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菽园杂记 >

第21章

菽园杂记-第21章

小说: 菽园杂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岳飞闻诏“旗靡辙乱”,而岳飞则“口呿不能合”。于是淮河一带、宁州、蔡州、郑州“复为金人所有”。而秦桧则“以明堂恩封莘国公”。这二个议和头子在投降路线上再一次一唱一拍,弹冠相庆。

  这还不够,请再看下一段:

  绍兴十一年(1141)兀术再次大举入侵,先取寿春,次入庐州。诸将邵隆、王德、关师古连战皆捷,杨沂中战拓,又破之。此时的秦桧再一次倒行逆施,忽然传谕给杨沂中及张浚,令其迅速班师。致韩世忠闻讯“止濠州不进”,刘锜闻讯“弃寿春而归”,而从此,诸将皆不再出兵。秦桧却还嫌不足,认为诸将抗战终归是议和的障碍,于是下决心“尽收诸将兵权”,密奏高宗,召韩进忠、张俊岳飞:大将回朝,名为“论功行赏”,实是缴回他们的兵权。这是最阴险的一招。同年十月,秦桧立即“兴岳飞狱”,十二月杀岳飞于风波亭。“秦桧传”对秦桧何以必欲杀岳飞,只有短短的这么几句:“桧以飞屡言和议失计,且尝奏请定国本,俱与桧大异,必欲杀之”。但已足说明他的毒辣。

  很清楚,秦桧这个一味屈膝求和,卖国求荣的奸臣,不论主战派如何舍生忘死,取得何等辉煌的大好形势,他都非把它葬送不可。这又是“天下后世专罪秦桧”的另一重要原因。———当然,实际上如果没有高宗这个总后的支持,秦桧是不可能有如此肆无忌惮欲所欲为的,还必须指出,历史正告我们,假使没有主战派给兀术一再重创,兀术是不可能让步签订和约的,南宋也必亡无疑。尔时,高宗、秦桧就连屈膝求和“行屈已之礼”的本钱都没有!

  陆容此论影响到四、五十年后,文徽明(1470…1559)对杀害岳飞的元凶也提出异议。文徽明于嘉靖九年十二月二日,(1530年12月21日)写了一首《满江红》,全文如下: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此词后人刻之于石碑,立于杭州西湖岳王庙,至今犹存。

  文徽明明确指出杀岳飞的元凶是高宗,不是领略高宗的意图秦桧,秦桧也只是领略高宗的意图,而高宗所以要议和,并不是“不念中原蹙”,“不惜徽钦辱”,而是怕“徽钦既还,此身何属”,也就是保皇帝位的问题。因此他宁愿屈膝求和,反“怕中原复”。此说更进一步揭露高宗“无复仇雪耻之志”和“置君父仇于度外。”也一反历来的传统看法,即专罪秦桧。对文徽明此论,我们将另文专题讨论。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国权主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二卷“梨园戏?小梨园剧园”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2'《改良御前清曲》。厦门:厦门会文书社印行;民国十八年(1929)。

  '3'朱天顺。《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宋代的传播》。《厦门大学学报》1986,第2期。

  '4'吴幼雄、黄伟民、陈桂炳主编:《泉州史迹研究》第九章“天后宫”。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5'金秋鹏。《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洋船队图象资料…〈天妃宫〉卷首插图》。《中国科学技术史料》第21卷,第1期2000,北京。

  '6'《宋史》“列传”第124“岳飞传”。《二十五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园面”、卷十三“铺席”;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