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一窝雏鸟就可能安然无恙,但它自己却甘冒如此大的风险。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注释】舍:舍弃。且:取,求。
现在舍弃广慈博爱而为私欲好勇斗狠,舍弃恬淡节俭而尚好奢侈铺张,舍弃虚静谦让而任由意气争先,乃是自寻死路!。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且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释】慈:慈爱,慈善。谓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固:牢固,稳固。
既然是慈人爱物,则无论是战是守,必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两兵交战的结果,必定是慈善者胜利,必定是忧患哀伤者胜利。因为慈善者是爱国爱民的,哀伤者是因为国家被人侵略而感到哀伤,有这样思想感情的士兵,在打仗的时候必然会不怕牺牲,拼死奋战,所以必然会取得胜利。不但是战争,无论何事,只要是不为贪欲而是不得已所为之事,往往少有差误和失败。
韩非子说:“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而慈于士吏,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故曰: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意译】
天下人都认为我说的这个“道”太空泛广大,不象任何器物。正因为它太广大,所以不象任何器物。如果它象任何器物,它早就显露出渺小来了。
我这道有三个特点,常做为法宝来保持:第一是广慈博爱,第二是恬淡节俭,第三是顺应自然、不敢主观任意于天下人物之先。
慈爱,所以能勇于行道;节俭,所以能扩广博爱;不敢主观任意于天下人物之先,所以能成为天下的首长。
现在舍弃广慈博爱而为私欲好勇斗狠,舍弃恬淡节俭而尚好奢侈铺张,舍弃顺应自然而任由主观意气争先,乃是自寻死路!
慈爱,用于战斗则能胜利,用于守卫则能坚固。天道若救助谁,将会让谁用自身的慈爱来卫护自已。
第二类 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第一节)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原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注释】辙迹:车行时留下的痕迹。瑕谪:偏差,疵病。筹策:古时计算用的竹制筹码。关楗:门上的栓梢。绳约:绳索,意谓约束。
善于行事者,顺应物性,遵循规律,无主观妄为之迹;善于言辞者,正心诚意,言事中节,无有疵漏偏差;善于筹谋者,秉本执要,以一持万,无须筹码算具;善于关闭者,澹泊寡欲,不设不施,无须栓梢却不可开;善于束结者,正己正人,民心浑朴,无须绳索却不可解。 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名制物。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注释】常:经常,总是。善:善于。弃:遗弃,废弃。
圣人之教,泽如春风,惠如时雨。其政不烦,其刑不渎,高风所及,薄俗以淳。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此即圣人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之法。六十二章:“人之不善,可弃之有”,即此所谓无弃人,无弃物。盖圣人行为之要,莫如以道自正,其于人之善者与不善者,初不必分别之,歧视之。如此,则善与不善者皆化于道,而同归于善。
王弼说:“圣人不立形名以检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是谓袭明。
【注释】袭:因承,承袭。
这些作法可谓是承袭了大道之明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注释】资:资材、资财。
善人与不善人皆是人。孟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不善人只是因贪欲蒙蔽了本性之善而生过,老子认为其天生本性的淳朴仍然可复,而应该予以觉悟。所以善人是不善人可效法之师,不善人既是善人可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又是善人可道化之材资。
【漫谈】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并说:“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迷:迷惑,糊涂。资:借鉴,资材。
此乃孔子所谓有教无类之意。孔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君子隐恶扬善,使天下之人物,共包涵于化育之中。以善济善,而天下之善扬,以善化恶,而天下之恶亦隐。
范应元说:“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师固当贵,资固常爱。故善人之道,如阳和陶物,公而无私,薰然融怡,使人自得之也。一旦洞悟,则默契玄同之真,了无贵爱之迹,此自古至今,不传之传也,是道也。及其至也,虽智者亦有所不晓,此乃谓道之要妙也。”
【意译】
善于行事者,顺应物性,遵循规律,无主观妄为之迹;
善于言辞者,正心诚意,言事中节,无有疵漏偏差;
善于筹谋者,秉本执要,以一持万,无须筹码算具;
善于关闭者,澹泊寡欲,不设不施,无须栓梢却不可开;
善于束结者,隐恶扬善,正己正人,以致于民心浑朴,无须绳索却不可解。
因此,圣人总是辅万物之自然,善于挽救人,所以无有被鄙弃之人;
总是能物尽其用,所以无被废弃之物。这些作法可谓是承袭了大道之明智。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可效法之师,不善人是善人可道化之资。
不尊贵可效法之师,不爱惜可道化之资,虽自以为明智,其实是大糊涂。
这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原七十九章 和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注释】和:和解,调和。大怨:深重的怨恨。安:哪里。为:算是,算得上。善:好,妥当。
报答怨尤者,应当以“道”至诚不移之德。若以怨报怨,必成大怨。尔时虽和之,其伤不复,必然还有残余之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不若无树怨为好。
范应元说:“为政以德,则民自无怨。苟不以德,而绥强多欲,取之不以度,使之不以时,则民怨。及至有祸乱大作,方且抚而绥和释之,则亦必有余怨矣,安可以为善?不若无树怨之为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注释】执:执有。契:借据,借钱物者向借予者写下的凭证。责:索取,要求偿还。
司:掌管,掌有。彻:租税。
古时,凡贷人者执左契,贷于人者执右契。贷人者可执左契以责贷于人者令其偿还。有德者执左契而不逼索于人,无德者就象收税人一样严厉刻薄。不逼索于人则怨无由生,严厉刻薄、贪得无厌则大怨至。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释】天道:指自然法则。无亲: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偏爱。
天道至公至平,它并不偏爱任何人。善人之所以得助,只是因他的行为符合道,虽然他的为善并非为求名,但名却归之,虽不为求利,然而利也归之,这些都是因他自己所作所为而得到的必然结果。所以祸之至,乃是人自得之;福之来,也是人自为之。
【意译】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
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
有德者就象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
无德者就象收税人一样严厉刻薄。
自然法则不分亲疏,总是把善果报应善人。
原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注释】信:是凭据、根据的意思。信言:诚实的话。美:华丽、漂亮,粉饰、美化。
信实之言不苛意追求辞藻华美,苛意追求辞藻华美之言不信实。老子言道论德并非是主观的凭空而谈,而是“言有宗,事有君”的,是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所以,有根有据的言论没必要用华丽的辞藻来进行粉饰,但它揭示的却是真理;主观、唯心的言论缺乏科学依据,无论对它进行怎样的粉饰美化,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注释】善:善良。辩:辩说、巧说、巧辩、诡辩。
善良之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之人不善良。
【漫谈】孔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电视上时而转播的辩论会,胜负不以所辩道理之曲直为依,而以辩者的口才和辩论的技巧为据,理歪而辩狡者胜,理正而辩讷者负。如果这只是为了训练、评比口才,采用些生活小知识为试也无可厚非,但若是用些类似伦理道德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为试,并让广大人民观瞻,其作法就令人不敢恭维了。这样作的社会效果如何?文化导向到底要将我们的人民导向何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注释】知者:真正知“道”者。 博:博杂。
善有元,事有会,天下事物途殊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而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知之。《黄帝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易.系辞》云:“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韩康伯说:“少则多,多则惑,途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所以,知“道”者,能秉要执本以一持万,不眉毛胡子一把抓;眉毛胡子一把抓者可谓不知“道”。苏辙说:“能一以贯之,则无所用博;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限而己无尽,然后知一之为贵也。”
【漫谈】大宰尚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注释】积:积藏,此指私留。有:富有。
圣人不积留主观成见,而唯“道”是从。将自己掌握的“道”之德,在实行“道治”中,能恩惠与人民,自己的德就会愈加富有;教学相长,将自己理解的“道”理,能让更多的人得到理解,自己的理解便会愈加充实。范应元说:“圣人虚心应物,故无积。物有限而道无穷,故用之愈有愈多。”张之纯说:“为人设施德化,则己愈有德。与人之生长之资,则己生气满怀。”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人道之当然而不可违者,古人所谓义;天道之本然而不可争者,古人所谓命。《吕氏春秋.恃君览》说:“命也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天地虽大,其化均;万物虽多,其治一。圣人法天而行,无为为之,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万物生发而不加伤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顺应客观规律而不与之竞争。
【漫谈】“无为而治”,并非就是说人对于自然界、对于国家、对于社会一点不作为,而只是说要尊重自然法则、要尊重百姓愿望,不要与其相争,不去做那些不符合自然现实、不利于民众百姓生产生活的事情。不要把自己当做救世主,强行为民众设计道德伦理、生活目标、理想主义、互助组合、社会模式等等。要相信民众能够自己管理自己,民众自己能够有所作为。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是用道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的,却获得了两次盛世,这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意译】
信实之言,不苛意追求辞藻华美;苛意追求辞藻华美之言,不信实。
善良之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之人,不善良。
知“道”者,能秉要执本以一持万,不眉毛胡子一把抓;眉毛胡子一把抓者,可谓不知“道”。
圣人不积留主观成见,而唯“道”是从。将自己掌握的“道”之德,在实行“道治”中,恩惠与人民,自己的德就会愈加富有;将自己理解的“道”理,让更多的人得到理解,自己的理解便会愈加充实。
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万物生发而不加伤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顺应客观自然而不与之竞争。
第二类: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第二节) 清心寡欲是处世养性之要
原九章 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注释】 持:执持,把持,持有。盈之:增盈,加满;充满且即将外溢再加增添。
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主观愿望必须符合这客观规律,行为如果不遵循这规律,而想超过这个限度,还不如就此停下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注释】揣:捶、磨。锐之:使之尖利。
尖、锐则易挫,若再捶、磨使之更锐利,岂能保持长久?所以作任何事情,都应该掌握一个适度。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注释】金玉满堂,是形容财富众多。莫之能守,是说财富的价值应是有益于社会,如果只是私自藏有,是不能永远保守的。
【漫谈】作任何事情,都应掌握一个适度,不要走极端。尤其是思想上,对这一点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待人生,对待事物应看得超脱一点,不要斤斤计较于物质上的享受,不要深深沉迷于世俗的浮华之中,而应乐道自得,立己立人。一个人如果只是受贪欲的驱使,则常常是,“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正似《红楼梦》中所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