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史记译注 >

第129章

史记译注-第129章

小说: 史记译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郑反晋。九年,伐齐,至灵丘。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
  ①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史学家多以此为战国时代之始。 ②聂政杀侠累:其事详见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九年,魏败我浍。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黄池。魏取朱。六年,伐东周①,取陵观、邢丘。
  八年,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②,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十年,韩姬弑君悼公③。十一年,昭侯如秦④。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秦来拔我宜阳。
  ①东周:此指战国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其地在今河南巩县,因位于周王都洛阳以东,故名。 ②修术行道:申不害是法家政治家,这里的“术”是指他倡导的君主驾驭群臣的手段和方法,“道”即法家的治国之道。 ③悼公:韩国世系中没有悼公,这里不知所指。 ④如:到……去。
  二十五年,旱,作高门。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时。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①,而顾益奢②,此谓‘时绌举赢’③。”二十六年,高门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门。子宣惠王立。
  ①恤:怜悯,救济。 ②顾:反而,却。 ③时绌举赢:衰敝不足的时候做奢侈的事情。绌,不足;赢,有余。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八年,魏败我韩举。十一年,君号为王。与赵会区鼠。十四年,秦伐败我鄢。
  十六年,秦败我脩鱼,虏得韩将、申差于浊泽。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①。今秦之欲伐楚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②,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③。”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④,将西购于秦⑤。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⑥,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⑦,多其车,重其币⑧,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满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⑨,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 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⑩,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11),不穀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12),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13),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14)。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
  ①与国:友好国家,盟国。 ②具甲:准备盔甲武器。 ③以一易二:一,指送给秦国一座名城;二,指秦国不再伐韩并且又与韩国联合伐楚。 ④警:警戒,戒备。 ⑤购:通“媾”,讲和。 ⑥四境之内:即国内。四境,四方边境。 ⑦发:派出。信臣:使臣。 ⑧币:礼物。 ⑨雁行:像大雁那样排列成行。比喻军队列队进行。 ⑩不穀: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穀,善。 (11)肆志:随心所欲。肆,放纵。 (12)说:同“悦”。 (13)已有伐形:指韩国已有了联秦伐楚的迹象。 (14)益甲:增加兵力。甲,这里代指军队。
  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秦武五卒。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十一年,秦伐我,取穰。与秦伐楚,败楚将唐昧。
  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①。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②。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
  ①内(nà,纳):同“纳”。这里是使进入的意思。 ②将:领兵。
  楚国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①,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②。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③,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④,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⑤,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⑥,必易与公相支也⑦。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⑧,施三川而归⑨。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⑩,公不能救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康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其言收玺(11),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12)。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13)。”于是楚解雍氏围。
  ①道:经过,取道。 ②祖:效。故智:过去用过的计谋。 ③折:挫折,失败。 ④到:欺骗,迷惑。 ⑤阳言:表面上假说。 ⑥不用:不为所用,即不为其效力。 ⑦相支:相持,相对抗。 ⑧乘:凌驾。 ⑨施:显示。这里指显示威风。 ⑩塞:阻塞。 (11)玺:印信,秦以前尊卑通用。这里指将军带兵的印信。 (12)张仪:这里指的是张仪之“故智”,不是指张仪人。下文“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同。 (13)无秦:无视秦国。
  苏代又谓秦太后弟芈戎曰:“公叔伯婴恐秦楚之内虮虱也,公何不为韩求质子于楚①?楚王听人质子于韩②,则公叔伯婴知秦楚之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于秦楚。秦楚挟韩以窘魏,魏氏不敢合于齐,是齐孤也。公又为秦求质子于楚,楚不听,怨结于韩。韩挟齐魏以围楚,楚必重公。公挟秦楚之重以积德于韩,公叔伯婴必以国持公。”于是虮虱竟不得归韩。韩立咎为太子。齐、魏王来。
  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③。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釐王。
  ①芈(mǐ,米)戎原是楚国贵族,所以苏代建议他“为韩求质子于楚”。 ②这一句《正义》认为应是“楚王不听人质子于韩”,原文脱“不”字。据上下文意,《正义》的意见是有道理的。 ③军:驻军,驻扎。
  釐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①。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五年,秦拔我宛。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②,齐败,湣王出亡。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③。二十一年,使暴救魏,为秦所败,走开封。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④,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⑤,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是岁,釐王卒,子桓惠王立。
  ①周:卷五《秦本纪》和卷十五《六国年表》作“韩”。 ②西周:战国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在洛阳的西边。 ③两周:指小诸侯国西周和东周。 ④冠盖相望:指使者或官吏在路上往来不断。冠,这里专指官吏的礼帽;盖,古代车上伞状的车篷。 ⑤佗:通“他”。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①。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②。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③。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①城:筑城。 ②韩国上党郡守降赵事,详见卷四十三《赵世家》。 ③秦杀赵卒四十万事,详见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马服子,即赵括。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①。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韩遂亡。
  ①韩非使秦及被杀事,详见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太使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①,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②。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也赵、魏终为绪侯十余世,宜乎哉!
  ①绍:承继,接续。 ②阴德:暗中施德于人。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支菊生 译注
  【说明】
  公元前386年,齐国世卿田和取代了姜姓国君,成为齐国的新主,从此齐国就由姜姓国变为田姓国。田氏先祖最早来到齐国的是田完(即陈完),他的谥号是敬仲,因名本篇为《田敬仲完世家》,简称《田完世家》。史书又常称此后的齐国为田齐,所以也称本篇为《田齐世家》。
  齐国在春秋时就是个强国,春秋后期渐趋衰落,但根基并未动摇,所以田氏代齐之后,很快又成了战国时代的强国。本篇前半主要记述田氏代齐的过程,以简短记事为主。后半则使用以人物代记事的方法,既突出了人物,又完成了记事任务,一举两得。
  齐威王是本篇中较为突出的人物,作者选择了几个重要事例表现了他的不同寻常。一是严明赏罚。对即墨大夫的重赏,对阿大夫的烹杀,一举震慑了全国,官吏们不敢再文过饰非,使齐国大治。二是重用贤才。文中记述了一段齐威王与梁惠王的谈话,梁惠王以有十枚照夜珠自诩,而齐威王却把自己的贤臣良将视如珍宝,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齐威王对人才的重视。三是善于听取臣下意见。威王和邹忌议论鼓琴与治国,同大臣讨论是否救赵等,都表现了他的这个特点。
  齐宣王是齐国的又一位重要人物。这里突出了他的两件大事,一是任用田忌、孙膑,大败魏军于马陵,使齐国威震一时;二是“喜文学游说之士”。这第二件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举。齐宣王对文学游说之士“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让他们“不治而议论”,使稷下先后集中了学士“数百千人”,临淄成了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齐宣王对文化史的这一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齐湣王是本篇记述的另一个重点。他曾有过一番作为,放弃东帝的称号,征讨宋国的暴君等,都提高了齐国的威望。但他骄傲轻敌,燕相乐毅率五国军队来攻,齐国几乎灭亡。这次惨败使齐国一蹶不振,虽有襄王五年时的田单复齐,但齐国的衰亡已无法挽回了。
  本篇还涉及到一些有名的历史人物,邹忌是着墨较多的一个。他通过鼓琴与齐威王论治国之道,淳于髡(kūn,昆)讽以微言,他能应答如响,都显示出他具有辅国的大才。但他当权后却使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田忌,又表现了他的权势欲。其他人物虽着墨不多,也都各具特色。
  篇末,太史公认为,田氏代齐“非必事势之渐然”,而似乎是在遵循着当初占卜的预兆。既否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宣扬迷信,古今不少学者对此予以批评是完全应该的。
  【译文】
  陈完是陈厉公陈他(tuō,托)的儿子。完初生的时候,周太史正好路过陈国,陈厉公请他给陈完卜卦,卜得的卦是《观卦》变为《否(pǐ,匹)卦》,太史说:“卦辞的意思是:观看国家的风俗民情,利于做君王的上宾。这是说他将取得陈国君位拥有国家吧?也许是不在陈国而在他国吧?或者是不应验在他人身上,而应验在他的子孙身上。如果是在他国,必定是姜姓国。姜姓是帝尧时四岳的后代。事物不可能是两个同时强大,陈国衰落后,他这一支将要昌盛起来吧!”
  厉公是陈文公的小儿子,他的母亲是蔡国女子。文公去世后,厉公的哥哥陈鲍即位,这就是桓公。桓公和弟弟陈他不同母。趁桓公生病的时候,蔡国人替陈他杀死了公陈鲍和太子陈免,立陈他为君,这就是厉公。厉公即位以后,娶蔡国之女为妻。这个蔡女和蔡国人通奸,常常回蔡国去,厉公也经常去蔡国。桓公的小儿子陈林怨恨厉公杀死了他的父兄,就让蔡国人诱骗厉公并把他杀了。陈林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庄公。所以陈完不能立为国君,只是陈国大夫。厉公的被杀,是由于为淫乱而出国,所以《春秋》里说“蔡人杀陈他”,这就是指责他的罪恶。
  庄公去世后,弟弟杵臼即位,这就是陈宣公。宣公二十一年(前672),杀死了太子御寇。御寇和陈完相友爱,恐怕灾祸牵连到自己,所以陈完逃奔齐国。齐桓公想要任他为卿,他推辞说:“我这个寄居在外的小臣有幸能够免除种种负担,已经是您给我的恩惠了,不敢再担当这么高的职位。”齐桓公让他任管理百工的工正。齐懿仲想把女儿嫁给陈完为妻,为此事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这叫做凤凰飞翔,和谐的鸣声锵锵。有妫(guī,归)氏的后代,将在姜氏那里成长。五代之后就要昌盛,和正卿的地位一样。八代之后,地位之高没人比得上。”他终于把女儿嫁给陈完为妻。陈完逃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已在位十四年了。
  陈完去世后,谥号是敬仲。敬仲生了稺(zhì,志)孟夷。敬仲到齐国之后,把陈氏改为田氏。
  田稺孟夷生了湣孟庄,田湣孟庄生了文子须无。田文子侍奉齐庄公。
  晋国大夫栾逞在晋国作乱,逃奔到齐国来,齐庄公给他优厚的待遇。晏婴和田文子劝谏,庄公不听。
  田文子去世,他生的儿子是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气,侍奉齐庄公,很受宠信。
  无宇去世,他生的儿子是武子开和釐(xī,西)子乞。釐子田乞侍奉齐景公,是大夫,他向百姓征收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赐给百姓粮食时用大斗,暗中向百姓施以恩德,而齐景公也不加禁止。因此田氏得到齐国的民心,他们家族越来越强大,百姓心向田氏。晏子多次向景公进谏,景公不听。不久晏子到晋国出使,他与叔向私下里说:“齐国的政权最终要归到田氏的手里呀。”
  晏婴去世后,范氏和中行氏在晋国反叛。晋国加紧追击他们,范氏和中行氏向齐国请求借粮,田乞想作乱,要在诸侯中结党,于是对齐景公说:“范氏和中行氏多次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