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论语注释 >

第21章

论语注释-第21章

小说: 论语注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道同”导”,开导、劝。
  【译文】
  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读解】
  这一段话的意思其实在《里仁》篇里已由子游说过了。
  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服事君主太殷勤繁琐,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过从太密,反而会有一天疏远。一句话:无论是对待领导还是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孔子在《公治长》里赞扬晏子“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其实也有这样的意思在内。至于在《先进》篇里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那意思就更明显了,都是说:对待领导也罢,对待朋友也罢,都不要“剃头担子一头热”,太过于自作多情,结果是一厢情愿,反而使人厌烦,招来羞辱。
  这里面的道理,我们在《里仁》篇里已经说得很细。总之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就会朋友成冤家,那又何必呢?这不是在人际关系上耍滑头,也不是对朋友不忠,而是交友的艺术,圣人的经验之谈。 
君子以文会友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读解】
  以文会友,而不是以酒会友。
  这大概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吧。
  《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这交甘若醴。君子淡亲,小人甘以绝。“
  “醴”就是酒,而“文”自然是如水一样清淡的了。
  “文”虽然是如水一样清淡,但以文章学问相会,以志同道相连,“淡中知其味、常里识英奇”,反而能够“淡以亲”。所谓“人亲喝口水也甜”,友情春常在。
  “醴”虽然醇浓香美,但以酒肉相聚,以利相交.以利为条件,不过是酒肉朋友而已。“浓肥辛甘非真味”,结果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饰以乞丐皆谤”,不仅“甘以绝”,而且反目成仇人,无友谊可言。
  所以,正人君子交朋友要以志同道合为基础,而不要维系酒肉关系之上。
  这就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意思,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苦醴”的原因所在。不过,物换星移、时代变迁,我们今天水与酒的界限也在模糊起来,酒水酒水:酒有女士香槟,清洗得很;水有各式饮料,浓香甜美.水不清淡。酒不醇浓。“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淡.舔一舔、感情薄,慢慢磨。“管它是酒是水,只管喝!喂它个一佛出世,二佛开天。“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一切都好说!”
  哪里还有什么“以文会友”?哪里还在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
  假若曾子转世、庄子再生、是不是也要修改一下他们的说法 
子路第十三
  本篇以论政的内容居多。包括为政先正己,富民兴教,近悦远来等政浩思想。同时也有关于“士“的论述。全篇原文共30章,本书选20章。
  以身作则,吃苦耐劳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请益②。曰:“无倦。”
  【注释】
  ①先之:先,率先。先之即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意思。②益:增加。
  【译文】
  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子路请求再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读解】
  这是勤政爱民的思想。
  “先之”是爱民。如范仲淹的名句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
  “劳之”是勤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都是“劳之”的形象。
  治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部门的领导也是这样。做到了“先之劳之”,也就是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了。
  可子路却还觉得这两点不够,还想听老师再多教他一点。所以孔子又说:“无倦。”不要倦怠。也就是《颜渊》篇里子张问政时孔子所回答的“居之无倦”。做什么职务就要安安心心,兢兢业业地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这一点,对豪侠而轻率的子路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当然,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又何尝没有针对性呢?这山望到那山高,见异思迁,动辄就想“跳槽”,结果在哪个单位都干不长,干不好。对于这种人,是不是也用得着孔子送给子路的这两个字来劝勉呢?--“无倦!”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①宰:总管。②有司:各部门。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先派定各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仲弓问:“怎知道谁是德才兼备的人,从而把他提拔起来呢?”孔子说:“提拔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不会推荐吗?”
  【读解】
  “先有司”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赦小过”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举贤才”则是“先有司”所必需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教仲弓的这“三把火”一烧,管理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具体说,“先有司”就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不必领导人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当领导的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不然。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官来说,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吕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任用部下,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一片混乱。“此亡国之风也!”正因为事必躬亲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才有“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著名的执政典故。也正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孔子才非常重视“先有司”的作用,把它作为首要的一条教给仲弓。
  如果说;“先有”在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那么,“赦小过”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那些犯有错误但愿意改正的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责备,就像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砂子一样抓住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放,谁还愿意跟从你,为你卖力气呢?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原谅属下的小过失。这就是孔子教仲弓“赦小过”的道理。
  至于“举贤才”,道理就更加简单,这是孔子在许多地方多次论述的问题,只不过对仲弓加以强调罢了。
  总起来说,孔子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的用人之道。其中“先有司”的思想尤其深刻,值得做领导的人士深思。 
名正言顺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①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②,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①奚:何,疑问词。②中(zhong):得当。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心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读解】
  名与实的问题是一个深奥的逻辑问题,或者说是语言哲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加以讨论。
  我们仅从实用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名分与实际内容的相互关系。其实.这也是孔子原本的意思。
  这里牵涉到的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一、名分;二、在这个名分下所说的话;三、在这个名分下所做的事。按照孔子的观点,如果你名分不正.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人听;既然说出来的话没有人听,事情当然也就办不成了。至于下面继续推论的“礼后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等,实际上都是“事不成”的范畴。相反,如果你名分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有人听了;既然说出来的话有人听,事情也就可以办成,礼乐、刑罚等等一系列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不信、让你去领导一个单位而不给作任何职务,你试试看!让你去率领一支军队而不给作任何官街.你试试看!看你说话有没有人听、看你事情办不办得成。
  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
  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大”而不被任用的孔子对此由衷感叹,而粗心鲁莽的子路哪里能够理解呢?所以、当听说孔子一旦做官首先就要正名分时。子路竟然认为老师是太过迂腐了。
  其实,老师才是深知个中味。
  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
  如果你要从政做官、可千方不要忘了圣人的经验之谈。 
谁来种田地?
  【原文】
  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①稼:种五谷叫稼。②圃:种蔬菜的园地。为圃就是种菜。③襁(qiang):背小孩的宽带子。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以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啊!统治者喜好礼,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恭敬;统治者喜好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喜好信,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诚效力。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你自己亲自种庄稼呢?”
  【读解】
  樊迟在圣人门下来学种庄稼,种蔬菜真可以说是找错了庙门,烧错了香,被孔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其实只是相对于“上”,即在上位的统治者而言,是指他不堪造就,不求上进,倒不是说他品德上有什么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些家长写自己的子女:“你这个没有出息的东西!”恨铁不成钢而已,没有其他的意思。
  孔子这一骂不打紧,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批判他时,就把这一条作了他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的铁证。缺席审判,把他打下了十八层地狱。
  其实,孔子的思想原本倒没有那么反动得透顶。不外乎表达出如下两层意思罢了:
  第一是社会分工的观念。
  除了在这里所说的道理外,在《卫灵公》篇里,孔子还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作为君子,比如说读书人,你亲自去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习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说,每个人要发挥自己的所长,既然做了读书人,就应该一心向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不该提出去学什么种田种地的事。
  第二是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
  这是当时社会状况与孔子本身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膝文公上》)存在决定意识,孔子本来就是脑力劳动者的一员,或者说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说出站在脑力劳动者或统治者立场上的话来,没有丝毫可怪的地方。相反,真要让他说出劳动人民的话来,那才是非常可怪的哩。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者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的确也是很有影响的,要说有什么罪过也的确有那么一点。不过话说回来,脑力劳动贬值,出现人们所说的“体脑倒挂”现象,就一定很对,很先进吗?恐怕也不见得罢。 
学以致用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①,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①授之以政: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所以与政事有关。②专对:独立应对。春秋时代的外交谈判多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所以《诗经》也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读解】
  春秋时代诗与政治、外交活动密切相关,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在外事活动中,往往都会引证“诗曰”,随口吟出,而能够切合适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风气,有点像我们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随口引用毛主席语录一样。它并不是要求政治家都成为诗人,更不是要求诗人来做政治家,而是因为诗里面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且有表达情感,打动人。。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确实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场合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尤其是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说:“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所以,孔子号召“小子何莫夫学《诗》?”(同上)要求学生都要学习《诗经》。
  不过,孔子从来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正如他在《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只要你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他的学生子夏所说:“虽回来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表率的作用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读解】
  在《颜渊》篇里,孔子曾经回答过季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