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论语注释 >

第25章

论语注释-第25章

小说: 论语注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汇场保ā堆Ф罚┲嗟幕埃锤粗兴挡槐蝗酥烂挥惺裁垂叵担谡饫镉衷俅蚊魅匪底约骸安辉固欤挥热恕保还堋跋卵Ф洗铩保暇够故窃诟刑尽懊挥腥酥牢野。 彼裕凳ト送耆辉诤跤忻挥腥酥雷约旱娜肥遣缓嫌谑导实摹
  事实上,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又完全摆脱得了“名”的羁绊呢?
  君子不言利,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读书人倒是见得不少,可完全不在乎名,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读书人却是难以见到。
  追本溯源,就是圣人也未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脱啊!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有惑志⑤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伯。):姓公伯,名寮,孔子的学生。愬(su):同“诉”,毁谤。③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谥景,鲁国大夫。④夫子:这里指季孙。⑤惑志:疑惑之心。(6)肆诸市朝:肆,陈列死尸,诸,“之于”的合音;市朝,街市与朝廷,这里指街市。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面前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季孙虽然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的力量还可以把公伯寮杀了陈尸街头示众。”孔子说:“大道如果将会实行,这是天命;大道如果将被废止,这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读解】
  公伯寮背叛老师,毁谤同学,子服景伯打抱不平,要帮助老师除掉这个害群之马。可孔子却不同意。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所奉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这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车轮,至于公伯寮个人的捣乱,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谓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螳臂挡车,谈何容易。所以,孔子并不同意对公伯寮采取过激的行动。
  反对暗杀,反对暴力,坚信道义的力量,坚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既反映出圣人思想、意志的坚定,又体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见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②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读解】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儒学的进修纲要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敬:严肃谨慎。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形成严肃谨慎的品质。”子路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家人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而使百姓安乐。不过,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乐,就连尧舜都还感到力不从心哩!”
  【读解】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齐家,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不过,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卫灵公第十五
  本篇以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内容为主,其中专论君子的就达10章。所以本篇中名言名句非常之多。全篇原文42章,本书选30章。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注释】
  ①兴:起。②固:固守,安宁。③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无为而治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①正南面②而已矣。”
  【注释】
  ①恭己:使自己庄严端正。②正南面:坐北向南临朝。
  【译文】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就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北向南临朝罢了。”
  【读解】
  一般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可在这里孔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问题。
  实际上,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而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既反对道德修养,又反对举贤使能。一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却并不是说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如《吕氏春秋·先己篇》所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说:“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笃恭”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作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也就是《子路》篇所说的“先有司,举贤才”。《大戴礼记·主言》曾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也说:“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有为的态度,与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领导战术问题,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问题。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②之邦,行矣。官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③,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④于前也,在实则见其倚于衡⑤也,夫然后行。”子张书于绅(6)。
  【注释】
  ①行;这里是“行得通”、“通达”的意思。②蛮貊(mo):蛮,古称南蛮;貊,古称北狄。蛮貊都是古代对边远地区民族的称呼。③州里:与蛮貊相对,指本乡本土。④参:相参,显现。⑤衡:车辕前用于套牛马的横木。③绅:束在腰间并能垂下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通达。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严谨,即使到了边远的部族国家,也能够通达。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笃实严谨,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仿佛看见‘忠信笃实’这几个字显现在前面,坐在车中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在辕前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便能够处处通达了。”子张便把孔子的话记在束腰的大带上。
  【读解】
  孔子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求子张把“忠信笃敬”作为座右铭‘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做不到这一点,则“无理寸步难行。”
  在一般情形下,或者说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孔子的话当然是不错的,一个人没有忠信笃敬的品质,就会像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或所谓“媳皮士”一样,缺乏专注、进取的精神,很可能一事无成,自然也就无所谓通达了。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处于尔虞我诈的现实之中,一味地忠信笃敬,不多一个心眼,做到知己知彼,那也是很容易上当受骗,落入他人所设置的圈套之中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确实要像子张一样记住圣人的教导,把“忠信笃敬”这几个字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但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也要多长一个心眼,在忠信笃敬的基础上来一点通权达变,不要愚忠,不要小信,以免成为.“言必信,行必果”的“硁硁然小人哉!”(《子路》)
  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反映在“忠信笃敬”上的辩证法。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①则!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②!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③。”
  【注释】
  ①史鱼:卫国大夫史鳅(qiu),字子鱼。②蘧(qu)伯玉:卫国大夫,名瑷。③卷而怀之:卷,收;怀,藏。卷而怀之即收藏避祸,亦即“舍之则藏”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读解】
  史鱼和蘧伯王都是卫国的大夫。
  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史鱼曾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贤良的蘧伯王,并多次建议卫灵公罢免奸臣弥子瑕,但没有被卫灵公采纳。史鱼临死时叫儿子不要在正堂为自己办丧事,以此来劝谏卫灵公重用蘧伯王,罢免弥子吸。所以,史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的性格与做法都与史鱼不一样。用《韩诗外传》的说法,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政治清明就做官,政治黑暗就赋闲,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在孔子看来,两人都是贤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道,所以感叹为“君子哉蘧伯玉!”
  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他谈却不和他谈,就会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和他谈却和他谈,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聪明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说出不该说的话。”
  【读解】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
  是啊,谈何容易。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
  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子路》)三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去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
  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必看中”(《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也不失言。
  有道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
  不是知音莫与谈。 
杀身以成仁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的,只有牺牲生命来成就仁道的。”
  【读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在历史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恒的纪念碑。然而,有谁能考证出奠基于其间的儒教精神及其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呢?
  这应该是一个思想史的课题。
  当然,杀身以成仁的“杀”,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应作拘泥的理解。
  至于说“成仁”不一定非要“杀身”,“杀身”也未必尽是“成的道德影响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读解】
  工匠做工与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