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

第24章

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第24章

小说: 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性格、思想、行为,颇多相通之处。同时,毛泽东言谈幽默含蓄,寓意颇深,这也不能不说是与熟悉禅宗有关。    
    “1956年7月16日,主席和我一起读英文本《共产党宣言》,其中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有如下一段,‘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主席指着这段说:‘可惜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这个道理。’    
    “毛主席反对将马列理论视为不能再攀的顶峰,几次讲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主席很喜欢读列宁的书,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成功的论断;而他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却持不同的看法。1958年夏,毛主席说: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论有些问题要重新写。我们解决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先搞农业,同时搞重工业。我们一反苏联之所为,先搞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先搞绿叶,后搞红花。看来有些问题要重新解释,经济学和历史唯物论要有新的补充和发展。”    
    不因人热,敢向权威挑战,不让僵死的教条捆住自己的手脚,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在自己的实践中,创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新鲜理论,正是毛泽东成为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拥戴的领袖所必不可缺的伟人性格和独特魅力。    
    “项羽其貌不凡,铁马重瞳”,可惜有勇无谋,不讲政策    
    “戏马台”、画眉人、“燕子楼”/“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潇洒莫如毛泽东    
    想像力和超越常人的气魄,对于开创和领导崭新事业的政治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气质。而如若这位政治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睿智过人的话,那么他即便是在领导一场亘古未有、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运动,他所展示给人们的风采,也绝不会是凝重和疲惫,而是胜任愉快的潇洒。当林克从他记忆的长河中,拣出几段与毛泽东相处的往事,我们顿时感到,他所叙说的人物,正与我们想像中那渊博睿智、胜任愉快的政治家形象重叠。    
    在林克的寓所,我们有幸看到大量毛泽东手迹的复制件,其中他即兴赋诗填词,及他在默诵古人诗词时信手写下的文字,占了相当的部分。有些古诗词,就抄在他当时正在阅读的书籍报刊边角空白处。显然这些文字并未经过他深思熟虑,而是忽然有感,随即下笔的产物。    
    在一部书的边角处,毛泽东用雄浑苍劲的字写道:    
    “古徐州形胜,销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子弟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张敞,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寄耳,应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这是元朝人萨都剌的《木兰花慢?徐州怀古》。我问林克是否还记得毛泽东书写时的情景。林克说:当时主席兴致盎然,说了许多意味深长的话,故记忆犹新。    
    “那是1957年春季,毛主席4天之间到了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除了徐州外,主席每到一地,都要会见各地的主要领导干部,并在干部大会上做报告,讲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匆忙而紧张。但到达‘其山嵯峨,其士颖多’的古城徐州,主席突然问及徐州辖区内的刘邦故乡沛县,并提议去那里看看。    
    “3月19日上午,我们从徐州登机赴南京,可古城风物人情,似乎仍在主席的意念中盘桓。他问我读没读过萨都剌的徐州怀古,我回答没读过,他随即在我正看的一本书扉页和正文边角上写下整篇词。并告诉我萨都刺是蒙古人,出生在现在的山西雁门一带。‘他的词写得不错,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这首词牌叫木兰花慢,原题是彭城怀古。彭城就是古徐州,就是那个800岁的彭祖的家乡。    
    “接着主席便向我解说起词文,重瞳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司马迁《史记》中提及项羽其貌不凡,铁马重瞳。他的坐骑叫乌骓,起初兵多势大,可惜有勇无谋,不讲政策,丧失人心,最后‘玉帐连空’,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此时主席思如泉涌,又在我书上写道‘项羽重瞳,犹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他放下笔说:‘湘东一目,指的是梁武帝年间的湘东王萧绎,幼年时瞎了一只眼。他后来好学成才,平定侯景,即位江陵。’    
    “随后,主席话锋一转,讲起词的下半阕。‘戏马台’原是项羽阅兵的地方,刘裕北伐时也曾在此大会将校宾客,横槊赋诗,气势如澜。‘画眉人’用的是西汉张敞的故事,此人直言敢谏。‘燕子楼’为唐朝驻徐州节度使张焙所建。张焙袭父职驻节徐州,结识彭城名姬关盼盼,收娶为妾。她歌舞双绝,尤工诗文。张死后归葬洛阳,盼盼恋张旧情,独守空楼十余年。小楼多燕子,故名燕子楼。诗人白居易过徐州,因此故事写了一首七绝:‘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讲解完毕,主席对我说:萨都剌写了这些有关徐州的典故,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     
    林克又从手迹中拣出一份,是毛泽东书写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宋人辛弃疾的这首词,是豪放激越的隽永之作: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三部分林克:给毛泽东当秘书兼英文“老师”(4)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在3月20日的下午,我随毛主席由南京飞往上海,途经镇江上空时,主席触景生情写下的。写完后,主席又讲了很多。开始还是围绕词的内容,说辛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引杜甫诗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引曹操的言语。主席讲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接着,主席的话就从文学作品中跳出,指出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毛泽东给林克写诗讲词的那段日子,正是波兰、匈牙利事件发生,波及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中央又决定开展整风的多事之秋。几日之间,毛泽东往返于华东数城,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公务繁忙。    
    然而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下,毛泽东却骛精八极,跨越时空,数典品词,谈笑自若,由景而发,从浩如烟海的史籍典故词章中,随心所欲地抽出精彩的一段,即兴发挥。他一再借历史强调不讲政策,丧失人心,必然致败;而只有会用人,能团结人,才能成一番事业,无不与时局和应对时局的策略相关。也就是在那吟词谈典的历史瞬间,毛泽东形成了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是基本的、长期的方针等观点。    
    扣住时代脉搏,驾驭政治风云,却不误赏景、论词、温史,并从中获取借鉴,得到启迪,更激起超越的情怀,人间潇洒,其谁能比毛泽东﹖    
    “毛泽东最喜欢的、兴趣最大的,就是读书。”/    
    江青拿走了《书道集成》,借书生事/    
    “你知道人体内有多少重要化学元素吗﹖”    
    “许多来采访我的人,大都向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即在毛泽东身边约12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就兴趣而言,毛泽东最喜欢的是什么﹖    
    “我想恰恰是由于时间长,从接近‘而立’到‘不惑’之年,毛泽东给我的印象不是零星的、某一层面的,而是一个恢弘的世界,一个疏密纷繁的精神体系,他的小我深深地熔铸进了民族的大我之中,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文化的象征,所以很难用几句话说清。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长文《毛泽东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    
    “至于毛泽东最喜欢什么,或说兴趣最大的是什么,我一直没有仔细地考虑过,因为他兴趣太广泛了,很难说对某一项情有独钟,所以过去对人讲,只能讲主席比较喜欢什么,对某某兴趣比较高。最近,由于准备写一部比较详细的回忆,重新翻阅了大量的日记、笔记,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考,我感到可以这样说了,毛泽东最喜欢的、兴趣最大的,就是读书。”    
    毛泽东有一个藏书颇丰的书房,当人们走进曾经开放过一段的毛泽东故居,无不对他工作台上、茶几上、甚至满床的书籍,留下极强烈的印象。毛泽东一生求索,从无止境;而领导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完成史无前例的革新,要求他心连广宇,骛精八极。他要借鉴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经验,他要集世间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用,如若读书不成其极大之乐趣,反倒不可想象。    
    “我手头留存的主席给我的信件短函,大多与找书、查书、读书有关。主席出行在外,总要带上许多书。有时感到带的书不够,或突然急需要某几本书,就会立即通知田家英或大逄即逄先知同志到他书房寻找,送交给他。这找书拿书中间,还有些轶事。    
    “一次,主席放在卧室的《书道集成》找不到了,当时主席正看在兴头上,颇觉悻悻。问我是否见到时,面露几分不悦。我亦对主席卧室内的书不翼而飞感到奇怪,十分不安。后来我在江青那儿看到了此书,便请江青处的服务员转告她,主席正在找《书道集成》,她送了回去,此事方了。    
    “正由于主席爱书,江青后来几次借书生事,使我在对待主席的书一事上,格外谨慎。我还悄悄告诉大逄同志,进主席寓所找书和整理图书,尽可能与主席寓所的工作人员相伴,以免有些事情说不清。    
    “从我前面讲述以及一些人所共知的事中,人们可以感到主席意溢于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他熟读马列经典,及文、史、哲、经的结果。但如果认为主席读书的范围仅限于此,那就错了,他似乎对世间万物都充满兴趣。他读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摩尔根的《基因论》、威廉斯的《土壤学——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等等。这些对人文学者过于艰涩难懂的书,毛泽东读来却甘之如饴,而且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融在记忆中。”    
    一次,毛泽东问林克:“你知道人体内有多少重要的化学元素吗﹖”由于毛泽东的一再鼓励,敢于对国际国内时局无忌直陈见解的林克,却被这个与他本人密切相关的生理问题,弄得一时木讷。    
    此时毛泽东掰着指头,把十余种元素一一数出,言毕竟流露出孩提般的得意。    
    “对这类书,主席不光是泛泛博览,有时反复咀嚼琢磨,因此能提出颇为独到的见解,使你不能不钦佩他对世间事物感知的超人悟性。”     
    毛泽东与钱三强的辩论/    
    最基本粒子应当称为“毛粒子”/    
    赞叹“细菌的精神”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钱三强应邀在会上讲述核物理学的研究发展概况。当他讲到核原理时,毛泽东插话问:“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是这样。”“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钱三强一时语塞,因其时尚无人提出此问题。他思考着回答道:“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泽东却从容地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现在实验室里还没有做出来,将来,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一论题的胜者,正是毛泽东。    
    “主席浏览自然科学的经典,更关注最新的科技动态、最新的技术成果。196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刊登了坂田昌一的文章《基本粒子的新概念》,其观点恰与主席1955年的预言吻合。主席十分赞赏,立即让我请《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主编于光远、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来座谈。    
    “在这次谈话中,主席谈了他对自然辩证法的见解。他说:宇宙是无限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都是无限的。从宏观来说是无限的,从微观来说它也是无限的。原子可以分,电子可以分,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三部分林克:给毛泽东当秘书兼英文“老师”(5)

    “于光远问主席:我们能不能把望远镜、人造卫星纯看作是认识的工具﹖毛主席回答:有道理。工具是人的器官的延长,镢头是人手的延长,望远镜是人眼的延长。他又问:哲学书上通常是以个人作为认识的主体,而在人类社会中,认识的主体往往是集体。这个问题,究竟怎样看才好﹖毛主席说:阶级就是一个认识主体,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这就说明了整个阶级是个认识的主体。”    
    后来,毛泽东又一次召集几位哲学工作者,谈基本粒子的问题。他说:近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正所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    
    当时北京正在举行一个科学讨论会,《基本粒子的新概念》的作者坂田昌一也参加了会议。毛泽东接见与会者时,告诉坂田昌一曾拜读过他的大作,使他十分惊异和喜悦。于光远还把毛泽东1955年有关基本粒子的见解,讲给坂田昌一听,更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回日本后,多次在自己的文章中谈到毛泽东的见解。    
    基本粒子可分的思想,本是毛泽东从物理学家那里接受的,可反过来又用它影响着物理学家们,使他们站在了这方面研究的前沿。    
    1977年,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在夏威夷召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发言,把物理学家逐层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形象地比作剥洋葱。接着,他说:“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夸克和轻子是否都有共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这个建议,并不是对基本粒子命名的具体意见,它表达了一位科学家对一位哲学巨人深邃见解的由衷钦敬。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此一领域到彼一领域,毛泽东自由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