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 >

第2章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第2章

小说: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的梦中走出,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美 丽的花瓣,从而编织他的“梦”之国与“爱”之国。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颗博大 的“爱”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朋友。朱自清因为在黑暗现实中看不见找不到圣 洁美好的东西,于是心理变得寂寞荒芜,而通过追忆往事营构“爱”的天国,用以抚慰自己 寂寞荒芜的心。他痛感美的失落和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喟那已经逝去的“爱”是那般的 甜蜜、温馨和宝贵。在朱自清的“爱”之国和“梦”之国中,可以看到儒家“中和主义”思 想的深刻影响:《儿女》因爱儿女而自责平时对他们的粗暴;《给亡妇》因爱妻子,为自己未尽到丈夫的责任而追悔;《〈梅花〉后记》,因爱无 隅,而悔恨自己的疏懒而未能尽快为他修改诗稿使之出版……在爱的温纱下,包容着作家修 身养性的哲学意识:中正平和,严于克己,宽以待人。193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游 学,历时一年。在欧洲游历数国,陆续写成散文,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 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两部散文集和《你我》一样,由于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不再 感应时代的风云,于是可以从容地在技巧上再三谋划,在语言上字斟句酌以至使得散文艺术 臻于完善的境地。正如郁达夫指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 美要算他了。”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在作品中避免“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 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 史、文化和艺术,作家用意是在写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时时、处处想到要为他们作道德文 章的楷模,所以格外的严谨,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抒情写意,无论是结构谋篇还是文字技 巧,这些都惨淡经营、苦用诗心的。它们确实是现代游记中的典范性作品,尤其是在语言方 面,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 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现代大 学生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 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所以说,朱自清在散文艺 术的探索中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文体革新与语言创造方面,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崭 新高度。不过,这些游记与作家超脱、低沉的思绪合致,比较明显地缺少时代的光色。
  抗战爆发后,侵略者的炮火使华北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使他的书斋失去了平静。 在侵略者面前他不再沉默了,1937年后他随学校南下,这时期,他带着沉重的心情,殷 切的期待,写作了不少杂文。《语文影及其他》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和《蒙自杂记》、《西南 采风录序》、《这一天》等均写在这个期间。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分两辑,其中《语文 影之辑》是讨论语文的意义的,《人生的一角之辑》是讨论生活片段的。这时期的朱自清的 散文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笔触,直接写出自己的 看法。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 生;另一方面他热烈地呼喊“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 一大盆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在《论轰炸》中,他呐喊着民族和国 家的新生:“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样,已经从火里再生了!”抗战胜 利的前后,昆明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李公朴、闻一多的遇 害,更加教育了作为学者的朱自清,他的态度也就更为激进了,因此创作基调明显地发生了 变异。这时期,朱自清散文已经由抒情转向说理,主要收在《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 赏》两集中,虽然数量不多,但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采烨烨,其 思想特点是努力而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论吃饭》充分肯定农 民“吃大户”的正义举动,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文 章通过说古论今,字里行间干预着政治,通篇充溢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回来杂记》对国民 党统治下的北平现实予以评说,分别从“有”“闲”“杂”“乱”四方面剖析日常生活的状 况,由表及里,烛幽发微,揭示了“物价像潮水一般涨,整个北平也像在潮水里荡着”的社 会动荡的本质,从而激烈地抨击在民主运动中行将灭亡的黑暗社会制度。在《中国学术的大 损失——悼闻一多先生》等文中,他肯定闻一多对民主运动作出的贡献,揭露了国民党反动 派的凶残和卑劣,表示了继续斗争的决心。朱自清曾多次称赞:“鲁迅的‘杂感’也是诗” (朱自清《鲁迅先生的杂感》),而他恰恰也正有意地仿效鲁迅,同样在杂文里“一面否 定、一面希望、一面战斗着”。(同上)在一些杂文中,对知识分子进行痛快淋漓的解剖, 如《论书生的酸气》批评知识分子身上的“酸气味”,他说,既然“自己是在人民之中”, 就不能再“自命不凡”,要知识分子必须正确地“看清了自己”,要丢却知识分子那种装腔 作势和自视清高的作风。这实际上包含了朱自清对“旧我”的否定和批判,包含着对自己那 种习惯于克制、平和中正、沉思默想、内向封闭的超稳定文化心理的否定,他在勇敢的自我 否定中紧紧地向人民靠拢,实现与旧哲学、旧思想、旧意识的决裂,代之以崭新的革命思想 意识,从而重新肯定自己。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 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舷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 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 自卑以升高。”(《文讯》1948年9月9卷3期)
  三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近代散文本早已撕破了岸然道貌的假面 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 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去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 号… 。”他又说:“朱自清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 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杨振声所说的朱先生在“领导着文坛”,就在于 他的散文具有了“宣情达意”的美学牲征。也正如朱先生自己在《〈背影〉序》中说的: “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 的力便行。”
  “意在表现自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朱自清提 出这一美学命题,既是时代的赐予,又有历史、现实的背景,更是根植于他的审美经验和理 想基础上的创作实践。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散文的标榜与实施的是以“文以载道”为本位的散 文观念。所谓“道”,是宣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主义的伦理与道德观念,“文以载 道”强调儒家思想的独尊、理性的至上。用理性制约着、束缚着、扼杀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 精神个体,尽管古代散文中不乏抒情小品,但它们是在被扭曲、被压抑的情况下出现的。至 于公开提出“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则被视为离经叛道。“载道”的桎梏使散文简化为 “八股文”的模式。因此,否定“文以载道”的观念,建立以作家个性为本位的散文观念, 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必然,更是新文化之初散文革命的必然。朱自清在总结 “五四”文化革命时说:“新文化运动接受了西洋的影响,除了解放文体,以白话代替古文 之外,所争取的就是文学的意念,也就是文学的地位。他们要打倒那‘道’,让文学独立起 来,所以对‘文以载道’说加以无情的打击。”(《论严肃》)“文学独立”以后,新颖的 散文,解放了作者的个性,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文体意识,使其具有了“意在表现自 己”的体制特征和审美价值。毫无疑问,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散文美学原则的提出,是 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抗,是对现代散文美学的积极贡献。从此在现代散文史上建立了以作者 个性为本位的现代散文观念,使一种抒情性的散文脱离了广义散文的母体新孕而生,揭示了 现代散文表现作者人格色彩和精神世界的审美价值,确立了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 位,对今天整个文学创作工程重建主体观念,呼唤“人”的意识,具有启示未来的作用。而 朱自清之所以能率先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是因为他从写作第一篇散文《歌声》到 《背影》集的出版,就已经有了比别人更深的体验,我们考察一下他早期和中期的(二十年 代和三十年代)的散文,就不难发现他那“意在表现自己”的轨迹,便能够信实地理解他的 美学理想是他审美经验的升华和总结。在他的散文中,生动地抒写了他的禀性、气质、灵 感、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全部思想,全部的 感情和全部的人格,活脱地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性生命。朱自清散文包涵着与众不同的 趣味和显示出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其主要原因也是在这里。
  首先,朱自清的全部思想感情、人格,表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自尊意识。“五 四”退潮以后,朱自清动摇了他最初建造“光明”的信念,产生了孤独和彷徨,出现了他的 第一次心理危机,也就随之产生了他的“刹那主义”的哲学。为了摆脱自身的孤独和彷徨, 不至于使自己沉沦颓废下去,他努力以积极态度看待人生,使自己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 有独立之意义和价值”。他说:“因怅惆而感到空虚,在还有残存的生活时所不能堪的!我 不堪这空虚,便觉得飘飘然终是不成,只有转向才可能较安心——比较能使感情平静。于是 我的生活里便起了一个转机……便决定了我的刹那主义。”(《我们的七月》)十分清楚,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实际上是为平复个人的心理危机,求得个人生命意义的充实和实现自 我的价值,其实这正是他痛苦的自尊意识。他的理想幻灭之后,自尊、自重、自强、自爱是 这时期他个人的强烈的精神需求。他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气节观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思 想、行为,求得自我人格的自洁和自尊。因此,强烈的自尊意义也就充溢流贯于他的一些散 文之中。
  与俞平伯同泛秦淮河所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他偷得片刻宁静时剖示内 心的“现代的懊悔”。秦淮歌妓来与他俩纠缠不休,对此,俞平伯依照“因为我有妻子,所 以我爱一切女人”的逻辑,持同情、超脱态度,所以事后还“怡然自若”;朱自清却十分认 真、拘谨和自尊,既同情她们沦落风尘的不幸,又受到内心“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 的诱惑和卖唱,陷入了理智和情感的“争斗”之中,一时竟然难以排解这袭上心头的苦恼, “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自尊意识流贯全文,并构成了这篇游记中矜持笃诚的人 格色彩。
  朱自清的自尊,常常表现为在自我解剖中描画“思想感情中的争斗”,所以真实、诚 恳,毫无矫作与伪饰。他敢于肯定思想中积极的东西,敢于否定思想中消极的东西,在肯定 和否定中,和盘托出自己一颗多棱的灵魂。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喧哗和骚动,使朱自清 的灵魂为之震颤和瑟索。在《那里走》一文中,朱自清坦白地剖示他生命的第二次心理危机 及其灵魂的胆怯。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作出了躲进亭子间,研究国学的这第三条道路的 抉择。面对反革命叛变后的一片黑暗世界和血腥萧条氛围,与他的绝望对应,燃烧起他的自 尊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转向自身内心世界的解剖和审察。更多地考虑“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 处世之道”(《论气节》),即气节和情操,以洁身自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加以追求。所 以,朱自清这一时期的一些散文是意在表现人格理想的“自己”,即使在《荷塘月色》这样 的写景散文中,也婉转地表达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自洁其身的意绪。朱自清以“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自怜自况,以它作人格思想的意象,赋予它自己的感情和灵性, 因此他笔下的荷的形象纯洁、神圣、庄重、典雅。成为一种至真至善的境界,这便是朱自清 的大革命失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创造和追求的具有自尊意识的人格美和理想。
  其次,朱自清在强化自尊意识的同时,也强化着他的博爱意识。自尊是爱自己,博爱是 爱他人。从“五四”退潮到大革命失败,他的心一直受磨受难,感到在大时代里,自己是 “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是“寻常人所难堪”的“苦在话外”。唯其一直处于心理失衡的 状态,所以就需要用爱的琼浆玉液来滋润一颗寂寞、枯竭的心,用爱和泪广施于人,以排解 自己的内心痛苦,以求得心理平衡。因此,他在他的散文天地里筑起了一个“爱”的天国。 一方面,从人性、伦理、道德上,抒写自己博爱意识。这一组散文多写于大革命失败的前前 后后,如《背影》、《儿女》、《给亡妇》、《冬天》、《哀韦杰三君》、《我所见到的叶 圣陶》、《怀魏握青君》等多表现父子、夫妻、师生、朋友间的感情。朱自清从作为儿子、 丈夫、父亲、老师、朋友所应有的伦理、道德及仁爱之心出发,检点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生 活细节,对自己的粗疏、随便、懈怠,表示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愈是自责自悔,愈是 表示修善补过,便愈是宛然托出一颗诚挚、广博的爱心。《背影》是朱自清收到父亲那封 “……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信后萌动创作契 机,文章通过当年父亲为自己买桔子的背影的忆念,倾吐了今天儿子对父亲的感恩图报之 情。作者不是正面地、直接地评说这种感情,而是自审那时自己对父亲送行过程中不敬的思 绪,——总觉得父亲与搬行李的脚夫讲价时“说话不漂亮”;他又是叮咛又是嘱咐茶房, “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太聪明了”,自责自悔是出于作者为人 的人性、伦理、道德,更是出于自己对父亲的一片挚爱深情。灵魂的自尊更加反衬出对父亲 的情之切切,爱之深深,反衬出远在他乡的儿子对父亲健康状况的忧愁,以及自己不能守在 老人身边尽孝的痛苦。另一方面,用悲剧心理观照和描写人生,伴随着他“爱”的饮泣,使 散文散发着人道主义的温馨气息。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哀伤沦落风尘的歌妓;《执政 府大屠杀记》哀痛被无辜杀害的爱国学生和民众;《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忧思五岁小女 孩将一生失去“生命的自由”;《阿河》哀惜一位被社会遗弃而被卖来卖去的青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