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夜色温柔 >

第1章

夜色温柔-第1章

小说: 夜色温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迪克。戴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美国神经病理学家,在去欧洲行医时,偶遇了亿万富翁患有精神病的女儿尼科尔。沃伦。迪克出于同情,帮助她治病,对她百般疼爱呵护,甚至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研究工作。而当尼科尔痊愈能“独立生活”时,便移情别恋,抛弃了迪克。随后,迪克厄运连连,遭受到一系列意外的打击……
  这部以梦幻破灭、人生颓败为主题的爱情小说,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带有自我体验的文学作品,情节曲折,寓意深刻,隐含忽明忽暗的抒情幽伤,是“一战”后美国“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介绍:  
    菲兹杰拉德,F.S.(1896~1940)美国小说家。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矩篇小说也频有特色。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最后一个巨商》(1941)。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朗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第一部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
第04章第05章第06章
第07章第08章第09章
第10章第11章第12章
第13章第14章第15章
第16章第17章第18章
第19章第20章第21章
第22章第23章第24章
第25章  
 第二部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
第04章第05章第06章
第07章第08章第09章
第10章第11章第12章
第13章第14章第15章
第16章第17章第18章
第19章第20章第21章
第22章第23章 
 第三部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
第04章第05章第06章
第07章第08章第09章
第10章第11章第12章
第13章  
□ 作者:菲茨杰拉德 
第一部
第01章
  在法国里维埃拉风光宜人的海滨地区,大约位于马赛①与意大利边境的中途,坐落着一家高大气派、玫瑰色的旅馆。挺拔的棕榈树给富丽堂皇的旅馆正门带来一片阴凉,门前延伸出一小块亮晶晶的沙滩。近来,这里已成了显贵名流们的避暑胜地。十多年前,当英国房客在四月间去北方后,这房子就几乎没人住了。如今,旅馆四周却冒出了许多带游廊的平房,但本书的故事开始之时,也还只有十几幢圆顶的老式别墅。这些圆顶别墅已经衰败,就像戈赛的外宾旅馆与距此地五英里远的戛纳②之间茂密的松树林中的睡莲一样。 
  ①法国东南部港市,为法国第二大城市。
  ②法国东南部港市,为著名的滨海游览胜地。
  旅馆与它门前明亮的、跪拜地毯似的棕黄色沙滩浑然一体。清晨,远处戛纳的城市轮廓、粉红与浅黄相间的古老城堡及法意边界绛紫色的阿尔卑斯山倒映在水面上,在清澈的浅滩,随着海生植物摇曳出的圈圈细浪颤动着。时间不到八点,一个身穿蓝色浴衣的男子来到海滩,他先用清凉的海水浇泼身体,一边还大口呼吸,发出哼哼的声音,随后下水扑腾了一阵。他离去后,沙滩与海湾清静了一个时辰。远处的海面上,商船缓缓西行,餐厅侍者在旅馆的院子里大声说话,松树上的露水渐渐地干了。又过了一个时辰,汽车喇叭才开始在沿着历史上摩尔人①居住的丘陵地带蜿蜒曲折的公路上鸣响,那地方正好将法国的沿海地区与真正的普罗旺斯②地区分隔开来。 
  ①北非阿拉伯人,公元8世纪初曾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一度侵入到法国境内。
  ②法国古省名,范围西起罗纳河,东至凡尔河,南至地中海,历史上曾以诗歌和武侠著称。
  离海滩一英里远的地方,松树让位给了落满灰尘的杨树,那儿有一个孤零零的铁路小站。一九二五年六月的一个早晨,一辆折篷汽车载着一位夫人和她的女儿向戈赛旅馆驰来。母亲脸上尚有往日的风韵,这风韵不久就会被颓丧的心情蚕食。她的神态令人愉悦地兼备了安详与明达事理,然而,人们的目光很快就会移向她的女儿,她那粉红色的手掌似乎有着魔力,她的双颊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就像孩子们傍晚洗过冷水浴后红扑扑的小脸蛋一样可爱。她那漂亮而开阔的前额舒缓地上伸到发际,金黄色的头发像一枚盾牌将额头掩起,再蓬松出一头波浪形鬈发。她那对水汪汪的大眼睛晶莹亮丽,闪烁着光芒。她的双颊天然红润,那是从她有力跳动的年轻的心脏里迸发出的色彩。她的体态微妙地徘徊在孩提时代的最后边缘——她就要满十八岁了,她几乎完全长成妇人,然而少女时代的影子仍在她身上如清晨的露水般若隐若现。 
  大海慢慢地在她们的南面显现,与天空交接成一条细长、炽热的线条,这时母亲说: 
  “我觉得我们不会喜欢这个地方。” 
  “我也有些想家了。”姑娘答道。 
  她们轻松地、漫无边际地闲聊,但又对这种闲聊感到厌倦——其实,任何话题都提不起她们的精神。她们倒不是非得刺激一下疲惫的神经来使自己兴奋,而是抱着学龄儿童竞争奖品时有的那种急切心情,对那些孩子来说,似乎只有夺得奖品才值得过一个假期。 
  “我们住上三天就回家。我马上就去拍电报订购船票。” 
  在旅馆,姑娘用似乎在背诵什么东西一般的平板声调操着一口地道的法语订了房间。她们被安排在一楼客房。姑娘走进落地长窗带来的一片亮光里,随后,几步来到外边环绕旅馆的石砌游廊。她走起路来臀部绷紧,腰背挺直,如同一位芭蕾舞演员。户外,炽热的阳光紧咬住她投下的身影,她退却了——强烈的光线使她几乎睁不开眼睛。五十码开外,蔚蓝的地中海也似乎挡不住酷热的日光照射,一点点褪着颜色。栏杆下面,一辆破旧的别克汽车停在旅馆车道上被阳光烤晒着。 
  确实,这个地方就只有海滩热热闹闹,充满生机。三个英国保姆坐在那儿编织着很费功夫的维多利亚式样的毛衣和毛袜,这种式样在十九世纪的四十、六十和八十年代时行过。她们一边织一边唠唠叨叨地拉着家常。紧靠海边,十多个人在条纹遮阳伞下安了个临时的窝,他们的孩子在浅滩追逐那些不怕人的鱼儿,或赤条条地躺在沙滩上,涂满椰子油的身体给阳光一照,亮闪闪的。 
  萝丝玛丽来到海滩,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从她身边跑过,兴奋地喊叫着扑入大海。她觉察到陌生人注视她的逼人的目光,便脱去浴衣跟着跳到水里。她闷着头游了一会,发觉水很浅,便摇摇晃晃地站起来,顶着水的阻力吃力地朝前趟着,像拖着重物般拖着两条纤细的腿。当海水升到胸口时,她回头望望海岸。海滩上有个裸着上身,戴单片眼镜的男子,他下穿紧身裤,挺着毛发丛生的胸脯,丑陋的肚脐凹陷着,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当萝丝玛丽朝他看时,他摘下眼镜,随手往那团滑稽的胸毛中一塞,接着举起手中的瓶子给自己倒了一杯饮料。 
  萝丝玛丽俯卧在水面,四肢扑腾着以一种爬泳姿势朝救生筏游去。海水涌上来,温柔地将她从暑气中拉人水中。海水渗进她的头发,淹没了她的全身。她在水里转着圈,扑打着海水尽情地嬉戏。当她靠近救生筏时已累得气喘吁吁了,这时,一个牙齿雪白,皮肤晒得黝黑的女子低头看着她。萝丝玛丽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那么白皙,连忙转过身,朝岸边游去。她上岸时,那个手里抓着瓶子,毛茸茸的男子走上来同她搭话。 
  “我说,那条救生筏后边有鲨鱼呢。”弄不清他是哪国人,但他讲的英语带着一种慢吞吞的牛津腔。“昨天,鲨鱼在戈尔夫瑞昂①吃掉了英国海军的两个水手。” 
  ①法国一地名。 
  “天哪!”萝丝玛丽惊叫起来。 
  “是英国军舰丢弃的垃圾把它们引来的。” 
  他眨了下眼睛,表明他这么说只是要给她一个警告。他扭捏地走了几步,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饮料。 
  说这番话时,又有人朝她张望,她心里倒并不觉得讨厌,只想找个地方坐下来。每户人家都在各自的遮阳伞前面占据一小块沙地,而且前后人家彼此来往,大声交谈,使这儿呈现出一种居民区的气氛,外人随便闻人显然是不明智的。再往上面,在布满鹅卵石和干枯的海藻的沙滩上,坐着肤色同她一样白净的一群人。他们躺在小巧的便携式阳伞而不是海滩篷伞下面,可见他们不像是本地人。萝丝玛丽在皮肤黝黑和皮肤白净的两堆人之间找了块空地,把她的浴衣铺在沙地上。 
  就这样躺在沙滩上,她先是听见他们的说话声,感觉到他们在她身边走来走去,他们在日光下的身影从她躯体上掠过。一条好奇的小狗呼出的热气吹到她脖子上,让她感到痒痒的。她觉得皮肤被晒得有点灼热,她还听见渐渐退去的海浪发出低微而疲乏的哗哗声。此刻,她已经能分辨出不同的说话者,她听说有个被轻蔑地称为“那个北方小子”的人前一天晚上在冥纳绑架了咖啡馆的一个侍者,想要把他锯为两段。叙述这件事的是一个穿着宽松夜礼服的白头发女人,那礼服显然是头天晚上穿上身的,因为她头上仍戴着头饰,肩头还残留着一朵萎蔫的兰花。萝丝玛丽对她和她的同伴们隐约地有些厌烦,便转过身去。 
  她的另一边,最靠近她的是一位年轻女子。她躺卧在一把遮阳伞下,正从一本摊开在沙地上的书中开一份清单。她松开着浴衣,露出肩膀和背脊。她皮肤光润,呈桔红色,配上一串奶白色的珍珠项链,阳光照来,闪闪发光。她面容端庄秀美,让人怜爱。她与萝丝玛丽互相望了望,但并没有注意到萝丝玛丽。她身旁是个头戴骑师帽,身穿红条紧身衣的漂亮男子。再往外是萝丝玛丽见过的那个在救生筏上的女人,她回过头来看见了萝丝玛丽。再过去是个长脸,金发蓬松的男子,他穿着蓝色紧身衣,没戴帽子,正神情严肃地同一位穿黑色紧身衣,显然是拉美育的小伙子说话,他们边说边拣着沙滩上一小片一小片的海藻叶。萝丝玛丽认为他们是美国人,但看起来又不像她近来结识的那些美国人。 
  过了一会,她才明白那个戴骑师帽的男子正在为这个小团体无声地表演一个小节目。他装模作样地摆弄着一把耙子,似乎在清除砂砾,然而渐渐地表现出某种意义隐晦的滑稽来,虽然他脸上仍是一本正经不动声色。他的每个细小的动作都让人乐不可支,最后,他的每一句话都引发出一场大笑。即使那些在远处的人,如萝丝玛丽,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也一个个竖起耳朵,注意起来,到最后,海滩上不动心不分神的只有那个挂珍珠项链的年轻女子。也许出于自制和稳重,每一阵欢闹,她只是更凑近那份清单。 
  那个戴单片眼镜,手里抓着瓶子的男子,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冷不了地同萝丝玛丽搭话。 
  “你是个顶呱呱的游泳健将。” 
  她不以为然。 
  “真的很棒。我叫坎布恩。这里有一位太太说她上星期在索伦托①见过你,知道你是谁。她很想同你见见面。” 
  ①意大利一地名。 
  萝丝玛丽压住心中的不快,向四周扫了一眼,看见那群未被晒黑的人正等着她过去。她颇不情愿地站起身来,朝他们走去。 
  “这是艾布拉姆斯夫人,这是麦基斯克夫人和麦基斯克先生,这是邓弗莱先生。” 
  “我们知道你是谁,”守夜礼服的女人说,“你是萝丝玛丽·霍伊特,我在索伦托认出了你,我还向旅馆侍者打听过你的情况,我们都认为你演得十分出色,我们想知道你为什么不回美同再拍一部响当当的片子。” 
  他们不无夸张地做了个礼让的姿势。那个认出萝丝玛丽来的女人不是犹太人,尽管她有个犹太名字。她属于那种老“玩家”,不怎么受阅历的影响,而容易同年轻人打成一片。 
  “我们要给你忠告,不要刚来就晒焦了,”她兴致勃勃地说,“因为你的皮肤很重要,但这儿似乎有太多的规矩,我们不知道你是否介意。” 
□ 作者:菲茨杰拉德 
第一部
第02章
  “我们觉得你也许最有戏。”麦基斯克夫人说。她是个眼光阴毒,容貌姣好的少妇,举手投足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我们弄不懂谁有戏,谁没戏。我丈夫特别欣赏的一个男子像是个大演员,但实际上,他是个配角。” 
  “戏?”萝丝玛丽似懂非懂地询问道,“有什么戏?” 
  “亲爱的,我们可不知道,”艾布拉姆斯夫人边说,边颤动着肥胖的身子发出格格的笑声,“我们没戏,我们是观众。” 
  邓弗莱先生是个长着亚麻色头发,有些女人气的青年,他插嘴道:“艾布拉姆斯妈妈自己就是一台戏。”这时,坎布恩对他晃晃眼镜说:“哎,罗亚尔,别瞎扯了。”萝丝玛丽不耐烦地看着他们,心想要是她的母亲在身边就好了。她不喜欢这些人,在她把他们同海滩另一头引起她兴趣的那些人做过比较后尤其如此。换了她母亲,她的端庄和左右逢源的社交天赋会很快地使她们摆脱这种不受欢迎的境况,然而萝丝玛丽出名才六个月,而巨她少女时期养成的法国派头,以及后来学到的美国民主作风有时会混杂在一起,使她陷于眼下这种尴尬的境地。 
  麦基斯克先生是个长得瘦小,脸上有雀斑和红点的三十岁的男子,他并不觉得“有戏没戏”这个话题有什么乐趣。他先前凝望着大海,此刻,他扫了妻子一眼,转身面对萝丝玛丽,唐突地问道: 
  “到这儿很久了吗?” 
  “刚一天。” 
  “哦。” 
  他显然觉得这样发问过于突兀,便转眼看看其他人。 
  “要呆上一夏天吗?”麦基斯克夫人不识趣地问,“要是你在这儿呆下去,你就有戏看了。” 
  “看在上帝分上,瓦奥莱特,别再说这个了!”她丈夫吼道,“开别的玩笑吧,看在上帝分上!” 
  麦基斯克夫人转向艾布拉姆斯夫人,呼吸声粗粗地。 
  “他太激动了。” 
  “我没有激动,”麦基斯克不承认,“恰恰相反,我一点儿也不激动。” 
  他分明很恼火。他脸色发青,这使他的所有表白徒劳无益。突然,他有点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便起身走向大海。他妻子跟着他,萝丝玛丽也趁机跟了上去。 
  麦基斯克长长地吸了口气,扎进浅水里,双臂僵硬地拍打着地中海的海水,显然想表明他游的是一种自由泳——等气用完时,他抬起头四下张望,惊讶地发现他离海岸没多远。 
  “我还没有学会换气。我从来就弄不明白该怎样换气。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