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

第40章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40章

小说: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漫谈】现代社会生物学家指出:“人的天性问题还可以用其他更直接的心理学方法加以探索。非理智的和普遍存在的天性行为也应该比理智的、个人的行为更能抵抗文化褫夺的扭曲性后果,而较少受到作为长期偏见理性思维的搅扰,而保持良好的本能性功能。” 
  这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如不被各种人为的形名观念所扭曲,就能保持其天性的淳朴。巴特勒也提出,如果人类本身可以祛除一切有意识的思想,完全根据本能去生活的话,人类将会更加幸福。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人可以成尧舜。”荀子说:“途之人可以成大禹。” 
  【漫谈】人类的本性包涵了“自私”和“无私”在内,也就是说,在我们自身内部有两大意向:一种趋向善(无私),一种趋向恶(自私)。但它并不能规定人本质上的善或恶,它只能提供一个人们发展可能性的范围,而且只不过是一个潜在的可能,这个潜在的可能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环境)才能得到实现(外在的表现)。所以以善、恶解“性”则“性”已经不是“人的本性”的本然状态了。 
  现代的研究表明,当一个情感健康的人在行为上显得善(无私)时,其根源往往在于他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他的行为是源于内心的充实而不是贫乏。而一个人在行为上显得恶(自私)时,往往是一种被剥夺感驱使的产物,由于有恐惧感、不安全感和内心贫乏感而影响到他的行为。 
  所以,人表现出性善(无私),意味着感到安全、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这是一种内心充实或者生理、心理基本满足的表现(也就是孟子“性善”说所要达到的人格圆满的状态。);而人表现出恶(自私),则说明了以前或是现在有生理、心理不满足、饥渴和贫乏,或者说这是心理贫乏导致的行为。在这里条件很重要,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就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 
  【漫谈】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伪者,人为矫饰而已。矫饰需要理性,需要智慧,也就是生存智慧。它与理性相关,而与质朴无缘。任何人为的矫饰、做作、谎言、欺骗、狡诈、虚伪,都需要智力。而智力用于此只是理性的表现之一,理性出于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在于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分离开来,并以逻辑为工具为自己的生存创造出局部理性和秩序。 
  伪与真相对,真与大自然合一。智慧限于生存,一开始就有了反自然的倾向。为什么意识中的无意识不会伪装自己?因为它就是自然本身的意识。无意识就是不加包装、不加掩饰、不可造作的意识。无意识是真的,是与自然合一的。伪,只有当理性觉醒时才可能。而理性在这里不过是冲决自然整体统一性之网的局部秩序的建立。理性工具善于从整体融一的世界中营造局部秩序,而不问这种秩序和理性在整体背景中是否合理。 
  当然,整体理性中包含着模糊性,包含着模糊因子。但整体理性是适用于世界的理性。世界联系是多维、多层次的、全息的、相互重叠的,是逻辑不可穷尽的。人类用逻辑的手段去理解一切,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比逻辑理性更高的理性就在于不拘泥于细微的逻辑而超越逻辑,直接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把握世界,对那些琐细的、局部的、平庸的联系变化而不予穷究,而对于整体性的联系则牢牢抓住不放。 
  这整体理性,当然不是不要理性,而是把宇宙完全物质化的理性,实际上是非精神化的。世界是被看作是物质的运动,这种运动最典型的形式又是机械运动,更高的形式是物理化学运动,最后是生命运动,却唯独没有精神运动。而精神类的世界观,是把人与世界分裂为两半,而且把人的情感和理智、意识和无意识、自觉和本能,完全分离和对立起来,这样一来,它所研究的便不再是世界的整体而是世界的碎片,不再是人的整体,而是人的局部。 
  我们必须将理性上升到整体理性的高度。而逻辑理性的局限就在于,它是局部性的,它找到了局部世界的秩序,建立了局部的秩序,而对于自然整体却是盲目的。逻辑理性是放大镜、显微镜。它可以清晰明了、精确定量地描述和创造局部世界的秩序,却拙于理出自然的整体秩序;在建构局部世界的秩序上,它是凌厉的,攻无不克的;而面对自然的整体世界时它却一筹莫展,不得要领,作了许多蠢事,犯了许多错误。逻辑理性,它的犀利明快和立竿见影的实用性,必须予以肯定和发扬,而它的局限和荒谬性,我们必须清醒而且必须予以克服和扬弃。而自然整体理性之“道”,正是为了克服这些局限而提出的。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注释】巧,这里是指机巧、欺诈的意思。利,唯利是图。范应元说:“巧利,本欲以便民,而未必至于扰民,然而尽巧利之习胜则寝失淳朴之风也。” 孟子见梁惠王时,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注释】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文不足:意思空洞不具体。属:从属,归属。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淮南子》曰:“仁义礼乐者,可以救败,而非通治之至也。夫仁者所以救争也,义者所以救失也,礼者所以救淫也,乐者所以救忧也。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澹矣,贪鄙忿争不得生焉。由此观之,则仁义不用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释】见:现,呈现。 素:朴素、纯洁。 朴:淳朴、朴实、自然。 
  仁义礼智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权宜之计,不能用于养生。但人们看到这些药的皮毛功效后,却认为其能强身健体、保命无忧,于是对于社会这个机体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以至于机体百病丛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将身体调理到归于正常之“朴”。这个调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见素抱朴”。“见素抱朴”就是说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素抱朴”就是说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事物应当该是朴素、纯洁、朴实、自然,而不是虚假、伪饰、欺诈、蒙骗。如果能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中,便能“浊以静之徐清”,便可逐渐减少他们的私心贪欲,恢复他们浑厚淳朴的天性。 
  【漫谈】现在有些人主张的文艺“娱乐原则”似乎不妥。因为,我们不可本末倒置,将娱乐原则凌驾于文艺的根本价值之上。这根本价值应该是引导人民趋向淳朴良善,最低也应以不搅扰人民淳朴的心性为前提。 
  所以,文学艺术不能只是社会现实的复制、个人感情的抒发,它面对社会、面对人群,必须首先考虑其社会影响。它应该是能够熏陶人们的性情,诱导人们趋向和善、友爱、谦让、奋发、自强,使人群和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如果与体裁难以兼容,最低限度也不能反向误导,致使人们趋向虚伪、奸诈、蛮横、残暴、下流、无耻,以致造成社会混乱、堕落。既便你的主观愿望是暴露鞭挞这些东西,但过多的让这些东西在人们的耳闻目睹中招摇,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在我们的有些电视、电影、书刊中,脏话泛滥、污言秽语满天飞,蛮横粗野、残暴无耻的情状活灵活现,错把这些东西当成鲜活的时代气息,加以吸收、渲染,以致我们的许多文艺作品越来越庸俗,越来越下流,越来越俗不可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在社会上各类犯罪增多,许多人道德观念沦丧,老百姓愤愤言道:现在的坏事,全是跟电视上学的!这种愤慨之言,虽似偏激,但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所以,社会效果应是文学艺术的首先参考值和通行证。不能让低级下流、丑陋卑鄙的言行充斥其上,不能让阿飞无赖、土棍青皮在其舞台上招摇撞骗、张牙舞爪、耀武扬威,即便是用于讽刺也是不正常的,应把它们赶下台去,让它们闭上其臭嘴,莫让其再污染民众的耳目心灵。 
  现在我们所谓的舆论监督,乃可谓是下下之策。虽然能对被点名者起些威慑作用,但你又能监督多少?大多数仍然在我行我素。为什么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为什么贪污动辄就百万千万?这些腐败产生的关键原因,就是我们的法治管理实质上是对于腐败份子的姑息养奸!大犯起源于小犯,对小犯姑息从而养成大犯。如此姑息,既便是对大犯统统枪毙,小犯仍会照养不误。如果执法犯法的腐败现象一旦发现,便令其如同现在工人那么一样的容易下岗,谁还敢犯?大犯还从何而来?警告、纪过、罚款、降级、通报,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蒙敝人民的遮羞布,也可谓是故息养奸之阶。为什么不将其从能管制人民的衙门调离?为什么不敲掉其能向人民滥施淫威所赖以的锋爪利牙?却假惺惺地对羊说:狼再胡作非为,你就揪着它的脖子,送我这里来! 
  对残暴者的温柔,就是对温柔者的残暴!我们现在的实际状况,却是类同于俄罗斯寓言中所为:狐狸法官大义凛然,斩定截铁地对狼喝道:“既然你把羊的皮已经扒掉,这也就算了,但除此之外,你胆敢再动其一根毫毛,必将严惩不怠!”对丑恶现象的屡禁不止,是否还如同另一则寓言所为:小河水肆虐,将农夫家产漂荡一空。农夫们去找能管治小河的大河告状,但是在历经艰辛到达时却发现,自己的半数家产正在大河中沉浮,农夫们见此,只能是无奈地深深叹息。(我们现在各地实行的罚款上交,上给下罚款者正式罚款票据,并返还其所交罚款数额相应比例的酬金。这是否与小河大河的关系相似?执法者的直接利益与执法款额挂钩,必将产生腐败!) 
  所以,我们的舆论监督,充其量只不过权作民众的出气筒而已。但是,这样作的代价实在过高。因为,行政方面的贪赃枉法、营私舞弊、鱼肉百姓、猫鼠同眠、尸位素餐等等腐化堕落现象实在太众,社会生活方面的暴力色情、坑蒙拐骗、掺杂使假、杀人越货、为非作歹之事也实在太多,如果通过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的传播,将如此众多的黑灰现象充斥于民众耳目,人善者朴实无心,民恶者学诈有意,不论传播者的主观愿望多么良好,客观现实是民众淳朴的天性受到了严重骚扰。政府不能治本以断诈伪之源,而媒体却又绘声绘色暄染丑恶现象于后,这将会导致世俗每况愈下。如此这般,而想达到弊绝风清,岂不是南辕北辙!(当然,若无其他措施,又无舆论监督,更无异于掩耳盗铃,雪上加霜。但是应该考虑斟酌另一渠道…例如在人大和政协进行爆光和督办,既能进行有效治理,又不搅扰人民淳朴之心性。)   
  绝学无忧。 
  【注释】抛弃外饰伪学而守自然之淳朴,便可无舍本取末之忧。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老子所谓绝学之意,就是使人反求诸己本然之善,不至逐外失真,流致于伪。君子应学以致道,而后世徒学于外,不求诸内,以至以文灭质,以博溺心,老子因此而忧之,故谓绝饰伪之学。休谟也说道,“道德准则……并非是我们理性的结果。”   
  【意译】 
  杜绝和屏弃所谓的圣贤及其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杜绝和屏弃用仁义等形名对事物进行赞颂和宣扬,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 
  杜绝和屏弃巧贪争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这三点,因为意思空洞不好理解,所以令其有所从属: 
  清除对人民心灵产生污染的毒素,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之中,以保持他们浑厚质朴的天性,可减少人民的私心和贪欲。抛弃外饰伪学而守其天性淳朴,可无舍本取末之忧。                    
原二十八章 知其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注释】雄:比喻雄健刚强。雌:比喻柔和谦卑。溪:沟溪,指地处卑下。常德:顺应“道”而养成的天性。 
  知道如何作才可谓是雄强刚上,但却安守雌柔谦下,以至为天下人物所归往。天下人物所归往,道之常德仍持守不离,复归于婴儿一般的淳朴。庄子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集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范应元说:“夫刚动则躁进,柔静则谦下。故知其刚动,则守其柔顺。为天下溪者,以谦自处,如溪之善下也。谦下则常人之德不离于身,是以反归于婴儿之时,神全而气和矣。”王弼说:“溪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注释】白:昭明。黑:浑厚,浑沌。式:法则,法式,模式。忒:差错,差失,偏差。无极:无穷。 
  知其昭明,守其浑厚,为天下人所式法。为天下人所式法,天赋的常德不会出什么偏差,复归于元始时的纯真朴实。孔子说:“彼修浑沌之术者也。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漫谈】据说,“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这年郑板桥因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案面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近年来,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 竟像传单那样被制成各种礼品式的拓片或作为像章推銷; 而对"难得糊涂"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