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 叶嘉莹-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讲人简介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到祖国任教。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
著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
内容简介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那自然、平实的语言,表现了古代人民质朴、纯洁的心灵。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在艺术上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朴实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音调,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今天依然让我们产生共鸣。诗中所描绘的流水、落花、雾霭、寒风,表达的都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实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学者叶嘉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以诗化的语言为我们讲诗说词,本期《在文学馆听讲座》为您播出《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让我们一同聆听诗歌灵动的音符。
全文
所以人如果说跟草木鸟兽有一个共感的话,我们就有一个生命的共感。而万物之中,给你这种生命的,从生到死,由生而衰、而落的这个印象,最短暂而且最鲜明,而且最深刻的,莫过于花了。所以这个诗人看到了说,苕之华,芸其黄矣。人生也是如此的,说是唯草木之零落兮,不是恐美人之迟暮吗?所以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这是生命的共同的悲哀。有生就有死,有生命就有衰老,就有枯萎,就有死亡,就有零落,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这是一般生命的悲哀。
第二首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第二首就更加悲哀,生命当然是一定会有衰老,也一定有死亡的。但是你如果生命之中,有你的欣喜,有你的欢乐,有你的希望,你不是生也有很多可乐的地方吗?可是,诗人就说了,说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早知道我过的是这样的生活,我不如当初不生在这个世界上。你想那是什么样的生活,难道生活就一点欢乐,一点可高兴的事情都没有了吗?你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在非常悲苦的生活之中,为什么一个人说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人人莫不贪生而恶死,总因为你生命还有可留恋,可欢喜的地方,如果不是你生命没有可留恋,可欢喜,你为什么说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呢?这个是已经是写到生之忧苦的很深刻的一面,而更值得你注意的,是其叶青青。这青青两个字,有人就直接读作青青,如果是青青就只是说颜色的青青,如果念成菁菁,那就是说这青青两个字可以读成菁菁,菁菁就是叶子茂盛的样子。那么你说苕之华,其叶青青,那不是那个叶子还很茂盛吗,你为什么后面两句说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写得这样地悲哀。《毛传》说它是兴,《朱传》说它是比,这里就很妙了,到底从叶子的菁菁,想到不如无生,是兴还是比。如果是兴的话,这就很妙,我们都是看到草木的美好,所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想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如果说是兴的直接的感发,你看到这么美丽的茂盛的树叶,你为什么说不如无生,为什么说不如无生?这个当然是《毛传》没有给它一个解释,我倒是可以引古人的两句诗,给它一个解释。
大家都知道,晚唐有一个有名的诗人,李商隐,李商隐有一首《咏蝉》的诗,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他说这个蝉呢,因为它栖身在树枝上,那么高的地方,它就难以吃饱,你如果在地上,有那么多小虫子,什么不可以吃,你跑到那么高的树枝上你吃什么呢?所以你只能餐风饮露了,你只能吃的是风,喝的是露水嘛,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你一天到晚在树上叫,谁听!谁愿意听你的叫,你叫得生嘶喉裂,谁被你的叫声感动、徒劳,你不是徒劳吗?你叫得这么辛苦,徒劳。没有人欣赏你,没有人关心你,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你费了这么多声音在那里叫,五更疏欲断,到五更天,那么冷的时候,罗衾不耐五更寒。那个冷的时候,尤其秋天,那个蝉的生命快要结束了,它叫得断续,都不能连接起来了。你看那个蝉在夏天哇叫得那么大声音,秋天慢慢地叫了,是不是,说五更疏欲断。我要写的是后边的一句,李商隐说它怎么样呢?说五更疏欲断,一树是碧无情,蝉是落在树上的,说那一棵树上,那么多的碧绿的树叶,都是无情的。树叶那么茂盛,那么碧绿,有什么不好,为什么是无情的呢?因为,这么美丽的这么茂盛的树叶,哪一个是关心这个蝉的生命,哪一片叶子是同情这个蝉的生命的,哪一片叶子是可以给这个僵死的蝉给它帮助?没有,一个也没有。所以五更疏欲断,一树是碧无情;所以碧绿的树叶,可以如此之无情,这个是很妙的。这是真实性,就是说你不是理性上可以说明的。因为理性上你写的是不如无生的悲哀,可是你外表所写的形象是这么茂盛的形象。所以,你觉得这个比,你是比不上的。用衰落比衰落,用死亡比死亡,你用这个茂盛怎么说不如无生了。所以他就说它是兴,就是说诗人的这种感触。你不知道你偶然看到天上的一片云影,偶然看到山林的一片叶落,就是忧从中来,莫知其端,你的忧伤,从你内心发出来,莫知其端,你不知道理性上怎么样解说它。所以这是兴,这是无端地感发,《毛传》是这样解释的。
可是《朱传》说它是比。比就要有一个道理了,你就要说出一个道理来,用理性的安排,那才是比嘛。所以《朱传》说什么呢?《朱传》就很妙了,他说以前是有花的,现在花都落了,只剩下叶子,所以它就悲哀了。狂风吹尽深红色,那绿叶成荫子满枝,狂风吹尽了深红色,所以现在绿叶成荫,所以是很悲哀的,因为从花来说,叶子这么茂盛。李清照的词,说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所以叶子的绿肥正是代表花的零落的红瘦嘛。所以总而言之,这首诗是从苕华的花朵,和它的叶子,而联想到人生的忧苦的,而它为什么竟然说到不如无生。因为他的生活真的是忧苦,那就是第三首,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牂羊,就是雌的羊;坟首,是说它头很大。这个头很大,是说它身上的肉都瘦光了。就是说在非常贫苦的年代,不用说人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连他养的牛羊都不能够有足够的粮草给它们吃的,所以牂羊坟首,三星在罶。罶是捉鱼的鱼网,如果鱼网里边都是鱼,跳来跳去,你怎么能看到天上的三星,映在捉鱼的鱼罶之中呢?所以你天上的三星,照在鱼罶之中,是说连抓的鱼都抓光了,鱼也没有了,真是人也没有东西吃,牛羊也没有东西吃,抓鱼也抓不到。所以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这个鲜字是念鲜,鲜是少的意思,用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形象,写出来人生最基本的。《桃夭》最基本的欢乐,《苕之华》最基本的忧苦。这是我们早期的诗的形象跟情意,在《诗经》里边所表现的。
到了唐朝你看就有了变化了。后边就是陈子昂跟张九龄的两首诗,我们先看陈子昂的这首诗。他说:“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他是用草木鸟兽来说的,他是用草木,我说的都是用咏花的诗。所以都是植物,他说兰,兰是兰花,你看那很多的兰花嘛;若、若是杜若。杜若也是一种花,是兰若,兰花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就是兰花跟杜若。说兰若生春夏,在春夏的时候,到万物生长的季节,兰花和杜若都生长得很茂盛,芊蔚是一片碧绿的草木茂盛的样子。何是多么,青青是茂盛,芊蔚是茂盛的样子,青青其实也是茂盛的样子。他说这个兰花和杜若长在哪里呢?是在空林之中。空林,没有人的山林。色是在空林之中的美色,在空无人迹的,寂寞无人的空林之中,有这么美好的容色,那么它既然在空林之中,所以它幽独,所以它是幽静的。它是孤独的,它是没有人欣赏的。所以,唐人也有诗说,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就要有人欣赏,你爱它,你把它折去了,那是代表你对它的爱,你代表对它的欣赏,纵然被折了,也是心甘情愿的,因为有人爱它嘛!可是现在这个空林之中的花,连看它一眼的人都没有。空林色,所以它幽独,是幽静的,孤独的,幽独空林色。可是,草木花朵是为了你人看它,它才开花的吗?你不看它,它开不开,它一样地开。所以虽然是幽独空林色,是朱蕤冒紫茎,没有人欣赏它是开,而且开得这么美丽。是朱蕤紫茎,朱的颜色,紫的颜色,这么美好的生命,这么美好的颜色,没有一个人看见过呀!它开了一场,没有人看见呢?所以迟迟白日晚,迟迟慢慢慢慢地。这个天上的明亮的日头,就从日出到日落,就夕阳西下,袅动的秋风就吹起来,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岁就是一年。华就是芳华,一年的芳华;竟,完全都凋落了。所有的草木花朵都枯萎凋零了,你尽管是朱蕤紫茎的兰花,你也一样地憔悴、凋零。所以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完全摇落,你芳意竟何成。芳意,你的芬芳,你的美好,你的生命,你的情谊;竟是到底,究竟、何成,你完成了什么?你不是白开了一场,没有人看见你,没有人欣赏你,你的生命的意义、价值在哪里?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有一天岁华尽摇落,你芳意竟何成。你白白地美了一场、你白白地生长了一番、你白白地开放在这个世界上,芳意是竟何成。这是陈子昂的《感遇》诗。
下边这是张九龄的《感遇》诗。这两首诗恰好是相对的,这两首诗跟刚才的《桃夭》,跟《苕之华》,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桃夭》是直接的,是生命最基本的欢乐和忧苦。可是现在就有了一些人的思想的一些反省,一些思想的性质、思路,思质里边的这种意味就融入到其间来,就是说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所以陈子昂的这首诗的意思,说是你的生命贵有一个用,要有人知道你,有人欣赏你,有人任用你,这才是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可是马上你看就有一个相反的说法了,就是张九龄,他说“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说得好,他也说的是兰花,说兰叶春葳蕤。你看那兰花的叶子,春天的时候,一个一个的叶子生长得这么茂盛。桂华秋皎洁,桂花的花朵,黄黄的颜色这么鲜明,秋天在树上,他说欣欣此生意。不管是兰花也好,不管是桂花也好,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生命的表现,而且都是欣欣向荣的。这么欣喜、欢乐地表现了生命的一种欢乐,欣欣,此,同样的是这一份,生命生长的生意,自尔为佳节,他自己,每个人自己,自尔就是它自己;为佳节,就有它一个美好的季节。兰花生在春天,它有一个春天的美好的季节;桂花开放在秋天,秋天它有一个美好的季节。只要你活过了,只要你曾经开过,只要你曾经有过一段灿烂的日子,你就不辜负你这一生。他说是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你谁想到就是在山林之中,栖就是隐居的那些个人,闻风,他闻到这种兰花桂花的香气。因此,他就对你相悦,就欣赏了一种爱悦。欣赏的欣,山林之中的人,闻到兰花的香气,闻到桂花的香气,他说我真是欣赏这兰花和桂花,我去看一看,我去折下一枝来吧!但是张九龄说:我作为一个兰花,我作为一个桂花,我不需要你的欣赏,我更不需要你的攀折,草木有本心,作为草木我自然有我的生命,我自然有我的美好,何求美人折,就算你是美人,我也并不期待。你就看到这个在情意上跟《桃夭》,跟《苕之华》有了不同了。他从《桃夭》的《苕华》的,那个最自然的,最本质的,最淳朴的生命的、基本的喜乐和哀愁,加上了很多反省、理想、志意在里边它有一个理性的思辨在其中了,而且它不是直接的这种像《诗经》的简单的比兴,它有一种什么呢,它有一种中国古人最讲究,有一种寄托,它就是在兰花桂花,兰叶春葳蕤,兰若生春夏。在这里边表现了作为一个人,他的理想和意义。这是有了托喻了,这不管在内容的情意上,在表现的手法上,已经比原始的《诗经》更进一步了。
好,现在我们看第三组诗了,是两首落花诗。清代的陈宝琛的,你看慢慢就复杂化起来了,也是咏落花的。生灭原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雨里罗衾寒不寐,春阑金缕曲方终。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我们就先看第一首,第二首等一下再念。这两首诗是非常妙的,它用的都是古典,但是它有很新鲜的,表现的手法跟内容,用的是古典因为它里面的词语,常常有一个出处,就是这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最早的周代的诗人,他是原始的,他没有依凭,没有查字典,没有找什么类书,他直觉地感发,就这么直觉地说出来。可是现在这两首落花诗,它的词语都是有出处的,都是有联想的。如果我真要用一个现代的西方的理论观点来说,我们刚才从开始就说了,我现在的解释就算我不用一点现代的理论,我也是现代的观点,只因为我是现代的人,我把这几首诗这样的组合起来,做这样的讲解。这是我不是以前什么人这样做的,这已经是现代的观点,而现在如果更说现代的观点,除了有我的观点所说的,我这种按照接受的美学来说,每个接受的人,每一个读者,都把自己融入在其中去了,每一个读者有自己不同的一个reading horizon,一个阅读的视野,每一个人有自己获得的一种感发,不但是如此。现在,因为我说它用的都是古人的词语,融注在其间,融会、凝注在里边的,那在西方有一个词语,叫 intertextuality。我们说一篇文章的文本,我们说了那是text,就是文章我们不叫本文,而要叫它文本,有区别的。就是一个文本,就是这篇文章,是一个课题,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它不固定,它的生命是从你读者来给它赋予它的生命,这是一个text,它不是一个本文把它固定下来,它是一个文本,这个文章本身的text,就是一个东西在那里,你每个人阅读它,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有不同的感动。而且在这篇文本里边,它所用的每一个词语,就是它所用的每一个语言按照原则来说,语言都是sign,都是符号,每个语言都是一个符号,而每一个语言的符号如果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里边,用了很久的时候,那么这个语言符号就带着这个国家民族的一个传统的信息在里边了。这个时候,这一个 sign,这一个语言它就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一个语言了,它就有文化的背景在里边了,这种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