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天窗说靓话-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收藏是陷阱,”纯属个人体会。本人不止一次陷落其中,摔得鼻青脸肿,伤痕累累。另外,也绝没有拦着您想通过收藏发财致富的意思。
如今,想通过收藏发财的人不少,遗憾的是有人居然把“收藏”和“收集”搞混了,将现今各式各样的酒瓶子弄回家,整整齐齐码在柜子里,但那至多算“收集,”与收藏毫不相干。当然,若将清朝十代200多年的各种茶壶收齐,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大收藏家。
收藏与物品的稀缺程度和年代远近密不可分。
有人说搞收藏最重要的是耐心,我的体会却是光有耐心不行,经济实力是第一位的。古今中外的大收藏家几乎都是有钱人,有钱知道了哪儿有稀罕物就敢买下,没钱知道也干着急!搞收藏要想从外行变成内行得过手,光凭人介绍或隔着老远看不行。“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梨子没人白送,得花钱买,如果用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买回一堆号称“古董”的破烂,不糟心才怪。要想当收藏家必须花钱“练手儿,”光说不练不掏腰包,岂不是枉担了收藏的名声。当然,走眼买了赝品不搓火是假的,但古玩行没有包退包换这个规矩,吃亏上当只能咬牙咽进肚子里。我上过不少当,吃了亏也不敢抱怨,谁让自己眼力不行!搞收藏不仅买货要交钱,还得交学费。我花3000元买过一个神龛,因年代和木质不对,连300块钱都不值,一桩买卖的学费就是2700多块钱,多么昂贵呀!靠有限的收入要想成为收藏家只是一种美好的梦想!
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闲,就凭双休日跑跑旧货市场和古董店能买到什么?十几年前,很多搞收藏的人都是自己到外地买货,一个每天要到单位上班的人怎么可以一心一意专事收藏?收藏的乐趣之一就在历尽艰辛的寻找过程。现在的拍卖会把这个过程一笔勾销,谁有钱谁就可以成为收藏家。
有钱有闲之外,还要持之以恒。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必须干到老,学到老。然而,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以及辽阔的疆土究竟给中华民族留下多少文物,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即便把古董分成了几大类,可光瓷器的一个红色就分成“祭红、朱红、抹红、珊瑚红、海棠红、羊肝红、醉红、宝石红……”
有了书本知识和感性认识还不行,收藏家还需要实际的鉴定本领,古董知识浩如烟海,非同一般。知识经济和科技时代的到来为陶瓷制造业提高技术创造了条件,虽说仿古在过去就不是秘密,但今日的仿与昔日的仿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发现自己收藏的是一件价值不菲的仿古制品心情如何?
一个真正的收藏家除了口袋和时间都宽裕之外,还要从内心深处热爱古董,闲暇之时把收上来的东西当成玩物把玩一番。但自古至今,除了封建社会的皇帝,中外所有的收藏者都是把收藏品当成保值、升值的手段,有潜在的利益驱动在里面。改革开放这些年的确造就了一批收藏家,但他们发迹是在全民尚未觉醒的情况之下捷足先登,与后来蜂拥而至的全民收藏热相比算是抢了头彩,但因时代产生的怪现象却被一些人传来传去弄成了迅速脱贫致富的传奇故事,搞收藏可以赚大钱的诱惑不也是一种陷阱吗?倒退十年,潘家园旧货市场花1000元还能够买到完整无损的康熙民窑青花罐,现在连民国的碗都少见了。
当然,不是说没钱没闲的人就不能喜好收藏,作家池莉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购买古董的心情:“茶盒的铜饰全是铁皮的,抹了一层铜粉而已,木质也不是樟木的,是一般的杂木。越是研究,这只差盒的破绽越多。我买了一只做旧的新茶盒。现在新做这种简单的茶盒,工本费也就在十几块钱,可是我却付出了十几倍的钱。在购买古旧艺术品的这一方面,我不是第一次上当了。我是经常地一再地上当,因为我总是容易被留在某件物品上的岁月沧桑所感动。”
正因为如此,我明知道自己没什么钱,也没有什么闲功夫,更知道收藏是陷阱,可还是忍不住一次次走过去……
热眼旁观话上当
如今,逛旧货市场成了不少人的休闲方式。从广州的西关古玩街到上海的福佑路旧货市场,天南地北的古玩市场数不胜数,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因时间长,规模大而闻名全国。
潘家园旧货市场犹如一个民间露天博物馆,秦汉刀币、古铜佛像、硬木家具、青花瓷器、蝈蝈葫芦、山石影壁……应有尽有,一个个摊点串串连连数不过来。逛摊儿的人中不乏收藏高手,他们沙里淘金、慧眼识珠,经常用不多的钱买到很有价值的藏品,但更多的人却是在逛摊时交学费──
一天上午九点多钟,我正在挨着摊儿瞧,发现前边扎着一群人,便三步并做两步凑了过去,这也是地摊风景之一──哪堆着人,哪有买买。很多人正是通过观察买卖之间的较量,学到了许多鉴别古玩的方法,因为买卖双方会在交易过程中于不经意间说出一些文物知识。
我凑近了一看,见是一个大个子中年人正在和小个子摊主讨价还价。大个子斜背大书包,斯斯文文,一副知识阶层的模样。他立着身子一板一眼地说:“一千八怎么样?”小个子摊主蹲在地上摇头晃脑地申明:“二千五百块,少一分钱也不卖!”
我瞅见小个子摊主手中拢着一个青花香炉,样式是明中期的三足筒炉。
大个子蹲下身,抱起香炉,用放大镜照了起来。
“照了几遍了?”小个子摊主一脸不屑,“假不了,这是我姥姥的姥姥传下来的,要不是因为家里穷,等着给弟弟交学费念书,我才不会拿出来卖呢!”
“假了怎么办?”大个子追问道。
“假的我把它吃了!”小个子红嘴白牙,神色坦然。
趁着他们打嘴仗的时侯,我凑进香炉看了看,感觉到这炉是新仿的,价值过不去一百元,心里不由得替大个子着急,但又不能说破了这是赝品。在这种地方绝对不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逛地摊儿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观场不语。这地方没有强弱之分,买与卖之间斗的就是经验、学识、眼力、智慧。几乎所有围观者都是抱着肩、袖着手,一副冷眼观察、怡然自得的大家风范。
这时侯,有人挤过来掏出钱就嚷:“这炉我要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现在掏钱买货的人是“托儿。”
“我要了,我早就看好了!”大个子按住香炉。
“是这位先生先要的”,小个子帮着证实。
大个子掏出了二千五百元。
我看着真替大个子惋惜,心说您这笔学费可没少交。
“你可捡了个便宜,”小个子接过钱还不依不饶,得便宜卖乖:“没我,这炉早让人抱走了。”
我真想把真相说穿了,但转念又把顶在嗓子眼的话咽了回去。
大个子抱着香炉走远了,我追了过去说:“大哥,我再看看。”
“错不了,”大个子指指点点地说:“是明中期的纹饰,发色也浅淡,和书上介绍的一样……”
的确,做得太像了,连炉缸边的釉子也用油石打磨过,好象是多年用手摩抚过的。大个子显然被香炉表面的逼真所迷惑,而忽视了旧货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时间。真东西、好东西根本就在摊儿上搁不住,拿出来就没。逛摊儿的人中高手如云,怎么准许一个明中期的香炉搁到九点多钟呢?另外,那位老兄也不太了解古玩市场的行情就下手,要知道:一个完整的明中期民窑瓷器怎么也得五位数才能抓着呀!
看着大个子远去的背影,我心说您还得学习呀!然而,哪个收藏爱好者没体验过几次刻骨铭心的上当经历?谁敢说自己的鉴定知识不是花钱买来的!
第二辑第6节 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在前几年下“海”经商时挣了点小钱。从商的经验告诉我:应该用钱去赚钱。所以,我不太愿意把钱存进银行去吃那点儿有数的利息,总想给钱找个好去处。
1992年底,我开始涉足收藏。以前,也知道搞收藏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那时侯没有钱。有了一点钱后我首先想到了要搞收藏。那会儿的旧货市场,只要早点儿去,1000元就可以买到品相挺好、不伤不残的康熙民窑青花罐。但那时一是不太懂,总怕花1000元抱回去一件刚烧得的新活,二是觉得贵;人在花费自己挣来的血汗钱时总是显得格外小心。为了少上当,我又是拜师学艺,又是请朋友指导,等到觉得自己可以一试身手了,1000元连个嘉庆罐也买不到了。拍卖会的举办,新闻界的“热炒”,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收藏意识和热情。不到两年的时间,各种古董的价格翻番上涨。
人在认为自己错过了机会的时候,心态就会显得不平衡,于是又不可避免地犯急躁的毛病,行为也变得饥不择食,毫无理智可言。后来,我收进的明清瓷器大多有残,价格也不便宜。
还是那会儿,我在工艺品商店看上了一对清同治粉彩冬瓜罐,一点儿毛病也没有,标价3000元。一连几天,我都琢磨买不买,因为太喜欢了,一咬牙还是决定买。我揣着钱赶去时,商店已经关门了。隔了一个星期天,我拿着钱又去了,价签已改成了8000元。我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便扭头看了一会儿窗外的树叶,才转过头再看,8000元,没错!因为常去逛,跟卖货的人半熟脸,便问:“那对粉彩冬瓜罐的价儿怎么变了?”卖货的一听就笑了:“前儿个我们头儿上拍卖会了,受到启发,今儿一早,这店的货价全部上调。要买就买吧,回头他再开两次拍卖会,价钱就更不好说了。”当时,我真是哭笑不得,一犹豫,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失之交臂。但是,花8000元买下那对冬瓜罐就太贵了。其实,那对罐搁到现在最少能卖2万元。
1993年,北京地区开立沪、深股票市场。我动心了。但是,又觉得自己一天到晚特别忙,没有时间去股市,就把这件事放下了。可内心深处却为失去这样的赚钱机会而暗自惋惜。因为,几年的“商海”生涯,摸爬滚打,使我清楚地意识到:要想挣钱,就做别人没有做或是很少人做的事;一轰而起,就赚不到钱了。我就千方百计想找一个人合伙。
1995年初,正好一个朋友从俄罗斯做生意回来,他也想炒股。我俩一拍即合,说好了如何分成,我就给了他5万元。可是,那位老兄接二连三地错过了96年下半年和97年前5个月的牛市,给我的分成还不及两年期的银行利息多。现在,仍然被牢牢套死。尽管当初说好了买什么样的股,大家要商量;但他擅自做主,又抓不住一个接一个的好机会,应当承担责任。可因为是十几年的朋友,多说一句都不合适,只能怨自己当初做错了决定,看错了人。做朋友嘻嘻哈哈无所谓,合伙做买卖就矛盾百出了。
我觉得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投资手段的选择比较敏感,决定也大致正确。但几次吃亏在于决断性差,按理说:既然想到了就应当去干,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困难和阻力。许许多多成功的人士都是想到了就干,甚至于逆流而上。心理学分析:最初的判断集聚了过去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经验,所以,往往是正确的和出其不意的。
假如将我后来用于收藏古董所支付的钱款提前一年花掉,藏品能上两个台阶。
假如我在95年自己开户入市,没有时间索性按兵不动,两年的长线,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心气儿都不一样。
可惜我看准了赚钱的机会,事到临头却担心这担心那,犹豫不决,结果是钱也扔进去了;收获却没有,功亏一篑。这是我的投资教训:看准机会不要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
小心按揭
前些日子,和一位朋友见面时发现他愁眉苦脸,便凑过去轻声问他怎么了?他告诉自己在城北四环路边上买了一套价值90万元的3室一厅住房,他虽然在外资公司工作,但也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现金,和许多充满现代生活意识的人一样,他采用了按揭的付款方式,将过去所有的积蓄拿出来用于交付首期房款和装修费用。虽说借贷时间是20年,但每个月还是要还3000多元的,这让他感到很不轻松,另外买了房子还要养房,什么“物业管理费、取暖费”一样也不能少,开销一下子增大了很多。好在他的收入还算不错,用工资的2/3支付银行的按揭,毕竟为把辛苦了一辈子的老母亲接过来和自己一起居住而置办了一个各方面都算是条件不错的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先是妻子得了糖尿病,进医院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尽管有单位,但很多费用还要自己负担一部分。紧接着又是所在企业效益不好,先是月工资被减掉1500元,维持了半年终于被裁员。他说自己以前也跳过槽,但没有任何压力,但这次却感到有很大压力,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会想到欠银行100元钱。
毫无疑问,朋友的压力源于按揭这个看上去很诱人听上去很动人的消费方式。
“按揭”是个外来词,意思就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与传统观念中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量入为出原则”完全背道而驰,有些报纸滔滔不绝地介绍按揭在欧美地区是一种极为流行和普及的生活方式。不错,借贷消费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理念,对国人来说按揭意味着提前实现小康水平,使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但是,世间根本就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虽然银行在消费过程可以作为坚强后盾,可在借款的同时要付给银行利息,生活质量的提前改善需要付出一定代价。
当下,按揭的名目和种类及其繁多,诸如“置办房产、购买汽车、外出旅游、更换家电”等等,按揭的好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激活消费市场 ,改善消费结构。
然而,某些看上去很不错的事情并不是适合于每个人,关键问题在于个人是否具备把握机遇的条件,倘若那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朋友事先对自己将来的收入有一个恰如其分的估计,倘若他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就不会给自己造成如此大的压力。
生活中充满着诱人的新风尚和新观念,但每个新风尚和新观念和所有事物一样在其绚丽多姿的一面,还有其不可预见的另一方面。朋友说自己如果不能按时支付欠款,银行会将房子拍卖,所以事先多几种设想要比只盯着提前实现小康水平稳妥,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按揭对还款能力估计不足而轻易使用的人来说就是陷阱。
按揭的这种两面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我的另一位朋友是做销售工作的,他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做销售的就是得把死人给说活了,”因为花言巧语善于词令,他的业绩一度不错,也挣到了一些钱。他虽然挣到了一些钱,可日子一长也逐渐失去了让人们信服的诚实,因为产品并不像他说得那么神。尽管他把属于明天的奖金和业务提成按揭到自己口袋里,可失去的却是长久做事的信誉,销售渠道越来越窄。
按揭是一种很方便也能让人感到快活的消费手段和现代生活方式,但是,怎样恰到好处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却是要动一番脑筋和加几分小心的。
提防朋友“杀熟”
如今,“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