尽了,陆、邓两位大人纵然心向皇家,又能奈何!”吏部侍郎卓可以叹息声相应。对于赵昺最后杀陈宜中谢罪的举止,他非常的不满意。陈宜中不敢堂堂正正地弹劾文天祥,派遣刺客在途中截杀,已经丧失了为政者应有的道德。赵昺在事后不敢承担半点责任,反而丢卒保帅,更是懦夫行为。这种方式看似聪明,求得了一时平安。但有陈宜中的头颅在前面摆着,将来谁还敢再为宗室效力?
“那也,那也不应该……”广信侯赵朔心中不忿,一时间有些语无伦次。他的年龄、阅历都不及众人,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心里面觉得这回输得太冤枉,权柄本来就应该掌握在皇家手中,皇家想拿回来,忠臣们就应该团结一致维护皇家才对。偏偏大伙在手段和方法上不能统一,力量不能集中,以至于被文天祥轻而易举地击败。
“没什么那也,我等力量本不及人,又不肯采用堂堂正正地手段与人争。暗谋失败后把柄尽在人手,自然处处被动了。好在如今强敌环伺,宋瑞不敢行篡夺之事而乱军心。否则,那天他直接率军杀进宫来,又有几人敢为陛下挡之?”卓可摇头,悻然道。
想想当然情形,众人皆感到有些后怕。文天祥遇刺后民心汹涌,若真有人登高一呼,号召百姓清君侧,恐怕在座诸位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活到今天。
喝了一会儿闷酒,众人的情绪愈发沮丧。怕归怕,大伙却不能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看文天祥一天天将赵氏江山改为他姓。大宋三百余年不杀士大夫,无论为了报恩,还是为了众人今后地利益,大伙都必须与文天祥抗争到底。
“今后我等皆不在万岁身边,如万岁仍存进取之心,侯爷切切要提醒万岁,行正事不可以暗途。”卓可捧了一杯酒,举到广信侯赵朔面前,不放心地叮嘱道。
如果当日幼帝身边不是由赵朔、乐清扬等几个毛头孩子怂恿着,以他的聪明,也不会默许陈宜中地冒险举动。如今各部尽迁往福州,留在皇帝身边的只剩下这些毛孩子。如果他们再惹出什么大麻烦来,恐怕邓光荐和陆秀夫等人也保护不了皇帝的安全。
“如今,文贼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握六部官员于己手,我等无兵,无权,还有什么正途可于文贼相争?”赵朔端起酒杯,与卓可捧了捧,低声反问。
这才是他前来给众人送行的最终目的。因为对行刺之事不满,陆秀夫已经不肯再私下入宫觐见,帝师邓光荐又心向大都督府。群臣中可以给赵昺出出主意的,也就剩下了这个迂腐的卓夫子,还有和他同样冥顽不化的礼部侍郎张敬之大人。
“让万岁退而求其次吧!”卓可苦笑着劝道,“未击败鞑子前,别再想亲政之事。文大人当日退了一大步,万岁若再步步进逼,天下之心尽失,到头来,恐怕什么也剩不下!”
在无法取得意见统一时,相互间退让与妥协未必不是解决之道。文天祥对外虽然强硬无比,对内却一直在遵循着妥协这个原则。这也是他五年多了权力越来越大,人望也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经历了一场风波,卓可再看文天祥的举止,除了不满之外,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感悟和一些钦佩。
“怎么个求其次法?”赵昺追问。
“维护约法,让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