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首相片山哲的夫人只吃面包,不动炸鸡/他给胡乔木写了一封信,可函札一去无消息/中国新闻史上异彩闪烁的报刊突然殒没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一部分赵浩生:历史舞台前的特殊看客(5)
当赵浩生浮槎东渡之际,当哺养他的这片国土在视线中渐渐远去,他并不曾流露感伤情怀,因为内战中的祖国的走向还扑朔迷离,因为他无论如何也预想不到,他这一别之后再度重返故国的旅程,竟会那样的漫长和艰辛。
初到日本时,日本刚战败的痕迹还到处可见,赵浩生在此领略了短暂的扬眉吐气的感觉。在最高级的饭店里,都住着由战胜国来的人,赵浩生也跻身其中。所以他在数十年后,形象地用住饭店、吃饭,概括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他说:“最初,我能请日本人吃饭的饭店,是绝大多数日本人不敢问津的,被邀请者对能进这一等级的饭店吃饭,颇感荣幸;后来,在这一等级的饭店吃饭,对日本人来说,渐渐变得不那么高不可攀了;到了八、九十年代,日本人宴请我的饭店,倒是我不太敢于问津的豪华饭店了。”
在饭店里,他首先结识了盟军司令部特批进入日本从事商贸经营的200家公司的各国商贾,其中有好几位是华裔,如当年在美国餐饮业界小有名气的李兆焕。他与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父亲、船王董浩云,也是在日本定的交。
在美军占领时期的日本,拥有美军特权的人在生活上与日本人比较起来,有着天壤之别。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哪怕送一包烟、一块肥皂,他们也会感激不尽。但使赵浩生感受最深的,并非战后日本之穷,而是他们穷得平等,从天皇到平民,过的都是一样的穷日子,看不出有谁是特权者。
有一次,赵浩生邀了日本首相片山哲夫妇和他们的秘书,在他常常光顾的“外人记者俱乐部”吃饭。主菜是南式炸鸡,就是如今流行的肯德基炸鸡。每个人有半只鸡,放在精致的小篮子里,端上桌供客人享用。
赵浩生吃了一阵,发现片山夫人只吃面包,不动炸鸡,就一个劲地劝她尝尝。无奈之下,她非常不好意思地悄悄和秘书说了几句,秘书转达说:“夫人想把炸鸡带回家给孩子吃,不知道行不行。”
赵浩生忙说:您只管享用,我会再要几份炸鸡让您带回去给孩子吃。片山夫人闻言,站起身来连连向他鞠躬道谢。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一个相国之家,居然也和老百姓一样受苦,这样的国家实在不可以小看。
由于有了战胜国记者的特殊身份,赵浩生在日本结交了许多难得的朋友,除了当权的新闻人物,更有不少学术界、艺术界的名人,以及在野的军政要人。
但没过多久,赵浩生就感觉到中国在日本人眼里只是二等战胜国的滋味。他看到,每当盟军统帅麦克阿瑟或各盟军代表团插有国旗的座车在街上开过时,路人皆对之鞠躬致敬,唯对插着国民党政府国旗的座车熟视无睹,连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商震也感到面上无光。
中国何时能真正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呢?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并未因大洋的阻隔,减衰赵浩生心头的震撼。自鸦片战争列强凭坚船利炮打破封建藩篱以来,中国哪一届政府曾如此豪迈地与世界对话?赵浩生看到了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曙光。
在备受屈辱的历史被翻过去的那几日,赵浩生激动得彻夜不寐,他的新闻笔触又逢为翻天覆地变革而讴歌的机遇。他给当时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胡乔木写了一封信,叙说了归国之念,还随信附上几篇文章。
函札一去无消息,但胡乔木大概是收到了,因为终于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一篇文章被刊登在《光明日报》上。他推想,也许是因自己《中央日报》记者的经历而不被接纳?人生真好比下山的殊途,在山顶不过几步之遥,而到了山脚却参商远隔了。
也是在此时,《东南日报》从大陆迁台湾,可印刷机械设备却在航运途中沉没,再无力恢复,一份在中国新闻史上闪烁过熠熠光彩的报刊就此殒没。报社不存在了,自然也就无需驻日本特派员了,赵浩生成了无所归依的“天涯沦落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今泉智惠小姐,突然出现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赵浩生逆旅生涯/我的日语流利得足以打动日本姑娘倾心相许/大多数终成眷属的婚恋,并不像书中描绘的那样缠绵悱恻、感天动地
当自己母亲和兄弟所在的祖国,结束了战乱,显露百废待兴的生机时,赵浩生却浮萍飘蓬一般在异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此时此刻,女性的温柔,大概是最能抚慰羁旅难归游子的心灵了。
在日本,有一所著名的津田塾女子大学,据说在日本政界、外交界寥若晨星般的几位卓异女性,皆出自这所大学。赵浩生在日本期间,曾应邀赴这所大学讲演。向他发出邀请以及在学校负责接待他的,是当时该校的学生自治会主席今泉智惠小姐。
我还是在1994年,即与赵先生相识多年后,才得识其夫人今泉智惠女士的,她身材修长,文质彬彬,年轻时亭亭玉立的风韵可以想见。如今赵先生每言及夫人便由衷感叹:“她是个圣人,她很爱我,是那种带几分崇拜的爱。”由此能推想她的兰心蕙质。显然,赵浩生别出机杼的谈吐和倜傥脱俗的风度,赢得了这位才貌双全女子的芳心。
记得我和赵先生第一次见面时,彼时在台湾汽车配件行业风骚独领的叶松根先生也在座,他精通数国语言,因而推测在日本、美国皆有一番因缘的赵先生日语一定不错。赵先生当即自豪地说:“我的日语流利得足以打动日本姑娘倾心相许。”
在那以后,我曾提出请赵先生谈谈和今泉智惠女士相识、相恋并终成眷属的细节,但赵浩生回复的寥寥数语让我大失所望:“一个未婚的男人,一个未婚的女人,他们相遇了,相识了,又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便结合到一起,组成了家庭。就这样,很简单。”
“怎么会呢?一个异国的男子,同一个异国的姑娘,他们的背景都是礼仪繁缛的国度,他们的婚恋,不可能是那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我很不甘心。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一部分赵浩生:历史舞台前的特殊看客(6)
赵先生顾左右而言他地说:“大多数终成眷属的婚恋,并不像书中描写的那样缠绵悱恻、感天动地,而确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相反那些终不能成眷属的苦苦相恋,像陆游、唐琬那‘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才是既罗曼蒂克,又感人至深。”
“打个比方,”赵先生继续说道:“一个男人,已经结了婚;一个女人,也已经结了婚。因为某种机缘,他们相逢相识,蓦然发现,对方才是心灵久久寻觅而未得的意中人。而他们不忍心毁灭已有的、并不乏温馨的家庭,命运又总驱遣他们天各一方,并注定不能成为眷属。他们只能靠心灵相互拥有,并爱恋的死去活来。这才叫恋爱,恋爱不一定能结出婚姻的果实。”
听着赵先生那番话,我脑海仿佛骤然落潮,一切曾经过眼的古今中外爱情名著中的有关段落,像海边的礁岩一样浮现。赵先生拟构的情节虽有点远离尘寰,但感觉似比真事更富魅力。
踏进伊里诺大学门槛,美国正逢偏执的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年月/数年后,琼?帕特森教授在明信片上认错
赵先生至今没有对我亲口讲述他和今泉智惠女士的婚恋始末,这一段故事,我还是在他送我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文字果然简简单单:
“1952年,他们(即赵浩生和今泉智惠)先后赴美留学。在美国,这爱情的花朵终于瓜熟蒂落。贤惠的妻子给了漂泊的游子以心灵的慰藉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从此,赵浩生的后半生有了一个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伴侣。”
这对异国男女接踵去了大洋的彼岸,赵浩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伊利诺大学的全部奖学金。当他踏进大学门槛时,正逢美国偏执反共的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年月。由于美国扶持蒋介石,遏制社会主义阵营向东方扩展的决策,以蒋介石溃逃台湾而告失败;美国与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枪炮相向,又增添了一重仇视,美国国内反华排华的气氛更为浓郁。
赵浩生永远也不会忘记,他第一次租房子,房东因为他是中国人而拒绝出租;他作为第一家中国人在白人住宅区买了房子,搬入的第一天,玻璃窗就被邻居的孩子打破。一次他走在路上,几个美国小孩见是中国人,竟唆使一条狼狗咬他。狼狗被他手中的石头吓退了,但那几个美国孩子恶作剧的笑声,却永久地嵌在了他记忆中。
那一瞬,他深切感受到一个没有强盛祖国背景的侨民,是多么的孤伶无助,经常迎对的是怎样的屈辱;对回归家邦的渴望,对祖国昌盛的祈盼,从未有过地在心头急遽膨胀。
可是,家邦已是海天遥隔,连音讯都断绝了,他只能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祖国的挚爱,化作学习的动力。凭借触类旁通的悟性,当记者训练的敏锐和中国人特有的刻苦耐劳,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由于大洋的阻隔,特别是美国政府选择了敌视中国的立场,人为设置起一道厚厚的“竹幕”,导致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隔膜和误解。在美国读书期间,赵浩生就对此屡有感触。
赵浩生对世界外交史课程很感兴趣,他甚至想在学成之后,从事中美关系史的教学。但是在美国大学执这一课程教鞭的,都是美国人。因隔膜和误解,无知、偏见乃至荒谬的推论,在授课中时有显现。
给赵浩生讲授美国外交史的老师是琼?帕特森,是位学识和教德都令人钦敬的教授。二战期间他曾是海军陆战队的队员,在作战中双目失明。但他熟悉校园和他教课的教学楼,当他昂首阔步走进教室时,不知情的人谁也不会想到他是盲人。
但即使是这位令人钦敬的教授,在讲授美苏、苏中、中美关系时,依然时出荒诞不经的论调。有一次,赵浩生实在听不下去了,顾不得尊师重道的传统,同他在课堂上辩论了起来。
帕特森并未以师压人,颇有涵养地听完赵浩生的见解,又以自己的逻辑加以反驳,但谁也没能说服谁。赵浩生觉得这样做影响他人听课,就给帕特森写了张纸条,请求免听中、美、苏关系课程,而写一篇论文作为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帕特森同意了。
帕特森在分析苏中关系发展前景时认为:中国将像东欧一些国家一样,成为苏联新的卫星国;且在苏联的驱使下,使中国同美国交恶,并成为亚洲和世界的祸患。赵浩生不以为然,他从中、苏的历史渊源,中共、苏共的路线、政策,毛泽东、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的同异等方面条分缕析,得出中、苏两国势将分道扬镳的结论。
应该说,这是一篇有深度和远见的论文,但因与帕特森的观点相左,帕特森只给他打了个“B”,评语只有一句话“是非只有时间能证明。”。尽管如此,在帕特森教授其他内容,在段落终结时,他总爱讲这样一句话:“赵,请你也谈谈这个问题,我很想听听你的见解。”
当赵浩生毕业离校后,他和帕特森一直保持着在圣诞节前互致贺卡问候。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的征兆已隐约可察。就在这一年圣诞节前,赵浩生在帕特森寄来的贺卡上看到这样一行字:“赵,好像是你对了,那篇论文你应该得‘A’。”
有意思的是,以上这段往事并非是在赵先生同我讲述自己身世时说的,而是在议论美国今日的对华政策时说的。他说在中美关系问题上,那些最令人讨厌的,就是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即“中国通”们,他们对中国的印象,还是旧日的成见,且至今不愿对冷战思维改弦更张。
他当时还给我讲了一则笑话:“一个在美国号称中国问题专家的人,在用中文对中国国是指手画脚了一通后,大言不惭地说:如果“泽民江”主席采纳我的建议的话,中国就将如何如何。这位专家连中国人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这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有什么资格指点中国国是呢?”
因此赵先生认为:“在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发展问题上,不必对所谓中国问题专家寄托太大的希望,倒是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人没有成见,更注重事实。如美国现在的驻华大使尚慕杰,他已经促使大批美国国会议员来华访问,对促进中美间的相互了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他还计划动员所有的议员都来华看一看。我曾对他说:让你作驻华大使太合适了,原因就是你不是个中国通。”
耶鲁的象牙之塔内掀不起跌宕的宇宙流,常春藤围墙内的天地总嫌狭小/美国第一位太空人格林,得知赵浩生是华裔新闻人士,言语顿时生硬傲慢起来
赵浩生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在常春藤大学之一的耶鲁教授中国现代文学。赵浩生说在耶鲁执教是令人骄傲的,这所大学曾培育出了三位美国总统,除了早些时候的塔伏脱外,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R?福特,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则是当代人听说过或熟悉的。记得一次讲演他开玩笑说:“在我们学校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叫做考不上耶鲁的,才考哈佛。”
有意思的是耶鲁大学同中国还有些异乎寻常的缘分,中国人留学西方获取的第一份大学毕业证书,就是耶鲁大学颁发的。获得这份证书的人,就是毕生致力于使西方近代文明应用于中国强盛事业,说服中国政府并亲自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带到美国的容闳。而在他带入美国的这第一批留学生中,还有一位所有受过中等教育的中国人都记得的响亮名字,即中国第一段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主持铺设的铁路的设计、主持者詹天佑,他也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一部分赵浩生:历史舞台前的特殊看客(7)
耶鲁大学教授的位置是极诱人的,赵浩生和他的夫人今泉智惠均在此占有一席之地。难怪当赵浩生的好友、已经成为世界级船王的董浩云,请他出任办得蒸蒸日上的海上大学校长时,他考虑再三后还是婉拒了。
赵氏夫妇在风景如画的汉姆敦,购置了一所欧式的漂亮而舒适的宅院,在此生育了一双儿女。儒雅的职业,稳定的收入,优裕的生活,圣人般贤淑的妻子,健康活泼的儿女,“人生幸福的要旨似乎已经齐备了。”记得第一次同赵先生见面时,同坐的叶松根先生也打趣说:“拿美国薪水,娶日本太太,徜徉中国山水……人间的美事,让你占全了!”
然而,沉湎于安乐不是赵浩生的性格,耶鲁的象牙之塔里,太少跌宕的宇宙流;常春藤围墙内的天地,总嫌狭小。自从记者生涯给了他敏锐的新闻目光后,他已经不可能对人世间的焦点冷眼相向;凡事关祖国和同胞,就不可能不勾起他置喙的激情。
在授课的同时,赵浩生创办了“海外观察”专栏,从此,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每周都会刊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