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史记译注 >

第121章

史记译注-第121章

小说: 史记译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辟:排除,引申为驱赶。 ②:通“嘻”。表示惊喜的叹词。 ③子晣(zhé,折):《索隐》认为子晰是人名。晣。晣,或作“晰”。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引《史诠》曰:“晰,明也,谓梦中明见子耳。《索隐》以子晰为当道人名,非。”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皇霸》注云,顾炎武、钱大昕等对“子晰”的解释与《史诠》同。 ④屏:退避。 ⑤以上两句指的是简子灭范氏和中行氏二卿,熊与罴是二卿祖先部落的图腾。 ⑥这句指后来赵襄子灭代和知氏。 ⑦翟犬者,代之先也:代属北狄,其始祖以犬为国腾,所以说狄犬是代的祖先。 ⑧革政而胡服:指后来的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 ⑨二国:指中山国和胡地。 ⑩延:聘请。
  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①。”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恤②。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③,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①无为将军者:秦秋时诸侯国的军队都由正卿统率,所以卿也常被称为将军。“无为将军者”也就是没有能做正卿的人,即简子的地位无人继承,所以下面简子才说“赵氏其灭乎”。 ②毋恤:又作“无恤”。 ③宝符: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凭证,也指代表天命的符节。
  后二年,晋定公之十四年,范、中行作乱。明年春,简子谓邯郸大夫午曰:“归我卫士五百家①,吾将置之晋阳。”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倍言②。赵鞅捕午,囚之晋阳。乃告邯郸人曰:“我私有诛午也,诸君欲谁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反。晋君使籍秦围邯郸。荀寅、范吉射与午善③,不肯助秦而谋作乱,董安于知之。十月,范、中行氏代赵鞅④,鞅奔晋阳,晋人围之。范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谋逐荀寅,以梁婴父代之;逐吉射,以范皋绎代之。荀栎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乱者死。今三臣始乱而独逐鞅,用刑不均,请皆逐之。”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哆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不克。范、中行氏反伐公,公击之,范、中行败走。丁未,二子奔朝歌⑤。韩、魏以赵氏为请。十二月辛未,赵鞅入绛,盟于公宫。其明年,知伯文子谓赵鞅曰:“范、中行虽信为乱,安于发之⑥,是安于与谋也。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赵鞅患之。安于曰:“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遂自杀。赵氏以告知伯,然后赵氏宁。
  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畔⑦。”
  ①卫士五百家:赵鞅曾包围卫国,卫人进献给赵鞅五百户士民,原来被安置在邯郸。 ②倍:通“背”,违背。 ③荀寅、范吉射与午善:据《左传·定公十三年》载,荀寅、范吉射与赵午三人有姻亲关系。 ④中行氏:即荀氏。荀寅祖父荀偃任中军统帅,晋国中军后改称中行,荀氏因而又称中行氏。 ⑤二子:指范吉射和荀寅。 ⑥发:挑起。 ⑦畔:通“叛”。
  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周舍死,简子每听朝,常不悦,大夫请罪。简子曰:“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孤之腋。请大夫朝,徒闻唯唯①,不闻周舍鄂鄂②,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③。
  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范、中行于朝歌,中行文子奔邯郸。明年,卫灵公卒。简子与阳虎送卫太子蒯聩于卫,卫不内④,居戚。
  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简子又围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遂奔齐。赵竟有邯郸、柏人。范、中行余邑入于晋。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⑤。
  ①唯唯:恭顺的应答声。 ②鄂鄂:直言争辩的样子。鄂,通“谔”。 ③附:归附,顺从。怀:安抚。 ④内:同“纳”。收容,接纳。关于阳虎送卫太子,卫不纳事,详见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 ⑤奉邑:领地。 侔:等同。
  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①,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②。定公三十七年卒,而简子除三年之丧③,期而已④。是岁,越王句践灭吴。
  晋出公十一年,知伯伐郑。赵简子疾,使太子毋恤将而围郑。知伯醉,以酒灌击毋恤。毋恤群臣请死之。毋恤曰:“君所以置毋恤,为能忍訽⑤。”然亦愠知伯。知伯归,因谓简子,使废毋恤,简子不听。毋恤由此怨知伯。
  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⑥,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
  ①争长:争为诸侯之长,即盟主。 ②卒长吴:终于以吴王为长。按,此处所记与卷五《秦本纪》、卷三十九《晋世家》及《国语》等相同,但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及《左传》所记是以晋定公为长。 ③三年之丧:守丧三年。古礼规定,君主去世,臣应守丧三年。 ④期(jī,机):一周年或一周月。这里指一周年。 ⑤訽(gòu,够)同“诟”。耻辱。 ⑥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据《左传·哀公二十年》记事,赵简子于此年已不在世,鲁哀公二十年当晋定公三十七年。本文所记简子卒年有误。
  赵襄子元年,赵围吴①。襄子降丧食②,使楚隆问吴王。
  襄子姊前为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③,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代王及从宫,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④。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早死,故封其子。
  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晋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是为晋懿公⑤。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
  ①越围吴:上文晋定公三十七年内已有越灭吴之记事,这里又说越围吴,有误。又,赵襄子元年为公元前457年,越灭吴为公元前473年,此处记年、记事均误。 ②丧食:古代礼制服丧期间规定的饮食。 ③枓(zhǔ,主):有长柄的勺子。 ④摩:通“磨”。 笄(jī,机):古人盘发或别帽子用的簪子。 ⑤懿公:或作哀公。
  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二节,莫通。曰:“为我以是遗赵毋恤①。”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齐三日②,亲自剖竹,有朱书曰:“赵毋恤,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女反灭知氏。女亦立我百邑③,余将赐女林胡之地。至于后世,且有伉王④,赤黑,龙面而鸟噣,鬓麋髭髯⑤,大膺大胸,修下而冯⑥,左袵界乘⑦,奄有河宗⑧,至于休溷诸貉,南伐晋别,北灭黑姑。”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
  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⑨。城中悬釜而炊⑩,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礼。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于是襄子行赏,高共为上。张孟同曰:“晋阳之难,唯共无功。”襄子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唯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霍泰山祠祀。
  其后娶空同氏,生五子。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
  ①遗:送给。 ②齐:同“斋”。斋戒。 ③百邑: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皇霸》认为是地名。 ④伉:勇健。 ⑤麇(méi,眉):通“眉”。 ⑥修下而冯(píng,平):修,长;下,下体;冯,高大。《风俗通义·皇霸》作“修下而冯上”。 ⑦左袵:衣襟左开。袵,同“衽”。界乘:披甲骑马。界,同“介”,铠甲。 ⑧奄:覆盖,包括。 河宗:黄河中游一带。 ⑨三版:版,古代筑城用的夹板。一版高八尺,或云高二尺。三版即三块版那么高。 ⑩釜:锅。
  献侯少即位,治中牟①。
  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
  十年,中山武公初立。十三年,城平邑。十五年,献侯卒,子烈侯籍立。
  ①治: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
  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追尊献子为献侯。
  烈侯好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公仲曰:“诺。”不与。居一月,烈侯从代来,问歌者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有顷,烈侯复问。公仲终不与,乃称疾不朝。番吾君自代来,谓公仲曰:“君实好善,而未知所持①。今公仲相赵,于今四年,亦有进士乎②?”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公仲乃进三人。及朝,烈侯复问:“歌者田何如?”公仲曰:“方使择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逌然③。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④,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充⑤,君说⑥。烈侯使使谓相国曰:“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相国衣二袭⑦。
  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是岁,魏文侯卒。
  ①持:执行,实行。 ②进:推荐。 ③逌(yóu,由)然:宽舒、悠闲的样子。 ④练:干练。 ⑤所与:指上面所提的建议。 ⑥说:同“悦”。 ⑦袭:古代称衣服一套为一袭。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魏败我兔台。筑刚平以侵卫。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薄。八年,拔魏黄城。九年,伐齐。齐伐燕,赵救燕①。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
  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十二年,敬侯卒,子成侯种立。
  ①齐伐燕,赵救燕:请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应在侯七年。
  成侯元年,公子胜与成侯争立,为乱。二年六月,雨雪①。三年,太戊午为相②。伐卫,取乡邑七十三。魏败我蔺。四年,与秦战高安,败之。五年,伐齐于鄄。魏败我怀。攻郑,败之,以与韩,韩与我长子③。六年,中山筑长城。伐魏,败湪泽,围魏惠王。七年,侵齐,至长城④。与韩攻周⑤。八年,与韩分周以为两⑥。九年,与齐战阿下。十年,攻卫,取甄。十一年,秦攻魏,赵救之石阿。十二年,秦攻魏少梁,赵救之。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虏其太子、痤。魏败我浍,取皮牢。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十四年,与韩攻秦。十五年,助魏攻齐。
  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遇葛孽。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与燕会阿。二十年,魏献荣椽⑦,因以为檀台。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于桂陵⑧。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秦攻我蔺。二十五年,成侯卒。公子緤与太子肃侯争立,緤败,亡奔韩。
  ①雨(yù,玉)雪:下雪。 ②戊:一作“成”。 ③长子:地名。 ④长城:战国时各国大都筑有长城。这里指的是齐长城。 ⑤周:这是春秋末周考王封其弟在洛阳以西建立的一个小诸侯国。 ⑥分周以为两:据卷四《周本纪》载,西周国(即周国)惠公即位后,封其少子于巩,称为东周惠公。与本篇所记不同。 ⑦荣椽:荣,古建筑中的飞檐。荣椽即可用作飞檐的木椽。 ⑧齐败魏于桂陵:孙膑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是古代著名的战例。详见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二年,与魏惠王遇于阴晋。三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四年,朝天子。六年,攻齐,拔高唐。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伐魏①,虏其将公子卬。赵伐魏。十二年,秦孝公卒,商君死。十五年,起寿陵。魏惠王卒。
  十六年,肃侯游大陵,出于鹿门,大戊午扣马曰②:“耕事方急,一日不作③,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④。
  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
  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之,兵去。二十二年,张仪相秦。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
  二十四年,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立。
  ①商君:即商鞅。 ②扣马:牵马。 ③作:耕作。 ④谢:谢罪,认错。
  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①;国三老年八十②,月致其礼。
  三年,城鄗。四年,与韩会于区鼠。五年,娶韩女为夫人。
  八年,韩击秦,不胜而去。五国相王③,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秦败我观泽。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④。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楚、魏王来,过邯郸。十四年,赵何攻魏。
  ①秩:俸禄或品级。 ②三老:古三老朋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似指曾任要职的退休老臣或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③五国相王:五国互尊为王。五国,似应指战国七强中除秦、楚之外的五国。 ④王召公子职……使乐池送之《集解》云:“按《燕世家》,子之死后,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无赵送公子职为燕王之事,当是赵闻燕乱,遥立职为燕王,虽使乐池送之,竟不能就。”
  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①,颜若苕之荣②。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太。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
  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③。赵王使伐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①荧荧:光彩艳丽。 ②苕:落叶藤本植物,花色橙红。又名凌霄、紫葳。 ③膑:膝盖骨。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