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论语注释 >

第7章

论语注释-第7章

小说: 论语注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我们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现呢’? 
义与利的选择
  【原文】
  子日:“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读解】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喇”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
  你选择‘义”还是“利”呢?
  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直到进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人们才发现,君子也要“不羞于言利”,该做的贡献要做,该拿的钱也照样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义”,也要“喻于利”。
  于是便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若干纠葛,若干不清,若干的尴尬人做出若干的尴尬事。比如说“义演”还是‘利演”的问题,劳动所得还是贪污受贿的问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问题是不是出在“利”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义”就不大招架得住呢?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放出了魔鬼,人间就不得安宁。
  所以,圣人要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加以严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利”罢了。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读解】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27章)与孔子这里的意思正好相同。好人固然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学习的榜样,坏人也可以成为我们对照自己的镜子,我们的借鉴。
  在歌德那本著名的《浮士德》里,恶魔靡非斯特非勒斯就成了浮士德博士追求真善美的引路人。他的助恶,他的阻碍向上,都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刺激。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就是这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
  所以,宗教的精神总是要求我们既爱自己的老师,也爱自己的敌人。而不仅仅是恨他,厌恶他。这里面的深刻含义,除了要爱他因而拯救他之外,也有以他做你的镜子,借以自我反省的意思在内。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注释】
  ①几(ji):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译文】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忧愁,但也不能怨恨。”
  【读解】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自己也是不义。劝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劝阻不听而大吼大叫冒犯父母,甚至心生怨恨,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因此,要情理兼顾,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逍。
  当然,恰好是这一点最为困难,尤其是对我们今天号称“小皇帝”的独生子女来说,要做到就更是难乎其难了。
  是不是要求过分了呢?
  反过来想一想吧,当你年幼无知的时候,当你启蒙成长而错误不断的时候,父母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对待你的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今》)
  又有什么过分和委屈呢Y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原文】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读解】
  在当今天涯若比邻,以旅游业可富国兴邦的世界大串连时代,“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成了荒唐可笑的言论。
  然而,古人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不像今天从南疆到北国飞机可当天打来回,“大哥大”手机游漫全国,随时可以打一通回家。那时远游在外,少说也是一年半载,万一父母急病或紧迫有事,难以召回,往往误了大事,甚至有错过了给父母送终的遗憾。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要求做子女的时时不忘孝敬父母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要想一想二老在家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的调整。
  何况,即使在当今时代,离家远游的人不也音讯常通,几天一封信,一日一通电话吗?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为了使家里人释念放心而已。可见,人之常情,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至少“游必有方”在今天还是适宜的罢。 
记住父母的年纪
  【原文】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头。一方面为他们添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读解】
  喜则点歌祝寿做生日,惧则汤药侍候问寒暖。
  孝子之心就这样体现。
  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渐发达的时代,父母多半已不需要子女赡养.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还是各立门户分开生活,平时尽孝的地方较古人已少了许多,老父老母所期望的,不外乎是
  做子女的心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做子女的还有什么理由连父母的年纪都不放在心上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难逃“不孝之子”的罪名了。
  扪心自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不孝之子”呢?如果是,那就赶快去记住你父母的年纪吧。 
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原文】
  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矣。”
  【注释】
  ①约:约束,指严于律己。
  【译文】
  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错误的是很少的。”
  【读解】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
  严于律己就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言慎行,不放纵,不浮泛,甚至于像曾子所做到的那样:一日三省,进行自我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了。
  只不过,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修练方式似乎是太认真,太沉重因而也太累了。所以,真正能做到严于律己的人在今天已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追求轻松,追求潇洒。
  如果圣人有知,又该说些什么好呢?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原文】
  子日:“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同志和朋友。”
  【读解】
  一方面,有道德的人自己有修养和风范,自然会影响周围的人,吸引周围的人成为同志和朋友。
  另一方面,有道德的人既已献身于道德学问,就会耐得住孤单和寂寞,即便暂时没有得到周围的人理解,也会在道德学问中,在先贤的思想和人格中找到神交的同志和朋友,这样,他也不会孤立。
  说到底,因为道德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绵延发展的,所以,有道德的人也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总会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 
保持一定的距离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ShUO):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译文】
  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大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读解】
  有人向孔子问做大臣的事,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
  于贡向孔子问交朋友的事,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两方面合在一起,正是子游在这里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美;朋友数,斯疏矣。”
  说起来也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君臣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是全交之道。所渭“远香近臭”;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
  比如说,作为下级,作为朋友,你当然有义务劝谏你的上级,你的友人,但如果他们不听,不采纳你的意见,那也就算了。你的话说到了,义尽到了嘛,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你硬要一厢情愿地强迫他们接受你的意见,非要显示自己的忠心,显示自己的友情不可,每次见了面就说,呼呼叨叨,情急辞切,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其结果是上级讨厌你,朋友疏远你,效果适得其反,弄得不好,真会自取其辱。
  这方面的例子在历史上多得很,就是魏徵那样杰出的大臣,又遇到唐太宗那样宽宏大量的皇帝,不也好几次因为功谏唐太宗而差点丢掉性命吗?遇到那些平庸的皇帝,即便你忠臣拼死一谏,也不外乎是白丢性命一条罢了,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还是保持一点距离为好。能行则行,不行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公冶长第五
  本篇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评论表达了孔子关于为人、修养、处世、从政等方面问题的看法。全篇原文共28章,本书选19章。
  孔子怎样选女婿?
  【原文】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②也。虽在缧绁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④妻之。
  【注释】
  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②妻:作动词用,读qi,指把女于嫁给某人。③缧绁(leixie):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代指监狱。④子:古时儿女都称子,这里指女儿。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读解】
  孔子怎样选女婿?
  一不选钱财,二不选地位,三不选门当户对,而是注重被选者的人品本身--虽然在坐牢也没关系,因为那是由于冤假错案而坐牢,不是他的罪过。
  由此看来,嫁给摘帽右派分子也好,嫁给由于其他原因遭迫害受打击的人也好,都是符合圣人的标准的。至于门不当户不对,不是大款,不是高干子弟等等,都更不是所应计较的问题了。
  圣人行事,平常之情。你我凡夫俗子不是更应有这一份素心吗? 
处世的艺术
  【原文】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②妻之。
  【注释】
  ①南容:孔子的学生,姓南宫,名适,字子容。②兄之子:孔子的哥哥叫孟皮(《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先于孔子去世,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译文】
  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有官做,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读解】
  在太平之世施展抱负,在黑暗之世保全自己。
  由此可知,圣人并不主张我们去做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品,而是要求我们讲究一点处世的艺术。
  南容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以保证侄女儿在乱世来到时不会守寡。
  公冶长人品好,南容人品也好。有意思的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坐牢的公冶长,而把侄女儿嫁给处世很有一套,不会有坐牢之苦的南容。这种做法很有分寸,既对得起死去的兄长,又不会受到世人的指责。说起来,也是一种处事的艺术。 
不要耍嘴皮子
  【原文】
  或日:“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③人以口给④,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雍: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②佞(ning):能说会道,有口才。③御:防御,对付。①口给(ji):给,足。口给指嘴巴很管用,说话伶牙利齿,也就是“佞”的意思。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没有仁德,光有口才有什么用呢?”
  【读解】
  孔子早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话,又一再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因此,是绝对不喜欢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齿讨生活的人的。
  乡下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把你当猪卖掉。”
  又有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
  这些说法也许有些绝对,但却符合圣人不喜欢“佞”的精神 
人贵有自知之明
  【原文】
  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说。
  【注释】
  ①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字子开。②吾斯之未能信: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之”是用来倒装的同。信,信心。斯,代词,指孔子让他出仕这件事。
  【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非常高兴。
  【读解】
  孔子高兴什么?
  不是高兴漆雕开对做官还没有信心这事本身,而是高兴他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漆雕开能够自我认识,认为自己对于做官还不太有把握,于是便实事求是地说了出来,而不是一听老师说让自己去做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答应下来,走马上任去混它一混了事。这一方面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做官这事已有所认识,不然他怎么会认为自己离胜任还有所差距呢?除了这两方面之外,还可以看出他并不像一般读书人那样急功近利,汲汲于功名富贵。由于有这些方面的原因,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而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①与回也孰愈②?”对曰:“赐也何敢望③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注释】
  ①女:即“汝”,你。②愈:更,胜过。③望:比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不过类推出两件事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读解】
  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的高材生,所以孔子在子贡面前说话比较随便,让他自己比较一下与颜回哪个更聪明。子贡自认不如颜回,并用“闻一知十”和“闻一知二”作了生动的对比。孔子同意子贡的看法,并且谦虚地说:“不仅是你不如他,就是我也和你一样不如他啊!”满怀对颜回的爱意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