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

第16章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16章

小说: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前无路想回头。”正似《红楼梦》中所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眨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注释】咎:过错,祸患。 
  富当援助贫困,贵当怜悯低贱。如果不是这样,反而是骄横傲慢,必然要生祸患。“满招损,谦受益”乃是至理名言。无论治身、治国,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欲念,要克制自我,去其贪妄,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易谦彖》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天道、人道、鬼神之道皆厌恶满盈骄横,人富且骄,岂不是自取其害。 
  【漫谈】孟子曰:“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功遂身退,天之道。 
  【注释】物极必反,过盛必衰,这是事物客观规律的必然。昼夜替代,四季轮换,功成者退乃是自然之道。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古及今,功成名遂而身不退者,祸患每及之。所以《文子.上德篇》说:“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   
  【意译】   
  把持并增盈之,不如就此罢手; 
  捶尖并愈磨利,难以维持长久; 
  金玉财富满堂,无人能以保守; 
  富贵而且骄横,可谓祸殃自留。 
  功成身退,这才符合自然法则。                    
原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注释】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泛指各种刺激视觉的形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泛指刺激听觉的各种音声。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这里泛指各种刺激口感的美味。爽:伤,意谓丧失味觉。 
  色、音、味这各种刺激感官的东西,常常能困敝、麻痹人们心灵的天性,使之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庄子天地篇曰:“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音乱耳,使耳失聪;三曰,五臭熏鼻,困傻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爽厉;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注释】驰骋:骑马奔驰。畋猎:围猎,意指纵情玩乐。发狂:心神狂乱。 
  此是比喻纵情玩乐,追求外来刺激的这种种燥动,会使人失去天性的平和虚静,以至心神狂乱,不能自抑。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注释】行妨:操行受到妨害。难得之货:难以获取的东西。它的诱惑力会妨碍人们行为的正直。 
  老子哲学思想是以人学为目的和归宿,它引导大家在人生道路途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对事物看得更为超脱,不斤斤计较于物质上的享受,不迷恋于世俗的浮华,而应乐道自得,立己立人。一个人受贪欲的驱使,将会扰乱自身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丧失个人本性诚朴的道德规范。陶渊明诗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文学家萨迪也说:“无论是学者、博士、圣徒,也无论是雄辩的人物,只要他羡慕浮世的荣华,便如同跌落于蜜中的苍蝇,永难自拔。” 
  【漫谈】香港作家金庸说:现在社会的大多数人被物质的丰富所目眩,重视的是商品的拥有和消费价值,却不重视精神的价值。与以前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却未必一定会生活得更富足。人的幸福和不幸是不能以金钱或物质的多寡来计算的,须以内心的满足程度与精神价值来衡量。真正的近代文明必须这样重视精神和人格。倘若人人都将商品或物质作为追求目标的话,由于物质有限而人的欲望元穷,就会演变为夺、掠夺、斗争、战争,更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吧!为了回避这种大灾难,就要发展、创造精神和人格的价值,对之日益重视,除此以外别无他途。如果人类的精神和人格渐趋崇高,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否定掠夺行为,这难道不就是产生恒久和平的根源吗?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为腹,只是为生存;为目,追逐浮华,过分贪欲。 
  人的基因天性中,既有固有的慈爱利他性行为,也有本身的自私性行为。然而对声色货利的过度贪欲,却是使人完全迷失本性的根源。圣人为腹,是只求其身得到滋养;不为目,不使欲望达到丧失本性的地步。从此可以看出,老子并非是主张绝对禁欲,而是告诫人们在欲望的满足上要把握适度。对声色等能引起感官愉快的过度追求,会使人丧失正常的理智,只有摆脱贪婪妄欲,方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内心恬淡虚静,人的真诚淳朴的本性方能持守不失。 
  【漫谈】老子反对物欲横流,追求返璞归真,讲究精神世界的升华与满足。学者们发现《道德经》能够起到填补精神空虚、抚慰心灵创伤的作用。老子的道法自然、守静抱朴、少私寡欲、身重于物的处世哲学,清白做人、冷静处世的人生准则,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使处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之中人们的心灵找到了避风港,得到了寄托和慰藉。 
  【漫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心灵与性格上有着高度的教养但却只有适度财富的人们身上才能找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得无用的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身上找到的”。故而有人言道: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少杯不乱性,忍气免伤财。 
  贵自勤中得,富从俭里来。 
  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 
  善处真君子,教唆是祸胎。 
  称德须修省,欺心枉吃斋。 
  暗中休使箭,乖里放些呆。 
  官司休出入,乡党要和谐。 
  守分心常乐,闲非口莫开。 
  世人知此理,灾退富星来。   
  【意译】   
  五色乱目,能令目失明; 
  五音乱耳,能令耳失聪; 
  五味浊口,能令口味败; 
  纵情猎物,能令人心情狂乱; 
  难得财货,能诱人行为不端。 
  因此,圣人只为肚腹生活之需,而不贪婪妄求声色财货之娱,所以摒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原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为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注释】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都惊恐慌乱。贵:看重,重视。贵大患若身:把名利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得宠或受辱都惊心动魄,这是因为荣辱观念太重。把名利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这是因为名利观念太重。君子之于天下,是毁誉不动于心,荣辱不劳其神,故而能达到哀乐不入而以理化情的境界。达人不为物累,得丧若一,就是因为忘却了名利。而小人常常是患得患失,宠辱皆惊,这是因名利关心。所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荀子说:“君子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倒,夫是之谓君子”。   
  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注释】什么是宠辱若惊呢?是他们得到宠幸就以为荣耀,受到辱没就以为羞耻。故而在成名、成功之时,欣喜若狂,得意忘形。失意之时,丧魂落魄,惘然若失。对于得意时受到的荣宠,与失意时所遭遇的羞辱来讲,其利害、得失,毕竟是身外之物,所以大可不必为此而惊心动魄。君子应该是有情而无累,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淡泊名利,随遇而安。若其身宠亦惊,身辱亦惊,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古之谓倒置之民。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大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贪欲难遂,一是贪欲得遂。因为财富带给某些人的只是让他们担心失掉财富。”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注释】大患:荣辱、穷达、贫贱、得失之谓。 
  君子之于天下,无适无莫,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所以心体常安。因为他无所贪慕。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不戚戚于贫贱祸患,不汲汲于富贵宠幸,此可谓至人。所以老子对世人说,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意思就是说,宠辱祸患都是身外之事,没必要看得这么重。 
  【漫谈】红楼梦中,太医为凤姐诊病时所谓;“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 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以此观之,岂不是因末伤本。 
  【漫谈】《吕氏春秋》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菜根谭》中说:“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此心常放于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苏轼曰:“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程颢的一首题为《秋日偶成》诗,也抒发了这种坦荡的胸怀。诗云: 
  心闲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伴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漫谈】禅宗六祖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本身就是大圆满。马祖在回答大珠慧海的提问时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须向外求觅?” 从禅宗内走出来的人,深知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深知自己就是无上的大圆满。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禅师们的心胸中,的确没有什么不完满的、值得遗憾的事。 达到了禅的境界,喜怒哀乐可入不可入都是多余的话,“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我即生活,生活即我”一切都会在其中圆满的。 所以才会有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那不可思议的感受出现。能以这种感受来面对沸腾的生活或崎岖曲折的人生,你还会有常人的那些心态吗?当然不会,你心中只会有永恒的宁静,因为一切在此都圆满了。 
  禅悦,就是这样从精神心理上去掉了往日所治染的种种陈垢,形成那种不为物累,自在洒脱的状态。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禅悦可以说就是这种“和气”和“喜神”凝聚的联璧。 
  【漫谈】人追求“无我”、“忘我”的人生境界,更应该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现象。好生恶死是通行的世俗观念,庄子对此提出怀疑。他认为生死是无穷转化的过程,追究其终极处,则是无生无死。人由生而死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来吊丧,庄子正盘膝而坐击瓦盆唱歌。惠子很不理解,对庄子说,“与妻子共居,孩子大了,她也老了,现在人死了,不哭也已足够,又敲击瓦盆唱歌,未免太过分了。”庄子解释说;“不是这样,在她刚死的时候,我难道不悲痛吗。然而推究起来,最初本来是未曾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本来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本来没有气息。在恍惚迷离状态中,由于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的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的变化而有了生命。现在又由生而变成死,这就像那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是极其自然的现象,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亲人死了,悲哀是人之常情,但没有必要悲痛不已,甚至悲痛欲绝。那样做是不通达自然规律的表现。 
  【漫谈】假若命运使你遭受到祸患,你可以用哲学家斯宾诺莎教导的办法:“那么你就去想整体、或总之去想比你个人的悲痛更远大的事情,这是一条有用的原则。甚至有些时候,你可以去细想人类的生活连同其中含有的全部祸害和苦难,只不过是宇宙生活里的沧海一粟,如此理解可以让人感到安慰。这种思想可能还不足构成宗教信仰,但是在这痛苦的世界上,倒是促使人神志清醒的一个助力,是救治完全绝望下的麻木不仁的解毒剂。”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没有什么可以比身体更可宝贵,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漫谈】鲁哀公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 
  【漫谈】春秋战国时,齐国得到宰相管仲的治理,以致能国富民强称霸于诸候。其临终时告诫齐桓公道:“求主公今后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等人,最好让他们远离您身边。”齐桓公说:“这我就不懂了,易牙连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我吃,竖刁为了在我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多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不肯离开我去奔丧,这些人如此忠心耿耿,何用提防呢?”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