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几个园子都在市内,都在泰晤士河北。河南偏西有个大大有名的邱园(Kew G ardens)。却在市外了。邱园正名“王家植物园”,世界最重要,最美丽的植物园之 一;大一千七百五十亩,栽培的植物在二万四千种以上。这园子现在归农部所管,原也是王 室的产业,一八四一年捐给国家;从此起手研究经济植物学和园艺学,便渐渐著名了。他们 编印大英帝国植物志。又移种有用的新植物于帝国境内——如西印度群岛的波罗蜜,印度的 金鸡纳霜,都是他们介绍进去的。园中博物院四所;第二所经济植物学博物院设于一八四 八,是欧洲最早的一个。
但是外行人只能赏识花木风景而已。水仙花最多,四月尾有所谓“水仙花礼拜日”,游 人盛极。温室里奇异的花也不少。园里有什么好花正开着,门口通告牌上逐日都列着表。暖 气室最大,分三部:喜马拉耶室养着石楠和山茶,中国石楠也有,小些;中部正面安排着些 大凤尾树和棕榈树;凤尾树真大,得仰起脖子看,伸开两胳膊还不够它宽的。周围绕着些时 花与灌木之类。另一部是墨西哥室,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东南角上一座塔,可不能上;十层,一百五十五尺,造于十八世纪中,那正是中国文化 流行欧洲的时候,也许是中国的影响吧。据说还有座小小的孔子庙,但找了半天,没找着。 不远儿倒有座彩绘的日本牌坊,所谓“敕使门”①的,那却造了不过二十年。从塔下到一个 人工的湖有一条柏树甬道,也有森森之意;可惜树太细瘦,比起我们中山公园,真是小巫见 大巫了。所谓“竹园”更可怜,又不多,又不大,也不秀,还赶不上西山大悲庵那些。
①寺院门,敕使参谒时由此行。
1935年12月12日作。
(原载1936年2月1日《文学》第6卷第2期)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加尔东尼市场
在北平住下来的人,总知道逛庙会逛小市的趣味。你来回踱着,这儿看看,那儿站站; 有中意的东西,磋磨磋磨价钱,买点儿回去让人一看,说真好;再提价钱,说那有这么巧 的。你这一乐,可没白辛苦一趟!要什么都没买成,那也不碍;就凭看中的一两件三四件东 西,也够你讲讲说说的。再说在市上留连一会子,到底过了“蘑菇”的瘾,还有什么抱怨的?
伦敦人纷纷上加尔东尼市场(Caldonian Market),也正是这股劲 儿。房东太客厅里炉台儿上放着一个手榴弹壳,是盛烟灰用的。比甜瓜小一点,面上擦得 精亮,方方的小块儿,界着又粗又深的黑道儿,就是蛮得好,傻得好。房东太说还是她家 先生在世时逛加尔东尼市场买回来的。她说这个市场卖旧货,可以还价,花样不少,有些是 偷来的,倒也有好东西;去的人可真多。市场只在星期二星期五上午十时至下午四时开放, 有些像庙会;市场外另有几家旧书旧货铺子,却似乎常做买卖,又有些像小市。
先到外头一家旧书铺。没窗没门。仰面灰蓬蓬的,土地,刚下完雨,门口还积着个小小 水潭儿。从乱书堆中间进去,一看倒也分门别类的。“文学”在里间,空气变了味,扑鼻子 一阵阵的——到如今三年了,不忘记,可也叫不出什么味。《圣经》最多,整整一箱子。不 相干的小说左一堆右一堆;却也挑出了一本莎翁全集,几本正正经经诗选。莎翁全集当然是 普通本子,可是只花了九便士,才合五六毛钱。铺子里还卖旧话匣片子,不住地开着让人 听,三五个男女伙计穿梭似地张罗着。别几家铺子没进去,外边瞧了瞧,也一团灰土气。
市场门口有小牌子写着开放日期,又有一块写着“谨防扒手”——伦敦别处倒没见过这 玩意儿。地面大小和北平东安市场差不多,一半带屋顶,一半露天;干净整齐,却远不如东 安市场。满是摊儿,屋里没有地摊儿,露天里有。
摆摊儿的,男女老少,色色俱全;还有缠着头的印度人。卖的是日用什物,布匹,小摆 设;花样也不怎样多,多一半古旧过了头。有几件日本瓷器,中国货色却不见。也有卖吃 的,卖杂耍的。踱了半天,看见一个铜狮子镇纸,够重的,狮子颇有点威武;要价三先令 (二元余),还了一先令,没买成。快散了,却瞥见地下大大的厚厚的一本册子,拿起来翻 着,原来是书纸店里私家贺年片的样本。这些旧贺年片虽是废物,却印得很好看,又各不相 同;问价钱才四便士,合两毛多,便马上买了。出门时又买了个擦皮鞋的绒卷儿,也贱—— 到现在还用着。这时正愁大册子夹着不便,抬头却见面前立着个卖硬纸口袋的,大小都有, 买了东西的人,大概全得买上那么一只;这当口门外沿路一直到大街上,挨挨擦擦的,差不 离尽是提纸口袋的。——我口袋里那册贺年片样本,回国来让太小姐孩子们瞧,都爱不释 手;让她们猜价儿,至少说四元钱。我忍不住要想,逛那么一趟加尔东尼,也算值得了。
1935年4月11日作。
(原载1935年4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47期)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吃的
提到欧洲的吃喝,谁总会想到巴黎,伦敦是算不上的。不用说别的,就说煎山药蛋吧。 法国的切成小骨牌块儿,黄争争的,油汪汪的,香喷喷的;英国的“条儿”(chips) 却半黄半黑,不冷不热,干干儿的什么味也没有,只可以当饱罢了。再说英国饭吃来吃去, 主菜无非是煎炸牛肉排羊排骨,配上两样素菜;记得在一个人家住过四个月,只吃过一回煎 小牛肝儿,算是新花样。可是菜做得简单,也有好处;材料坏容易见出,像大陆上厨子将坏 东西做成好样子,在英国是不会的。大约他们自己也觉着腻味,所以一九二六那一年有一位 华衣脱女士(E。White)组织了一个英国民间烹调社,搜求各市各乡的食谱,想给英 国菜换点儿花样,让它好吃些。一九三一年十二月烹调社开了一回晚餐会,从十八世纪以来 的食谱中选了五样菜(汤和点心在内),据说是又好吃,又不费事。这时候正是英国的国货 年,所以报纸上颇为榆扬一番。可是,现在欧洲的风气,吃饭要少要快,那些陈年的老古 董,怕总有些不合时宜吧。
吃饭要快,为的忙,欧洲人不能像咱们那样慢条斯理儿的,大家知道。干吗要少呢?为 的卫生,固然不错,还有别的:女的男的都怕胖。女的怕胖,胖了难看;男的也爱那股标劲 儿,要像个运动家。这个自然说的是中年人少年人;老头子挺着个大肚子的却有的是。欧洲 人一日三餐,分量颇不一样。像德国,早晨只有咖啡面包,晚间常冷食,只有午饭重些。法 国早晨是咖啡,月芽饼,午饭晚饭似乎一般分量。英国却早晚饭并重,午饭轻些。英国讲究 早饭,和我国成都等处一样。有麦粥,火腿蛋,面包,茶,有时还有薰咸鱼,果子。午饭顶 简单的,可以只吃一块烤面包,一杯咖啡;有些小饭店里出卖午饭盒子,是些冷鱼冷肉之 类,却没有卖晚饭盒子的。
伦敦头等饭店总是法国菜,二等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瑞士菜之分;旧城馆子和茶饭 店等才是本国味道。茶饭店与煎炸店其实都是小饭店的别称。茶饭店的“饭”原指的午饭, 可是卖的东西并不简单,吃晚饭满成;煎炸店除了煎炸牛肉排羊排骨之外,也卖别的。头等 饭店没去过,意大利的馆子却去过两家。一家在牛津街,规模很不小,晚饭时有女杂耍和跳 舞。只记得那回第一道菜是生蚝之类;一种特制的盘子,边上围着七八个圆格子,每格放半 个生蚝,吃起来很雅相。另一家在由斯敦路,也是个热闹地方。这家却小小的,通心细粉做 得最好;将粉切成半分来长的小圈儿,用黄油煎熟了,平铺在盘儿里,洒上干酪(计司) 粉,轻松鲜美,妙不可言。还有炸“搦气蚝”,鲜嫩清香,蝤蛑,瑶柱,都不能及;只有宁 波的蛎黄仿佛近之。
茶饭店便宜的有三家:拉衣恩司(Lyons),快车奶房,ABC面包房。每家都开 了许多店子,遍布市内外;ABC比较少些,也贵些,拉衣恩司最多。快车奶房炸小牛肉小 牛肝和红烧鸭块都还可口;他们烧鸭块用木炭火,所以颇有中国风味。ABC炸牛肝也可 吃,但火急肝老,总差点儿事;点心烤得却好,有几件比得上北平法国面包房。拉衣恩司似 乎没甚么出色的东西;但他家有两处“角店”,都在闹市转角处,那里却有好吃的。角店一 是上下两大间,一是三层三大间,都可容一千五百人左右;晚上有乐队奏乐。一进去只见黑 压压的坐满了人,过道处窄得可以,但是气象颇为阔大(有个英国学生讥为“穷人的宫 殿”,也许不错);在那里往往找了半天站了半天才等着空位子。这三家所有的店子都用女 侍者,只有两处角店里却用了些男侍者——男侍者工钱贵些。男女侍者都穿了黑制服,女的 更戴上白帽子,分层招待客人。也只有在角店里才要给点小费(虽然门上标明“无小费”字 样),别处这三家开的铺子里都不用给的。曾去过一处角店,烤鸡做得还入味;但是一只鸡 腿就合中国一元五角,若吃鸡翅还要贵点儿。茶饭店有时备着骨牌等等,供客人消遣,可是 向侍者要了玩的极少;客人多的地方,老是有人等位子,干脆就用不着备了。此外还有一些 生蚝店,专吃生蚝,不便宜;一位房东太告诉我说“不卫生”,但是吃的人也不见少。吃 生蚝却不宜在夏天,所以英国人说月名中没有“R”(五六七八月),生蚝就不当令了。伦 敦中国饭店也有七八家,贵贱差得很大,看地方而定。菜虽也有些高低,可都是变相的广东 味儿,远不如上海新雅好。在一家广东楼要过一碗鸡肉馄饨,合中国一元六角,也够贵了。
茶饭店里可以吃到一种甜烧饼(muffin)和窝儿饼(crumDpet)。甜烧饼 仿佛我们的火烧,但是没馅儿,软软的,略有甜味,好像掺了米粉做的。窝儿饼面上有好些 小窝窝儿,像蜂房,比较地薄,也像参了米粉。这两样大约都是法国来的;但甜烧饼来的 早,至少二百年前就有了。厨师多住在祝来巷(Drury Lane),就是那著名的戏 园子的地方;从前用盘子顶在头上卖,手里摇着铃子。那时节人家都爱吃,买了来,多多抹 上黄油,在客厅或饭厅壁炉上烤得热辣辣的,让油都浸进去,一口咬下来,要不沾到两边口 角上。这种偷闲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后来的窝儿饼浸油更容易,更香,又不太厚,太 软,有咬嚼些,样式也波俏;人们渐渐地喜欢它,就少买那甜烧饼了。一位女士看了这种光 景,心下难过;便写信给《泰晤士报》,为甜烧饼抱不平。《泰晤士报》特地做了一篇小社 论,劝人吃甜烧饼以存古风;但对于那位女士所说的窝儿饼的坏话,却宁愿存而不论,大约 那论者也是爱吃窝儿饼的。
复活节(三月)时候,人家吃煎饼(pancake),茶饭店里也卖;这原是忏悔节 (二月底)忏悔人晚饭后去教堂之前吃了好熬饿的,现在却在早晨吃了。饼薄而脆,微甜。 北平中原公司卖的“胖开克”(煎饼的音译)却未免太“胖”,而且软了。——说到煎饼, 想起一件事来:美国麻省勃克夏地方(Berkshire Country)有“吃煎饼 竞争”的风俗,据《泰晤士报》说,一九三二的优胜者一气吃下四十二张饼,还有腊肠热咖 啡。这可算“真正大肚皮”了。
英国人每日下午四时半左右要喝一回茶,就着烤面包黄油。请茶会时,自然还有别的, 如火腿夹面包,生豌豆苗夹面包,茶馒头(tea scone)等等。他们很看重下午 茶,几乎必不可少。又可乘此请客,比请晚饭简便省钱得多。英国人喜欢喝茶,对于喝咖 啡,和法国人相反;他们也煮不好咖啡。喝的茶现在多半是印度茶;茶饭店里虽卖中国茶, 但是主顾寥寥。不让利权外溢固然也有关系,可是不利于中国茶的宣传(如说制时不干净) 和茶味太淡才是主要原因。印度茶色浓味苦,加上牛奶和糖正合式;中国红茶不够劲儿,可 是香气好。奇怪的是茶饭店里卖的,色香味都淡得没影子。那样茶怎么会运出去,真莫名其 妙。
街上偶然会碰着提着筐子卖落花生的(巴黎也有),推着四轮车卖炒栗子的,教人有故 国之思。花生栗子都装好一小口袋一小口袋的,栗子车上有炭炉子,一面炒,一面装,一面 卖。这些小本经纪在伦敦街上也颇古色古香,点缀一气。栗子是干炒,与我们“糖炒”的差 得太多了。——英国人吃饭时也有干果,如核桃,榛子,榧子,还有巴西乌菱(原名Bra zilDs,巴西出产,中国通称“美国乌菱”),乌菱实大而肥,香脆爽口,运到中国的 太干,便不大好。他们专有一种干果夹,像钳子,将干果夹进去,使劲一握夹子柄,“格” 的一声,皮壳碎裂,有些蹦到远处,也好玩儿的。苏州有瓜子夹,像剪刀,却只透着玲珑小 巧,用不上劲儿去。
1935年2月4日作。
(原载1935年3月1日《中学生》第53号)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乞丐
“外国也有乞丐”,是的;但他们的丐道或丐术不大一样。近些年在上海常见的,马路 旁水门汀上用粉笔写着一大堆困难情形,求人帮助,粉笔字一边就坐着那写字的人,——北 平也见过这种乞丐,但路旁没有水门汀,便只能写在纸上或布上——却和外国乞丐相像;这 办法不知是“来路货”呢,还是“此心同,此理同”呢?
伦敦乞丐在路旁画画的多,写字的却少。只在特拉伐加方场附近见过一个长须老者(外 国长须的不多),在水门汀上端坐着,面前几行潦草的白粉字。说自己是大学出身,现在一 寒至此,大学又有何用,这几句牢骚话似乎颇打动了一些来来往往的人,加上老者那炯炯的 双眼,不露半星儿可怜相,也教人有点肃然。他右首放着一只小提箱,打开了,预备人往里 扔钱。那地方本是四通八达的闹市,扔钱的果然不少。箱子内外都撒的铜子儿(便士);别 的乞丐却似乎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画画的大半用各色粉笔,也有用颜料的。见到的有三种花样。或双钩To Live (求生)二字,每一个字母约一英尺见方,在双钩的轮廓里精细地作画。字母整齐匀净,通 体一笔不苟。或双钩Go#d Luck(好运)二字,也有只用Luck(运气)一字 的。——“求生”是自道:“好运”“运气”是为过客颂祷之辞。或画着四五方风景,每方 大小也在一英尺左右。通常画者坐在画的一头,那一头将他那旧帽子翻过来放着,铜子儿就 扔在里面。
这些画丐有些在艺术学校受过正式训练,有些平日爱画两笔,算是“玩艺儿”。到没了 落儿,便只好在水门汀上动起手来了。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这些人还来了一回展览会。那 天的晚报(The Evening News)上选印了几幅,有两幅是彩绣的。绣的人 诨名“牛津街开特尔老大”,拳乱时做水手,来过中国,他还记得那时情形。这两幅画绣在 帆布(画布)上,每幅下了八万针。他绣过英王爱德华像,据说颇为当今王后所赏识;那是 他生平最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