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家不干怎么办,王尚荣踌躇了。战友们说得拿出作战的勇气和毅力,穷追不舍。结果王尚荣一连写了四封情书,可黄克都给撕了。其实对王尚荣这样的英勇善战的指挥员,黄克从心里是钦佩的,可钦佩不是爱情,他们相互还不了解,更何况她到延安是为了抗日,为了寻找救国之路的……她刚19岁,刚入党两个月,现在还不是谈婚姻的时候。
黄克出生在辽宁省的凤城县,“九一八”事变后,这里出过一个著名的抗日英雄苗可秀。抗战期间第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话剧《凤凰城》,就是描写这位英雄的。黄克的父亲,是这位抗日军人的同乡,也在苗战事失利期间流亡北平。她在北平国立中山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与抗日宣传。“七七”事变后,她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离家奔赴延安。
最热心撮合此事的抗大教育长罗瑞卿,见黄克固执地拒绝王尚荣,便扮演了冷面“红娘”的角色。他为了让黄克更多地了解王尚荣,分配她到120师工作。黄克犟劲上来了:“工作我去,要是为了要我结婚,我就不去,哪怕离开部队干地方!”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二部分王尚荣: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参谋(3)
“去120师,是贺龙师长亲自点头的事,”罗瑞卿绷起了脸:“你是党员,是军人,要有组织纪律性嘛!”就这样,黄克到了120师,后分配在独一旅政治部。1939年底,她和王尚荣结了婚,主婚人是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
1942年,独一旅奉调西渡黄河,担负起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在徐向前兼任司令员的绥德警备区,王尚荣任副司令员之职。在直至抗战胜利的三年间,他率领部队在400里黄河防线上,与敌军作战数十次,使日军西渡黄河的企图,一次次破灭。
解放战争期间,王尚荣在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麾下,坚持在陕北打“蘑菇战”,在歼灭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的作战中,屡建战功。在成为围点打援杰出范例的瓦子街战役、令毛泽东极其欣慰的扶战役中,王尚荣和他率领的部队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此后,王尚荣随第一野战军挺进西北。当他挥军进入青海省城西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中央军委在新中国刚刚问世之际,即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军事学院,由德高望重的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出任院长。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高级军事学府的创办,亲自为之题词致贺:“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开学的时候,已是青海省军区副司令的王尚荣,接到组织通知,卸任赴军事学院学习。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突然要成为一名普通的学员,这在有些人,是会生出难以排遣的落差感的。然而,曾经几度进过军校深造的王尚荣,已经深深体味出:作为一个高品位的军事家,系统理论的丰富和战争的磨砺,都是缺一不可的。
王尚荣怀着“知不尽者天下事,读不尽者天下书,参不尽者天下理”的求学渴望,跨进了军事学院的大门。他被编入高级速成系。由于整个学院正处于初创时期,教官也不齐备,王尚荣一人而具两重身份,既是普通学员,又被任命为该系的副主任。当时的系主任,是刘伯承麾下的原二野5兵团司令员、时在贵州省军区司令员任上的杨勇。
由于既是学员又是教官,王尚荣一面要认真听课,汲取知识,一面还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刘伯承院长总结我军作战经验,编写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例的提议,王尚荣积极投入并协助杨勇组织战例的编写工作。他独立完成了“瓦子街歼灭战”战例的撰写,还和其他学员一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编写战例教材80余篇,为教授现代军事科学知识,掌握诸兵种协同作战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实战范例,充实和拓展了学院的教学内容。
除了紧张繁忙的课堂学习之外,野外的大规模作战指挥实习,也给王尚荣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次,在江苏省句容至丹阳之间进行“军进攻战斗”演习。杨勇为红军军长,王尚荣为红军参谋长。当红军第一梯队突破蓝军第一道防线,红军第二梯队加入战斗,准备向纵深推进时,蓝军增援的一个加强团赶到,试图阻遏红军的推进。
面对变化的战场态势,红军的苏联顾问主张凭借强大火力给予立足未稳之“敌”急袭,然后第二梯队加入战斗,坦克引导步兵,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推进。但杨勇和王尚荣认为,运用我军一些成功的战术更有效。决定由红军第一梯队正面突击,第二梯队从侧翼迂回,将蓝军加强团分割歼灭,然后再向纵深发展。
经王尚荣具体布置实施,作战意图迅速有效得到实现。在场的苏联顾问也发现中国指挥员的战术运用更有效合理,连称“哈拉硕,哈拉硕”。院长刘伯承也对此给予了好评,同时开始关注王尚荣这个在作战指挥上既富天资又治学勤勉的学员。
在校期间还有一件令王尚荣难忘的事,就是1951年的国庆节,他作为广场游行受检阅部队的一员,到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仪表堂堂、身材魁梧的王尚荣,和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三人,分别代表海、陆、空三军,高擎三面军旗,走在受检阅的部队方阵的最前面。
1952年初,刘伯承到北京,向中央汇报军事学院一期毕业生学习情况。听取汇报的政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对刘伯承说:“是否能从这批学员中,选几个高材生到总参谋部作战部工作?”
刘伯承思忖了一下,回答说:“高级速成系有个学员王尚荣。他既年轻,又有作战经验,在这期学习的各项科目中成绩优良,是个学习尖子。我看他可以胜任总参作战部的工作。”
周恩来见老成持重的刘伯承如此直截了当,便决定采纳他的推荐。他随后通知主管部队人事的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出调王尚荣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的命令。
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重提解放东南沿海敌占岛屿的问题/
粟裕说:这是我军海陆空三军第一次协同作战,要考虑到美国会插手/
8小时的强行登陆战
1952年5月,王尚荣到总参作战部就任副部长,兼党委副书记。当时的部长是张震将军。
来到作战部的时候,朝鲜的战火已基本平息,国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基本结束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的主要关注点,已经转移到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上。因此在局部作战指挥、军事态势分析等方面,总参特别是作战部的任务更加重了。他们必须及时地反映军事态势的各种新动向,提出各种对应的方略,供中央参考和决策。同时军事方面的中央重大决策,也要通过作战部这个指挥中枢,去贯彻和组织实施。
朝鲜战场偃旗息鼓的主要标志,是1953年7月27日,侵朝美军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议上的签字。在这之后的一天,毛泽东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讲话,重提解放东南沿海敌占岛屿的话题。
早在1952年夏季,坐镇上海的陈毅,就召见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授意由他主持拟制解放浙、闽沿海敌占岛屿的作战方案。张爱萍几经考虑,拿出一个先攻取大陈岛,由北向南推进的作战设想。后根据中央先取大、小金门等南面的岛屿,以期北面诸岛屿蒋军不攻自退或稍打即退意向,做了全面修订。陈毅首肯后,报北京又得毛泽东、彭德怀批准,并指定由张爱萍担任总指挥。
但进攻并未随即实施,一直拖延到这次怀仁堂的会议。毛泽东此刻认为:形势已发生变化,美国人不大可能对解放军的行动作较大的插手干预,因此可以准备拿下大陈岛,先解放浙江沿海一带的敌占岛屿。他要军方着手拟制作战方案。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4年8月2日,彭德怀主持了研究如何实现毛泽东意图的作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总参谋长粟裕、作战部部长张震、铁道部长吕正操、通讯部长王诤、海军副司令方强、空军副司令王秉璋、东北军区副司令邓华、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王尚荣等也参加了会议。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二部分王尚荣: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参谋(4)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同时考虑解放台湾。彭德怀针对此意见指出:此时解放台湾是不现实的,解放台湾需要卧薪尝胆地长期准备,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张爱萍向与会者讲述了关于解放大陈岛的作战设想:首先夺取一江山岛,同时佯攻披山,得手以后,全力强攻大陈岛。彭德怀认为该方案是可行的,一定要充分准备,谨慎初战,战则必胜。
粟裕同意彭德怀的意见,他补充说:这是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的第一次协同登陆战,作战情况要比以往复杂得多;而且要考虑到美国可能会插手,要准备艰苦作战。在初战时可先进行飞机小编组对一江山岛、大陈岛轰炸,看看蒋方、美方的反应。这一仗一定要打好,为浙、闽沿海敌占岛屿的全部解放奠定良好基础。
8月10日,张爱萍在南京主持作战会议,详细拟订了攻取大陈岛战役的作战方案,并报告北京。中央军委、总参在审议了作战方案后,于8月24日,由作战部电话通知华东军区:中央已批准华东军区的作战方案,在一切准备停当后,即可实施攻击。
经过了4个多月的准备,华东军区调集了一个步兵师,海军集结了各类舰艇137艘,空军集结22个大队。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岛强行登陆战打响了。清晨,空军混合机群首先飞向一江山岛,对蒋军守岛阵地猛烈轰炸,继而远射程大炮密集轰击。下午,由舰艇和渔船运载的登陆部队强行登岸,经过8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千余人,初战告捷。
一江山岛解放后,各类作战物资源源运抵岛上,使大陈岛处在人民解放军大炮的射程之内。大陈岛守敌深感难以抗拒解放军的进击,在美国军舰的掩护下,裹挟岛上的18000余居民,仓皇逃遁。
至2月26日,大陈岛、舟山列岛、披山岛、南麂山列岛等相继被解放军攻克,浙江省沿海蒋军占据岛屿,全部解放。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渡海登陆作战过程中,作为作战部副部长的王尚荣,始终处于指挥中枢的位置,忙碌着战役的组织和指挥。他及时将前线的战事进展和变化,向军委和总参领导汇报;根据进展和变化,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将军委和总参的指示,传达给前线指挥部。
这是王尚荣到总参作战部后,第一次参与较大的战役指挥。作战前夕,部长张震奉调到军事学院学习,王尚荣随即被指定为代部长。实践证明,他果然如刘帅推荐所说的那样,完全胜任作战中心的指挥调度工作,因此,不久即被正式任命为部长。
毛泽东决定在金门、马祖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军事行动具体方案的拟定会议在旃坛寺召开/王尚荣提出:
突然炮击,细水长流……海军保障输送40000人的兵力实施登陆/
舟山群岛三军联合两栖作战演习的部队,始终留在演习地区待命/
蒋介石坐卧不安
王尚荣就任作战部部长的最初几年,局势处于比较安稳的状态。然而,到了1957年下半年,气氛渐趋紧张,在此后的三四年间,中国几乎年年都有一场引起世界注目的战事。
从1957年11月至1958年3月的4个月间,蒋军飞机204批387架次,深入大陆进行袭扰,最深入点达石家庄。王尚荣及时将这一情况,向总参领导作了汇报。这一汇报随即被送到毛泽东那里,遂有了“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的批示。
军委和总参依照毛泽东的批示,着手防空力量的调整。王尚荣对空军和高炮部队的重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迅速为总参领导采纳。此后,防空部队取得了击落敌机4架,击伤11架的战绩。
尽管如此,蒋军对大陆的窜扰并没有减弱,除了空中外,军舰和小股匪特在沿海的骚扰也趋于频繁。而且入夏以来,美国继向台湾提供“自由女神”飞弹、“狮子星座Ⅱ”导向飞弹后,又决定在台湾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斗牛士”导弹。与此同时,国民党在金门集结了6个步兵师,8个独立炮兵旅,5个高炮营,3个轻战车营,计9.6万人;在马祖一带集结了4万人。
中国军民对蒋军和美国的一系列行径反应强烈,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严惩蒋军。毛泽东在深思之后,决定在金门一带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一方面回击蒋军的袭扰,一方面向美昭示中国人民不会对他国插手台湾事务坐视不管的严正立场。
毛泽东战略决心已下,7月14日,国防部长彭德怀、总参谋长粟裕,在北京旃坛寺召开作战会议,制定在金、马一带的军事行动具体方案。会议主要研讨了炮击金门及海、空军配合的问题,但并没有将在金、马一带的军事行动限制在炮击上。
6天后,总参召集海军、空军、炮兵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详细研究作战部署、火力配置、各个军种间配合、各指挥机构的设置、后勤保障、通讯联络、作战费用预算等一系列细节问题。
会议议定:驻华北的3个加农炮团做好入闽作战准备;由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签发空军入闽作战命令,由聂凤智中将负责组建福州军区空军指挥部;由东海舰队副司令彭德清负责组建舰队前方指挥所,指挥战区除海军航空兵外所有海军部队。
作为指挥中枢机构的负责人,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做了较长的发言。他提出:炮兵方面,对敌方地面目标的射击,应采取突然炮击、细水长流的方式,成立福州基地。海军方面,需再增加两个快艇大队到作战地区;要使用潜艇,担任海上救护任务;准备用杜2飞机在海上布雷。战区的海军已经可以保障输送4万人的兵力实施登陆。空军方面,通讯联络和指挥中心,在福州或晋江都可以,并迅速在连城修筑雷达阵地。
在谈完空军一些师、团的调动后,王尚荣说到了登陆作战。他认为可以考虑先拿下大担、二担,第二步再对金门实施登陆作战。为便于登陆作战,可以考虑调一个工兵团。
最后,王尚荣对各类炮所需炮弹的基数,各类轻武器所需弹药的基数,所需费用做了一番估算。他的建议和设想,在商议中,得到与会者的赞同。
会议结束后,王尚荣又向总参谋长粟裕交换了他对于金、马地区作战的一些想法和应注意事项等的看法和建议。
王尚荣认为:蒋军不会轻易放弃金门、马祖,因为撤离后,再想重新夺取将非常困难。所以单靠打一阵炮,是吓不走蒋军的。我军如果压迫得不很厉害,行动不积极,蒋军自动撤退的可能性极小。美蒋互相利用,又互相制约,蒋军坚守金、马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我军决意攻取金、马,最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