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怎样培养高eq小孩 >

第7章

怎样培养高eq小孩-第7章

小说: 怎样培养高eq小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孩看到父母在激烈的争论后又友善地解决双方之间的不和,他会学习到一
课关于冲突与和解以及亲密关系的持续力量。(父母必须知道小孩子是很具
体的思想家,他需要看到实际的证明——譬如热情的拥抱——才能了解妈妈
和爸爸真的解决了他们的争执。)同样的道理,一个小孩看到父母极度的难
过——譬如离婚或者祖父母的去世——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处理悲伤和绝望。
假如孩子难过时有扶持的、关爱的大人在一旁提供慰藉和信心,那就更正确
适用。孩子学到分享悲伤可以导致更深度的亲密与结合。

当情绪辅导的父母说或做出伤害小孩的事情——当然,在每个家庭随时
随地都会发生的——他们勇于道歉。在压力下的父母可能没有经过思虑就反
应,像以粗鲁的名字呼喊小孩或胁迫地提高他们的声调。父母因这些行为而
懊悔,向孩子说他对不起并从事件中寻找教训。如此,这事件又可成为另一
个亲近的机会——尤其当父母愿意告诉孩子,他当时的感觉并谈论以后他会
如何处理类似的状况。这让父母再一次向子女展示对付不安的感觉如内疚、
懊悔和忧伤的方法。

情绪辅导配上建设性的惩罚会有很好的作用,后者让孩子清楚了解品行
不端的后果。其实,施行情绪辅导的父母可能会发觉随着家庭对辅导模式愈
来愈适应,行为问题也逐渐减少。这种情形有许多的原因:

第一,情绪辅导的父母在孩子的情绪还不是很强烈的时候就一贯地给予
反应。即是说,不必要等到情绪高涨时孩子才能获得他所期望的关怀。在一
段时间后,这些孩子明显地意识到父母了解他们,对他们有同理心,并且深
切地关心他们生活里的一举一动。他们无必要为了感受父母的关怀而采取行
动吸引注意力。

第二,如果孩子在年幼时就接受情绪辅导,他们对于自我安慰的技巧发
展得很熟练,而且在压力下可保持镇静,如此他们比较不太可能行为不端。

第三,情绪辅导的父母不会反对孩子的情绪,所以磨擦较少。即是说,
孩子不会因为失望而痛哭或发泄脾气便被谴责。但无论如何,情绪辅导的父
母会立下规范,给孩子关于适当的行为和不适当的行为一个明确和一致的指


导。当孩子了解规矩并明白犯规的后果,他们比较不可能行为不端了。

最后,这种养育的作风使亲子间有更强的感情结合力,因此孩子对于父
母的请求也会较有反应。这些小孩视父母为他们的知己和盟友,他们愿意取
悦而不想使双亲失望。

有个母亲叙述这种情形在她8 岁女儿的一次撒谎事件中是如何产生效
用。苏珊发现在女儿萝拉的学校作业中夹了一张恶意中伤另一个小孩的纸
条。纸条上虽然没有写上萝拉的名字,但显然那是萝拉的笔迹。当苏珊向女
儿问起此事,萝拉闪烁其词,硬说纸条不是她写的,但苏珊知道萝拉在撒谎。
这件事令苏珊困扰了好几天,她觉得萝拉的天真和她对女儿的信赖逐渐在消
失。最后,她知道必须再跟女儿当面谈一下,这次她把自己心中对此事的感
受告诉给女儿听。

“对于这张纸条,我知道你是在撒谎,”苏珊明确坚定地说:“你让我
很失望,很伤心。我认为你是个诚实的人但现在却知道你在说谎话。我希望
你知道当你愿意告诉我真相时,我会愿意听而且我会原谅你。”

两分钟的静默过去后,萝拉双眼充满泪水呜咽地说:“妈妈,关于那张
纸条,我撒谎了。”说毕,苏珊拥抱她,两人好好地详谈了关于这便条的内
容以及便条是写给哪个孩子的,并且如何使萝拉解决和那女孩的冲突。苏珊
也重复地向女儿述说诚实对她们母女关系的重要性。萝拉此后不再向她撒
谎。

当小孩感到与父母在情绪上有结合,而父母运用这结合力帮助孩子调整
他们的感受并解决问题,这时候,事情就圆满解决了。如同前述,我们的研
究发现有接受情绪辅导的小孩在学业成绩、健康及同辈的关系上都有较好的
表现。他们比较不会有行为上的问题,同时也较能够从烦恼的情况中恢复。
情绪智力使他们有充分的准备去处理将来的危难与挑战。


情绪辅导的五项重要步骤

我记得自己首次发现如何情绪辅导可能对我的女儿莫莉亚产生作用,她
当时是2 岁,那天,我们去探访亲戚后坐在回程的长途飞机上。无聊、疲倦
和古怪的莫莉亚问我要“斑马”,那是她喜爱的布绒动物和慰藉的对象。很
不幸,我们没注意地将这只已经很旧的动物玩偶装入一只送入检查柜台的行
李箱内。

“对不起,宝贝,我们现在没办法拿到斑马。它在飞机另一端的一只大

旅行箱内。”我如此地解释。
“我要斑马。”她可怜地发着牢骚。
“我知道,甜心。但斑马不在这里。它在飞机下面的行李舱内,只有等

我们下飞机后,爸爸才拿得到,对不起。”

“我要斑马!我要斑马!”她再次地呻吟。然后她开始哭喊,在她的座
位上扭转,还徒劳地要伸手去拿刚才她看到我取出小点心放在地上的一只手
提袋。

“我知道你要斑马,”我边说,边感到自己的血压在往上升。“但它不
在那只袋子里。它不在这里而我也没办法。这样吧,我们何不来读爱克尼,”
我边说边寻找其中一本她喜爱的图画书。

“不要爱克尼!”她啼哭,生气起来。“我要斑马。我现在就要它!”

此刻,其他旅客、空中小姐、走道对面我的老婆都投给我“想些法子”
的眼神。我看着莫莉亚怒红的脸,想象她多么地感到失望。毕竟,我不就是
那个她可以要求涂一片花生酱土司、以电视机遥控器使紫色的大恐龙出现的
人吗?为什么我不给她心爱的玩具呢?难道我不明白她多么地想要它?

我感到很难过。突然我开窍顿悟:我无法拿到斑马,但我可以退而求其

次给她另一个美好的东西——一个父亲的慰藉。
“我但愿你此刻拥有斑马,”我对她说。
“对呀,”她伤心地回答。
“你因为我们没办法给你斑马而生气。”
“对呀。”
“我但愿你此刻就拥有斑马,”我重复地说,她带着好奇又几乎是讶异

的眼光盯着我。
“对呀,”她低声地咕噜,“我现在就要它。”
“现在你累了,搂抱着斑马的感觉一定很棒。我希望在这里我们有斑马

好让你抱着。更好的是,我但愿可以离开这些座位,找一张又大又柔软的床,

上面堆满你所有的动物和枕头,让我们可以躺下来。”
“对呀,”她同意。
“我们无法拿到斑马,因为它在飞机的另一处,”我说,“所以让你失

望了。”
“对呀,”她叹口气说。
“我感到很难过,”我说,看着她绷紧的脸渐渐舒缓。她将头靠在椅背

休息。她继续埋怨了几声,但慢慢地平静下来。几分钟后就睡着了。

虽然莫莉亚只有两岁,但她明确地知道她所要的——她的斑马。一旦她
理解到没有可能得到它,她就不再对我的道歉、辩论或移转感兴趣。我的验
证又是另一回事。对她来说,知道我了解她的感受似乎使她好过些;而对我


来说,这是一个对同理心的力量所忘不了的经验。

同理心:情绪辅导的基础

想象一下在一个没有同理心的家庭中成长的样子。那是一个你父母盼望
你永远是高兴、满足和宁静的空间,在这家中,忧伤或忿怒被看作是失败或
潜在灾难的象征。你的父母每次遇到你情绪低落时就感到焦虑。他们告诉你
他们宁愿看到你满足和乐观、“朝好的一面看”、永不埋怨、永不对任何人
或任何事说坏话。而你,只是一个小孩,也就认为你的父母是对的。你有坏
情绪表示你是个坏孩子。因此你尽量达到他们的期盼。

问题是,生命中不断地发生不如意的事使你几乎无法维持笑脸。你的小
妹妹跑到你房间毁了你一系列的漫画书。你在学校被冤枉而你最好的朋友任
你被责骂。每年你都参加科学比赛,而每回你的设计都毁了。还有那爸妈吹
捧了几个月超级棒的家庭度假,只不过是长途的兜风,听妈妈对“壮观的”
景色发出惊叹的语气而爸爸则滔滔不绝地谈论“迷人的”历史遗迹。

但这些事情被认为是不会使你烦恼的。假如你将你的小妹妹喊作小混
蛋,你的母亲会说:“当然你没有那个意思!”关于学校的事件,你爸爸会
说:“你一定做了些刺激老师的事。”至于科学比赛设计的灾祸呢?“把它
忘记。明年你会做得更好。”家庭度假呢?甚至不要提起。“毕竟你老爸跟
我花了多少钱带你们这些孩子去犹他州玩。。”

所以不久之后,你学会闭上你的嘴。假如在学校遇上麻烦,回家后你挂
上一张笑脸径自回房。没有必要去惊动爸妈。他们讨厌问题。

晚饭时,你爸爸问:“今天在学校过得怎样?”

“不错,”你心不在焉地回答。

“好,好,”他应着,“把奶油给我。”

你在这种假装的家庭中成长到底学会什么呢?首先你认为自己跟父母完
全不像,因为他们似乎没有你那些难过和不舒适的感觉。你以为自己有这些
感受是有问题的。你的哀伤是个缺点;你的忿怒使家庭成员感到困窘;你的
恐惧阻碍了他们的前进;如果不是因为你和你的情绪,他们的世界大概就是
完美的。

过一段时间后,你发现跟双亲讨论你内心的世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
这使你感到孤单。但你也发现只要你装出高兴的样子,就天下太平了。

当然,这会造成困惑——尤其在你长大后,看到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生
命有时候真的是个累赘。在你生日时,你得不到想要的玩具;你最要好的朋
友找到一位新的好朋友,留下你一个人孤独地在自助餐馆内排队。你装了齿
列矫正器成了大钢牙。疼你的祖母过世了。

然而,你被认为不应该有这些难过的感受,因此,你成为掩饰自己的大
师。更成功的是尽量不要有感觉。你学会闪躲引起冲突、忿怒及痛苦的场面。
即是说,你远离避开人类密切的结合。

通常,否认自己的情绪并不简单,但却能做得到的。你是在分散情绪和
转移注意力中发展长大的。进食偶尔可以帮助平息不安的感觉。电视与电动
游戏是忘记烦恼的好法子。再过几年,你就长大可以熟习地掌握一些分散心
神的技巧。现阶段,你尽力装扮笑脸、使你的双亲满足、让一切都在控制之
下。

但如果情况不是如此呢?假如你生长在一个以同理心的了解作为首要的


目标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快乐的家庭,又会是怎样?想象你的父母在问:“你
还好吗”的时候,他们真的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你或许每次不会被迫回答:
“还好。”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回答:“我今天好惨。”他们不会乱做结论,
也不会假设每个问题都是一个灾难等着他们去修补解决。他们只会单纯地倾
听你接下来要说的话,而且会尽力去了解及帮助你。

假如你说你在学校跟伙伴发生争执,你母亲或许会问你发生的原因,你
的感受,以及她是否能够帮你找出解决的办法。假如你跟老师有误会,你的
父母不会自动地站在老师那一方;他们会仔细地听你叙述故事并相信你,因
为他们认为你是诚实的。假如你的科学设计泡汤了,你爸爸会告诉你他小时
候也有类似的经验;他明白站在教室前、面对嘶嘶冒烟该死的设计时,那种
胆怯的感受。假如你的小妹妹毁坏了你一系列的漫画书,你妈妈会搂着你说:
“我明白你为何如此忿怒。你很在乎这些书,这么多年还一直收集着。”

很可能,你就不会感到太凄凉。不论发生任何事,你感到父母都会支持
你,他们可以让你依靠,因为你知道他们了解你的内心。

在最基本的形式上,同理心是感觉别人之情绪的能力。作为有同理心的
父母,我们看到孩子在流泪时,就能设身处地想象他们的处境并感受他们的
悲痛。看到孩子生气地跺脚,我们能感受他们的受挫与忿怒。

如果我们可以向孩子传达这类亲密的情绪了解,即是相信他们的体验并
帮助他们学习慰藉自己。这技巧使我们处在如江河的筏夫所谓的“滑行”。
不论与孩子的关系中有多少的暗礁或急湍,我们都能待在河流上,引导他们
向前进。甚至当这过程变得极端叛逆(像是在青春期就经常如此),我们也
能帮助孩子渡过障碍和危机,寻找他们的方向。

同理心为何有这般的威力?我认为是由于它让孩子视父母为盟友。

想象一下当8 岁的威廉从后院垂头丧气地回来,因为隔壁的小孩拒绝跟
他玩耍。他的爸爸鲍勃从报纸中抬起头,短短地说:“又是这样!威廉,你
看你,现在已是个大男孩,不是小婴儿。不要因为每次人家对你冷淡就难过
不安。你就把它忘记,找个同学打电话聊聊天;读书;或者看电视。”

通常,由于孩子相信父母的意见,因此威廉很可能会想:“爸爸是对的。
我表现得像个婴孩似的。所以隔壁的男孩不想跟我玩耍。我怀疑自己什么地
方不对劲。为何我不能像爸爸说的一样忘了它呢?我是如此地糟糕,没人愿
意做我的朋友。”

现在想象假如威廉的父亲在他进屋时的反应不同,威廉会有怎样的感
受。譬如,鲍勃放下手中的报纸,看着儿子说:“威廉,你看来有点难过。
告诉我发生什么事情了。”

假如鲍勃倾听——真的打开心胸倾听——或许威廉对自己会有不同的判
断。这段对话继续下去可能是如此:

威廉:汤姆和派屈克不让我跟他们玩篮球。

鲍勃:我敢说那让你伤心透了。

威廉:对呀。也让我火大。

鲍勃:我看得出来。

威廉:没有道理我不能跟他们打篮球。

鲍勃:你跟他们谈过这事吗?

威廉:才不呢。我不要。

鲍勃:那你想做什么呢?


威廉:我不知道。或许我把它忘记算了。

鲍勃:你认为那是个比较好的主意吗?

威廉:对呀,因为明天他们大概会改变主意。我想我会找个同学打电话
聊聊天;或者读书;我可能会看一会儿电视。

当然,差别就在于同理心。在这两幕里,鲍勃都是关心儿子的感受。或
许长期以来,他对于威廉因同伴的排斥“反应过敏”而忧虑;他希望儿子变
得较坚强。可是,在第一幕里,鲍勃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让他自己对威廉
的期盼成了绊脚石。他以批评代替了同理心,他发表了短短的演说,提供未
经请求的劝言。结果,他一番好意的努力都失败了。威廉带着更难过的心情
离去,进一步地被误解,比以往更像一个“懦夫”。

相对地,第二幕里,鲍勃花时间倾听儿子,清楚地表示他了解威廉的感
受。这让威廉感到更有慰藉,更有自信。最后,虽然威廉自己找到的答案跟
他父亲可能提供的是一样的(另外找一个伙伴;去读书等等),但这是他自
己寻出的解答,他可以带着完好的自尊,更坚强地离去。

这是同理心运作的方式。当我们企图去了解孩子的体验,他们会感到有
股支持的力量,知道我们在他们的身旁。如果我们不去批评他们,不轻视他
们的情绪,不尝试转移他们的意向,孩子就会让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他们
告诉我们他们有怎样的感觉,提供自己的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