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怎样培养高eq小孩 >

第15章

怎样培养高eq小孩-第15章

小说: 怎样培养高eq小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要高度合作的幻想游戏中花许多时间?抑或他们比较偏向玩“平行游戏”
——即各玩各的,并没有太大的企图要共同游戏?

我们也留意研究组里孩子明显的负面行为——譬如,争吵、威胁、中伤、
搬弄是非及身体侵略等等。如果发生争论,孩子有否尝试找解决的办法,或


他们的冲突是否导致游戏的解散?先前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将来的生活会由
于这种行为而有重大的差别;负面及反社会行为是他们幼年时被同辈排斥的
一个主要原因。我们也知道孩子交友的失败是显示精神问题危机的一个指
针。

当我们将这些游戏场合的资料与我们在第一章内从家庭面谈及研究室实
验的资料作比较时,我们发现婚姻关系与孩子交友的行为有深切的关系。父
母婚姻不和的孩子,比父母婚姻融洽的孩子,较常独自地游玩,并且与玩伴
发生较多的磨擦。

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家对于来自婚姻触礁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也有类似的发
现。总括而论,研究显示夫妻冲突与离婚皆使孩子将来在发展的轨道上出现
严重的问题。一些问题,如缺乏人际间的技巧及侵略的行为,可能在童年的
早期就开始表现出来,引起同辈的排斥。父母由于被自己的问题所困扰,放
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关注也就较少,因此孩子四处游荡,在没人看管的情况
下,就倾向一些比较出轨的同辈团体。在青春初期,许多来自破碎家庭的孩
子已经走入歧途,跌入陷阱,包括学业退步、未成年性行为、滥用物质及少
年犯罪。另外有一些不是很明显的证据表示,来自发生高度冲突的家庭或离
婚案例的孩子经历较多的忧郁、焦虑及退缩。一个由弗吉尼亚州大学的E。梅
维斯·赫瑟林顿(E。MavisHetherington)指导的研究,发现来自离婚家庭十
几岁的孩子,他们发生有临床意义的精神健康问题的比率是几乎一般人口中
同年龄的3 倍。

社会科学家对于为何来自问题家庭的小孩子有较多的行为及交友的问
题,提出了各种的理论。有些认为父母不和或者与前任配偶有争执,比较没
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相处。离婚和导致离婚的冲突使家长精疲力竭、心神分
散、及意志消沉,无法有效地管训孩子。

在父母分居或离婚的时期,以及离异后的头两年,E。梅维斯·赫瑟林顿
说那是亲子关系严重瓦解的阶段。在这期间,E。梅维斯·赫瑟林顿说:“一
个心神被占据和/或情绪被干扰的家长与一个困苦、有所需求的小孩,要互相
支持及安抚似乎是有困难的,甚至只会加重双方的问题。”至于抚育孩子的
离婚妇女,她附加说:“经常变得有短暂的心情不定、沉默及对孩子有不一
致的处罚。”而问题不一定会随时间消失,赫瑟林顿认为:“在控制及监管
孩子的行为上有困难是离婚妈妈要面对的最持久的养育问题。”

这些发现回应了我们在研究组里对婚姻出现压力的参与者的观察。这些
家长比较冷漠及不理睬。他们也似乎比较不会规范孩子的行为。

许多专家认为婚姻出现压力的家长除了缺乏提供好的养育法外,也给孩
子如何与别人相处的一个坏榜样。他们认为孩子眼见自己的父母以戈相待或
互相蔑视,孩子在交友时就比较会表露这种行为。他们没有角色模范来教导
如何发挥同理心及共同解决问题,于是孩子依据父母的剧本有样学样——所
谓敌意与防御是冲突的恰当反应;好侵略的人能够得逞。

虽然说孩子生活在父母发生冲突的负面影响下而学习他们的行为模式是
合理的看法,但我认为婚姻不和可能对孩子还有一个更深、更重的打击——
尤其那些从小就暴露在严重的家庭问题中的小孩。我觉得生活在父母冲突之
下的压力,可以影响婴儿自主神经系统的发展,以致决定了这孩子待人处事
的能力。

无可否认,孩子在目睹双亲的争执会产生痛苦。研究显示,即使幼小的


孩子对父母的吵架也会产生一些生理变化的反感,譬如心跳和血压的增加。
学术心理学家E。马克·库明斯(E。Mark Cummings)曾经研究孩子对大人争
吵的反应,他发现小孩一般都以哭喊、紧张僵直地站着、捂住双耳、愁眉苦
脸或请求离开为反应。对于忿怒非语言的反应可以在小至6 个月的婴孩身上
发现。然而婴孩或许不懂父母争执的内容,但他们知道事情出了毛病而有激
动和流泪的反应。

我和同事在研究组里的家庭观察到这类的反应。譬如,参与我们对新婚
夫妇的研究其中的一对夫妇,带来他们3 个月大的女儿做观察。较早的面谈
显示家长的关系是十分具竞争和好争论的——在这项实验中这些特征变得更
明显。在被指示与婴儿玩时,做父亲的轻摇孩子的脚吸引了她对他的凝视,
而做母亲的则发出咿唔的声音试着夺走婴儿对父亲的注意力。这冲突似乎使
她迷惑又激动,结果她转向别处并开始哭。同时,她的心跳增加。虽然父母
尽力地安抚她,但是婴儿的心跳回复正常速度的时间却是异常的长。

虽然我们对婴儿的研究仍未完成,这样的观察结果却加强我的信念,认
为家长的冲突始自婴儿期——这是孩子自主神经系统正在发展的阶段——就
要付出代价。在头几个月里,孩子遭受的任何情绪的事件,都可能对它的自
主状态——即孩子调整神经系统的能力——有严重和一辈子的影响。有否回
应婴儿的哭喊;她是否经常被周围的感觉所安抚或刺激;喂育她、给她洗澡
及和她玩耍的人是否平静关心或焦虑沉郁——这全部关系到婴儿对刺激的反
应、自我的平静以及从压力中恢复的能力。

待孩子成长并与其他人接触时,这些能力就愈来愈重要。孩子为了要集
中注意力、专心学习、“解读”别人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及社交暗示,
都需要懂得调整自己的情绪。缺乏这些情绪智力的成分,孩子在进入社交及
学校的环境时,是处于一个不利的状态。

我们和其他许多的研究者都发现离婚和高度冲突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成
绩比较差。老师通常对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在性向与智力的评分上,分数
打得都比较低。在大西洋月刊写专栏的社会评论家巴巴拉·达福·怀特黑德
(Barbara Dafoe Whitehead)就如此形容这个情况:“我们当今教育最大的
悲剧是许多美国小孩没有上学,不是因为智力或身体有缺陷,而是因为他们
情绪上的无能。。老师发现许多孩子心神分散,他们被家庭生活激烈的事件
所占据,心情困苦以致连一些轻松的作业如乘法表都无法集中精神应付。”

全国儿童调查约谈了一批有全国代表性,属于童年的中期、青春期及成
年早期的样本,它的分析显示孩子成年后仍旧背负着这些问题。研究员尼古
拉斯·齐尔(Nicholas Zill)审视240 名16 岁前父母便已分居或离婚的年
轻人的资料。就算摒除父母的教育程度、种族及其他因素的变化,齐尔发现
来自破碎家庭18 至22 岁的年轻人,比其他的年轻人,表露高度的情绪烦恼
或行为问题的比率,前者的可能性是后者的两倍。他们在高中辍学的比率也
是后者的将近两倍。在辍学学生中,那些来自瓦解家庭的孩子最终也不太可
能获得其他的学位证书或GED。

不过,齐尔的分析中,最令人痛心的大概是离婚与亲子关系的联系。他
的调查发现离婚家庭中的年轻人有百分之六十五与父亲关系恶劣,而那些父
母没有离婚的年轻人则只有百分之九。齐尔对这项结果的评语是“几乎是不
令人惊讶的”,因为事实上,在研究组里大部分分居或离婚了的父亲并没有
给与经济上的支援也没有和孩子保持定期的接触。同时,许多孩子与母亲的


结合力似乎也受到离婚的打击。来自离婚家庭的报告,显示大约有百分之三
十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淡薄,而那些没有离婚的案例,则只占了百分之十六。

“大部分离婚家庭已成年的孩子至少与一位家长疏远,一小部分则疏远
两者,这个事实,我们认为是造成关注社交问题的合理原因。”齐尔说,“它
表示许多这些年轻人特别容易受外在影响,譬如来自男朋友或女朋友、其他
的同辈、代表权威的大人及媒体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不一定是负面的,但
它们不太可能足以取代与家长稳定及积极的关系。”

其他的研究显示父母的离婚如何影响人的一辈子。在各类的研究里,父
母离婚的成人报告有较多的压力、对家庭与朋友的满意度较低、有较多的焦
虑、以及处理一般生活问题的能力低弱。

根据最近一项长期追踪的调查,我们发现父母的离婚甚至可能减短人的
寿命。自1921 年起,刘易士·特曼(Lewis Terman)为了要测试他对遗传性
智力的理论,对1000 名天赋才能的加州儿童做社会心理及智力发展的追踪研
究,每隔5 到10 年就做一次调查。为了要寻找社会压力如何影响寿命,在利
佛塞加州大学的豪威·菲德曼最近调查了特曼研究的参与者之死亡证书,半
数已死亡。在1995 年,菲德曼报告那些在他们21 岁前父母离婚的参与者比
那些父母在一起的参与者早死了4 年。(相对地,他发现在参与者童年时家
长死亡的个案,对寿命没有太大的影响。他注意到这与其他揭示父母离婚和
分居对孩子往后心理上的问题比双亲的死亡有更深的影响的研究是一致
的。)菲德曼也发现离婚父母的小孩,自己也比较会离婚,但他们本身的离
婚并不一定造成他们较短的寿命。菲德曼的结论认为父母离婚是年轻人在社
会错综的生活里,预测他们往后贸然死亡一个关键的事件。

有这么多表明了离婚对孩子造成的有害影响,婚姻不睦的家长可能怀疑
为了孩子的幸福,是否最好要维系一段悲伤无救的婚姻。我们及其他的研究
对这个问题,可以肯定且响亮地回答“不是”。这是因为某些夫妻间的冲突,
像离婚一样会对孩子造成同样有害的影响。即是说,伤害孩子的并不一定是
离婚,而是婚姻不睦里父母之间可能产生的强烈的敌意与不良的沟通。一些
婚姻问题,包括丈夫在家庭的情绪生活中退缩的情况,与孩子发生心理学家
所谓“内在化”的问题有关——即孩子变得焦虑、沉闷、内向及退缩。另一
方面,在配偶之间的敌意和蔑视,则与孩子对同辈的侵略行为有关。

既然不健康的婚姻和离婚都同样对孩子有害,到底有没有已证实的方法
让不愉快的已婚夫妻保护自己的孩子?我们的资料显示是有的。减少孩子受
创的途径就是透过情绪辅导。

使孩子免受婚姻冲突的负面影响

有这么多证据显示父母的争吵会伤害孩子,一些家长可能怀疑他们是否
应该以避免所有类型的婚姻冲突为目标,或者至少对孩子隐瞒他们的争执。
这不但不是个好主意,而且是不太可能的。冲突与忿怒是每日婚姻生活里正
常的成分。夫妻之间可以公开表达无可避免的差异,并且将问题解决,往后
会有较愉快的关系。正如我们已知道的,家长认可负面的情绪,比较能够协
助孩子处理他们自己的忿怒、忧伤和恐惧的情绪。

除此之外,研究显示孩子可以从目睹某些家庭的冲突中受惠,尤其当家
长以互相尊敬的方式争执,而且很明显地采取建设性的努力解决问题。假如
孩子从未见过他们生活中的大人与别人发怒、不和,然后处理之间的争论,


他们就错过了促进情绪智力重要的一课。

重点在处理与孩子另一位家长的冲突,使它成为一个正面的教材而非对
孩子有害的经历。当然,知易行难——尤其考虑到配偶(或前配偶)可以如
何刺激对方的情绪。然而,最近的研究给父母提供一些如何与对方相处融洽
的线索,以保护及造福孩子。

在婚姻中实践情绪辅导

我们对孩子情绪需求的研究明确地显示当家长倾听、了解、并认真地对
待孩子,他们是最快乐、最有成就的小孩。但这些习惯在父母身上及他们的
婚姻生活上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与同僚审视在研究组里被标为情绪辅导的
家长的婚姻。(这些是对自己与孩子情绪有察知的男女。他们倾向于将孩子
负面情绪的时刻视为倾听的机会。他们对孩子发挥同理心、立规范、并提供
如何料理负面情绪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指引。)

除了获知他们如何以家长的身份扮演情绪教练的角色,我们也搜集关于
他们婚姻生活详细的资料。在长时间的面谈里,我们知道他们婚姻关系中的
经历和他们对婚姻的观念。在研究室实验里,我们观察他们解决冲突的症结。
同时,经过11 年的追踪,我们获知多少已离婚、多少曾考虑离婚、还有多少
仍然快乐地过着婚姻生活。

我们发现情绪辅导不单只保护他们的孩子,也保护他们的婚姻。与研究
组里其他的家长比较,这些情绪教练对他们的婚姻感到较满意与稳定。他们
彼此之间表现较多的亲情、喜爱及钦佩。当这些夫妻谈及他们对婚姻的看法
时,他们比较容易强调伴侣的价值。他们谈论时较常使用“我们”,视他们
共同的生活为一个合伙的事业。他们比较有肯定的态度、较少交战、较少蔑
视对方。做丈夫的比较少有“石墙”的倾向,或在激烈的交流中停止沟通。
他们比较会认为夫妻有必要讨论双方负面的情感、公开问题、处理而非逃避
冲突。这些夫妻较不会视他们共同的生活是乱七八糟的。他们似乎比较会说
他们觉得为婚姻而付出的痛楚及努力是值得的。

将这些发现都纳入考虑后,有人可能会怀疑什么是首要的:快乐的婚姻
抑或成为孩子优秀的情绪教练所需的社交技巧。在我们现阶段的研究,确实
很难给它们下定位。一方面,如果家长有美好稳定的婚姻,他们大概比较容
易在孩子身上投入他们的注意力、时间及情感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如果大
人在倾听、同理心的发挥及解决问题上有熟练的技巧,他们可以同样地在配
偶及孩子身上,好好地施展这些技巧——以达到圆满的结果。但唯有完成更
多的研究后,我们才可以有把握地说,推动的因素是哪一个,但我比较相信
后者是基本的力量。即是说,那些能照料孩子情绪的也同样如此对待他们的
配偶,而这种行为对婚姻关系是好的。

我是根据我们已完成的研究——它显示何种的婚姻互动关系可以预示婚
姻的稳定性——而作的一种假说。这项研究在我的著作《婚姻成败之原因》
(Why Marriages Succeed or Fail)有详细的描述。这里要说的是,假如你
将我们在第三章已探究的情绪辅导的要素(情绪察知、以同理心去倾听、解
决问题等等)施展在配偶上,你很可能得到可喜的结果。

我们在参与养育小组的父母中,发现这种作法已有了某种程度的论证。
譬如,安说:在帮助她两岁的儿子确认自己的情绪时,使她更洞悉自己的感


觉。如此,也鼓励了她和丈夫在他们的关系上发挥更多的同理心及肯定对方
的情绪。

“不采用这种肯定对方情绪的技巧,必然会发疯的,”安说,她是一位
艺术工作者,“假如我说:‘今天我收到一封被拒绝的信,而我很失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