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157-中国历代战神 >

第17章

5157-中国历代战神-第17章

小说: 5157-中国历代战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收复失地,以晚清重臣——民族英雄、常胜将军左宗棠为首的爱国人士与朝廷“重海防轻塞防”准备放弃被列强占领新疆的李鸿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左宗棠据理力争,冲破重重阻碍,于同治十三年,抬棺西征,亲率大军在新疆与侵略者阿古柏作战,终于使新疆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归入祖国的版图。收复新疆是左宗棠晚年的一大壮举,也是他人生乐章中最为辉煌的一篇。    
    外敌入侵新疆失控    
    公元1864年,南疆和北疆分别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1865年1月,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勾结几个民族败类,侵入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英吉沙、莎东、和田、阿克苏、库东和喀喇沙尔等城,宣布成立“哲德沙尔国”,他们以帮助巩固政权为名,以达到篡位夺权之目的。    
    1865年秋,浩罕汗国本土遭到俄国军队攻击,约7000余浩罕汗国败军逃到喀什噶尔投奔阿古柏,阿古柏的实力大为增强。其时,安集延人的原有“地盘”已被扩张的俄罗斯人占去约四分之三,安集延人一面战守剩余领地,一面向中国新疆扩张,寻求出路。    
    见到有利可图,殖民者们就不会坐以待毙。在英国等支持下,1870年3月,阿古柏率部攻占吐鲁番。而后,阿古柏相继攻取乌鲁木齐、古牧地、鄯善等地。至此,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阿古柏占领新疆大部后,积极扩充实力。1870年,英国派遣使团到达喀什噶尔,为阿古柏提供军事教官和武器。1873年,英国再次派出300人组成的使团,携英国女王的亲笔信到达喀什噶尔,于1874年2月与阿古柏集团签订通商条约。1875年,英国从印度给阿古柏运去连发枪22000支,山炮8门,炮弹2000发。    
    慷慨激昂力主西征    
    西部边陲出现危机的消息传到北京,朝中一片大乱,因当时我国东部海防也正吃紧,便出现了要塞防还是要海防的争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重巨主张放弃新疆,把西征之饷作为东南海防之用。此时的左宗棠已年近花甲,但他凭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毅然站了出来,反对放弃新疆。    
    在朝廷关于西北边防问题的讨论中,左宗棠全面阐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国防是一个整体,海防和塞防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他驳斥了李鸿章把西饷用于海防的谬论,并强调塞防现在情况紧急,应优于海防,大力增加经费才对。与此同时,左宗棠还从新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出发,指出了失去新疆后的严重后果。    
    面对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的建议,慈禧太后心里没底,询问左宗棠:“需时几何?”左宗棠的答复是:“剿抚兼施,一了百了,得五年时间”。慈禧太后对左宗棠的“一了百了”四字十分欣赏,对左宗棠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尤为赏识,清廷最终决定收复新疆。而征战新疆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在了胆识、魄力和信心俱铸的左宗棠身上。    
    同为英雄所见略同    
    对于左宗棠出征新疆一事还和清朝另一名爱国英雄林则徐有着历史渊源。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因病开缺回乡,路过湖南,派人约左宗棠一见。两人年纪相差27岁,却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两人畅谈治国方略,通宵达旦。林则徐将在发配新疆期间的材料、战守计划以及沙俄在中国边疆的政治、军事动态,悉数托付左宗棠。临行前,林公有言:“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    
    巧合的是,27年后,到了林则徐回乡养病的那个岁数,左宗棠在怀里揣着林则徐给他的作战方略和地图,身边跟着盛载他万丈雄心的木棺,走进了新疆。那口木棺,见证着他成功地将阿古柏叛军赶出新疆的那两年征战;那口木棺,见证着他与沙俄谈判并最终收复伊犁的那一刻。但那口木棺存于何地已无从考证了,可左宗棠抬棺西征的故事却一直流传着。    
    1983年初秋,曾进军新疆并屯垦戍边多年的王震老将军约见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王震说:“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王震同志回忆他建国初期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他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    
    王震再一次记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抬棺西征,收复新疆:大义悍将左宗棠第三节 缓进急战,先北后南

    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猎猎长风卷起了大纛。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征战的将士情绪高昂,出奇制胜。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变得沸腾,怯懦者变成了红眼的怒狮。左宗棠引以为自豪,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实际上更是在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    
    敲定战略擂响战鼓    
    左宗棠领命之后,立即开始了进军新疆的实际准备工作。左宗棠认为,用兵新疆有四大困难:兵、粮、饷、运四难。尤其是新疆地理位置偏僻,粮食和运输就成了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主抓粮食和运输问题。    
    军费也是战前必不可少的准备。说到军费,还可以说一个小小的插曲,现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描写的主要人物乔致庸,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正是左宗棠筹措军费的东家。    
    回到当时的历史时期,时为钦差大臣的左宗棠,在军费问题上得到了山西乔家的顶力相助。当时,左宗棠便与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结成密切关系,他所需军费,多由乔家票号存取汇兑,有时军费急缺时则向乔家票号借支透支。    
    当西北安定下来,朝廷调左氏回京任军机大臣时,路上费用均由乔家票号经管,恰好乔家所在山西祁县位于川陕至京城的官道上,所以左宗棠在途经祁县时,便特地拜访了当时乔家的财东乔致庸。乔致庸当然十分欣喜,做了迎接左氏的充分准备。当左宗棠来到乔宅见到乔致庸时,直称“亮大哥,久仰了”,乔致庸更是受宠若惊。    
    在乔宅叙话时,左宗棠一再表示,在西北有所作为,均仰仗亮大哥票号支持,云云。乔致庸也趁机请左宗棠为大门前百寿图题一副对联。左宗棠即兴执笔,所题对联为: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批:履和。这自然是其中的一段插曲。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自兰州驰抵肃州,27日,命总理行营营务刘锦棠督率所部挺进新疆,一场收复新疆的进攻战即将打响。    
    左宗棠在战前对敌情做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战略形势,向所部将领指出:新疆幅员辽阔,城市之间的距离三百、五百以至相距千里之遥。“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因此,他制定了“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即一个战役到另一个战役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如将粮料弹药运储前沿阵地;千里跋涉,部队也须休整,所以大军前进要“缓”。一旦部队前进发动战斗,则前进要快,应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战斗,避免屯兵坚城。    
    他以刘锦棠部25营作为进攻乌鲁木齐的主力,由金顺拨军协同作战,以张曜等部严守哈密至奇台一线,巩固后方。指示刘锦棠打仗须从要害入手,先取古牧地、红庙,则乌鲁木齐犹如囊中之物。    
    兵发古牧大获全胜    
    1876年8月12日,清军逼近古牧地,分扎城东及东北。次日清晨,阿古柏派往北疆的数千骑兵从红庙来援,古牧地守敌则已在城东及东北山地筑垒,加强了外围防御。据此,刘锦棠决定先扫外围,而后再攻坚城。他当即命余虎恩、黄万鹏等率骑兵奔赴山前监视敌人;命步兵分别攻取山垒和南关;命炮兵筑造临时炮台,配合步兵轰击据守山垒和南关之敌。    
    战斗打响后,清军步骑兵在炮兵配合下,勇猛冲入敌阵,很快占领了山垒和南关,扫清了古牧地外围据点。守敌退入城中,阿古柏派来增援的骑兵则向南逃窜。    
    刘锦棠与金顺策马巡视古牧地,知敌守备甚严,必须强攻,遂令各营四面包围敌人。8月15日,炮台全部竣工,刘锦棠令谭拔萃率千总庄伟等用开花大炮轰塌东北面城墙,并对准缺口连续轰击。    
    8月l7日黎明,炮兵轰开南门,后续部队迅速挖土填沟,涌入城中,与敌展开巷战。这时,金顺部亦从城东北入城,两军正好呼应。守敌大部被歼,少数由缺口逃出者,亦被预伏之清军歼灭。守城头目王治、金中万及阿古柏部将多人被击毙。    
    连战连捷光复北疆    
    清军攻克古牧地后,缴获了王治、金中万给乌鲁木齐的求救信一封,信上说:“乌城精壮已悉数遣来,现在三城(指乌鲁木齐、迪化州城及妥明所筑之伪王城)防守乏人,南疆之兵(指阿古柏军)不能速至,尔等可守则守,否则退回乌城,并力固守亦可”。    
    刘锦棠得此重要情报后,当机立断,决定抓住时机乘虚蹈隙,除留下两营扼守古牧地外,率领大军于8月18日黎明急速向乌鲁木齐挺进,途中不战而下七道湾堡。    
    行至距乌城十里处,侦骑探报乌鲁木齐守敌正纷纷向南逃窜。刘锦棠当即命余虎恩率骑兵3营、谭拔萃率步兵4营由左路追击;命黄万鹏率骑兵1部、谭上连率步兵4营由右路追击;命谭慎典等率步兵3营向乌城急进。    
    白彦虎、马人得没有料到清军来得如此神速,一闻炮声,即弃城向达坂城方向逃跑,因而清军轻而易举地收复了乌鲁木齐。阿古柏所遣援军5000骑行至达坂城时,闻乌城已失遂止。    
    乌鲁木齐收复后,左宗棠命刘锦棠部驻守该城,搜捕残敌,处理善后事宜;9月2日起,金顺督军从昌吉向玛纳斯南城进攻,久围不克。10月4日,刘锦棠派罗长祜、谭拔萃、董福祥等率部增援。直至11月6日,才将玛纳斯南城拿下。至此,天山以北除伊犁地区外,所有敌占据点全部收复。    
    调整军马以图南疆    
    此时,冬季来临,大雪封山,不便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于是,清军一面继续肃清残敌,征集粮秣,设立采运机构,一面就地整训部队,为进军南疆做好准备工作。    
    清军收复北疆,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特别是乌鲁木齐的光复,大大改善了清军在新疆的战略态势,解除了敌军窜犯内地的后顾之忧,为尔后进军南疆创造了有利条件。    
    诚如左宗棠所说:“不得乌鲁木齐,无驻军之所,贼如纷窜,无以制之,不仅陕甘之忧,即燕晋内外蒙古,将无息肩之日。若停军巴、古以东瘠区,兵少无以扼奔冲,兵多徒以耗军饷……断难为持久之计”。北疆的收复,充分证明了左宗棠“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方针的正确。    
    然而,阿古柏为了防止清军南进,在托克逊布置了防线,以吐鲁番、达板城和托克逊三城互为支援,坚守阵地准备抵抗。左宗棠也积极准备,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抬棺西征,收复新疆:大义悍将左宗棠第四节 杀回南疆,摧毁阿古柏

    左宗棠自从请缨西征,白发临边,就带着新疆不回誓不罢休的豪气。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抒发了这样的抱负:“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    
    在取得北疆大胜之后,光复全疆的前途更加宽广,左宗棠带领全军将士连克八城,直至摧毁阿古柏,收复新疆全境。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请记住这位功臣的名字——左宗棠。    
    连克八城胜利凯旋    
    1877年4月,左宗棠指挥清军三路并进:刘锦棠部自乌鲁木齐南下攻达坂;张曜部自哈密西进;记名提督徐占彪部出巴里坤,至盐池与张曜部会师,合攻辟展、吐鲁番。刘锦棠部奇袭包围达坂城,19日破城,毙俘敌3000余人。随即分兵一部助攻吐鲁番,主力直捣托克逊,迫守敌海古拉(阿古柏次子)于4月下旬弃城西逃。    
    与此同时,张、徐二部清军连克辟展、胜金台等地,吐鲁番守敌白彦虎望风西窜,马人得率部投降。至此,南疆门户洞开。阿古柏见大势已去,5月下旬于库尔勒气急暴病而死(一说绝望自杀,或谓被人毒死)。海古拉携其父尸西遁,由白彦虎防守喀喇沙尔(今焉耆)、库尔勒等地。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在库车杀其弟海古拉,后于喀什噶尔(今喀什)称王,企图在英俄庇护下负隅顽抗。    
    是年秋,左宗棠决心尽复南疆,遂以刘锦棠部为“主战”之军,以张曜部为“且战且防”之军,相继长驱西进。南疆各族人民久受阿古柏的荼毒,纷纷拿起武器配合清军作战。10月,刘锦棠部以破竹之势,驰骋两千余里,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南疆东四城。西四城叶尔羌(今莎车)、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和阗(今和田)、喀什噶尔之敌日渐孤立,内部分崩离析。    
    已降敌的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亦乘机反正。刘锦棠闻讯,立即挥军分路前进,于12月中下旬连克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伯克?胡里、白彦虎等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军攻克和阗。至此,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    
    为夺伊犁再披战袍    
    在收复新疆的战争进程中,清政府多次与俄国交涉,要求归还伊犁。沙俄政府以种种借口,拒不交还。阿古柏侵略势力被消灭后,清政府乘胜向俄国索还伊犁,并要求引渡白彦虎等。沙俄政府一面答称,如果赔偿俄国占领伊犁之军费,可以交还;一面又唆使白彦虎、伯克?胡里残部等多次回窜新疆,骚扰边境,企图借口边境未靖,缓交伊犁。清军粉碎了敌人的骚扰,予敌以歼灭性打击。    
    崇厚在沙俄的威胁讹诈下,竟于1879年10月2日在黑海岸边的里瓦吉亚与俄国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交收伊犁条约》。消息传来,激起朝野上下的极大义愤,以致“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左宗棠更是痛心疾首,上奏痛斥沙俄的侵略行径和崇厚的卖国行为。他提出解决伊犁问题必须坚持“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的方针。    
    1880年5月25日,已68岁高龄的左宗棠亲自率军1000余人离开肃州,出嘉峪关向哈密进发。我们可以想象,花甲之年又重披战袍,骑上战马,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于塞北边关,此等场面何等的壮烈;此爱国之心何等的忠贞。    
    6月15日,左宗棠率大军抵达哈密,立刻积极部署防务。在左宗棠以武力为后盾的努力下,1882年2月17日(光绪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升泰抵达伊犁,与俄方代表商讨收交办法。3月22日,双方换文,伊犁将军金顺随即带兵进驻。至此,被沙俄强占达11年之久的伊犁,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从左宗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