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思维-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美元50美分。”
没有几个工会领导人会这么快就降低自己的要求,而老板们通常需要借助日本人的竞争,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权威威胁对方,说服对方维持薪水不变。不过,上述情景还是提出了几个有关讨价还价过程的重要问题:会不会达成一致?能不能友好地达成一致,还是非得来一场罢工不可?谁将得到双方争夺的这张利益大饼的多大部分?
在第2 章,我们讲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说的是两个小孩就如何分配一块冰淇淋蛋糕而争吵不休。由于蛋糕会在你来我往的争吵之间一点一点融化,双方因此会受到激励,以尽快达成一致。不过,这个双方都同意的分配方案的基础在于,若其中一方使蛋糕融化,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例子形象地描绘了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策略原理。当然,在这个故事里,讨价还价过程的许多现实条件都被简化,目的是使这个原理变得更加突出。本章将会用到同一个原理,只不过同时还会强调在商业、政治和其他领域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们从简要复习工会与管理层就工资展开的谈判的基本概念开始。为了做到向前展望、倒后推理,从未来某个固定点开始考察会比较方便,因此,现在就让我们设想一家拥有自然资源的公司,比如一个夏季度假村的酒店。其旺季持续101天。每开门营业一天,这家酒店就能赚到1000美元的利润。旺季开始之际,职工工会与管理层就工资问题发生矛盾。工会提出自己的要求。管理层要么接受,要么拒绝,并于次日提出一个反建议。酒店只能在达成一致之后开门营业。
首先,假定讨价还价已经持续太久,以至于哪怕下一轮可以达成一致,酒店也只剩下旺季的最后一天可以开门营业。实际上,讨价还价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却由于有了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逻辑,实际发生的事情就受制于从这个逻辑极端开始的一个思维过程。假定现在轮到工会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时,管理层应该全部满足,因为这总比一无所获要强。于是工会就能全取1000美元。①
① 我们当然可以作出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即管理层一定需要某个很小的份额,比如100美元,但这么做充其量只会使我们的计算复杂化,且不会改变这个故事的基本概念。
现在考察旺季结束前倒数第二天,轮到管理层提出反建议。它知道,工会可以继续拒绝这个建议,让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天,同时得到1000美元。因此管理层不能提出低于这一数字的反建议。与此同时,工会在最后一天不可能得到比1000美元更高的收益,管理层也就没有必要在倒数第二天提出任何高出这一数字的反建议。这么一来,管理层在这个阶段提出的反建议已经非常明确:最后两天的2000美元利润当中,它要得一半;换言之,双方每天各得500美元。
从这里再倒退一天进行倒后推理。借助同样的逻辑,工会提出给予管理层1000美元,自己要求2000美元;这意味着工会每天得到667美元,而管理层只有333美元。我们用表11…1 显示整个过程:
表11…1
连续多轮的工资讨价还价
单位:美元朋8
余下天数
工会份额
管理层份额
总金额每天的金额
每天的金额
0 00 33 0000
100 《 )5oo 667 500 6oo
总金额0
000 000 000000 ; l ; 12 口l
000 000 000 000000
; 1 咬1 ; 1 勺白飞)
建议方工会管理层工会管理层工会
11 ; l 八j 月t 一勺.。。
1oo 101
管理层工会
50 0 ( ) 0 510 (刃
5oo 505
50 000 50 000
500 495
工会每一次提出一个建议,它都有一个优势,而这个优势源于它是提出最后一轮全取或全失建议的一方。不过,这个优势随着谈判回合增加而逐步削弱。在一个持续101天的旺季开始之初,双方的地位几乎完全一样:505美元对495美元。假如管理层是提出最后一个建议的一方,或者没有严格规定,如限制每天只能提出一个建议,双方必须是交替提出建议,等等,双方的份额比例就差不多。'1'本章的附录将会说明这一框架怎样普遍化,变成可以同时解释没有事先确定最后期限的谈判。我们之所以对交替提出建议加以限制,同时提出一个已知的期限,只是出于有助于大家向前展望的考虑。只要提议与提议之间相隔的时间很短,而讨价还价的期限又很长,这些条件就会变得无伤大雅——在上述情况下,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将引出一个非常简单而又引人注目的法则:中途平分总额。
此外,谈判过程的第一天就会达成一致。由于双方向前展望,可以预计到同样的结果,它们就没有理由不达成一致,否则双方每天共损失1000美元。并非所有工会对管理层的讨价还价都会以圆满的结局收场。谈判破裂确实有可能发生,工人罢工或业主停业屡见不鲜,还有可能达成偏向其中一方的协议。但是,我们只要进一步分析前面提到的例子,对其前提做一些必要的修改,就能解释这些事实。
1 .谈判中的锄强扶弱体系
决定如何划分利益大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方的等待成本。虽然双方可能失去同样多的利益,一方却可能有其他替代做法,有助于部分抵消这个损失。假定工会与管理层谈判期间,工会成员可以外出打工,每天挣300美元。于是,每次轮到管理层提出反建议的时候,出价不仅不能低于工会将在次日得到的收人,同时当天的数目至少要达到300美元。我们用一张新的表格(如表11…2 所示)表示这一变化,其中的数字显然更加有利于工会一方。这次谈判仍然从旺季第一天开始,没有任何罢工,但工会的结果却大有改善。
表11…2
连续多轮的工资讨价还价
单位:美元
余下天数
工会份额
管理层份额
每天的金额总金额每天的金额
一们nU 弓J nlj nU 口j 八j ' J 00 内JZ 门JZ
0 00 00 0000 7 7 44 门1 ; 1
00 65 76 6572
建议方工会管理层工会管理层工会
总金额1 00 ( ) 1 300 2 300 2 60 ( ) 3 60 ( )
,且,翻内J 月峙}气一。。。
1oo 101
管理层工会
650 (刃660 ( ) ( )
650 653
35 000 35 000
350 347
这一结果可以看做平均分配原则的一个自然修正,使双方有可能从一开始已经处于不同地位,好比高尔夫球比赛的做法,为强手设置不利条件,为弱者设置有利条件,锄强扶弱。工会从300美元开始,这是其成员在外打工可能挣到的数目。余下只有700美元可以谈判,原则是双方平均分配,即各得350美元。因此,工会得到650美元,而管理层只得到350美元。
在其他情况下,管理层也有可能处于有利地位。比如,管理层一边与工会谈判,一边发动不愿参加罢工的工人维持酒店营业。不过,由于这些工人的效率比较低或者要价更高,又或是由于某些客人不愿意穿越工会竖立的警戒线,管理层每天得到的营业收入只有500 美元。假定工会成员在外面完全没有收入。这时工会愿意尽快达成协议,根本不会当真发动一场罢工。不过,发动不愿罢工者维持酒店营业的前景会使管理层处于有利地位,它将因此得到每天750美元的收人,工会只得250美元。
假如工会成员有可能外出打工,每天挣300美元,同时管理层可以在谈判期间维持酒店营业,每天挣500 美元,那么,余下可供讨价还价的数目只有区区200美元。管理层最后得到600美元,而工会得到400美元。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是,谁能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过得越好,谁就越是能从讨价还价的利益大饼中分得更大一块。
2 。 “这对你的伤害大于对我的伤害”
一旦一名策略谈判者发现,外部机会越好,他能从讨价还价当中得到的份额也越大,他就会寻找策略做法,希望改善他的外部机会。与此同时,他还会留意到,真正影响大局的是他的外部机会与他的对手的外部机会的相对关系。他即便作出一个承诺或威胁,导致双方的外部机会同时受到损害,也还是可以从讨价还价中得到更好的结果,前提是相比之下,他的对手的外部机会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在我们提到的例子里,假如工会成员可以外出打工,每天挣300美元,而管理层则通过由不愿参加罢工者维持酒店营业,每天挣500美元,那么,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工会得到400美元,管理层得到600美元。现在,假定工会成员放弃外出打工的100美元,转而加强设置警戒线,阻止客人进人酒店,导致管理层每天少收200美元。于是,讨价还价一开始,工会的起点是200美元(300美元减去100美元),管理层的起点则为300美元(500美元减去200美元)。两个起点相加得到500美元,正常营业所得利润1000美元当中只余下500美元用于平均分配。结果,工会得到450美元,管理层得到550美元。工会加强警戒线的做法实际上等于作出要损害双方利益的威胁(只不过对管理层的损害更大),它为此多得50美元。
1980年,棒球大联盟的球员们在工资谈判中使用了同样的策略。他们在表演赛季罢工,在常规赛季继续比赛,同时威胁说要在阵亡将士纪念日周末再次罢工。要想看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对球队的伤害更大”; 请注意一点:在表演赛季,球员没有工资可拿,球队老板却能从度假人士和当地球迷那儿赚到门票收入;在常规赛季,球员每周拿到固定数目的工资,但对球队老板而言,门票和电视转播的收入起初是很低的,而从阵亡将士纪念日周末开始则会大幅度提高。这么一来,球队老板的损失与球员的损失的比值,将在表演赛季和阵亡将士纪念日周末达到最高峰。看起来,球员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策略。'2'
棒球球员们威胁要举行的罢工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球队老板们屈服了。但罢工毕竟已经进行了一半。我们的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理论显然没有完全用上。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能在损害发生之前达成协议——为什么会发生罢工?'
3 .边缘政策与罢工
在原有合同到期之前,工会与公司就会为达成一份新合同开始谈判。不过,这一期间没有理由着急。大家继续工作,产量方面没有损失,早一点达成协议与晚一点达成协议相比没有任何明显的好处。看上去双方都应该等到最后一刻,等到原有合同就要到期而罢工的阴云笼罩之际,再提出自己的要求。有时候确实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过,人们通常都会更快达成协议。
实际上,即便还在原有合同继续有效的平静时期,延迟达成协议也可能造成沉重的代价。谈判进程本身就存在风险。对于另一方的不耐烦、外部机会、紧张情绪或个性冲突,都有可能产生误解,同时怀疑对方没有老老实实进行讨价还价。哪怕双方同样希望谈判取得成功,谈判仍然有可能中途破裂。
虽然双方可能同样希望成功达成协议,但他们可能对什么是成功怀有不同的想法。双方向前展望的时候,并不总是看到同一结果。他们可能掌握不同的信息,看到不同的前景,于是采取不同的行动。各方必须猜测对方的等待成本。由于等待成本较低的一方能占上风,各方符合自身利益的做法,就是宣称自己的等待成本很低。不过,人们对这些说法不会按照字面意思照单全收;必须加以证明。证明自己的等待成本很低的做法是,开始制造这些成本,以此显示你能支持更长时间,或者自愿承担造成这些成本的风险——较低的成本使较高的风险变得可以接受。正是对于谈判何时才能结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导致了罢工的开始。
这一状况简直就是为实践边缘政策而量身定做的。工会可以威胁说要立即终止谈判,继而开始罢工,但罢工对工会成员而言也是代价不菲的。只要仍然存在继续谈判的时间,这么一个可怕的威胁就缺乏可信度。但是,一个较小的威胁还是可信的:随着怒火和紧张情绪逐渐增长,哪怕工会不愿意看到谈判破裂,这样的事情也有可能发生。假如这一前景给管理层造成的困扰大于对工会的困扰,从工会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好的策略。反过来,也有可能成为管理层的一个好的策略。关键在于,边缘政策的策略是双方之间较强的一方― 即相对不那么害怕谈判破裂的一方― 的武器。
有时候,原有合同到期之后,工人没有举行罢工,而是继续按照原有合同条款工作,工资谈判继续进行。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安排,因为机器和工人都没有闲着,产量也没有减少。不过,这表明,其中一方,通常是工会,正在努力按照自身利益改写原有合同的条款,因此对它而言,这种安排非常不利。那么,管理层为什么应该让步呢?为什么不应该让谈判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呢,反正原有合同实际上仍然有效?
在这种情况下,威胁仍然在于谈判破裂而举行罢工的可能性。工会走的是边缘政策路线,但现在是在原有合同到期之后进行。常规谈判的时间已经过去。一边按照原有合同规定继续工作,一边继续谈判,这会被大家看做工会示弱的迹象。必须保持举行罢工的某种可能性,才能刺激公司满足工会的要求。
一旦发生罢工,要紧的是,什么会使罢工继续下去?达成承诺的关键在于降低这个威胁,使其变得更加可信。边缘政策按照一天之后再来”奉一天的模式将罢工进行下去。永不返回工作岗位的威胁并不可信,假如管理层已经差不多满足工会的要求了,就更没人相信了。不过,多持续一天或一星期就是一个可信的威胁。由此造成的工人的损失比他们将会得到的收益小。假如他们相信他们将会取胜(而且会很快取胜),他们再持续一会儿就是值得的。假如工人们的信念是正确的,那么,管理层就会意识到,屈服的代价比较小,实际上自己也应该马上这么做。于是工人的威胁就不会造成任何损害。问题是,公司对整个局面的看法可能抱有同样的乐观看法。假如它相信工人马上就会退让,以再失去一天或一星期的利润换取一份对自己更有利的合同就是值得的。这么一来,双方继续处于僵持状态,罢工继续进行。
稍早的时候我们讨论过边缘政策的风险,即双方同时从光滑斜坡跌落的可能性。随着冲突持续,双方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性虽然很小,却不断增长。正是离风险越来越近的感觉促使其中一方退让。以罢工形式出现的边缘政策造成代价的方式不同,但效果却是一样的。一旦罢工开始,与其说存在一种遭受大损失的小可能性,不如说存在一种遭受小损失的大可能性,甚至是必然性。随着罢工持续得不到解决,小损失不断变大,从光滑斜坡跌落的可能性也随之增长。证明自己决心的办法是接受更大的风险或者白白看着罢工的损失增长。只有当一方发现另一方确实更强大,它才会考虑退让。力量可能有很多形式:一方的等待成本可能没那么大,因为它有其他很有价值的选择;取胜可能非常重要,原因可能是这一方还在跟其他工会进行谈判;失败的代价可能非常高昂,因此罢工的代价显得较小。
边缘政策的这一应用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以及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讨价还价。当美国希望其盟国加大它们承担的防务开支份额时,若是一边谈判一边按照原有合同行事,它就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只要原有的规定美国承担最大份额的合同继续有效,美国的盟国当然乐意让谈判无休止地继续下去。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