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论语注释 >

第3章

论语注释-第3章

小说: 论语注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和与礼的辩证法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读解】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所谓“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道德与政治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读解】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治是德政,与此相反是暴政,比如说,文武之治是德政,桀纣之治是暴政。翻开二十五史,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德政与暴政的历史,德政流芳千古,暴政遗臭万年,这已是没有什么可以可讨论的了。
  可讨论的是德治与法治的问题。
  诚如圣人所说,德治是执政者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心的地位,而其他所有的人都环绕着他,或者说,像众星拱月一样。这样一来,执政者本身就有了主宰的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贤明仁君,人民算是运气好,天下大治;可一旦运气不佳,遇到昏乱暴君,人民也就只有遭殃了。说到底,德治从本质上说来蕴含这极大的人治的成分,而与民主政治的法治精神有所龃龉。
  而德治正是儒家政治的特色,更进一步说,也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诗与政治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诗经》共有诗305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蔽:概括。思无邪:原本是《诗经鲁颂同》中的一句;孔子借来评论整部《诗经》。“思”在《同》篇里本是无义的语首词,但孔子却引用它当“思想”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读解】
  孔子此语一出,给诗与政治,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与政治订下了千年不解之缘。“文以载道”,“文学为政治服务”成为不容辩驳的信条,由此而主宰着中国诗与文学的命运,形成了中国诗与文学的总体特色--具有极强的政治倾向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诗经》305篇,哪能篇篇都“思无邪”,完全符合孔圣人或儒教的要求呢?仅仅看它的第一篇“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首缠绵俳恻的情诗,只不过孔圣人把它作了服务于政治,“可施于仪礼”。 
德治与法治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齐:整治免:避免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读解】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习惯用“有”字,而不用“又”字。“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岁为入学的年龄。“立”:自立“不惑”:不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读解】
  与其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不如说“人到七十万事休”。表面上看,圣人似乎说人到七十已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但实际上,这种“自由”,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欲望的消退为代价而换来的。也就是说,人到了七十岁,还有什么呢?即使随心所欲,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更不要说有什么超越法度和越轨的行动了 
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祭祀他们。”
  【读解】
  “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节。这种不违背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越。以孟懿子为例,他是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越。孔子因为对他不满,又不好直说得罪他。所以当他来问孝时就只是含含糊糊地用“无违”这两个字来打发他。这也见出圣人微言大义的说话艺术。如果同今天的话来说,孔子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既要恭敬虔诚,又不铺张浪费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读解】
  乍一看来,孔予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紫回,在文学家的笔端流淌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
  【读解】
  与回答盂挞子和孟武伯父子不同,孔子对学生的问题不再是含含糊糊地说隐语,而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了。孝道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而在于要有孝心。没有孝心,仅仅是无可奈何地尽责任,那所谓的赡养就与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区别了。当今社会,经济发达,吃穿方面的赡养问题日益退居次要地住,老父老母所期望于子女的,更是心到而已。另一方面,宠猫宠狗之风盛行,视猫儿狗儿重于先人老子的也大有人在。如此看来,圣人之论还正有现实意义哩。 
态度不是小问题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色难:态度好很难。色,容色态度;难,困难。弟子:与下文“先生”相对,弟子指晚辈,先生指长辈。馔:吃喝。曾:副词,竟:难道。
  【译文】
  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