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史记译注 >

第211章

史记译注-第211章

小说: 史记译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⑤。”得选兵八万人⑥,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⑦,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⑧。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①矫:假传(命令)。②单车:指只有所乘车辆而无随护的兵车。③袖:藏在袖中。④勒:约束、整顿。⑤归养:回家奉养父母。⑥选兵:选出的精兵。⑦解:解除。⑧负韊矢: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韊,盛箭的囊袋。 
  魏王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①,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②,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③。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自立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④,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⑤。公子侧行辞让⑥,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⑦,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⑧,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①使将将其军:前“将”字,将官;后“将”字,率领。②德:感激。③骄矜:骄傲自大。自功:自己认为有功。④埽:通“扫”。⑤引公子就西阶:古代迎宾升堂的礼节规定,主人从东阶上,宾客从西阶上,以示尊敬。宾客若自谦降低身分,则与主人同从东阶升堂。就,靠近。⑥侧行:侧着身子走。表示谦让。⑦口不忍:不好开口。⑧汤沐邑:古代天子赐给诸侯的封邑,邑内的收入供诸侯来朝时斋戒自洁之用。这里是指供养生活取用的地方。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①,薛公藏于卖浆家②,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③。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④,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⑤,公子妄人耳⑥。”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⑦。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⑧,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⑨,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⑩。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⒀。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⒁。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⒂,死。”宾客皆背魏之赵⒃,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⒄,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⒅,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⒆,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⒇。
  ①处士:指有才德而未仕或不仕的人。博徒:聚赌的人。②卖浆家:出卖酒浆的店家。③自匿:主动地隐藏起来。④间步:悄悄地步行。游:交游,交往。⑤妄:胡乱。⑥妄人:无知妄为的人。⑦称:符合,满足。⑧豪举:豪放的举动。另一说,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谓徒以客众为豪耳。”⑨不我欲:即“不欲我”,不要我。⑩乃装为去: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去。€免冠谢:脱帽谢罪。固:坚持、坚决。⒀倾:倒出来,竭尽。⒁使使:前“使”字,派遣;后“使”字,使者。⒂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有敢于替魏王使者通报传话的。⒃之:往、到。⒄恤:体恤,顾念。⒅夷:平。⒆卒:结束。⒇告车趣驾:嘱咐车夫赶快套车。趣,通“促”,急促,赶快。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①。
  魏安釐三十年②,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③,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④,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⑤。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⑥,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⑦,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⑧,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⑨。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⑩,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⒀。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⒁,十八岁而虏魏王⒂,屠大梁。
  ①将:指任为上将军之职。从“魏王见公子”到“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中华书局本原作一段,今据文意分为两段。②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③振:通“震”。④名:署名。⑤《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图十卷,今佚。⑥行:行贿。⑦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称居帝王位为“南面”。⑧反间:使敌人间谍为我所用。⑨未:相当于“否”。⑩再以毁废:再次因毁谤而被废黜。€谢病:托脱有病。醇酒:厚酒,烈性酒。⒀病酒:饮酒过量而病。⒁稍:渐渐地。⒂十八岁:指无忌死后十八年即前225年。魏王:指魏王假。
  高祖始微少时①,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②。高祖十二年③,从击黥布还④,为公子置守冢五家⑤,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①微少:微贱。指刘邦尚未发迹时。②祠:祭祀。③高祖十二年:即前195年。④从击黥布还: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回来。⑤守冢:看守坟墓。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①,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②,不耻下交,有以也③。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①墟:废墟。②岩穴隐者:居在深山野谷的隐士。这里泛指住在不被人注意的各个角落的隐士。③有以:有道理。以,道理、原因。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张凤岭 译注
  【说明】
  本篇是战国末期楚相春申君黄歇的专传。
  春申君是楚国贵族,招揽门客三千余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以辩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言秦楚宜相善。时楚太子完入质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送回,随后亦归楚,任为楚相。曾率兵救赵,又率六国诸侯军攻秦,败归。后因贪图富贵中李园圈套被谋杀。对于春申君其人,司马迁作了大体公允的评述:“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春申君“以身徇君”(《太史公自序》)是对暴秦以强凌弱的一种抗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楚国的利益,是值得称道的明智之举。但综观他的一生所作所为,惟系于“富贵”二字,即如他“招致宾客,以相倾夺”,无非是把宾客当作显示富贵的摆设而已,让宾客“蹑珠履”与赵使竞豪奢即为一例。因此,他不可能得到贤才,即使有朱英那样的人也只能“恐祸及身”远离而去。他最后落得悲惨下场,正如钟惺所言“富贵到手,器满志昏”,具有必然性。至于他的上秦王书,不过是嫁祸于人,求得苟安罢了。从长远的观点看,它等于是献给秦王灭楚的大计,实在不算“明智”。
  明凌稚隆说:“按此传前叙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于吴,后叙春申君以奸谋盗楚,而身死棘门,为天下笑。模写情事,春申君殆两截人。”(《史记评林》)从行文看,本传可以春申君任相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重点写其“智”,后期重点写其“昏”,并各选择一件事情作具体的描述,两件事情又都有首有尾,象是独立成篇的生动故事,而前后两期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春申君由明智而昏聩的性格变化,给人以完整而明晰的印象。
  【译文】
  春申君是楚国人,名叫歇,姓黄。曾周游各地从师学习,知识渊博,奉事楚顷襄王。顷襄王认为黄歇有口才,让他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白起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华阳战败了他们,捕获了魏国将领芒卯,韩、魏两国向秦国臣服并事奉秦国。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但还没出发,这时楚王派黄歇恰巧来到秦国,听到了秦国的这个计划。在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楚国大片领土,因为在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只好把都城向东迁到陈县。黄歇见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去那里访问,结果上当受骗,扣留并死在秦国。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恐怕一旦发兵就会灭掉楚国。黄歇就上书劝说秦王道:
  天下的诸侯没有谁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现在听说大王要征讨楚国,这就如同两个猛虎互相搏斗。两虎相斗而劣狗趁机得到好处,不如与楚国亲善。请允许我陈述自己的看法:我听说事物发展到顶点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与夏季的变化就是这样;事物积累到极高处就会危险,堆叠棋子就是这样。现在秦国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两方边地,这是从有人类以来,即使天子的领地也不曾有过的。可是从先帝文王、庄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国土地同齐国连接起来,借以切断各国合纵结盟的关键部位。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驻守任职,盛桥把韩国的土地并入秦国,这是不动一兵一卒,不施展武力,而得到百里土地的好办法。大王可以说是有才能了。大王又发兵进攻魏国,堵塞了魏国都城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内,拿下燕、酸枣、虚、桃等地,进而攻入邢地,魏国军队如风吹白云四处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大王的功绩也算够多了。大王停止征战休整部队,两年之后再次发兵;又夺取了蒲、衍、首、垣等地,进而兵临仁、平丘,黄、济阳则退缩自守,结果魏国屈服降秦;大王又割取了濮磿以北的土地,打通了齐国、秦国的通道,截断了楚国、赵国联系的脊梁,天下经过五次联合而相集的六国诸侯,不敢互相救援。大王的威势也可以说发挥到极点了。
  大王如果保持功绩,掌握威势,去掉功伐之心,广施仁义之道,使得没有以后的祸患,您的事业可与三王并称,您的威势可与五霸并举。大王如果依仗壮丁的众多,凭靠军备的强大,趁着毁灭魏国的威势,而想以武力使天下的诸侯屈服,我恐怕您会有以后的祸患啊。《诗经》上说:“没有人不想有好的开头,却很少人能有好的终结”。《易经》上说:“小狐渡水将渡过时,却湿了尾巴”。这些话说的是开始容易,结尾难。怎么才能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智伯只看见攻伐赵襄子的好处却没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杀身之祸。吴王夫差只看到进攻齐国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在干隧被越王勾践战败。这两个国家,不是没有建树过巨大功绩,由于贪图眼前的利益,结果换得了后来的祸患。因为吴王夫差相信了越国的恭维,所以才去攻打齐国,在艾陵战胜了齐国人之后,回来时却在三江水边被越王勾践擒获。智伯相信韩氏、魏氏,因而攻伐赵氏,进攻晋阳城,胜利指日可待了,可是韩氏、魏氏背叛了他,在凿台杀死了智伯瑶。现在大王嫉恨楚国不毁灭,却忘掉毁灭楚国就会使韩、魏两国更加强大,我替大王考虑,认为不能这样做。
  有诗道:“大军不远离自家宅地长途跋涉”。从这种观点看,楚国是帮手,邻国才是敌人。《诗经》说:“狡兔又蹦又跳,遇到猎犬跑不掉;别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现在大王中途相信韩、魏两国与您亲善,这正如同吴国相信越国啊。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敌人不能宽容,时机不能错过。我恐怕韩、魏两国低声下气要秦国消除祸患,实际是欺骗秦国。怎么见得呢?大王对韩国、魏国没有几世的恩德,却有几代的仇怨。韩、魏国君的父子兄弟接连死在秦国刀下的将近十代了。他们国土残缺,国家破败,宗庙焚毁。上至将领下至士卒,剖腹断肠,砍头毁面,身首分离,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泽之中,头颅僵挺,横尸遍野,国内到处可见。父子老弱被捆着脖子绑着手,成了任人凌辱的俘虏,一群接一群地走在路上。百姓无法生活,亲族逃离,骨肉分散,流亡沦落为男仆女奴的,充满海内各国。所以韩、魏两国不灭亡,这是秦国最大的忧患,如今大王却借助他们一起攻打楚国,不也太失当吗!
  再说大王进攻楚国怎么出兵呢?大王将向仇敌韩国、魏国借路吗?若是,则出兵之日就是大王忧患他们不能返回之时,这是大王把自己的军队借给仇敌韩国、魏国啊。大王如果不从仇敌韩国、魏国借路,那就必定攻打随水右边的地区。而随水右边地区,都是大川大水,高山密林,深溪幽谷,这样一些无粮地区,大王即使占领了它,也等于没有得到土地。这是大王落个毁灭楚国的恶名声而没有得到占领土地的实惠啊。
  再说大王从进攻楚国之日起,韩、赵、魏、齐四国必定全都发兵对付大王。秦、楚两国一旦交战便兵连祸结不会罢休,魏国将出兵攻打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等城邑和地方,占领的原先宋国土地必定全都丧失。齐国人向南攻击楚地,泗水地区必定攻克。这些地方都是平坦开阔四通八达的肥沃土地,却让他们单独占领。大王击败楚国而使韩、魏两国在中原地区壮大起来,又使齐国更加强劲。韩、魏两国强大了,完全能够同秦国抗衡。齐国南面以泗水为边境,东面背靠大海,北面依恃黄河,便没有以后的祸患,天下的国家没有谁能比齐国、魏国更强大,齐、魏两国得到土地保持已得的利益,进而让下级官吏审慎治理,一年以后,即使不能称帝天下,但阻止大王称帝却是富富有余的。
  以大王土地的广大,壮丁的众多,军备的强大,一旦发兵而与楚国结下怨仇,就会让韩、魏两国尊齐称帝,这是大王的失策啊。我替大王考虑,不如与楚国亲善友好。秦、楚两国联合而成为一个整体进逼韩国,韩必定收敛不敢轻举妄动。大王再经营设置东山的险要地势,利用黄河环绕的有利条件,韩国就必定成为秦国的臣属。如果造成了这种形势大王再用十万兵力驻守郑地,魏国则心惊胆战,许、鄢陵退缩固守不敢出击,那么上蔡、台陵与魏国的联系就被断绝,这样魏国也会成为秦国的臣属了。大王一旦同楚国交好,那么关内两个万乘之国——韩与魏就要向齐国割取土地,齐国右边济州一带广大地区便可轻而易举地得到。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两海,约束天下诸侯,这样燕国、赵国没有齐国、楚国作依托,齐国、楚国没有燕国、赵国相依傍。然后以危亡震慑燕、赵两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