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隋唐乱 作者:风笑我 >

第47章

隋唐乱 作者:风笑我-第47章

小说: 隋唐乱 作者:风笑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唐牢牢掌控。而有意思的是,名义上为大唐属地的冀州不但接手了东突厥的地盘,更将势力通过海洋逐渐延伸到了大唐意欲染指的西方。及至此时,且不论大唐与冀州谁强谁弱,就在世界这舞台上,它们都已经步向了辉煌。



  不过,在历史上,当一个强国出现的时候总是会有另一个强国伴随着崛起。在大唐与冀州将作战方式慢慢转换为经济对抗,而其主战场也由中原转移到西方的同时,先知穆罕穆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也迅速扩张。穆斯林们高举着弯刀,念着《可兰经》,纵横于阿拉伯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开始了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次扩张。



  也就在李元霸和李世民绞尽脑汁要把双方的冲突控制在局部的时候,取得了一连串辉煌胜利的穆罕默德终于建立了大食帝国,并被拥戴为先知国王。



  虽然冀州与大唐在西方的对抗还没有真正开始,但先知穆罕默德已经敏锐的发现,并准备在其中插上一腿,以求为大食争得最大的利益。



  于是,阿拉伯人跨骑大马,手持着弯刀,怀揣着《可兰经》,嘴里赞美着真主安拉,趾高气昂地进军天竺,穆罕默德要取得东方国家在西方的商务控制权,这是他维持和发展庞大军队的必需。穆罕默德信心十足地认为,遥远东方的国家不可能与强悍的穆斯林相抗,唯一能让他放在心上的只有戒日王。



  现今天竺之主名为戒日王。戒日王在十二年前就将其国北方的坦尼沙与穆里克合并,定都曲女城。其王国之下有三十几个诸侯国。戒日王笃信佛教,是大乘派的信徒,他到处营造佛塔,兴建佛寺,更将佛教定为国教。戒日帝国拥有四支强大的军队:马军十万、象军六万、步军五万、车军七万,总近三十万士卒。



  戒日王凭借着这四支军队南征北战扩张领土。十二年前戒日王建立了自印度半岛西北部山地直到半岛东南部海滨的庞大帝国,并且还在不断的向东方扩张。如今,天竺东境已经与大唐邻国吐蕃接壤,但吐蕃那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让戒日王暂时打消了东扩的念头。因此,在两年前,戒日王将视线投向了西方。



  大食与天竺的碰撞不可避免,适逢其会,大唐与冀州也卷入了其中。而就在穆斯林大举进军天竺的时候,最早遭受其害的竟是大唐商队。



  ×××××××



  雷动很快就得到了大唐商队在天竺边境被大食军队洗劫的消息,而同时随着这个消息前来的,还有一道命令……来自大唐官员的命令。



  雷动是大唐派往冀州潜伏的重要人员之一。早在李元霸组建水军的时候,李世民就以一个智者的眼光看到了这里边的不寻常,于是就有了雷动千里投军,李世民希望他安插在冀州的这些棋子能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



  现在,正是雷动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于是,不久后就有了一次意外:一支嫡属于冀州远洋舰队的商队在远洋水军的护送下前往天竺经商,但是商队不知怎的就走失了。五天后,有人在与商队原定目标城市相隔几十里之外的荒郊野外发现,包括一个中队一百五十人的冀州远洋水军,整个商队无人生还,财物被劫掠一空,而现场则扔下了几把弯刀。



  拙劣的栽赃手法!想来,若惨案制造者能找到几本《可兰经》的话,估计现场还会出现一、两本精装的,沾有血迹的《可兰经》。



  手法虽然拙劣,但是,在此时此地却是一个很见效的计划。



  没有人能想到此事是冀州远洋水军统领将军的亲卫队所为,而天竺之主戒日王更不愿承担这个过错,因此,不论栽赃的现场如何破绽百出,戒日王给冀州远洋舰队的交待就是那几把穆斯林惯使的弯刀。



  在遥远西方发生的事件被紧急传送回了中原,最先得到消息的大唐立即友好的将它告诉了正与其剑弩拔张的冀州。于是,大唐与冀州在突厥的战事被暂时搁置。而冀州的最高统治者————赵王李元霸,在新婚不到三个月,他就要踏上前往天竺之路。



  不论古往今来,离别总是让人情伤。



  冀州冀东郡东莱海港。



  李元霸俯首在王晓蓉耳边低语,他要告诉妻子自己最近的感悟:“晓蓉,你喜欢上了我就要饱受离别的痛苦,因为,我是李元霸,我来到这个时代就已经注定了会不平凡……我的生命、我的心,始终会在战场上!……我想,我的一生已经离不开斗争。”扶着妻子的肩膀,李元霸抬起头来,望向无际沧海,朗声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王晓蓉热泪盈眶,她挣开李元霸抚在肩上的手,缩到李元霸身后。身子靠在丈夫挺直的背上,脸紧紧挨着丈夫的背心,王晓蓉那原本红润的面色在此时显得有些苍白。她厌恶征战,更痛恨分离,但是作为赵王李元霸的妻子,她却注定了这一辈子都要面对不尽的分离。这是她的宿命吗?……她能改变吗? 

 



 



 















  

 第四卷 冀州风云 之 较量 第十三章 扬威海外(2)

 

  由于冀州经济的高度发达,冀州造船业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铁钉钉连法、船模造船技术和水密隔舱等技术已经在大型海船上广泛使用。而位于冀东郡的东莱船坞就是冀州造船业中将这些先进科技发挥到极致的佼佼者。



  东莱船坞属冀州官方所有,因此规模极其庞大。在冀州官方的操作下,舟车监先后在东莱设立了三个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作坊,三个作坊全划归东莱船坞,作坊里的所有工匠一律编制有专门的档案。而且官府还规定,东莱船坞建造船舰所需的松木、楠木,均由军队与地方政府共同出力、出资采购运送。如此运作,现今东莱船坞一年至多可造千吨级大海船八十艘、六百吨级海船一百艘。



  东莱船坞不但产量高,而且制造的船只一向以吨位大、质量好、设施先进著称。该船坞出产的海船上运用了诸多先进的科技。如将底舱隔成多个密闭小舱,这样就算船舱局部漏水也不会波及到整艘船,大大增大了航行的安全性;又如安装了既能提高船舰航行效率,又能减少人员配置的长橹……诸如此类的科技革新举不胜举。那些来往在冀州、大唐和波斯之间的阿拉伯商人们尤其喜欢冀州商船,称“东方冀州的海船特别巨大,能抗风浪,当可畅行无阻至波斯湾。”但同时,阿拉伯商人们也不无遗憾的说:“只可惜,冀州船只的吨位太大,不能直接进入幼发拉底河口……”



  不管阿拉伯商人称赞也好,遗憾也好,他们最多只能购买到冀州普通船坞制造的小吨位海船。至于东莱船坞建造的千吨级大海船,阿拉伯人只能看着眼红,即便他们有钱也是绝对搞不到的。从建坞至今,东莱船坞出产的千吨级大海船总共不过五十艘,除去远洋舰队配备四艘,也只剩下了四十六艘,而这四十六艘巨舰正是赵王为开辟海外殖民地准备的。



  就在三个月前,这四十六艘长四十二丈、宽十八丈的巨舰已经起航,开始履行它们的历史使命。千吨巨舰与五十八艘六百吨级各类海船组成了新的冀州远洋舰队,舰队载着一万八千多人马和大批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以及金属制品驶向马来半岛。



  前次由三十二艘大型海船组成的远洋舰队就已经把途经的诸国震撼,此次共一百零四艘大型海船组成的庞大舰队立时就让那些国家把冀州当作了神话。毕竟,组建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需要各方面的物质保障。如建造大型舰船所需的巨大物力、人力,以及维持舰队运行的巨额开支。此外,建造大型舰船对建造者的科技和工艺要求都非常高,就如沿途经过的这些国家,暂不论它们有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建造千吨海船,且看它们的子民还在依靠独木舟之类的小型船舟进行近海捕渔,从这一点就可以肯定,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是远远达不到造大型海船的要求的。因此,在这科技和生产力都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里,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实力。



  被强烈震撼的诸国国君对赵王李元霸表达了无比的敬意。沿途不断有得到消息的各国国王、贵族在近海航线上等候拜访赵王,请求赵王的尊驾能够前往自己的国家,移步踏上自己的国土,哪怕只有一个时辰。



  虽然天竺那边的事情等待自己去处理,但是李元霸与随行的官员商议后认为,舰队在沿途立威也很重要。这些国家很可能从此之后就会成为冀州的附属国,而它们延续不断的朝贡行为将带动其国内的商人来到冀州进行贸易。而冀州有当今世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在瓷器、丝绸等手工业品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可长期保持对海外贸易的吸引力,如此可形成一个宏大的、以“纳贡”为名义的贸易体系,这将会为冀州带来不尽的商机和无穷的财富。



  基于这个理念,李元霸没有拒绝诸国的邀请,他热情地向各国国君赠送礼物,并向他们表示愿意与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同时,也请他们参观庞大的舰船,并让他们感受冀州武器的威力。如此而为,有不少小国当即表示归附,对这些愿意归附的国家,赵王便赐予其国君诰命银印,以及各级官员的冠服和其它礼物。



  原定在天竺开展的官方贸易在此时也因势成为了远洋航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舰队远洋的冀州商人在冀州官员和当地官方的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 



  这些贸易只有少数是以黄金或白银进行,大多数的还是以货易货。双方的商人遵循着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的准则;这也成为了未来的大赵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而海外官方贸易也就从此成为了冀州扩大海外贸易的一条重要途径。



  ……



  一月份,正好赶上了东北季风时节,冀州舰队一路顺风而行,眼看不日就要到达马来半岛。此时舰队遵循着远洋舰队的老路,驶离了海岸线,直插淡马锡群岛。



  想起沿途那些国君的臣服,李元霸觉得很有成就感。但作为一个拥有未来见识的人,他随即就很自然的联想到了某些国家在后世历史中对待中华的嘴脸。



  在后世的一段历史里,西班牙人为了谋求利益,在菲律宾从事对华贸易,全面依赖华商从漳州进货到马尼拉,因此引来大批华人定居马尼拉。但中国人有自己的儒教文化,很难为天主教所吸收,于是他们就变成像西班牙本土的犹太人……只在经济上对西班牙有用,除此之外只剩下了威胁。最终,因为菲律宾的华人人口比西班牙人还多,使的西班牙人寝食难安。结果,就在明末发生了两次大屠杀。1603年那次把两万华侨全消灭。但不到三十年,华人移民又陆续从福建来到,发展成一个三万人的社群。至1639年,第二次大屠杀时西班牙人又杀掉两万华侨。



  对这些相当于发生在中华大门前的惨案,明廷漠不关心。而1740年,荷兰人在爪洼的巴塔维亚亦对华侨进行屠杀。此时,已经是清代的乾隆盛世,也不见乾隆老儿有何反应。



  祖国的不闻不问,使得远离祖国的中国人迫不得已采取了寄人篱下式的生存方式。他们夹在白人统治者和当地的土著之间,在耗尽精血为统治者服务的同时却又被土著们憎恨,他们把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但对自己的命运却无法控制。



  这是为什么?这是他们的祖国为了种种原因已经把他们抛弃了……可即便如此,这些有根却等同无根的人们,他们在被异族杀戮的时候还总是向着祖国的方向倒下!



  李元霸想到那些华侨在某些国家的遭遇,不觉有些心疼,也有些心寒。假若在将来,冀州移民来到这些国家后,若是冀州的利益与移民的生命、尊严起了冲突的时候,自己会选择那一边呢?……为王者,究竟该如何?或者,何为王道?



  这问题让李元霸非常难受,同时也为日后大赵国强行同化诸多附属国种下了前因。



  是夜,情绪有些低落的李元霸久久不能入睡,忽然间竟念及前生与友在海边观望日出,那朝阳的瑰丽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或许,朝阳的勃勃生气可以让我振奋一些吧!”



  此时舰队已驶入远海,这几日都不会再有俗务相扰。累了好几年,难得有闲,李元霸决定第二日早起观海上日出,连带着怀念一下前生琐事。



  次日,李元霸早早起了床,信步走下船楼来到了甲板上。



  海上朝雾,薄而朦胧。



  此处已属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就在这清晨的静谧中,大海轻轻涌动着波浪,平日里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此时竟然带着那么一些温柔。在远洋途中见惯了险风恶浪的李元霸乍见平静祥和的海洋,忽然发现,平静的大海显示与人的是深邃的内涵,深不可测,它就如同安忍不动的大地,人们在它面前只有赞美和臣服;而暴怒的大海只知道彰显力量,它竭力把其所有的力量都展示与人。在这力量的威慑下,懦弱的人会屈服,但更多的人会与之相抗……赵王李元霸悟:原来,深思静虑,安忍不动方是王者之道!



  一时之间,李元霸觉得心情无比舒畅,因为,他在王者路途上的探索有了方向。李元霸迎着海风,向着已经镀上了一层红晕的天边张开了双臂,他用力的呼吸着那海风带来的清爽的、却略夹有咸润的空气。



  天边,一轮橙红的朝阳在不断的升腾中变为了金色,而海面那轻涌的波涛也披上了一层金光,此时的大海成为了一片绚丽的金色海洋!……心念灵动之间,一声长啸自李元霸口中发出,啸声惊动天地!



  金光普照,李元霸全身心投入其中。



  “阿弥陀佛!”在船尾静心思悟的玄奘被李元霸一声长啸引来,正好看到了沐浴在金色光辉中的赵王。



  此时此景,正合“抛却身心现法王,前程何必问行藏;若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佛光普照!玄奘心中一震:



  天下众生人人本都具有一颗明亮的宝珠,只是由于妄念造作,日夜追逐于名缰利锁,让本自清净无瑕的明珠蒙上了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从此便生活在漫漫长夜的无明之中。若能得机缘巧合磨去古镜苔痕,还我神珠明光,不但自己能见诸法宝相,草木山河也将因此而蒙受光明!



  此时,李元霸因朝阳而觉,继而全身心投入到对朝阳、对大海、对天地自然的感悟中,正是机缘来到!



  玄奘暗赞:“我佛慈悲!”



  然而,就在此时,海面无中生有,忽起一个大浪。李元霸一惊,面上光辉一黯,回复初见朝阳时的深邃内敛状态,玄奘眼中所见的佛光顿失!



  玄奘观其景,叹:“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思似密藏!……可惜,此相虽好,但至多只是帝王之相!世间少了一人成佛!……可叹,人间自此得了一位不世帝王!”



  李元霸正因骤起的巨浪惊扰而心潮起伏的时候,身后一声佛号响起:“南无阿弥陀佛!……赵王爷,可有心事?”



  李元霸不用回头就知道谁来了,此僧乃李元霸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