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

第36章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36章

小说: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太宗即位以后,对东突厥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在关中训练士卒,太宗亲自较射,重赏武艺高强者,以激励士气。同时,由于东突厥屡次对唐朝用兵,激起了其统治下的各部族的反抗,各地起义不断。贞观三年( 629 )唐太宗乘东突厥内部分裂之时,派李靖、李 责力 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进击,次年( 630 )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政府在其旧地即东起幽州、西至灵武这一带,设置了四个都督府,以便安置内附的十多万突厥民众。“全其部落,因俗而治”。同时,在东突厥故地(今内蒙地区)置定襄、三中两个都督府,下设六年州,任原来的酋长为刺史,实行自治。 
当时突厥人内迁至长安居住者近万家,突厥贵族被任命为五品以上官者百余人。 
2 .唐和西突厥争夺西域的斗争 
唐初,西突厥所控制的西域地区,有许多以城郭为中心的小国。立国在今天山南路的高昌(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于阗(和田)、疏勒(喀什葛尔),是五个著名的地方政权。其中,高昌以汉人曲氏统治,那里土地肥沃、农业发展,并以汉字作通行文字,是汉代西域长史等地方长官的驻地,其居民很多是汉人。 
焉耆接近博斯腾湖,有渔盐灌溉之利,农牧业都很发达。 
龟兹人们以农、牧业为生,又精于冶铁,写胡书,盛行佛教。 
于阗盛产玉,纺织业发展,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疏勒的农业、纺织业、矿业均有一定发展。 
这几个地方政权,都是西汉即已立国的历史悠久、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均和内地有密切联系。东突厥灭亡后,高昌国王曲文泰曾到长安朝见唐玄宗,其他方国也派人到长安,要求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但是,他们的这种要求受到了控制他们的西突厥的阻隔。 
贞观二年( 628 ),西突厥汗国因内乱发生了分裂,并互相攻战,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贞观四年( 630 )东突厥灭亡当年,尹吾(今哈密)等七城的胡人归服唐朝,唐以其地建西伊州,后改名为伊州,成为唐朝进攻西域的据点。贞观九年( 635 )唐太宗派军降伏了隋来以来占据今青海及新疆东南部地区的吐谷浑,打通了唐朝向西域用兵的道路。贞观 14 年起( 640 — 748 )唐朝经过七八年的经略,先后占领了高昌、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等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这些城镇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对统一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唐高宗显庆二年( 657 ),唐军俘虏了西突厥可汗,西突厥国灭亡。至此,唐朝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原来受西突厥役属的中亚诸国也都归属唐朝。 
唐朝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国之地,在乌浒河(阿姆河)以北的昭武九姓国之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设置了许多都督府和州。用其原来的长官统治之,并不收其赋税。长安二年( 702 年),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前者(分 6 ?都督府, 8 州, 110 县, 126 军府)管辖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楚河以南的广大中亚地区,后者(分二州、二都护、 23 都督府)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游牧地区。 
唐统一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政治联系及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官吏,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在今新疆出土的唐代各级官府的公文状牒、官衙印章及古代渡关津时所用之凭证。由官府发给。过所(内叙明申请人的姓名、年龄、身伤、携带物品、去向、往返路途、时间等等)、契约等各类文书,充分证明唐朝对西域实施了有效的统治。 
儒家文化在西域有所传播。而唐朝的音乐、舞蹈、绘画、造酒等技术则深受西域影响。双方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唐朝统一西域,使古老的东西文化交流要道丝绸之路得以畅通,这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 .后突厥汗国 
唐灭东突厥后,其旧部曾不断反抗唐朝统治。永淳元年( 682 ),突厥贵族骨咄禄利用本族人的反唐情绪,重建政权,建牙、据有东突厥故地。历史上称之为后突厥汗国。 
骨咄禄之弟默啜可汗在位时,侵入西域地区,东西拓地万余里,控弦之士 40 万,恢复了先前的强盛局面。后突厥汗国曾不断袭击唐朝,但双方始终努力维着和好关系,并进行互市。由于突厥贵族内部自相残杀。玄宗天宝四载( 745 年),后突厥汗国被回纥族怀仁可汗攻灭。突厥人一部分内迁归附唐朝,一部分西迁入中亚,而大部分受回纥统治。 
二、薛延陀和回纥 
薛延陀和回纥都是汉魏以来一个古老的部族丁零族发展而来的,丁零族在隋唐时称之为铁勒,铁勒有许多部族,其中薛延陀和回纥各是其部族之一。东突厥汗国灭亡后;这两个部族相继在漠北建立了地方政权。 
1 .薛延陀汗国(不足 20 年) 
2 .回纥汗国
三、吐蕃 
四、南诏的兴起与强盛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杂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部落最大的主要有白蛮和乌蛮。其中,白蛮是战国以后迁往那里的汉族人和当地人融合发展而成的,他们居住在洱海周围,其文字、语言;风俗大致和汉族相同,他们过着农耕生活。而乌蛮居住在距离洱海较远的四周,比白蛮落后,大致过着畜牧生活。从七世纪初叶到中叶(唐初),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并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了个六个诏,即六个王国。(乌蛮称王为诏)。 
居于最南端的蒙舍诏,又称南诏。在 7 世纪 70 年代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以后。南诏因为距离吐蕃最远,仍依附于唐朝。唐朝为了牵制吐蕃,便大力扶持南诏,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到皮罗阁为南诏王时,南诏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统一的南诏国,定都于太和城(今大理市南)。开元 26 年( 738 ),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进入全盛期。最盛时,大致据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号称“回环万里”,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天宝年间,由于边将腐败无能,重敛其税,引起南诏的武装反抗,双方多次交锋,互有伤亡,其中两次大的战役均以唐朝失败告终。唐德宗贞元十年( 794 年),不满于吐蕃压迫的南诏,重新与唐朝和好,双方订立盟约,恢复了友好关系。但后来双方仍有战争。南诏后期,王权旁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天复二年( 902 )立国两个多世纪的蒙氏南诏被郑氏推翻,改国号为大长和。 
南诏和唐朝之间虽然也战争不断,但是,南诏的统一和归属唐朝,使其政权组织、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思想文化都深受唐朝的影响。为此后该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奠定了基础。 
五、 靺鞨族和渤海国 
靺鞨是后来满族的祖先。这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商周时称肃慎、汉魏称挹楼、北朝称勿吉。隋唐时改称靺鞨。其活动范围主要在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隋唐之际,在靺鞨各部中,居于南部的粟末靺鞨和居于北部的黑水靺鞨成为势力最强的两大部落。粟末靺鞨比较先进。武周圣历元年( 698 ),其首领大祚荣建立了政权,自立为震国王。(振)玄宗开元元年( 713 ),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之地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从此,这个政权就以渤海为号。开元十四年( 926 ),唐朝正式名之曰:“渤海国”,晋封渤海郡王为渤海国王。渤海国最盛时,南至朝鲜半岛的北部,东抵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境内有 5 京, 15 府、 62 州。渤海国和唐朝的关系较好,其国王世代向唐朝请封号,并频繁派使臣到长安朝贡(玄宗一朝就派使 29 次),其贵族子弟多送往长安学习。他们使用汉字,其各项制度也多仿唐朝。其制度“大抵宪象中国”,称“海东盛国”。有三省(宣诏、中台、政堂),六部(曰忠、仁、义、礼、智、信)。 
黑水靺鞨与唐朝的关系也较密切。开元 13 年( 725 年),唐朝在其地置黑水军。次年,又在其最大部落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唐政府另派长史对黑水各部进行监领。 
总之,唐朝在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机构,使那里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 926 年,立国 200 多年的渤海国被契丹所灭,此后黑水靺鞨也成为契丹的附属。 
从本节所讲内容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朝统治者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羁縻州政策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巩固。
第四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一、起义爆发的原因: 
1 .唐末政治的腐败: 2 .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 
二、起义的经过 
三、起义的历史影响: 
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①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虽未立即灭亡唐朝,但使唐政府四分五裂,不久就被推翻了。推翻腐朽王朝的统治,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②农民起义军南征北伐,横扫大半个中国,给整个地主阶级以猛烈打击,特别是进一步摧毁了残存的士族势力,促进了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此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为五代和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起义军以“均平”“罗平”“天平”等作称号或年号,号召农民反抗不平均的封建统治,这在农战史上是第一次,说明农民不但要反封建、反暴政,反剥削,还要反豪强兼并,要求平均财富,发展到了要求政治上和经济上均平的新阶段。这对宋、明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有深远影响。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是一种空想。 
四、唐王朝的灭亡 
黄巢大起后,唐已名存实亡。“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本已强盛的藩镇又互相攻杀合并,最后仅剩下十几个,其中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南),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山西)势力最大。僖宗死后,宦官立其弟李晔为帝,是为昭宗。这时昭宗成为宦官与主要方镇不断挟持的玩物。 903 年正月,朱温控制了朝廷和京师,他派侄子保护皇帝。 904 年正月已杀尽数百名宦官的朱全忠派人杀宰相崔胤等,逼昭宗迁都洛阳,并于这年八月谋杀昭宗。立昭宗 12 岁的儿子李为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906 年再次杀掉 30 余名朝廷要官。 907 年废哀帝李 ,自立皇帝,国号梁,(史称后梁)都开封, 908 年谥哀帝。伟大的唐王朝自 618 年建国到 907 年灭亡,历时 289 年,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 
第五节 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唐朝的文化,堪称灿烂辉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唐朝近 300 年的统治期间,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比较长,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都是唐朝文化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一、宗教和哲学 
唐王朝在其前中期是很自信的,加以疆域的辽阔,境内外民族交往的增多,除传统的外来佛教及内在道教外,又引进了许多外国宗教: 
1。 宗教的流行 
当时,新的在唐朝产生影响的外来宗教有袄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 
( 1 )袄教,又名“拜火教” 。 ( 2 )摩尼教 : ( 3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 ( 4 )伊斯兰教 ( 5 )道教 ( 6 )佛教 
2。 反佛思想 
( 1 )傅奕( 555…639 ) 
( 2 )武周宰相狄仁杰( 607…700 )及开元名相姚崇( 650…721 ) 
( 3 )韩愈( 768…824 ),是唐后期反佛的主将。 
3。 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二、儒学和史学 
1。 唐代儒学的命运 
2。 史学 
三、文学: ( 1 )诗歌的繁荣 ( 2 )古文运动(恢复周秦两汉的散文体,反对骈体文)。代表人物有:陈子昂、韩愈、柳宗元。 
韩愈一方面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另一方面反对骈文,提倡继承和吸取以六经、离骚、司马迁、司马相如等的古文成果,力图用新颖的文学语言,创造出一种自由流畅、直言散行,便于表达思想的新散文体。他身体力行,古文运动的胜利,使他获得了“文起八代之衰”的盛誉。但其目的是为了复兴儒道。 
( 3 )传奇小说(表明我国古典小说开始脱离萌芽状态,渐渐发育成形了) 
( 4 )俗讲和变文。从讲经——讲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当代人物传记。变文,在敦煌遗书中发现,近人编有《敦煌变文集》。 
四、艺术 
1。 雕塑:龙门,敦煌(唐占近一半) 2。 绘画 3。 书法:初唐四家;盛唐四家。后期有柳公权。 4。 音乐、舞蹈 
五、科学技术: 
1。 科学技术——僧一行和尚,修历法,测量子午线,观察恒星位置移动。 2。 医学:分科细,孙思邈《千金方》 3。 雕板印刷术 4。 建筑: 
六、社会生活 
1。 衣食住行 2。 婚丧礼俗 3。 文体娱乐 4。 节日风俗 
丧制遵古礼,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称“五服”。斩衰——衣服用最粗的麻布制成,不修剪沿边。凡儿子及未嫁女为父;妻为夫,孙为祖父服之,服期三年。 
齐衰——衣服用粗麻布制做,边沿修剪整齐,凡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死,服之,服期 5 — 3 月不等。
大功——凡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姊妹及已嫁女为伯叔父母,兄弟等已服之,服期九月。 
小功——服用用熟麻布做成,较大功为细,凡为同宗的曾祖父母,叔伯父母,堂伯叔父母等服之,服期 5 个月。 
缌麻——用细麻布制作,凡为本宗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服之,服期三个月。
第六节 唐代的中外关系 
在隋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唐朝的对外关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与唐来往的国家更多,使节往来更频繁,因此,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更发达起来。不少国外的东西传入国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我国的产品、技术和文化,也大量传到各国去,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影响。 
一、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交往国家多达 70 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其次,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见教材 P78 ,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二、唐与高丽、新罗的关系 
唐初,朝鲜半岛上仍然是高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其中高丽常与百济联合,攻击新罗,因此,新罗屡次向唐求助。 
最初,三国在唐朝建立之初都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