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3 年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有一部《天文气象杂占》,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该书绘有二百五十幅云气、彗星、恒星的图象,其中有二十九幅是绘有各种形状的彗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天文学已有很高的成就。史书上不仅记载了天象、灾异等,并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都有了一定的研究。
医学
战国时期的扁鹊,号称神医。扁鹊是齐人,曾师事长桑君,得长桑君秘传禁方,能知人体中五脏之症结。《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过虢时,虢太子暴卒,体温尚存。扁鹊让弟子子阳拿来针和砥石,针灸虢太子的穴位三阳和五会。过一会,太子复苏。扁鹊又让弟子子豹配药,以温湿巾拭药熨太子胁下,虢太子起坐;又服两剂药,虢太子康复。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扁鹊起死回生之术的故事。
《扁鹊列传》云:“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扁鹊是一个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全能的医生。
扁鹊还是我国中医脉胳学的创始人。他重医不重巫,“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102' 扁鹊所创立的中医学是科学的,他的“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至今仍是我国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扁鹊过秦时,秦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及扁鹊,派人杀了这位绝世名医。扁鹊死后,他的医术传给后人,对我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技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有许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被总结,并上升至理论,结集成学术性的著作。
《周礼·冬官·考工记》就是记载周代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著作。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当时的生产部门有“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
“攻木之工”,详细地记载了车的制作方法,对车轮、车舆、车床、衡、车辕等各部件的长、宽、高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和科学的分析;各部件必须有科学的比例,才能使车子协调,运转轻快。如“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就是做车,轮高、车宽、衡长,三者的尺寸相宜,谓之“叁称。”《考工记》还介绍了作车轮木料的选材、及烘干技术等。
“攻金之工”,介绍了青铜合金配比的知识。制造不同的青铜器,所用的铜锡配比也不相同。《考工记》云:“金有六齐 ( 剂 ) ;六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里介绍了制造钟鼎、斧斤农具、兵器戈、戟以及削、杀和铜镜等各种器物的合金配比。合金配比不同,表现出的硬度、韧性,光泽也不相同。《考工记》总结了正确的合金配比规律,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经验的科学总结。
《考工记》还介绍了“攻皮”,“设色”,“刮摩”,“搏埴”等技术经验,对当时和后代的社会生产又有指导作用。
墨家学派是小手业者及小商人的代表。在生产中,墨家已总结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知识,保留在《墨子》中。
《墨子·经上》云:“体,分于兼也。”体是部分,兼是整体,其意为部分是从整体上分出来的。又“圜,一中同长也。”中,孔也;此谓一圆,从孔向周围各处量皆同长。“方,柱隅四驩也。”四方体具有等面等边等角的性质,这些记载是几何学的知识。
《墨子·经说下》云:“方石去地尺,关石於其下,悬丝於其上,使适至方石,不下,柱也;胶丝去石,挈也,丝绝,引也。”这段记载对力的性质、运动、平衡皆有认识,体现当时人们的力学知识水平。
《墨子》还反映当时人们的光学知识水平,这是《墨子》最精彩的部分。《经说下》云:“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这段记载反映了光的直进性质,平面镜中物和象的关系,光源和影的关系等。
《墨子》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包括对力学、光学、几何学都有所认识,并对这些现象和学问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这是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表明了我国先秦时期的科学水平和成就。
秦王朝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第一节 秦统一帝国的建立
一、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统一后,在原各国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这种政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 、皇帝至高无上
秦始皇改“王”为“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以及其他严格的礼仪、服饰、避讳制度,都表示他与普通人不同,被加以神化。作为新帝国的最高政治代表,皇帝从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
秦中央机构是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所谓的“*******九卿”各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和职能以处理日常政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拥有最终的裁决权。这些官僚可由皇帝随时任免,概不世袭,这是官僚制度的特点。
3 、郡县制
秦的地方行政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三者职责分工明确。郡下设县,县的长官为县令、县丞和县尉。郡县要职都由中央政府任命。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等基层官职,一般不任命,而是从当地豪绅中推举。
皇帝制、官僚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年中被基本沿用。
4 、军队和法律
秦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军队由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两部分,分别由中央和郡县管理,皇帝掌握调兵权,以虎符为凭。兵种有车、步、弩、骑和“楼船之士”等。
从商鞅开始制定的《秦律》不断充实完善,秦统一前后已形成比较完整体系的法律制度,其部分内容由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文书可以了解。秦律的指导原则是“轻罪重罚”,“以刑去刑”,所以条目繁多,刑罚残酷。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 、令黔首自实田
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向政府据实申报登记手中的土地数量,政府据以征税,并以法律形成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
2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以秦人使用的“小篆”(有别于东方各国“古文”)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新书体“隶书”也开始作为日用文字流行。文字统一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用至巨。
秦王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和标准器具。
废除东方国旧货币,统一规定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3 、修驰道
秦始皇下令拆除各国原来的关塞阻隘,修建“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栈道”等,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其意义一是从军事上消除割据,二是从政治经济上巩固统一。
4 、迁豪销兵
为消除六国旧贵族在地方上的潜在势力,先后将之迁徙于咸阳、巴蜀、南阳等地,并下令统一收缴、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兵器。
5 、焚书坑儒
为加强思想控制,统一天下思想,经李斯建议,秦始皇先后下令“焚书”和坑杀儒生方士。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政治反对派,巩固中央集权和政治统一,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手段过于粗暴残酷,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一次惨重损失。同时,思想上的反抗绝非靠焚书或肉体消灭所能解决问题,反而因此堵塞了言路,使秦政权闭目塞听,一意孤行,加速了自身灭亡。特别是使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精神受到一次致命打击,开创了中国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灭六国后,兵锋继续向周边民族地区推进并设置郡县。
1 、北征匈奴
蒙恬率军 30 万北击匈奴,夺回河套,设置九原郡和 34 县,由内地迁入三万户,并在战国旧长城基础上,修建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 、南开五岭
在“百越”之地,先后设置会稽、闽中、南海、桂林、象等郡,并发“七科谪”五十万人戍边,与越人杂处。
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这其中包容了各族人民,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第二节 秦帝国的崩解
一、秦代的社会结构
1 、地主 包括皇室、军功贵族和中小地主。
2 、农民 包括自耕农、佃客和佣耕雇农。
3 、奴隶 分官、私两种,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数量大大超过先秦时期,并可通过市场公开买卖。
4 、工商业者 都有大小之分。有地位近似自耕农的小手工业者、小商人,也有与地主结盟的大工商主。
5 、旧贵族 逃亡潜藏各地,伺机而动,具有传统的号召力。
二、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1 、繁重的徭役 2 、沉重的赋税 3 、秦二世的昏庸腐朽 4 、对秦始皇的简单评价
秦始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暴君。这不单是个人品质问题,反映他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刚刚走上历史的前台,经验不足,对人民的力量缺乏认识,盲目夸大主观的作用,崇尚暴力,迷信权力,以为能一口吞尽天下,一时做尽万世事。这是由于他们在政治上尚处于幼年,未遭遇底层人民的打击,还很不成熟。秦始皇作为有贡献的政治家,功在首位,过当其次。
三、帝国的崩溃
1 、大楚兴陈胜王 2 、旧贵族复国运动 3 、巨鹿之战 4 、入关灭秦
第七章 西汉王朝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5 年)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秦朝灭亡后,战争性质改变。项羽和刘邦展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楚汉战争”。刘邦为争取关中父老支持,废秦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 、分封诸侯
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以盟主身份,分封刘邦等十八王,然后东归彭城。严重的失误。
3 、楚汉战争
刘邦趁项羽还东之机,消灭“三秦王”,据关中为根据地,东出与项羽对峙于荥阳一线。双方势力消涨的诸多因素。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夹击项羽。项羽兵败自杀。刘邦统一全国,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建立。
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1 、汉高五年诏令
八年战乱,经济凋蔽,人口锐减,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十分虚弱,为此颁布“汉高五年诏令”: ①复员军队,以军功赐田宅;②继续沿用秦军功爵制,招抚流亡还乡;③大封功臣为王为侯,保证其既得利益;④恢复部分自卖奴隶的平民身份。
结果扶植大批军功地主、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扩大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增加农村劳动力,恢复农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
2、汉承秦制
政治制度上“汉承秦制”,又略有改变。中央仍是皇帝制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先后诛杀和废除楚汉战争分封的大部分异姓诸侯王,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些地区仍实行郡县制。
军队以南北军为中央常备军,此外还有郡县预备军。
在《秦律》基础上,西汉萧何制定《九章律》。
3、赋役制度
主要包括田赋、口赋、算赋、献费、兵役、力役等。社会一部分阶层享有优复特权。
三、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1、逆取而顺守
汉初君臣总结秦二世而速亡的教训,陆贾说:“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秦任刑法不变,卒灭。”秦只用刑罚不重教化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 、黄老之学
原齐国稷下学宫一派,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一味消极的完全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它与老、庄思想不同,而是一种维护统一的政治体制的学说。汉初六十年,它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刑德并用,教化先行,顺民之情,与之休息。陆贾《新语》是其代表作。
3 、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政治体现在政策上就是文、景时期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①减免田租;②厉行俭约;③实行和亲;④废除肉刑。结果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巩固了统治秩序,号称“文景之治”。
4 、平定“七国之乱”
刘邦为拱卫中央而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却适得其反,它们反而变成了离心离德的独立王国,甚至勾结外族企图夺取皇位。文帝时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不久,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反叛,被周亚夫平定。景帝进一步削弱诸侯王权力,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政事。王国地位已与郡县趋同
四、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时国势强大,但仍面临诸多社会矛盾,于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 、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主要包括: ①颁布“推恩令”;②“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③严行“酎金律”;④用酷吏“诛豪强”;⑤设十三部(州)剌史。
2、加强中央集权
主要包括:①“内外朝”的形成;②建立新选官制度;③扩充南、北军;④法律条文更严密繁苛。
3、集中财权
主要包括: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算缗告缗。
对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简单评价。
4、独尊儒术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有为政治。新的思想方针①强调“大一统”;②强调“君权神授”;③强调“刑德并用”;④强调“纲常伦理”。在具体政策上,提出“更化”、“限田”等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生产关系的新发展
1 、租佃关系和人身依附 2 、从“授田”到“假田”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 、铁器和牛耕 2 、耕作技术的提高 3 、水利工程的兴建
三、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1 、冶铁和“炒钢” 2 、丝织业 3 、漆器业
第三节 西汉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 、和亲
匈奴军事实力的强大,西汉内部诸多因素的牵制,刘邦开始实行和亲政策,文景时期遵行不废。主要内容: ①汉公主嫁给单于,并每年送去大量丝帛、粮食及酒;②开放关市,允许边境贸易;③双方约为兄弟,互不侵犯。
2、战争
汉武帝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性的战役共三次:一是公元前127年的“河
南战役”;二是公元前 121年的“陇西战役”;三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最终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武力威胁。
3、通好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在西汉帮助下统一匈奴。他要求与汉和好,“昭君出塞”,汉匈之间百余年冲突宣告结束,北部边境出现长期和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