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木彬光-纹身杀人事件-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津先生,那个人是——”
“那个女人是谁,你凭想像就好。关于底稿的问题,完全和我的预期不符。从那位纹身师家的相簿,我有重大的收获。有几十个纹身的男女,在澡堂里拍照。我想一定是雕勇会的例行之类的聚会。其中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因为闪光灯的缘故,照片里他闭着眼睛、模样很可爱。从两只手腕到胸前都有菊花的刺青。这么小的孩子身上纹着美丽的刺青,真令人咋舌。也许是父母或谁一时高兴,在他肌肤上描绘的也不一定。不过,这张照片里的他和其他会员的刺青,没有两样。”
“哦,那样吗?”
“这张照片使我对自己的推理有了自信。究竟绢枝为什么要在身上绘这一片的刺青图案,然后拍照呢?由于我认识的那个女人的话,使我完全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男人对皮肤白皙的女人不感兴趣。最上久说过,刺青是那种男人不可欠缺的触媒……但是,刺青图案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在肌肤上描绘刺青,就像用松根油或木炭装在汽车上,紧急的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
性的深渊——神津恭介知道这是很不容易解释的问题。他眉间露出深沉的忧色,继续说:
“绢枝的初恋情人,听说是个摄影师。他自己身上也有刺青,不是什么正派的男人……也许绢枝绘上刺青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爱情,那片纲手公主的绘图,大概是爱情的纪念像,仅仅一夜欢乐,就像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数年后的今天,却引起恐怖杀人案的动机,实在是谁都料想不到的事。”
“早川博士应该想到什么才对。我记得神津先生当时说过,博士对某个女人既厌又爱。这是指谁?”
“当然是说绢枝——不,也许是她身上的大蛇丸。我的揣测虽然慢了半拍,但是博士一看到照片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她还活着。至少我到现在还是这么认为。他知道凶手是谁,虽然心里非常憎恶,但又希望她平安无事。就算不能一辈子平平安安,至少多活一天算一天。博士的心情不断地翻搅在矛盾之中。对肉体的眷恋,对刺青的迷恋……在这个世界上,实在有太多不可测知的深渊。”
恭介的眼光好像站在断崖上窥看无底的幽谷。
转眼间数个月过去了。最上久在东京地方法院的第一审中,被判处死刑的数天后,东大医学系的标本室,添了一具新的标本。
雕安的杰作:大蛇丸——绢枝的纹身标本。
“哦,你制成胴体的雕像啦。”
神津恭介望着松下课长笑说。
“只留头和手脚、没有胴体的案件。所以,便把缺头和手脚的胴体制成标本,特别有意义。”
松下课长泛着复杂的表情说道。
“可怕……的女人,却又无法抗拒她。”
早川博士胸中激起的情愫,仅能在独语中透出一丝。
他的话,研三很能理解。没有头和手脚的胴体,从右肩抬起的大蛇,仿佛活着似的栩栩如生。穿着铁制防护衣的装束,结合妖术于一身的大蛇丸,依然浮出媚人的笑意看着大家。
依旧妖媚的大蛇丸在美丽的女人身上跃动着。
对绢枝来说,也许是下地狱之前的一出戏吧!一夜缠绵,仿佛春梦,但是对研三来说,却是一场永志不忘、既恐怖又甜美的恶梦。
众人默默地站在标本面前。无论在场的哪一个人,都对刺青有着无限的感慨。
从松下课长和早川博士吸食烟草的嘴里吐出来的烟,就像一层淡紫的云,静静地飘荡在刺青的周围。那股袅袅上升的烟,看起来仿佛是大蛇丸的妖术卷起的妖云,亦或是祭拜牺牲的亡灵焚香吧!
—(全文完)—
解 说
小泉喜美子 / 文
“对于这件案子,第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非常理智的要素和非常奇怪的要素互相纠缠。”
作者高木彬光先生在处女作《纹身杀人事件》中,借着其中一个人物说了这样的话。
对了!根本上,侦探小说不应该忘掉这句箴言——
非常理智的要素和非常奇怪的要素。
侦探小说虽然改称作推理小说,但是这两大支柱却永远不变。
法国推理小说界的第一把交椅摩阿洛·那鲁斯贾克为推理小说下过定义:
“推理小说就是由推理营造出恐怖,再由推理敉平恐怖的故事——换句话说,推理小说是创造一种令人身历其境的恶梦,而且从头至尾都有绝对合理的轨迹可循。”
另外,丸谷才一也说过:
“尸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然后侦探出现,识破不在场证明,终于擒住真凶。仅仅如此,并不足以称为推理小说。真正的侦探小说,一定要有一种令人感觉像大人的童话般的独特味道。”
这些话对真正能意会出推理小说妙处的人来说,早就了然于心。
日本的推理小说界在两者并重的要件下,却倾向一边,只有一端非常有力,使得起步的阶段,就有分裂的趋向。
“理智的要素”在现今的推理小说中,不过是取材自平凡无奇的社会新闻,以枯燥无味的说明写成的中篇小说,或者是在图表和时刻表的分割游戏中“成长”,结果不知道是让读者享受阅读的乐趣,还是叫读者坐在数学、社会学的教室,听这些案然无味的故事。
另一方面,就奇怪的要素来说,进展却非常大。奇怪沦为色情或变为恐怖。不久,最新的推理小说早晚会变成“色情狂按照时刻表互相残杀,糊涂刑警追击真凶的社会新说明书”这种类型。
高木先生所著的《纹身杀人事件》,对推理小说界来说,无疑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在“两大支柱”精湛的均衡中,创造出完美的境界。
借着自雷也、大蛇丸及纲手公主这些纹身的图案,和杀人案结下一段因缘,像这种带有虚无主义的主题,在大时代中,以巧妙的“理智”型游戏,捉住读者的心脾,令他们目眩神迷、为之陶醉,的确是看尽繁华人生、圆满的闭幕。
关于纹身的美学,在季刊杂志《歌舞伎》第三号所载的落合清彦先生《血溅的男人》一文中,有如下的说法:
“纹身是象征通过死亡的预备仪式;同时,也是杀人犯认定资格的测试。用尖锐的针,一针一针地刺入肉间,仿佛是透过小规模的流血仪式,体验到近乎死亡的境地。(中略)由此他可以获得司掌死亡和流血的资格及权利。”
高木先生在撰写处女作、寻思之前,我推想他本能地受过如前所述的美学影响。我愿意在此向大家呼吁,他所独具的特长,正是现今的日本接理小说界所欠缺的。
“博士,我似乎很赞赏犯罪的人?”
“那是没办法的事。善恶和美丑的感受,完全属于另一个范畴。你们嫌厌纹身,像眼中钉、肉中刺一样,把纹身的人,全都看做凶恶的杀人犯或是强盗这种作奸犯科的人。可是,事实并不尽然。在文明世界的欧美各国,钟爱纹身的人不乏王侯贵族、上流社会人士,纹身对他们而言,反而是大行其道的艺术象征。”
然后,高木先生再继续写出由禁忌、嗜虐交织而成的绚烂世界。女人背上纹着大蛇丸,当她气绝的时候,大蛇丸依然蠢动翻搅,看到这不可思议的景象,瞬间战栗油然生起。
《纹身杀人事件》是近代推理小说中的杰作,内容有巧妙设计的密室之谜,以及明快的解谜妙法,而且密室之谜本身不单单是物理的魔术而已,更是“奇怪的”心理上的魔术,由此结合成扣人心弦的杰作,具精妙之处有目共睹,用不着再引用江户川乱步先生的赞辞。
就这部以纹身为象征的作品的另一个角度来看,对其嗜好及感觉的特异性,确实值得给与高评价。放眼看现今日本的推理小说,像这种被人遗忘许久的美感、飞快感及战栗的表现风格,已经不复重见了。
为什么描写的尽是——在小公寓的一间房里,一个蓝领阶级的家伙和酒吧的女侍纠缠不清,演出一出情杀案?
为什么描写的公式是——刑警胡乱地吃了一碗饭,或是新闻记者火速赶到现场附近访问有关的人,还有住在那个住宅区的主妇们提着菜篮在一些三姑六婆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的情景,试问——读者为什么要看这些东西?
为什么日本的推理小说不知不觉之间竟变成“老旧”、“平凡”、“无聊”的东西?是不是这样比较富有“现实的”、“社会性”、“不至变成没有价值”呢?
这是何等的贫乏!有梦与诗,使得情节曲折动人,该人拍案叫绝,这才是推理小说的本质。
哈梅特、钱德勒、乌鲁里斯,以及莱丝等人所写的小说独树一格、一脉相承。他们不忘一定要究其本源,承继真正的精髓,他们非常了解,侦探小说在二十世纪是一条醉汉的船。
不会把理智的要素转化为数字讲义或犯案纪录的报告书,不会把奇怪的精神降格为荒唐无稽、低级粗俗的色情文学,所以才能完成《纹身杀人事件》,行文之中得以自由平衡地运用两大支柱。二十五年来,高木先生在只有优秀推理作家才能做的“美丽的恶梦”中,创造一连串持续不懈追求合理性的作品,使得这桩“美丽的恶梦”清晰有力地展现在各位面前。
不论安东尼·西法在他的剧作《侦探》一书中,如何彻底地戏弄侦探作家,都无损推理作家、推理小说的光荣,因为“作弄”原本就是推理小说的根本精神。
《纹身杀人事件》在一九四九年出书时,出乎版元岩谷书店的意料之外,竟然大爆冷门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这是作者把他呕心沥血的宝贝赶到当铺所追回的经典之作。
后来,又补述三百页以上,成为六百五十页的巨著,在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绽放灿烂的光芒的,就是这部作品。
【作者简介】
小泉喜美子(1934年2月2日—1985年11月7日)日本推理作家、翻译家。旧姓杉山。东京人。高中毕业后入早川书房从事翻译工作,并与时任该社编辑的小泉太郎(生岛治郎)结识,于25岁时与之结婚。曾以《辩护证人》应征《ALL读物》推理新人奖,尽管没有入围却得到了评审委员高木彬光的赏识而得以出版作品。1972年与生岛离婚。之后开始大量发表原创小说和译作。1985年,醉酒后失足摔伤去世。
—校注
PS:至此,高木彬光的杰作《纹身杀人事件》(刺青杀人事件)已经全部扫描OCR并上传共享完毕,这份工作从年初开始,持续了近一年,这段时间得到了很多网友和推理迷的支持,感谢你们!当然,最想感谢的是台湾的推友曲辰先生,正是他无私提供的台版书复印件,才使得这本广大推理迷翘首企盼已久的传说之作,最终揭开神秘的面纱与诸位见面。(按照我的计划,下一步会考虑将台湾科幻大师张系国的名作《星云组曲》扫出来,当然在此之前还是打算歇段时间,扫校工作着实辛苦啊!)
《纹身杀人事件》——旧时王谢堂前燕
欧阳杼 / 文
神作的神,很多时候并不是常量,而是变量。诚然,真正的经典之作不会因为时代而褪色,但要做到超越时代,小说中就不能出现太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贴近时代是很不错的选择,不过有利也有弊,其他时代的读者不见得就喜欢这种类型。很可惜,《纹身杀人事件》就是昔日王谢堂前栖息的燕子,类似的模式和结构已经大众化了。
故事情节不用再累述了,这本书最为出色的是对“犯罪经济学”的诠释:“从犯罪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圈套或是一个小道具,至少要有两三种用途,才有意义。就像一座水坝,对发电、灌溉农作物、治水都有益处,这是同样的道理。”是的,小说中的密室很好地贯彻了犯罪经济学的原理。如果仅仅是要表现密室这个trick,一个短篇就足够了,如果在trick上再加一些渲染,便可以写成长篇。但作者绝不想就这样简单处理这本小说,对小说的凶手来说,设计繁复的诡计很符合犯罪经济学原理;而对作者来说,设计繁复的诡计则很符合诡计经济学的原理。当然,读者也更喜欢繁复诡计,毕竟熬了几百页,都冲着结局的解谜,繁复一些的诡计,读者才会觉得值。
这里似乎有必要详细阐述一下繁复这个字眼,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诡计的大量堆叠。话说用诡计杀人是一项成本很高的行为,搞出那些复杂的东西,如果仅仅是炫耀自己的能力,或是用诡计来向侦探挑战,这种行为真的太傻了。想的诡计越多,反而越会露出马脚。如果只讨论诡计的有效性,那随手在路边拿起一把刀刺死一个乞丐,当时没有人看见你,你也没留下指纹,这种案子恐怕是最难侦破的。你完全不需要动机,更重要的是,没有留下什么线索。从实用性来说,最简单的诡计就是最有效的诡计。当然,小说中不能这么干,作者要是真这么写,估计会被读者骂残。不要紧,还有这么一条路。我们不可能动不动就去谋害和自己毫无瓜葛的人,小说中所描写的死者,大部分都和凶手有某种关系,所以杀人就有了动机。有了动机,在构思诡计的时候就不可能无限制地将诡计简单化了,这种情况,就好比是有了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理论上的最优值是无法取得的,这时诡计不得不复杂。此时就要用上犯罪经济学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道具,自己的诡计才不易被识破,使用同样的步骤,能够达到的效果要尽量最多。如果你用的步骤过多,很遗憾,你被识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繁复和堆叠的区别就在于,繁复的诡计能够充分利用每一项步骤,一举两得,甚至一举多得。而堆叠的诡计,利用率太低了。
在这一点上,现实和小说终于有了共同点,繁复的诡计读者很爱看,实际生活中也能运用(开个玩笑,最好别用)。而《纹身杀人事件》就是这种类型的优秀小说,同样的步骤,同时达到了机械诡计和心理诡计的效果,在当时的年代,的确算是神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样的构架早已层出不穷,回过头再看这本书,自然不觉是神作,但仍然值得强烈推荐,如果是初次阅读推理小说的朋友,这本书一定要看。
文自博客:欧阳杼的小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