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女心棠 作者:yifer(晋江vip2013-12-30完结)-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忪着眼睛,倒显得比平日好接近,只是,真是快要睡着了……宁棠相貌清秀,眼睛细长,唇角还有微不可见的浅酒窝,她手下写完的纸张,比身边这位嫡姐多了不少,只是质量嘛,也只算平庸。
回靖州的消息,他们也是前日才知晓的,身边的嬷嬷丫鬟也开始收拾箱笼了。哥儿们略沉重些,在青州尚属家学,回去后便是要正经念书,开始仕途之路了吧;玉棠宁棠离开靖州时还小,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只是怕回去便没有现在这般自在吧,但到底小孩心性,换个地方到底也新鲜兴奋些;月棠心内则莫名期待,她还有一两年也要及笄了,心思不免也多了些,她在青州的闺阁圈内颇受追捧,听说也有几家富贵人家隐约透出结亲的意思,但都被父亲拒绝了,她知道自己定是要回靖州才嫁的,这也符合自己的心意,到底不能嫁得差了!这是不知道这一两年内会许个什么样的人家……
当家主母俞氏这里,面临搬迁,事务则是繁之又繁,琐之又琐!
首先是清点人口,府内人数多少,带走多少,留下多少,遣散多少,这宅子当初是买下的,莫吉决定保留,并不卖出,但又几年不归,这留下看宅子的人必定要可靠的,至于那遣散的,又要一一安顿好,三年都顺利度过,最后不能落下莫知府苛刻下人的话柄;至于带走什么人,俞氏又不好一人决断,总要各屋问一问,免得生事端。
其次是收拾箱笼,这个也就罢了,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是怕有人趁乱作怪,只能命大丫鬟们将贵重物品一一登记,看着各屋收拾,另外就是避免有什么遗漏。
再次,在青州三年,也算结下不少关系,这临走时,来访的,需要打点的,也并不少。还有些礼品什么的,也都要理出来的,未有还清的要打点礼物送去,来访的也要有回赠。
另外还有种种种种事端不表。
俞氏一向要强,从来都是一力承担府内诸事,此刻也不能向莫吉示弱,更不能让姨娘们看了笑话,只能勉力忙碌。
几日下来,俞氏顿觉疲惫不堪,每日忙完勉强梳洗就睡下来,连莫吉歇在何处也无暇关心,更无暇叩问,这要回靖州了,自己是何心情。总归回程已定,何种心情也无济于事了。
然,随着归程日近,收拾料理得差不多的时候,俞氏与管事媳妇再次盘点时,却猛然发现,似乎遗漏了一处,椿院!
当年,她一时心软,发落了姚通房,并禀明莫吉,三丫头只因位置靠近蒋氏,而被诬赖栽赃。事后,俞氏想起童年不堪往事,又难免后悔,干脆选择眼不见净,除了逢年过节,只令三丫头一味的静养。
虽然明面上,也没短缺了椿院什么,按规矩,莫玉棠有的,莫心棠也有,只是她这般不经心,下面的人操作得也马虎……更不要说担起嫡母并姨母的教育职责。
这要回靖州了,难免也有一丝忐忑。表面上,自己也算占了道理,静养一事也是莫吉应允了的,没有太多话柄。只是私底下,老太太并长嫂孙氏,谁也不是糊涂人。只不过,嫡姐当年这二人谁也不喜嫡姐,而三丫头从小木讷青瘦,不甚讨人喜欢,也不见得是真的令谁惦念。
隔天,俞氏便神情如常地请示了莫吉,找了个日子把莫心棠挪了回来。
府内热火朝天地收拾了这些天,心棠大概也晓得怎么回事,踏出椿院,给莫吉俞氏请安时,早已熬了两晚,饿了两顿,面色泛青,神情木讷了,倒也真没什么奇怪的。三年未见,莫吉倒真没什么念及女儿的,抚慰了莫心棠几句,便交给老嬷嬷学规矩,免得回靖州时太不成样子。
自此,榆院那也开始收拾包袱,汇入莫府打包大军之中。按照俞氏那边的人员分配,青梅与青橘得以与心棠一起回靖州,廖婆子却要留于青州守屋。这倒也并非刻意为难,当初迁至青州前,便有这一条说明,愿意来青州的奴仆可以得到厚待,但能否回靖州就难说了。
只是,得知这一消息,心棠心内难免不舍,这三年与廖婆子朝夕相处,得她颇多照拂,尽强过莫府内任何一人。
当晚晚膳,廖婆子亲自洗手做了碗鸡汤面,昏黄的灯光中,布满皱纹的嘴角浮出柔和的笑意。心棠有些心酸,忙要拉了她坐下,廖婆子却执意站着,说道,“此次一别,三姑娘不必伤心,这些年相处,姑娘善待于我,老婆子却有不实不尽之言……”
她看了心棠一眼,道,“其实,我原本是从俞家家仆,跟着先夫人陪嫁过来,只是先夫人看重自己的奶妈妈,老婆子劝她的话,也不太听。后来,夫人惹了府内的老太太不快,老太太训诫她,还发落身边一干人等去做粗活,我便在其中。”
见心棠吃惊的表情,她叹了口气,继续道,
“说句忤逆的话,当年先夫人太过任性,树敌不少,才有当年的结局……如今我看姑娘,年纪虽小,倒是个有主意的明白孩子,也就放心了。”
然,她话锋一转,“老婆子混于内宅半辈子,见惯了是是非非,三姑娘毕竟人单力薄……何况还有妇人在后伺机谋害……还是要尽量早点找到倚靠,老太太秉性古怪,极难亲近,要想法子投其所好;而大太太好心又善,只是……三姑娘还是早做打算……”
三日后,莫家踏上回靖州的归程了。
第13章 发家
莫吉一家大小一路陆路水路,直奔靖州,早已晕得七荤八素。刚到城门口,便有莫府仆妇等着,换过府中车舆后,再往前行,不多时便到了莫家大宅。
莫心棠经过这三年的修养锻炼,身子远胜于昔日,此刻,精神倒还好,她透过轿帘缝隙,远远看见气派豪贵不失庄重典雅的莫府宅邸,远非青州莫吉那个宅子可比,倒也被震撼了下,虽然受了好些折磨,亲爹后母也挫了些,自己倒也真穿到了个大家族里不是!
一路上跟些小丫鬟打听,外加廖婆子之前说过的好些,对着大莫家也了解了七七八八。
莫老祖并非什么开国功勋,但也算发家比较早的了。凭借改朝换代未久,四下并不太平时,他巴上了个将军,颇立了些军功,封了个将军,盖了宗祠,这偌大宅邸也是最兴盛的时候赏下的。只是往下,基因变异,这莫家再也没出过能够从军的,反倒每隔一代出一、两位走走文化路线,虽没有出息到官位极盛,倒也守住了祖宅,把这莫家维持下来。
莫吉的亲父莫策是唯一的嫡子,无才无德,什么都是平平,只是重金聘了海昌侯府的小姐为妻,颇为有些没落的莫家长了脸面。海昌侯府小姐育有两子,就是莫维和莫吉了。
莫策早逝,长子莫维小时候家境真算不上好,只是沾了外家一些光,在那里读书受教,也颇受到了一些扶持,他自幼懂事,读书刻苦,为人机警不失变通,仕途颇为顺利,至今已经官拜三品,亦有望再往上一步,进入官宦顶级阶层。
莫维为人方正,知恩图报,于是也娶了海昌侯府的小姐为嫡妻,且一直未纳妾室,莫大太太育有一子一女,俱已成年。
仿佛莫家子嗣一直不那么繁盛,只有在他小弟莫吉那里是个例外。莫维年长莫吉七岁,幼年时二人与母亲相依过活,感情甚深厚,莫维更担起长兄的职责,亲自教导幼弟读书为人。无奈莫吉心性资质皆是普通,加上有母亲长兄作为倚靠,为人也不是十分发奋,读书时勤勉了一阵后,做官后倒也懈怠了,唯有靠莫维一直庇护兼监督着。
不过莫吉心思简单为人单纯,倒也出不了什么大纰漏,只是一些不上不下令人哭笑不得的琐事罢了。另外,莫吉子嗣不少,也算对家里有贡献不是!
老太太还在,兄弟感情亲密,自是像之前一样在莫府宅邸里一起住着,吃穿用度统一料理。莫宅阔大宽敞,莫吉夫妇仍在之前的第二进西侧一排屋子作为正屋安顿,这三年显然重新修整过,倒也比青州那个体面富贵多了。姨娘们的屋子也是靠西一溜厢房。
另,莫大太太孙氏觉得如今孩子们也大了,按照府内的规矩,正泽正安都安排了单独一个小院,姑娘们除了六姑娘莫叶棠年幼,仍随蒋姨娘居住外,统一住在第四进一个大院里,院内还有独设的一个园子,既安全又舒服,各位姑娘的老嬷嬷和丫鬟们也尽够住了。四位姑娘的房屋由影壁和树木隔开,也算半独立的居所了,如若小姑娘们想在一起绣绣花什么的也是极方便的。
孙氏自然是按照嫡庶长幼分配屋子,所以莫心棠的住处是最好的,足足有五间大屋,两间正房,三梢间,外加罩房和抱厦若干,另作为小姐闺房自然也是极尽细致秀雅,在莫心棠眼里甚是惊人!
另外三“棠”,因在归途上并未与莫心棠同乘,此时,对于几年未见,突然冒出来的莫心棠,似乎都在待适应中,当然莫月棠已对房屋分配颇为愤懑,但碍于刚到靖州,不宜发作外,也算平安无事。
莫维一子一女俱已婚嫁,长女莫海棠四年前嫁与淮远侯府次子为妻,至今只诞下一女;长子莫正峰直至考取进士后,三年前才娶了清贵文家嫡女为妻,育有一子一女,因莫正峰去年外放任职,是以文氏也随着一起去打理,留下长女莫子芙如今由大太太孙氏照看,而长子今年出生在任上,至今还未回过靖州见过面。府内的大小事宜就仍旧由大太太打理。
此番莫吉回靖州,竟是增加了府内一半多的人口!一时间莫府倒也热闹了许多。老太太早已不理事,孙氏多年得莫维指示,形成了“对莫吉一家多加照拂,但主意要自己拿”的基本思路,加上两家对于银钱之类的都不怎么计较,倒也相处得和谐。
这次却似乎有些不一样。
侄子们读书倒不用自己管,但是眼看侄女们渐长,已经到了要带出去、拿出手被相看的年龄了,不知道这三年在青州,她们的文化女红、谈吐姿态被教导得如何,也不知道对于她们的婚嫁俞氏是怎么想的,总归都是莫府的姑娘,也是莫府的脸面。
她决定去跟俞氏谈谈,搞不好,还要问问老太太去。
不得不说,一直以来,俞氏在长嫂孙氏面前,是有些憋屈的。
论出身吧,其实差距也没有那么大,俞家虽比不得海昌侯府声威,当年在靖州也算数得着的大户人家,后来没落了没办法……只是另有嫡庶、正室继室、嫁妆多少等若干差别,加起来感觉矮了很长一截。
论亲疏吧,海昌侯府是莫维莫吉的外家,孙氏是老太太的堂外甥女,进门又早,自然又比俞氏强了不少。
论长相吧,俞氏虽没有多么出众,到底年纪稍轻,体态轻盈、面容丰白,又比较会打扮,而孙氏长相只能算是普通,也不在衣着上多费心思,只捡靖州大铺子里做出来的流行样式穿穿而已,但偏偏一个又一个妾室通房纳进门来的,不是大伯,而是莫吉,更不用提大伯莫维一贯的神情形容严厉正经,唯独对着自己的嫡妻,少有的和颜悦色。
论性格吧,俞氏到底太要强正经了些,不如孙氏热情大方。
论治家吧,这倒是俞氏的长处,偏偏这偌大的莫府,也轮不到她这个小婶子来管家;另外,孙氏虽不及俞氏精明能干、且愿意尽心尽力,但也算思路清晰,按照府内多年来的规矩行事,倒也把这府内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还有空闲陪伴老人、含饴弄孙。
诸多种种下来,衬得俞氏无一丝长处,每当在外,涉及妯娌比较的话题,便感到颜面无光,但她也不敢妄图谋算什么,即使她不怕孙氏,那同样姓孙的老太太,却是极精的,只是性格怪异,不愿在平常小事上留心罢了。
所以,等孙氏找上门来,热情洋溢问她,缺什么或布置有什么不妥时,俞氏也都含笑客气了。二人便开始闲话家常,无非也是这三年青州如何,家里如何,另外,便是子女,姑娘哥儿们喜欢什么,读了什么书之类的。
俞氏大致也知道孙氏的意图,于是便捡这几年姑娘们的生活细细说了,月钱还是按府内的规矩,配了几等多少个丫鬟嬷嬷,吃穿起居如何,还重点说了读了什么书,写了多少字,学过什么女红,练过什么规矩礼仪等等,想了想,还补充了几个姑娘的性格脾性。
孙氏听着,觉得,虽比不得当年海昌侯府里居移气,养移体,尊贵费心地教养姑娘,也比不得自己当年教养海棠,但是,以俞氏的底子,青州的状况,也算过得去了。
听俞氏的意思,好像不用再正经教姑娘们念书了,平常带着继续练练字也就过去了,倒是其他方面还是要“集中提升”一下。孙氏立即与俞氏商定,把当年教导海棠的靖州锦绣阁有名的女红师傅庄嬷嬷再请回家中来,花些时间集中教导姑娘们;再寻个女师傅来,既能教授琴艺,姑娘们读书若有什么问题,也能指点一二。
此外,姑娘们的规矩先由老太太身边的孙妈妈看着,如将来有什么需要(哪个姑娘嫁入大户),再去寻个宫里待过的老嬷嬷来训导一番。
末了,孙氏笑道,虽然姑娘们什么都不缺,但回到靖州,她这个做大伯娘们,总要为她们添添妆,新作的首饰衣服们明后天也就送到各屋了。俞氏自是表示万分感谢,除了从青州带来的丰富礼品早已送去,还额外拿出个成色不错的朱红玛瑙串子让孙氏带与小姑娘莫子芙。
完了后,俞氏想到一事,她微踌躇了下,将莫心棠静养的事情,简略地与孙氏道了,顺道也托出了蒋姨娘当年失子之事,说明,因被诬赖栽赃,三丫头一病不起,只能闭门静养。
孙氏听罢倒是相当吃惊,不大的眼睛睁得甚圆!
她一路顺遂,自己是嫡女出身,莫维又从未纳过妾,虽然也听说过不少内宅风波,但显然未想过这种污七八糟的事情会发生在身边。又想到莫心棠,在她的记忆里还只是个五六岁的瘦弱女娃娃,竟这么着被静养了这三年。
她下意识喃喃了一句“可怜见的”,想起莫维平日对自己的“教导”,不管接下来的俞氏的自责惭愧感慨,也不肯再对此事发表什么评论,只是表示知晓了。不多时,便匆匆告辞了。
晚些时候,孙氏来到老太太所居的正屋,这儿虽在府邸的靠后方,却是这府内最好的屋子,通风采光,舒适静谧。如今老太太也不怎么爱出门,所以莫维还特意在这个小院中修了个佛堂和静室。
此刻,莫老太太刚用罢晚膳,今日小儿子回府,受了些人请安,费了点精神,正靠在厚锦缎软榻的靠背上,微阖着眼休憩,屋角檀木几上摆着一盏紫铜狻猊香炉,静静地吐着淡淡香气。见大儿媳这个时辰还过来,想是有事了,不紧不慢吩咐大丫鬟素锦给孙氏泡了热热的碧螺春来。
孙氏倒不啰嗦,也没提及自己今日怎么贤惠地与俞氏商议安排姑娘们的生活,直接就回了莫心棠并蒋姨娘之事,叙述了俞氏的原话,自己未添一词。
只是见老太太许久不语,她倒是有点担忧地问道,“娘,你看这事要不要再查查?还有那三丫头,也不晓得现下是什么摸样……”
莫老太笃悠悠地拨了拨已经花白的发鬓,道,
“要作怪的,迟早还会出来作怪……有什么好急的!”
又道,“就算……好歹是我莫府嫡出的姑娘,到底是小门小户的庶女出身,她也忒小家子气了!”
第14章 规矩
14
莫家在京城也算名门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