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51陈酿三国 >

第4章

51陈酿三国-第4章

小说: 51陈酿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关系,正好兼有以上三种。要作到不卑不亢,应付裕如,而且每出奇招妙想,使聪明绝顶的周瑜计计失算,招招落空。实际上正是他们间的这种斗智,才使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一下子光彩过人,“智绝”的形象也矗立起来。我们不得不佩服无名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嫉妒无疑是恶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莎士比亚笔下的雅戈,因为嫉妒挑唆奥赛罗怀疑爱妻,而奥赛罗又因嫉妒而误杀妻子,最后悔恨自尽,以至《奥赛罗》成为不朽的悲剧。周瑜因嫉妒而一再寻衅谋害诸葛亮,最后含恨病殁。都是现成例子。 
  现代人在婚姻观念上大概看得开一些了,“协议离婚”的兴起就是明证,但在事业上能否看开,就很难说。体育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不服输”是运动员最基本的品格之一,比对手“更高,更快,更强”已经成为奥林匹克口号。我国跳水女将高敏参加国际大赛,从未输过一场,不知同时的各国女将会不会生出“既生瑜而何生亮”的感触?相反,男队谭良德始终被美国的洛加尼斯公平不公平地压住,以至始终与金牌无缘,也颇令同情者扼腕。但无论从体育精神来说,还是从观众审美需求来说,“瑜亮一时”,也就是“既生瑜,也生亮”,才能出现精彩的对局。如果让美国职业明星“梦之队”和业余队赛一场,肯定不会激起球迷的兴趣。 
  这就形成了一个永恒的悲哀:冠军反正只有一个。如果“世无英雄”,让你“庶子成名”,独步一时,难免会产生一种落寞感,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从社会底层最终走上当时文坛的颠峰,结果看到一片空漠,觉得失去了奋斗的乐趣,于是自杀了,像他笔下《马丁。伊登》的主人公那样。如果“世有英雄”,竞争激烈,但老是被“山外山”,“人外人”略胜一筹,压上一头,又会产生“既生瑜而何生亮”的感慨,于是气死了,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一样。 
  一时英杰,在这两难境地中何以自处呢?我想胜负观应该多元化,社会竞争并不等同于体育比赛,不但可以并列,而且可以在激烈对抗中双胜。钱锺书与曹禺、华粹深大学同班,当时亦有“龙、虎、狗”的戏称,后来一在学术界独领风骚,一在戏剧界占据鳌头,一在教育界著名教授,各擅其长,传为美谈。又如美日汽车大战,各集谋士,竞出奇招,斗智斗技,忽而此长彼消,忽而此消彼长,结果是美国汽车注意了经济性,日本汽车提高了档次,现在还看不出瑜亮之别。 
  差别是永恒的,那怕一点点,一丢丢。正是这点差别引发的良性竞争,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学术进步和社会整体发展。关键在于看重差别不等于小肚鸡肠的嫉妒,更不要变成铲除异己的暗算。 
  说到这里,想起鲁迅一篇文章的著名题目《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在今天激烈竞争中,我主张”费厄泼赖”应当实行。            
“关老爷现象”(陈酿三国之八)         
  还是十几年前,我夤缘在香港游荡了几个月。独步港九,穿街走巷,发现店铺差不多都供着关公的像,心中忽焉一动,觉得这位神道不但经历了“五四”文化选择的巨大冲击,而且眼看就要随同(或者引导)我等“跨越世纪”了,居然穿透了如此漫长的岁月,必定有其非同寻常的魅力。后来留心收集了一些资料,又有机会到各地(后来还包括台湾)的著名关庙走走,更觉得其中大有名堂。中央电视台约我做几期有关三国文化的节目,第一期的题目就是“关老爷现象”。 
  “关老爷”是清人传下来的非正式尊称,适用面比较宽泛,不象佛教徒称“伽蓝菩萨”,道教徒称“关圣帝君”,或儒士称“武圣人”、“关夫子”那样专门。“现象”是现今常用的术语,是指一种值得研究的社会偶见或习见的事物或状态。这种名目,颇像瓜皮帽配旅游鞋,新旧搭配,其实颇为抢眼,“髦”得正合“时宜”。 
  “关老爷”确有被称为“现象”的资格。作为“刚而自矜”(陈寿传记评语)的“败军之将”,为什么他会在千载以后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护国保民”神?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清代一幅庙联,已道尽了他崇高的历史文化地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上联说关羽尽得释儒道三教尊崇,下联表关羽历代加封的殊荣。 
  这使史学家颇为迷惑。乾嘉时的赵翼以博学名,但在《陔馀丛考》中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皆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何其寂寥於前,而显烁於後,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卷三十五《关壮缪》)美籍学者黄仁宇至今亦认为“以这样的记载,出之标准的文献,而中国民间仍奉之为神,秘密结社的团体也祀之为盟主,实在令人费解。”(《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其次是他居然能够融会三教,混一九流,甚至超越历史上的民族鸿沟,也有一联曰:“三教尽皈依,仰聪明正直,心似日悬天上朗;九流享隆祀,祝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行。”又把关羽崇拜普及九流,形成全民信仰的状况总结出来。据一项统计表明,随着清代华人移居浪潮的波及,现今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地区建有形制不一的关庙。跨越五洲,扬名四海。这在时、空两轴上都堪称奇迹。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存在,任何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似都不应小觑。 
  但是悲哀也跟着就来了。别看现今供关公者众,但一问到“为什么”,典型的回答有三种:一曰“不知道,别人供咱就供”;二曰“讲义气,表示好交朋友”;三曰“财神,保佑发财”。 
  第一种属于“傻小子过年――看隔壁的”,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当然很容易解释文革中人家“打砸抢”你也“打砸抢”,现今别人“坑蒙骗”你也“坑蒙骗”。前苏联有一部很有名文献片叫作《普通法西斯》,在大量纳粹纪录片的基础上剪辑而成的,表现的就是普通德国人如何变成法西斯的过程。可见这种盲目从众并非中国独有,带来的后果也极其可怕。 
  第二种也异曲同工,因讲究哥儿们“义气”跟着折进班房,甚至断送小命的实例,也已经屡见不鲜了。 
  第三种也成问题,如果干的是坑蒙骗的勾当而又想平安无事的话,现实中需要用财色去用心打点的,恐怕是该是贪官污吏,而非神佛。 
  关羽是中华民族信仰最众的神祗之一。于右任先生尝题马来西亚一关庙联曰:“‘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就是这种现象的现代写照。至于后世种种传说故事,赋予他的多重品格和内容,实则是构筑宋明以来中华民族精神品德价值体系的一条线索。 
  目前论及关羽崇拜之书籍文章,大率以“历代统治阶级提倡”为立论要据,是以“阶级斗争”史观而笼统言之,未能深入研究的浮泛之议。实则关羽信仰源於民间,而且后来也主要在民间滋育发展,所谓“统治阶级”的介入,不但于时较晚,且为顺应民间之必须。 
  但历史遗存有时又会混入“阶级斗争”大潮中。湖北当阳关陵是传说中关羽“身靠当阳,头枕洛阳,魂归故乡”的葬身之所,那里立有一块“四好碑”,道是“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如果你把“好”字置换为一个特定人物的称呼试试?恐怕四十岁上下人们耳朵,当年都曾经为之磨出过茧子。 
  但“好人好事”一语至今通行天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二甲编“好人好事”条:“豫章旅邸,有题十二字云:‘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邹景孟表而出之,以为奇语。吾乡前辈彭执中云:‘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亦名言也。”那正是理学以“伦常日用”构筑价值系统的时代。至于“好”字作何解释,代有不同。这种不同,正反映着中华民族整体提升的努力。 
  我想,沿着这个思路深入下去,庶几为解开“关老爷现象”之谜的正道。            
“三分”与三角(陈酿三国之九)     
  三国故事里确实充满着智慧的光芒,如果只有一方有高超的智慧,或许还不明显,如竞争各方都有能人高士,势均力敌,就象看高手奕棋,迭出妙着,险象环生,精采纷呈,才越发能显示出各方智谋的高明。如果不是两方而是三方,那就不光是攻守易势,老是有一个未知因素混杂其中,这局势就更加变幻莫测了。 
  可惜棋类比赛都只有两方,只有跳棋例外。但《三国演义》写的却正是三方斗智。这里面就产生出无数复杂微妙的三角关系来。上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后,几位朋友在电视上大谈裁判公平问题。照说足球比赛透明度已经无以复加,双方球员的攻防技战术,包括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用电子技术放大,反复,昭示于天下。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裁判,所以才产生了马拉多纳“上帝之手”的说词。裁判就是比赛的第三方。 
  三角是个奇妙的组成。从几何学上说,三点决定了一个平面,还因此派生出“三角”这门学问;物理学则认为三点是最稳定的支撑,所以照相机等支架都是三角架。文学艺术中,表现人际方面三角关系的作品相当的多,从《红楼梦》的宝黛钗到《安娜。卡列尼娜》、《雷雨》等,都是从这复杂微妙的关系中展示出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有人以为写三角恋爱是创作的不二法门,其实未必,《三国演义》就没有写什么恋爱,主要写政治上的三角关系,更见精采。 
  当然,现实中还有更多情况不止三角,而是四角,五角甚至十角八角的,但是在具体问题上,无论多少角,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三角。比如战国时七雄争霸,说到底只是秦的“合纵”和六国的“连横”,以及对待“连横”六国态度的差别和前后不同,构成大的三角关系。其实,三国也是“合纵”“连横”之争,曹操势大,用的是“合纵”之术,千方百计要打破吴蜀联盟;吴蜀是用“连横”之术,必须合力以抗强曹。围绕荆州得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也可以说,一部《三国志》,核心就是荆州的得失。三国时期三次大战役中,有两次与荆州有关,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刘备是在赤壁之战后从东吴借得了荆州,而失荆州又直接引发了彝陵之战。蜀汉势力的消长是和荆州的得失关系非常密切。其实这种局面的形成,和诸葛亮《隆中对》“借力打力”的大战略关系极大,所以常言他“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说到“借荆州”,倒想起一句歇后语来,“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孙两家因借荆州而结盟,又因失荆州而成仇。有人想,要是当时刘备不要借荆州,或者“好借好还,再借不难“,那么历史的发展或许会有些不同吧? 
  其实赤壁大战前,荆州是本来也不是在东吴控制中,而是在曹操手中,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取得,也谈不上从东吴手中借的。所以清代一位史学家赵翼认为,“借荆州之说之所由来,而皆出于吴人语也”,只不过是东吴的一家之言罢了。荆州位于魏蜀吴三家交界处,与今天的湖北荆沙市位置略同。刘备当年要从河南入西川,建立根据地,最简捷的途径是经荆州;要北伐中原,直逼曹操的首府洛阳,最简捷的路线仍然是出荆州,所以诸葛亮的《隆中对》把“跨有荆、益”作为战略任务提出来,还特别说明“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曹操南下统一全国,第一步就是得征服荆州,或顺流而下,或溯江而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荆州地区的范围内。荆州的地理位置对于曹、刘两家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针锋相对,都要统一天下,所谓“汉贼不两立”。 
  孙权则不同,事实上是惟求偏安自保,无意天下争雄,所以他就成了天平上的砝码,放在哪一边,那边的份量就重。但甘宁等人也向孙权献策:“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要把荆州当作东吴的西部藩屏。当时曹操的现实威胁最大,所以联刘抗曹,就是他唯一的选择了。而促成这一局面实现的,在刘备一方是诸葛亮,在孙权一方则是鲁肃。 
  小说戏曲中的鲁肃是个忠厚好人,好象老是在被诸葛亮利用似的。史书记载却非如此。鲁肃绝不是个窝囊废,相反非常精明。他最初劝孙权与刘备结盟,是要让刘备以汉帝宗室的身份统带刘表部众,顺利“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刘表部众降曹后,又是他亲自到当阳见刘备,“劝备与权并力”,主动促成了刘孙联盟。当时荆州并不在孙权管辖之中,而是曹操据有,所以刘备寄人篱下,不得不以“借”的口实向孙权要求“都督”荆州时,又是鲁肃竭力劝孙权答应下来,把这个“画饼”给刘备聊以“充饥”,达到“共拒曹公”的战略目的。当时周瑜、吕范等人主张趁机扣留刘备,鲁肃认为应趁曹操在荆州立足未稳时,借刘备的力量安定荆州,给曹操多树强敌,为自己多结盟友,才是上策。(“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三国志。鲁肃传》) 
  但荆州是在刘备还是在孙权手中,作用可是大不一样的。史书记载,曹操听到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字,大吃了一惊,笔都掉在地下了,可见荆州到了刘备手里,对曹操意味着多大的威胁。 
  赤壁大战中,孙权自认为是主力,也觉得荆州作为胜利成果,当然属于他所有。但实际上他当时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治理,也不能有效的防止曹操卷土重来,所以暂时要借助刘备的力量和声望管理守卫荆州,作为他的一道屏障,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借”。鲁肃、诸葛亮作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就象高明的棋手,看的不是一步两步,而要看到十步八步,以至更多才行。所以诸葛亮知道荆州可“借”,而鲁肃也是真心实意的愿“借”。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实际上也在斗智斗谋。看来这个“借”,还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互相借助,互相利用。后来鲁肃单刀赴会,要求归还荆州时,关羽说:刘备也参加了赤壁大战,“身在行间,寝不脱介,努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并非毫无道理。 
  有人会说,两家既然有结盟抗曹的大局,何必闹的这么张扬,协商一下不就得了吗?事实上鲁肃是顾全大局的,他一方面积极交涉,使刘备答应以湘水为界,后来还把长沙、零陵、桂阳等荆州的大部分郡属都给了东吴,但仍然保留荆州作为刘备北伐的基地,还特别向孙权指出曹操还在威胁双方,吴蜀应当同仇敌忾,不能闹矛盾(“曹公尚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