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归来_叶灵凤-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筑物,至少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姑不论这座宝塔的年龄是多么大,我们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在把大量的铁铸咸一个坚固的物体和装饰品这方面,在欧洲人采用这种技术以前好几世纪,中国人早就熟悉它了。我们认为这座宝塔,比起我们在战争中所俘获的那些大炮来,是一种更加优美和更有价值的战利品,因此,这座宝塔没有能够拆下来带回英国去,不能不使我们心中感到遗憾。
(据一九六四年上海出版《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一书所引用的译文)
居然要将甘露寺的铁塔拆运回英国去,而且以不能这么做为“遗憾”,这真是十足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口吻!
这座铁塔所在地的甘露寺和北固山,相传就是《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刘备过江到孙权家中来招亲的地方。由于两人游北固山之际,曾信口赞了一句:“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后来在甘露寺山门外登山的石级长廊壁上就嵌有不知是谁题的擘窠大字石刻:“天下第一江山”。
铁塔就在长廊外的山坡草丛中。年轻时候在镇江念书,假日游北固山,这时铁塔只剩下了两级,总要走过去摩挲一番,因为知道这是一座唐朝遗留下来的铁塔,是有名的古物。对于其他的一切,就不曾去关心,也不知道它何以会损坏成这样的原因,直到后来读了一些有关镇江地方掌故的旧籍,才知道铁塔的被毁,竟与鸦片战争有关。现在证之以《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所载,他们不啻自己也有了供状。
丹徒朱士云的《草间日记》,对于这事曾有记载。他的记载,可说与《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一样,都是当时人的记载,都是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朱士云在道光王寅(即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年)七月初一日的日记上,这么记载道:
七月初一日,夷人毁铁塔,夷人西上。甘露寺铁塔,创自李卫公,明代为海风吹折重铸,已数百年物矣。至是夷捉民患毁之,掘深丈余,犹铁也,不得其根柢,乃去其顶,毁其相轮而止。
这里所说的李卫公,就是唐朝的李德裕。据《丹徒县志》所载:
铁浮屠,唐李德裕造,在天王殿东北、乾符中毁。宋元丰中,裴据复建。明万历癸未童谣:风吹铁宝塔,水淹京口闸。是年塔颓海啸,没人甚多。僧性成功淇重建。
《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的作者,曾说他们想拆毁铁塔运回英国去作“战利品”,但是据苏庵道人的《出围城记》所载,英国侵略军毁坏了甘露寺铁塔,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用意的。《出围城记》说:
六月二十二日,伪提督往江宁所,留夷众,日捉数千人,拉甘露寺铁塔,疑其中有宝也。历久不动乃止。
又据袁陶愚的《王寅闻见纪略》,其中也说:
是日夷至甘露寺,胁民人数百,使曳铁塔,塔不能倒,仅去其顶。
无论由于怎样的动机,英国侵略者曾经破坏过镇江甘露寺的唐代铁塔,已是不可否认的铁的事实了。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对于镇江有名的名胜,金焦二山的蹂躏,也在《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中留下了他们自己的供伏。
在该书第三十五章里,作者这么写道:
焦山在镇江以下不远的地方,那里的航道非常狭窄,因此江流也最急,为使我方船舰能够逆流而行,克服那里的急流和漩涡的阻力,我们不但要很谨慎运用我们行船的技术,有时还要依靠当天的顺风,才能通过。
焦山是由礁石构成的小岛,因为岛上的洞穴上面到处都种植着树木,乃为这岛构成美丽的风景。山上庙宇很多,用以进行宗教的崇拜。由于过去曾有若干皇帝游过焦山,焦山僧众乃引以自豪,常说这山是皇帝私有的名山。对于金山,作者也有这样的记载:
同类的描写,也可以同样施之于金山。它坐落在扬子江的稍上处,相近大运河的入口。它的杰出之处,是山顶上有一座宝塔,以及有许多黄瓦的庙宇。有些亭台楼阁的荒凉情形,以及过去曾经用来装饰墙壁的豪华残余,再加上皇帝的那件空座,背上和两侧都装饰着雕刻精美的龙,显示这座小山以及江南这地方在过去所占的地位的重要。可是自从迁都到北京以后,这一切已经怎样显著的衰落了。
鸦片战争中率军侵略中国的另一个海军军官利洛,在他所著的那部《英军在华作战末期纪事——扬子江战役和南京条约》一书中,也这么记载了金焦二山的情形道:
七月十五日。今天整日停泊,等待开往上游去测量的船回来,我们听到了炮声。晚上测量船回来,他们报告说,他们曾遭到放军一座掩蔽炮台的攻击。这座炮台是用作守卫焦山与扬子江两岸之间的航道的。经“弗菜吉森”号还击后,敌军炮火即被压制下去,我方没有损失。由于海军司令并未下令登陆,我军只是上去拆掉了一些大炮,并没有摧毁炮台。
七月十八日。我们在清晨四时起航,船旁系了一只纵帆船,一同向上游航行。我们靠着轮船的帮助上驶了一段路,不久就刮起了顺风,因此我们就解开了缆,让轮船回去。由于我们的船吃水浅,我们能够紧靠岸边避开急流迅速航行,未几就看到了焦山。焦山位于运河南端入口处之下的江心。
……当我们上驶时,看到左岸的景色从平原转为起伏的田野。点缀着许多表面光滑的小山,周围环绕着许多平原和宽广的山谷。这些山大部分都长着很长的青草,颇适宜于作为畜牧的场所,但我们即使用望远镜看,也找不到一头羊或一头牛。
焦山的面积等于扬子江一半的宽度,由于该山阻碍了江水的畅泄,流经该处的水流速度乃增加了一倍。焦山是一座圆锥形的石山,它表面一层泥土抚育着丰富的热带植物,它和金山同为皇室的产业。山上的居民乃是和尚,主要的房屋是庙宇,四周点缀着庭园和凉亭。
在焦山的山脚下,我们看到一座为“弗莱吉森”号击毁的炮台废墟和还在冒着烟的弹药库。从“布郎底”号船上,下去了一队兵士去摧毁已经拆毁的大炮。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些铜炮,就将这些铜炮运上船去作为战利品。在我们驶过了焦山旁狭窄的水道之后,就到达金、焦两山之间开阔的江面。……我们继续加速航行,不久就开到了金山。岛上筑有许多美丽奇异的宫殿,装饰着金顶的高大宝塔和一排排琉璃瓦顶的庙宇和宫殿,在阳光中闪烁发光。这使我记起很多从来也没有看见过的令人迷离的岛屿图来。金山比焦山小(我们又称焦山为银山),但很玲珑,从我们英国人看来,很像一个玩具店。
作者接着又记载他们登上金山宝塔的情形。
大家回到船上后,我又奉命随陆军总司令到金山宝塔的顶上去进行侦察,准备明天的登陆。我们在塔顶上,可以俯视全区景色,决定我军作战的地段。
这里虽没有侵略者怎样破坏这些名胜古迹的记载,但接着就在另一地方露出了马脚。他说:
我们一到司令部里,就看到收拾战利品的人,正在忙于包装赃物,然而数字并不大,只有纹银六万元。在贮藏银子的房间里,我们还有少量的鸦片烟,大小像轮盘赌具上的小珠。外面用蜡密封,还打上印,编上号码。
在另一部奥特隆尼的《对华作战记》,以及穆瑞的《在华战役记》里,都有类似的记载。他们对于金、焦二山,不仅惊叹景色美丽和建筑宏伟,更视作是进攻镇江城的战略要点,在山顶和塔顶都设瞭望哨。穆瑞更在七月二十日的日记里记载说:
今天一天所经过的两岸,景色都非常美丽,英国国旗在金山宝塔的最高一层上面升了起来。我军派了一队陆战队在金山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他们被派在那里担任守卫,以防止任何破坏或盗窃。
侵略者会给被侵略者的财产建筑派兵守卫防止破坏盗窃,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为了方便自己掠夺的不打自招的供状了。
香港的香
香港被称为香港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说从前有一个女海盗名叫香姑,她利用这座小岛为根据地,所以后来称为香港。又有人说在今日香港仔附近(旧时称为石排湾),从前有一道大瀑布,水质甘香,航海的船只总在这里取淡水,因为这瀑布的水质好,所以称为香港。这些都是外国人的解释,表面上看来好像各人都言之成理,事实上大家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香港这个名字的存在已经很久。因为在石排湾附近有一座小村,上名为香港村(现在还称那地方为小香港或香港围)。这座香港村远在英国人不曾踏上这座小岛之前就久已存在。所以香港岛一名的由来,既非因为香姑,也不是为了瀑布的水香,实因为岛上原本就早已有一座小村名叫香港。
可是,这座小村为什么不叫臭港而叫香港呢?香在什么地方呢?这正是我现在想同读者谈的。因为这个“香”并非水香,也不是人名,实因为这地方从前是一个运输香料的出口小港,所以称为香港。
这种香料并非岛上自己出产的,而是从东莞各地运来(香港岛和九龙各地从前都是隶属东莞县的,后来又从东莞县析置了一个新安县,香港等地遂改隶新安。新安后来又改称宝安),集中在石排湾,然后再出口运往各地。这种香料,不是流质也不是木质,而是一种香木的液汁凝结成固体的。它们有的像松香琥珀那样一团一块的,有的又像檀香木那样一片一段的枯木根,这种“香”(从前人就简称它为“香”),是当时其他许多香料制品的原料,薰衣,习静,所烧的就是这种香。上等的价钱非常贵,甚至可以同黄金比价。从前人所谓“焚香默坐”,所焚的就是这种香,并非燃一枝线香或是烧一炉檀香。今日我们所见的古董铜器之中,有一种名为博山炉的东西,就是煎这种香的。下面有盘可以盛水,用热汤蒸香,使香气缓缓散发出来,并不直接放在火里去烧,所以称为煎。
东莞出产的香,在当时南方各地出产的香料之中,算是最有名的,称为“莞香”。莞香远销至当年苏杭和京师,香农将他们的出品,从产地集中到石排湾附近的这个小港,从这里用大眼鸡船运至省城,再由省城北运。于是岛上的这个小港就称为香港,附近所住的村庄也就称为香港村。
明末广东大诗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莞香盛时远销至北方的情形道:
莞香度岭而北,虽至劣亦有馥芬,以霜雪之气沾焉故也。当芜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苏松一带,每岁中秋夕,以黄熟彻旦焚烧,号为薰月,芜香之积阊门者,一夕而尽,故荣人多以香起家。
莞香自明朝直至清朝中叶,都是当地一大名产,驰名全国。产香的树,名为古蜜香树。这种树宜种在砂土的山田里,称为香山。凿取香根的工作多由妇女担任,她们往往将香木最好的部分切一点下来私藏起来,作为自己的私蓄,然后以重价卖给外地来的香贩,这就是著名的“东莞女儿香”,是莞香中的精品,价格也最贵。
莞香虽然有名,可是上品产量并不多,而且香树要种十余年后始有香可采,愈老愈好,所以产量不会多,并且整个东莞县也仅有几处地方所产的是上品。今日新界大埔的沙螺湾,沙田的沥源村,都是当年产香名地之一,可是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因为莞香上品价值兼金,而且不易觅购,宫中需求黄纹生结黄熟(这都是莞香的名目)甚急,竟派出采香专吏到东莞来坐索,并且指名要购异种名香。县官无奈,只得责成里正地保等下乡搜求,搜求不得,就用严刑来追迫,以至杖杀了许多地保里役。这一来,种香的人家吓坏了,他们为了免除祸根起见,竟将所种的香树斩伐摧毁,然后全家逃亡。香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有收成的,而且也不是随地可以种植的,于是自从这些香户斩伐香木逃散以后,莞香的出产便从此衰落渐至灭绝了。
莞香的出产虽成了陈迹,但至今还在香港留下若干余韵可供追溯。当然,第一就是“香港”这个名称本身,因为就是从这个小港口运香出口,所以才称为香港的。其次是尖沙咀,这地方从前称为香埗头,从这里运香至石排湾集中,然后再转运出口。
还有,新界的游客当记得沙田城门河附近的香粉寮这地方,这个一度被当作天体运动者乐园的所在,就是利用水碓来春香木成粉,制造线香塔香的。还有大帽山脚下的川龙村,那里至今也仍有许多春香粉的大水磨、水碓。这些都是当年莞香的余韵,也就是今日香港之“香”的由来。
舶寮洲的古物
舶素洲一名南丫岛,在香港仔鸭朋洲的对面,中间所隔的海峡,就名舶素海峡。从香港到舶寮洲,现在已有直航的轮渡。可是从前还没有轮渡的时候,你只可以在香港仔搭往来两岛之间的街渡,或者自己雇船去。
香港范围内的岛屿,最大的是大屿山,其次是香港岛,第三便要数到舶寮洲了。舶寮洲地方很荒僻,多是未开发的荒山,仅有几个小村落。没有大的渔村,没有特殊的出产,也没什么名胜古迹。但它却因一件事情而著名,那就是曾在这个岛上发现过我们先民的遗物。
发现古物的地点是在舶寮洲的西部,是个大海湾,土名就叫大湾。这地方面对大屿山和长洲岛,中间所隔的海面名西舶寮海峡。被发掘出有古物的遗址共有三处,即榕树湾、洪圣爷庙和大湾肚三处。这些地点都在向两的这个大海湾上,其中出土遗物最多的是大湾肚。从香港坐船去看这个遗址,最好是乘船绕过舶寮洲的北部,直接驶到大湾海面,从那里再转驳小舢舨上岸,甚或从大船上游泳上岸也可以,因为发现遗物的地点就在海滨沙滩和土壤交界的地方,破碎的陶片几乎俯拾即是。若不采取这样的路线,则可以在东面的“野餐湾”(一名旅行湾)上岸,从那里直趋全岛的中心芦须城,再向北翻过几个山坳,下山来到海滨,就到了大湾。这一段步行的路程要有人带路,而且在夏天走起来会很辛苦。
大湾肚的先史遗址,是无意中给人发现的。发现的经过很有趣,那己是第二次大战以前的旧事了。据说,当时港英当局正在兵头花园地底下建筑一座蓄水池,需用大量的海沙(这座地下蓄水池就在今日喷水池那一片大草地的下面。喷水池背后的那两座小台就是泵房,水池的人口正对港督府,乘巴士经过上亚厘毕道可以望得见),包工的建筑商雇用帆船到舶寮洲的大湾挖取海沙,工人偶然在泥沙中发现很多陶器碎片和箭簇,拿回来卖给人,后来给水务局知道了,便告诉当时香港大学的一位教授,他便亲自到大湾去查勘,发现在那海滨一带的高地上,几乎遍地都是这类陶器碎片。后来他又将这样的发现告诉一位神父,邀请他一同去做比较有计划的发掘,颇有收获。后来,这位神父根据他所掘得的这些遗物,与我国先史及殷商时代的文物加以比较,写了好多篇很细密的论文发表,可惜他在一九三六年因病去世,研究工作便中断了。
舶寮洲发现先民遗物的大湾,三面有山环抱,因为向西,可以免除东北和东南季候风的侵袭,又从山腰里有一道溪流直通海中,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